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收集5篇)

时间: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1

健康报讯卫生部5月3日发出通知,强调加强春夏季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各级卫生部门把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蔓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做到有效预防、有效控制、防治结合、以农村为重点,针对本地区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和重点问题,周密部署,制订预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并建立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通知指出,今春以来,我国部分县市先后出现了手足口病、甲肝、麻疹等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当前,各地要按照《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特别要对学校、托幼机构、建设工地、农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抓好各项防治措施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预防控制、临床诊断和救治水平,做好相关检测试剂、疫苗、消杀药品及医疗救治所需物资的储备工作;各地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要采取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手足口病已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中国新闻网中国卫生部5月2日23点30分紧急《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并决定从当天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防控指南》将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和公众预防以及疫情应急处置。

“防控指南”要求各地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结果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

安徽出台手足口病患者新农合补偿待遇标准

健康报讯安徽省财政厅和卫生厅5月6日联合出台手足口病参合患者医药费用补偿待遇新标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2

当前正值肠道传染病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且又临近学校、托幼机构开学之际。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肠道传染病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各医疗卫生单位、学校、托幼机构要充分认识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积极发挥学校医务室、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作用,切实把传染病防控工作抓好抓实,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加强预警监测,有效处置疫情

各医疗单位要进一步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做好预检分诊和诊治工作,重点加强儿科、急诊科、留观室、输液室等关键科室的院感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医疗单位危重病例的救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区疾控中心要加强疫情的主动搜索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安排专人动态监控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分析和研判疫情。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并按时上报区卫生局。

各学校、托幼机构一旦发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向辖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区疾控中心报告,配合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疫点消毒处理工作,必要时可采取停课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学校、托幼机构是肠道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防控单位,在开学后要继续按照有关传染病要求,切实做好晨检、巡查、缺勤登记工作,发现有发热、咳嗽、出疹、头痛、呕吐等症状的学生,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其去医院就诊,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同时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开展疫情报告。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寝室等活动场所的通风换气。如果发现保育员、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咳嗽、出疹、头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医,同时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教育小孩养成勤洗手、多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的良好卫生习惯。

强化培训工作,加大健教宣传力度

各医疗单位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肠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诊疗规范培训,各学校、托幼机构要做好教师、保育员等有关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为有关培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3

【关键词】土源性肠道线虫:感染率;调查;诏安;福建

中图分类号R3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23-008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3.042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闽粤交界处,毗邻广东省饶平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3°35′~24°11′,东经116°55′~117°22′。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3℃,1月平均气温14.9℃,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0.6℃。日照时间长,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居全省之最,气候温暖潮湿生态环境适宜肠道寄生虫的栖息繁衍。为了解诏安县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5月在诏安县开展了人群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乡镇为单位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得南诏、桥东、梅岭、深桥为调查乡镇,中签乡镇再次以村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北关街道、桥园、林厝、深桥4个调查点,每个点调查人数不少于500人。

1.2调查与检测方法

调查前先对中签村3岁以上常驻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造册,每人采粪便50g冷藏后送县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人群与街道、村感染情况

共粪检2057人,总感染率3.7%,检出土源性肠道寄生虫3种,其中蛔虫感染率0.5%、钩虫2.8%、鞭虫0.4%,钩虫感染率与蛔虫、鞭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6,P

2.2男女感染情况

女性感染率为5.3%(56/1064),男性感染率为2.1%(21/993),不同性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20,P

2.3年龄组感染情况

3~20岁组感染率为2.0%,20~40岁组感染率为1.9%,40岁以上组感染率为6.3%。城区各年龄组感染率无差异,农村地区4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6,P

2.4职业感染情况

由于土源性肠道寄生虫虫卵需通过泥土介导发育才能形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因此人群职业分组分为三组:农民组、非农民组、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组。各职业人群组土源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农民组5.0%(49/981)、非农民组2.5%(18/712)、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组2.7%(10/364)。农民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7.44,P0.05)。详见表3。

3讨论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土源性寄生虫可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

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主要引起人体营养不良、变态反应、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鞭虫主要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感染者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Reiter综合征,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黏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患者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患者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患者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被国际上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1]。本次调查人群感染率为3.7%,检出土源性肠道寄生虫3种,其中蛔虫感染率0.5%、钩虫2.8%、鞭虫0.4%,与2007年漳州市基线调查得出的感染率结果比较钩虫12.69%,鞭虫2.16%有明显下降[2]。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大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肠道寄生虫传播途径得到有效控制[3]。钩虫感染是诏安县土源性高感染率肠道寄生虫,主要是诏安县虽然已实施改水改厕政策,但仍存在人畜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而直接被用于浇灌农作物的普遍现象,农民经常赤足下地劳动而易感染钩虫等肠道寄生虫。

中心城区感染率明显低于农村地区,农民感染率高于其他职业,这主要与农民暴露机会多、防护意识差有关,这些人多数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喜欢喝生水,生吃瓜果,下地干活时个人防护做不到位,喜欢徒手赤脚劳动,而且为了节约成本喜欢用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使得这个年龄组肠道寄生虫感染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容易感染寄生虫病[4-5]。

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男性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平时田园管理一般由女性劳动力承担,女性感染暴露机会多于男性,这也是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2]。

肠道寄生虫感染具有普遍性、流行面广,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有差别等特点[6]。调查显示40岁以上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这是现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大多进城务工,承担农田工作主要是40岁以上老年人,这部分人群由于自我防范意识较差,不良生活习惯多,进而容易受到感染[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综合防治措施的完善,人体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逐步呈降低的趋势,但并不是没有感染,相当一段时间内感染率和发病率仍会处在一个较高水平[8]。通过本次调查,诏安县土源性肠道寄生虫防治虫种为钩虫,对象以农村高年龄组女性为主;采取实施改水改厕政策,人畜粪便严格无害化处理;改善卫生居住环境;加大宣传健康教育及卫生常识,可使患者了解到一般的肠道寄生虫都是以口为途径感染到人体的[9]。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立体化宣传工具,普及人体肠道寄生虫防治知识,让广大群众知晓肠道寄生虫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意识等综合措施[10]。

参考文献

[1]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增刊:332-339.

[2]许国防.漳州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基线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2):932-934.

[3]郁伟芬,周仁仙,沈璐.农村改厕对肠道寄生虫的控制效果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2):47-48.

[4]丁桂生.南通市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9):3-4.

[5]李莉莎,陈宝建,张榕燕,等.福建省土源性吸虫感染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2):95-99.

[6]窦春艳,郝家禄.某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效果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598-599.

[7]马杏宝.2002-2009年上海市人群肠道寄生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2011,11(6):693-697.

[8]丁素铮,张瑾,杨晓明.健康教育在防治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7,8(5):304.

[9]杨莉.浅析儿童肠道寄生虫的危害与防治[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26(11):72-73.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4

关键词:仔猪疾病;猪痢疾;初生仔猪低血糖;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24-0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养猪业也发展迅速,已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每年中国动物疫病发生猪的死亡率可达到8%~12%,这其中包括多种仔猪疾病。这不但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仔猪一般指出生至2月龄或7~10周龄的小猪。在仔猪生长的初期,由于机体系统还不发达,特别是消化系统,常常会引发一些仔猪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仔猪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对养殖户甚至规模化养猪场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这些仔猪疾病的发生也会对养猪业副产品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三处规模化养猪场,对仔猪常见的疾病的发生情况、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使规模化养猪场对仔猪疾病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防治,以减少养猪场的经济损失,同时保证人类的饮食健康。

1材料与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某3处生产基础数据接近的规模化养猪场(表1),对养殖场内仔猪进行初生仔猪低血糖病、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的发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调查。

初生仔猪低血糖病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仔猪出生1周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初生仔猪的血糖含量,结果值在2.5mmol/L以下,且伴有猪衰竭、步态蹒跚及乱撞,全身颤抖和抽搐,患猪体温下降,四肢冰冷等临床症状[1]。治疗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20mL腹腔注射,直至患猪自行吮乳为止。同窝仔猪用20%葡萄糖口服,每头5mL,4~5次/d。母猪用葡萄糖粉拌料,50g/d,连喂3d。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h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2]。采取病死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用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用丙酮固定,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水洗,镜检,可见到绿色荧光。治疗方法:在发病后,迅速隔离病猪,通过对症治疗来缓解饥饿、脱水和酸中毒。

仔猪黄痢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常发生于日龄在7日内的仔猪,其中以日龄在3d内的仔猪最为多见,尤其是仔猪在出世后的24h内,最易感染该疾病。具有该疾病的仔猪常有腹泻症状,其腹泻物为黄白色或是黄色。将收集的病料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挑出红色的菌落,接种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两者的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24h。经过24h的培养后,会有溶血现象出现。若挑取菌落,采取革兰氏染色,并进行镜检,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等大小。将培养24h的培养液喂服给为吃过初乳的仔猪,12h后仔猪出现该疾病的相关症状,则可确认在仔猪黄痢[3]。治疗方法:根据病猪的体重,按照4~8mg/kg体重的比例,给予病猪肌肉注射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次/d。

仔猪白痢判定标准及治疗方法:10~30日龄仔猪易感病,10~20日龄最多发,10日龄以内和30日龄以上的仔猪则很少发生;突发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浆状粪便,有特异腥臭味;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前部[4]。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胃内有少量凝乳块和气体;肠壁菲薄,呈灰白色、半透明,肠黏膜易剥脱。治疗方法:新霉素5mg/kg口服,2次/d,连服3d。用调痢生治疗仔猪白痢,发病后及时按100mg/(kg·bw)剂量用药。

2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三处猪场中仔猪黄痢平均发病率最高,达42.18%。仔猪低血糖病的平均治愈率最高,达88.89%。另外平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仔猪白痢,达26.46%。在三猪场中并未发生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3小结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发现,调查的四种仔猪疾病发生、治愈和死亡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对养殖业造成了生产性能和经济上的影响。

仔猪白痢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30日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泄灰白色、腥臭、糊状稀粪为特征[5,6]。而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疾病,是初生仔猪在早发性大肠杆菌的影响下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临床上这两种疾病要加以鉴别。对于发生白痢及黄痢的仔猪,应加强仔猪和母猪的饲养管理;并且对圈舍及引种要严格的消毒,对仔猪进行定期免疫[7,8]。仔猪黄白痢是规模化养猪场常发生的仔猪疾病,虽然本研究调查的三个猪场该病是仔猪疾病中主要发生的疾病,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可控制得范围内。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患病猪精神呆滞,食欲废绝,口渴贪饮,体温40.5~41.8℃,排黄褐色水样粪便,有时呈喷射状,内含乳凝乳块,腥臭[9]。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10]。

初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多发于1~3日龄的仔猪,冬春季多发,如治疗不及时,病猪会迅速死亡。在本试验中,该病的平均发病率、治愈率及死亡率表现并不突出。仔猪出生后2d突然发病,迟的3~5d后出现发病症状。初期患猪精神不振,四肢无力,不愿吮乳,离群伏卧或钻入垫草,嗜睡,皮肤发冷、苍白。后期卧地不起,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痉挛或惊厥,空嚼,流涎,肌肉颤抖,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或四肢游泳样划动[11]。

本研究从实际出发,调查黑龙江地区三处规模化养猪场的仔猪疾病情况,分别对初生仔猪低血糖症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发病率、治愈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本研究不仅为养猪业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今后仔猪疾病的防治建立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德祉,葛云飞.新生仔猪低血糖病的诊治报告[J].现代畜牧兽医,2010(5):54.

[2]段永红.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1):60.

[3]侯宝华,王景春.仔猪黄痢病的防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6):08-09.

[4]魏杰,韩方伟,林建平,等.仔猪黄白痢的预防和治疗[J].畜牧与兽医,2009,41(3):112.

[5]刘伟.仔猪白痢的鉴别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82.

[6]宣长和.猪病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闫中一,张海龙.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制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7-8):81-83.

[8]罗焱荣.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分析[J].华章,2013,26:352.

[9]蔡吉松.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3,37(1):30-31.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5

1.北京物资学院校医院,北京011149;2.解放军302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北京100039

[摘要]感染性腹泻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识和及时诊治可提高救治率、减少后遗症并降低控制成本。本文从腹泻的严重危害性、快速诊断、治疗措施及有效预防等方面加以思考,为腹泻病的有效管理提供指导。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诊断;治疗;管理

[中图分类号]R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a)-0051-02

近年来,全球肠道病原体的种类日益增多,全球每年腹泻发病达30~50亿次,每年死于腹泻者达2500万人[1-2],仅在美国,每年约3亿人患感染性腹泻,我国感染性腹泻也始终列为法定传染病的第三位[3],在临床诊治和公共卫生方面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明确病原体,控制成本需求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的食物供应全球化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何选择最佳的确诊方法、降低诊断成本并不断增加我们对多样性的病原体的应对能力,对于腹泻病的公共卫生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腹泻的严重性,讨论腹泻的快速诊断、正确治疗及有效预防,为腹泻病的积极应对提供指导。

1腹泻危害的的严重性

腹泻是一种非正常的排便状态,其特点是便中含水量的增加、体积异常或者是排便的频率的增加。通常把便的粘稠度下降(比如软便或稀便)、排便的频率平均每天大于3次定义为腹泻,感染性腹泻常伴有恶心、呕吐或腹部疼痛等症状。腹泻病造成大量的花费,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3亿人患腹泻疾病,就有7300万人就诊,180万人住院,3100人死亡;每年仅食源性的感染有7600万人,30多万人住院,5000人死亡,每年花费近60亿美元用于感染性腹泻的医疗保健以及由食源性腹泻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4-5]。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不容乐观。此外,感染性腹泻还导致严重的长期后遗症,如伴有感染性肾功能衰竭(STEC)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HUS)、伴有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和由凝集性大肠杆菌、隐孢子虫、或其他种类肠感染引起的腹泻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甚至使儿童致残。

2腹泻的快速诊断

早期诊断并加以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症状且能防止二次传播,也可降低病原体的扩散,及时控制疫情。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对于感染性腹泻的诊断、管理和预防工作中有着共同的责任,为了降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紧密合作,来确定最佳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早期诊断除了指导正确治疗,判断传染病爆发依赖于检测数据,包括血清型和单克隆的分子亚型;新出现的腹泻病原体的首次被检出对控制疫情的暴发流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诊断线索应首先了解腹泻背景及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如发热、出血、院内获得、持续时间或者感染类型,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是否旅行、是否摄入生食或者未经烹制的肉类或海鲜、牛奶制品等、周围是否有患病的人或动物、近期是否使用抗生素、同性恋史、病人是否有免疫力低下等。

掌握当地的主要流行病原:腹泻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不同的区域中存在着特定的病原体,需针对病原体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如美国主要流行产志贺毒素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环孢子虫、隐孢子虫、鞭毛虫、弯曲杆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以及环状病毒等;中国的腹泻病原菌以志贺菌居首位,其次是弧菌、沙门菌、气单胞菌、致泄性大场埃希菌[6],且这些病原体可以随着气候、环境及传播而不断变化,需要不断监测。

根据临床特点和大便性状筛选病原体:肠道炎症可表现有发烧、里急后重或者粘液脓血便,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泻的临床症状及大便性状有一定的特征性,如霍乱弧菌引起无痛性米泔水样大便;大肠杆菌O157:H7的91%来自由出血性腹泻有腹痛但是少有高热的病人;福氏志贺菌感染以脓血便为主,宋内志贺菌感染以粘液便占绝对优势,弧菌及沙门菌感染则以稀水便占绝对优势[7];轮状病毒感染,是年幼的孩子在温带气候的冬天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如果其他病原检测均阴性,有旅行史或水接触史,腹泻持续10-14天则可怀疑是贾第虫病;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期间如出现伴随症状则应考虑是弯曲杆菌感染。

常规的培养方法是金标准,有利于进行耐药性测试及进一步的血清型检测和亚型确定。如果是出血性腹泻或者HUS,应用含有山梨醇的麦康凯培养基分离O157,或者使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在增菌后检测志贺毒素确定是否是STEC感染;怀疑弧菌可以硫代硫酸盐柠檬酸胆汁盐培养基中培养;秋冬季腹泻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长期住院并应用抗生素者,应该进行难辨梭菌培养及毒素检测。

微生物特异性诊断可以避免复杂的诊断程序或治疗手段,如诊断感染大肠杆菌O157:H7,空肠杆菌或阿米巴痢疾且伴有严重腹痛或血便的假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或危险的结肠镜检查,手术或皮质类固醇治疗。

3腹泻的治疗选择

应把握当地的流行病原、病原的耐药性,也要考虑影响因素、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并控制成本。

补液治疗:最初需进行补液,腹泻疾病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风险就是脱水,在发展中国家则是营养不良也起重要的作用。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及时补充合适的体液,轻度腹泻的患者可以通过摄取额外的液体来防止脱水(例如喝果汁及汤类);严重的腹泻、头晕或者排尿减少则需要补充更多的液体,必要时需要静脉补液。WHO推荐的口服补液可按如下比例配制:向每升清水中加入3.5g氯化钠、2.5g碳酸氢钠(或者2.9g柠檬酸钠)、1.5g氯化钾、20g葡萄糖或葡萄糖聚合物(比如40g蔗糖或4汤匙的糖,50~60g煮熟的谷物面粉如水稻、玉米、高粱、小米、小麦或马铃薯)。这种口服液中含有大约90mM的钠、20mM的钾、80mM的氯、30mM的碳酸氢根离子和11mM的葡萄糖。

抗菌治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并且降低某些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减少传播,甚至拯救感染严重的患者的生命[8]。当然,使用抗生素应根据病情慎重行事,权衡利弊,因为不正确的治疗可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导致治疗失败,也可能会促进一些肠道耐药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在一些病例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性腹泻恶化,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治疗感染大肠杆菌O157:H7的病人则会增加病人患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合并症的可能性;利用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可能会延长载体状态并导致更高的临床复发率;抗菌治疗还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应用万古霉素可造成医院内艰难梭菌腹泻、万古霉素耐药的大肠杆菌腹泻的传播。

了解当地菌株的种类和敏感性是最初抗生素选择的重要依据,也要结合具体临床标本分离株。推荐在未明确可能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旅游者腹泻,可及时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果是儿童,则使用甲氧苄氨嘧啶,可缩短病程2~3d。

细菌耐药性的模式在不断变化,并随地区而差异明显,耐药及多重耐药菌的全球传播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9],掌握当地近期的细菌耐药模式是决定有关抗菌治疗的关键,是经验治疗的重要依据。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TMP-SMZ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对重症患者易选用头孢菌素治疗,但需警惕对头孢类耐药的快速上升[10];宋内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和磷霉素敏感性均较好,但对TMP-SMZ耐药率近90%,同时对头孢菌素的耐药上升趋势明显[8-11];气单胞菌属是一种在健康宿主体内的一种肠道病原体;它通常症状较轻,可以转化成慢性,有时会伴有出血和腹泻,美国建议首选TMP-SMZ治疗,而我国的数据显示其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均在24%以上,TMP-SMZ的耐药率高于60%[6];致病性的邻单胞菌属致病力不强,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依据显示其致病性很弱。然而,当在旅行后或者使用了贝类后发生了腹泻,如果没有其他病原体被分离出来,那么也有可能是其致病,有报道称TMP-SMZ可缩短相应症状的持续时间。

4腹泻的预防措施

控制感染性腹泻爆发的重点就在于以下几点:尽量避免使用未经烹制的肉或海鲜;避免饮用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及食用未经高温消毒的软奶酪;出外旅游可以尝试服用亚单位或灭活的霍乱疫苗灭活的霍乱疫苗。食品工作者和保健工作者可以传播细菌和寄生虫疾病,即使他们没有临床症状,建议他们上岗前做肠道病原检测,有临床症状或检测阳性的应该停止目前的工作。

不断提高对腹泻防治相关知识的认识,把住病从口入关,可有效预防腹泻病的发生。对大众群体进行食品安全的培训是必要的,免疫功能受损和长期接受类固醇等免疫制剂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肠道病原体的感染,通常病情更加严重,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高;酗酒者和慢性肝病的病人的感染风险较高,所以这类人也应该避免食用高风险食品,如海鲜类可能含有创伤弧菌,奶酪中可能含有李斯特氏菌,未加热的熟食肉类和奶制品,可能会患上单核细胞增多症;孕妇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感染弓形虫,生奶制品,软法式奶酪和常温的熟肉类,这些食物均可增加患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感染或导致流产。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腹泻病的严重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控制腹泻病的传播,也要考虑控制医疗成本。真正做到有理有据。

[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TheWorldHealthreport1996:fightingdisease,fosteringdevelopment[J].ReportoftheDirector-General.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6.

[2]GuerrantRL.WhyAmericamustcareabouttropicalmedicine:threatstoglobalhealthandsecurityfromtropicalinfectiousdiseases[J].AmJTropMedHyg,1998(59):3-16.

[3]WangXY,DuL,VonSeidleinL,etal.OccurrenceofshigellosisintheyoungandelderlyinruralChina:resultsofa12-monthpopulation-basedsurveillancestudy[J].AmJTropMedHyg,2005(73):416-422.

[4]HerikstadtH,VergiaD,HadlerJ,etal.Population-basedestimateoftheburdenofdiarrhealillnesses:FoodNet1996-1997[J].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Atlanta),March1998.

[5]NationalInstituteofAllergyandInfectiousDiseases(NIAID).Foodbornediseasefactsheet.1999.Availableat:niaid.nih.gov/factsheets/foodbornedis.htm.Accessed23January2001.

[6]曲芬,毛远丽,崔恩博,等.北京地区1994-2005年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趋势[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304-307.

[7]曲芬,崔恩博,鲍春梅,等.北京地区近4年肠道细菌感染的特点[J].传染病信息,2004,17(1):26-28.

[8]QuF,BaoC,ChenS,etal.GenotypesandantimicrobialprofilesofShigellasonneiisolatesfromdiarrhealpatientscirculatinginBeijingbetween2002and2007[J].DiagnMicrobiolInfectDis,2012,74(2):166-170.

[9]崔恩博,郭桐生,鲍春梅,等.志贺菌属菌群及血清型18年的变化趋势与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526-3528.

[10]TanejaN,MewaraA,KumarA,etal.Cephalosporin-resistantShigellaflexneriover9years(2001-09)inIndia[J].JAntimicrobChemothe,2012,67(6):1347-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