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婴幼儿智力开发(收集5篇)

时间:

婴幼儿智力开发篇1

关键词:早期综合保健服务儿童生长智力发育

有研究发现,0~3岁婴幼儿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期间大脑发展迅速,利于充分挖掘潜能,因此婴幼儿健康问题受到更多家长关注,此阶段给予儿童科学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促进儿童后期全面发展[1]。目前大多数儿童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儿童早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缺乏儿童保健知识认知,引起儿童在早期阶段接受保健服务效果欠佳、不利于促进婴幼儿生长、智力发育,因此早期探寻经济、有效的保健服务措施,受到临床重视[2]。许津莉[3]认为,常规保健服务的重点是口头宣讲育儿知识、常规体检等,忽视个体差异性、疗效单一。基于上述背景,2019年1-12月收治足月健康新生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综合保健服务对儿童生长与智力发育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足月健康新生儿4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观察组男108例,女92例;日龄34~45d,平均(39.08±2.54)d;出生时体重2890~3520g,平均(3210.41±254.35)g。对照组男110例,女90例;日龄35~46d,平均(39.28±2.65)d;出生时体重2880~3510g,平均(3201.54±254.59)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婴幼儿均是足月产、健康儿童;(2)均接受母乳喂养;(3)体征平稳;(4)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出生时有产伤、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2)多胎妊娠、先天性遗传代谢病;(3)伴心血管疾病;(4)出生后影响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的高危因素;(5)中途退出研究。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服务:定期带婴幼儿到医院行健康检查,监测体格发育、提供常规喂养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保健服务基础上增加早期综合保健服务:(1)制定保健计划:构建婴幼儿健康档案,综合评估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及营养情况等,结合实际、制定对症保健方案,每月集中1次授课,主要对象是家长或监护人,定期发放教育手册、确保家长能正确认识保健服务必要性。(2)育儿指导:重点向家长讲解早期运动、开放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其计划性开展抚触、被动体操练习等,根据儿童年龄段,提供认知、想象力、注意力及记忆力等方面训练,通过图像卡片、玩具及互动游戏等形式,训练婴幼儿手功能、社交能力及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综合能力。(3)喂养指导:积极宣传母乳喂养优势,以婴幼儿年龄段、目前营养状况为基点,合理指导母乳喂养,合理添加钙剂、辅食及维生素等,待完全断奶后,予以牛奶补充维生素,重点宣教佝偻病、湿疹及营养不良等疾病,定期实行疾病筛查,告知定期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待乳牙萌出、重视口腔清洁,避免形成龋齿。(4)随访指导:首次结束保健干预后,记录家长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持续随访6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2次上门随访,调查婴幼儿发育情况,了解家长制定保健方案的程度、提供对症指导。

观察指标:(1)生长发育情况:测评两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及头围。(2)临床指标:两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时参考Bayley编制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4],涉及运动发育情况(参考运动发育量表-PDI)、智力发育情况(参考智力发展量表(MDI),涉及121个项目,5等级评分法,非常优秀≥130分,优秀120~129分,中上110~119分,中等90~109分,中下80~89分,临床状态70~79分,得分越高越好。(3)家长满意度:查阅文献、结合实际,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服务态度、专科操作等,总分100分,满意≥85分,一般61~84分,未满意≤60分,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头围、MDI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临床指标比较(±s)

两组婴幼儿家长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长满意110例,一般满意88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104例,一般满意87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家长满意率为99.00%(198/200),高于对照组的95.50%(19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既往研究发现,影响婴幼儿成长的不利因素是非正常、缺乏规则的生活方式[5],对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重点是将婴幼儿脑部机能激活、增强全面发展,因此刘钊[6]认为,早期给予对症保健服务尤为重要。经调查研究发现,常规保健服务的重点是定期检查、定期接种等,忽视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临床应用受限。

有研究报道,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是指稳定环境中、满足儿童营养及健康需求[7],切实实行发展刺激、情感支持等,促进婴幼儿心理、身体早期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发现,此阶段机体神经元、脑细胞的联系快速形成,具有可塑性强、不可替代等优势,因此婴幼儿时期实行保健服务能明显增加大脑神经元突触数量,配合适当关爱、训练、启蒙及充足营养能充分发挥婴幼儿潜能,提高智力、体格发育水平[8]。其次,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培养婴幼儿形成良好习惯、气质,增强其社会适应、交往能力及认知能力,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保健方案,涉及育儿指导、喂养指导及随访指导等,其中育儿指导通过各项训练促进婴幼儿脑部功能、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家长婴幼儿间的亲密接触,喂养指导能预防发生营养性疾病,提高家长对喂养知识的正确理解,借助补充维生素、及时添加辅食等形式,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促进身高、头围均衡增长,促进智力发育,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新生儿6个月龄及12个月龄的身长、头围、MDI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家长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果与王金燕等[9]文献结果接近。因此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健康发展,通过早期抚触可兴奋婴幼儿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分泌,改善胃肠道蠕动、利于机体合成代谢,促进体格发育,为儿童后期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开端。

综上所述,足月新生儿行早期综合保健服务能促进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保护婴幼儿不受威胁,结合情感互动、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具临床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陈小林.分析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23,12(12):53.

[2]李小艳,张丽,刘锦蕾.儿童保健干预促进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作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3,49(4):382-384.

[3]许津莉,郭华贤,袁二伟,等.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8):3736-3740.

[4]葛育文.分析儿童保健综合服务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J].名医,2019,9(3):45.

[5]侯晓玲.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6):182-183.

[6]刘钊,袁丽娜,董豆豆.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86.

[7]祝秀芳,胡秀香.分析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2):80-83.

婴幼儿智力开发篇2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保健门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2-01

3-6岁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此期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幼儿体格、智力和良好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1]。本研究对早期教育在3-6岁幼儿保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健康体检的3-6岁幼儿196例,分为早期教育组和常规体检组。早期教育组96例,男52例,女44例;常规体检组100例,男51例,女49例。两组幼儿发育指标及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统计记录两组幼儿生后12、24、3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数据资料。采用WHO制订的0-6岁儿童发育指标及国内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评价、比较。

1.2.2神经精神发育指标评估两组幼儿神经精神发育指标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评估,并做相关记录。

1.3早期教育保健指导[2]①指导幼儿喂养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奶源、适时添加辅食,以及辅食制作要求;合理选择断奶时间,及时纠正错误喂养方法。②及时指导防治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补充必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根据幼儿发育阶段有计划地指导、督促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可抚触幼儿,观察并训练幼儿的精细动作、大运动、感知觉、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等。③向家长交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供3-6岁幼儿智力开发方案,实现早期教育最佳效果。

1.4智能测试[3]采用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CDCC)对两组幼儿均于生后12、24、36个月时进行智能测试。主要指标包括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幼儿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评价比较两组幼儿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评价比较,早期教育组在12、24、36个月时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家长普遍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逐步增高,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已经不能满足组要,更要求有健康、完善的身心发展评估体系。本研究将早期教育应用于婴幼儿健康发育的指导过程中,以满足婴幼儿保健服务模式及需求,提高人口素质[4]。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即为儿童提供系统化及丰富信息来源的环境,可以促进婴幼儿体格及精神、心理的均衡发展;另外,人脑的发育在胚胎期及婴幼儿期最为关键,婴幼儿期脑重量增加最快,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可塑能力强,此期给予婴幼儿丰富的良性刺激,可促进其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育[5]。本研究中,早期教育组12、24、36个月时MDI、PDI评分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同时期的MDI及PDI评分(P

另外,早期教育对体格发育亦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中,早期教育组在12、24、36个月时身长、头围发育优良等级均优于常规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教育不仅可促进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还可以减少常见营养性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早期教育在幼儿保健中是有效、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孟丽苹,付萍,张坚,等.陕西镇安县36月龄以下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983-985.

[2]雷泽东.2790例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10-11.

[3]冯金燕,钱利文.慈溪市农村婴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68-171.

婴幼儿智力开发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4年5月出生的正常新生儿209例,随机分为早期潜能开发组和对照组。早期潜能开发组男48例,女60例;对照组男45例,女56例。两组儿童母亲年龄为24-35岁,孕龄37-42周,出生体重2.75-4kg,新生儿期无重大疾病,两组儿童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上相仿。

1.2方法

两组小儿于出生后3,6,9,12,18,24个月均进行全而体格检查,将测量数值输入电脑,以《WHO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和《1995年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为标准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的等级评价,并进行神经精神发育的评估。

早期潜能开发组根据营养状况、体格发育、神经精神发育评估结果及年龄特点进行综合性早期潜能开发指导:①指导大纲以鲍秀兰编写的《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为蓝本,融入中国科学汉字学会的科学汉字教育大纲,由潜能开发组人员根据婴幼儿的具体发育情况编写;②潜能开发指导医生于婴儿出生后1214天、26-28天进行家访,教会家长进行视听刺激;③工作人员每月1-2次入户评价小儿智能发育情况,指导家长训练方法;④根据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指导婴儿喂养及常见营养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⑤每3个月召开1次家长会::a专家讲课: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基本知识、促进智能发育的方法;b指导家长做婴儿操;c介绍适龄玩具及早教书刊;d家长经验交流。

智能测试。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5岁、2岁(前后各5天)时接受同样的智能测试。测试方法采用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简称CDCC量表)。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并进行评估。

1.3评定标准

CDCC测验结果分7个等级:)130分为非常优秀,120-129分为优秀,110-119分为中上,90-109分为中等,80-89分为中下,70-79分为边缘状态,69分为低下。父母文化:以父亲或母亲文化最高者为准,高为大专以上,中为中专或高中,低为初中以下。家庭结构分为大、中、小3种,大家庭指家庭中有父母或祖父母及姑(姨),叔(舅)(7口之家)等组成;中等家庭指有父母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5口之家);小家庭指婴幼儿和父亲同住(3口之家)。

2结果

两组婴幼儿头围、身长、体重比较:相仿。两组婴幼儿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比较:相仿。两组婴幼儿智能分级比较:早期潜能开发组比对照组发育得快。

3讨论

本研究指导家长从新生儿开始对婴幼儿进行动作、语言、认知等方而的早期潜能开发,并融入科学汉字教育,取得一定效果。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育有两个关键期,一是胚胎期,二是婴幼儿早期。在婴幼儿期脑重量增长最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代偿能力最好,此期给予良性刺激,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因此0-3岁小儿进行早期潜能开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婴幼儿智力开发篇4

儿童益智玩具的显著特征就是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能促使想象力的发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以促进脑部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儿童益智玩具在设计定位上要以儿童、益智这2个主题为中心。首先,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在发育成长期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实行有年龄段针对性的益智玩具设计,功能上不宜过于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儿童的兴趣与思维能力;其次,在益智玩具的造型设计上要充分运用卡通化亲和力的形象,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装饰设计上集中体现益智特色:具体表现为包装文字醒目、色彩清新、识别性强,益智功能一目了然;并且,造型和包装的设计要便于儿童开启、抓放、拿捏、倾倒等。同时设计产品要给人带来安全感,不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且不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婴幼儿益智玩具的设计原则应该遵从安全性、益智性、趣味性、互动性。儿童益智玩具的安全性体现在儿童在操纵玩具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即使在无意识的错误操作中也能把伤害降到最小。益智性体现在儿童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开发智力,创造潜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感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性。趣味性体现在玩具可以通过夸张的造型提高孩子的亲和力,据调查夸张、拟人化的造型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对卡通形象很有亲切感。因为儿童不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所以儿童玩具应突出趣味性才能达到激发孩子兴趣的目的。互动性体现在参与、互动上,带给孩子心灵和身体上的满足。孩子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互动性益智玩具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加投入,而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互动性玩具增加与孩子们的交流,增进之间感情,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作为一种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产品,他的设计在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后,还要按一定的设计要素来进行设计。首先是色彩要素,色彩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是婴幼儿启智玩具的重要语言,因为视觉是人们接收事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色彩又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其次是造型要素,因为婴幼儿的生理特征与成人之间有着很大不同,所以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造型。造型还要与宝宝的心理相适应,孩子通过玩具的造型形态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婴幼儿玩具的造型设计要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解析、研究、设计。婴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快速学习和接收的时期,因此,在功能方面,玩具最好可以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例如,2岁的孩子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觉、知觉发展和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对外界物体发生兴趣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能听懂很多的话,还喜欢听大人的赞扬。这时的玩具需要帮助他们自身四肢活动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最后是材质要素,设计时需考虑材料的成本。因为婴幼儿身体发育快,再加上在心理上对事物的新鲜性差,对一种产品的兴趣不会持续太久。因此不宜采用成本过高的材料,以免造成贵重材料的浪费。其次要考虑材料的质感,材料不同的质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对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视觉和触觉都十分敏感,如金属材料会有冰冷、坚硬的感觉,毛绒质感则会令他们感觉温暖和安全。

希望此次对0-3岁婴幼儿启智玩具所进行的的探索性的研究对完善婴幼儿玩具市场的发展、为玩具设计人员进行婴幼儿启智玩具设计和指导家长、幼教教师进行玩具选择等方面都能有实际意义。总的来说,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分析,通过3岁以前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在理论上说明婴幼儿玩具与婴幼儿心理,研究婴幼儿启智玩具的设计策略、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等,为开发适合消费市场需要的婴幼儿启智玩具的设计提供指导。

⒖嘉南祝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孙峰,吕江.《卡通玩具设计》江苏南京美术出版社2006

[3]张排,王洪阁.《玩具与创新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婴幼儿智力开发篇5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家长认知水平

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是孩子知识、思维、心理、身体各方面的综合早期训练。思维上,要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允许孩子对事物有不同认识与看法。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安全感与爱,父母情绪稳定愉悦,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上,多带孩子进行室外大动作训练,加强手指细小动作训练。良好的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日后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认知水平现状,经过缜密思考,研究者采用随机取样方法从河北衡水、沧州、石家庄等3地,随机选取300名0~3岁婴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资料查询,改编成《河北省0-3岁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认知水平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2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3.8%。将问卷所得结果用EXCEL程序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按照论文框架进行分类总结,以取得有效的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早期教育目的认知不全面

调查发现,对早期教育目的的认知,1.1%的婴幼儿家长认为是陶冶宝宝情操的;5.8%的婴幼儿家长认为是培养宝宝自信心的;20.3%的家长认为是为幼儿园做准备的,34.2%的家长认为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38.6%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前开发宝宝智力。

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阶段特点和敏感期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开发婴幼儿各种潜能,促进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

2.早期教育对象认知不清楚

调查显示,35.3%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3岁之后开始,反映婴幼儿家长常常误认为只有上了幼儿园的3岁之后的宝宝才需要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认知,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目前各大院校早期教育系规定的是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

3.早期教育方式认知不明确

调查发现,50%的家长不知道玩具可以促进智力发育,60%的不知道新生儿抚触能有效促进婴幼儿发育,68.4%的家长不知道婴幼儿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指标。

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应该从婴儿出生甚至胎儿期开始。如感官刺激中,明亮和适度的光线;摇篮上悬吊的彩球和摇篮边的响铃;睡眠时母亲哼唱的催眠曲和轻柔、舒适的音乐;让婴儿的眼睛跟踪发亮和移动的物体等。运动刺激中:不断移动婴儿的卧向;让婴儿抓住父母的手指;父母握住婴儿的双手或双脚,定时适量给他们做上肢或下肢的被动运动等。

4.早期教育内容认知不科学

在家长对早期育儿知识的调查中,100%的家长会选择让幼儿接受知识获得,他们认为早期教育内容更多的是让幼儿智力得到开发,学习到更多文化知识。比如:汉字认识与读写、数学运算、语言能力等。

早期教育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点: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

三、合理化建议

1.加大早期教育知识宣传

社会舆论力量和媒体力量是提高早期教育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利用报纸媒体、互联网、电视广播创建关于科学育儿的节目,或者早期教育专栏、视频加文字积极宣传正确的早期教育知识。当地可以选择发放科学育儿指导手册、举办讲座等进行大力宣传,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风气。

2.创设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

创设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拓宽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知识的渠道,需要各级部门齐心合力参与早期教育活动。如由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对早期教育进行业务指导和评估考察、发现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卫生保健部门负责提供医疗、卫生、防疫等技术、业务咨询服务等;妇联、团委与教育部门一起进入农户做动员工作,宣传早期教育知识并指导家长育儿、参与各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育儿沙龙;财政部门负责多渠道筹措幼教经费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创设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

3.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质

家长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信息等传媒了解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及时掌握现代育儿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积极参加社会教育机构开办的家长学校;参加有专家、学者的教育讲座、咨询、专题讨论等,进一步掌握育儿知识和方法,在咨询活动中解决育儿中的困惑和难题;在医疗机构学习婴幼儿保健常识;还可以同其他家长讨论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自己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能。

学前教育开展对幼儿成长至关重要,早期教育更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河北省父母早期教育认知水平的提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目的为促进0~3岁婴幼儿父母认知水平和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洁.早期教育的误区与建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