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栽培技术方法(收集5篇)
百合栽培技术方法篇1
关键词:黄芪;露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A
1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1.1选茬
应选择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口较松,前茬选禾谷类或马铃薯等作物,忌重茬和豆类作物迎茬。
1.2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土地,在“立冬”时再深翻一次,耕深30cm,耙耱整平。通过冬翻土地将病菌、冬眠害虫、杂草等在低温下冻死,减少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能降低生产成本。“春分”节气过后,先施足优质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再深耕耙耱整平土地。
1.3施肥
根据土地肥力条件确定相应的施肥标准。黄芪从“春分”开始栽植生长到“立冬”前后收获,生长期180d以上,苗期长势强,需要较高的长效肥才能保证生长发育所需,加之地膜覆盖后不易追肥,必须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肥中宜加大有机肥的用量,一般要求每5000kg/667m2施腐熟的农家肥、颗粒有机磷肥50kg/667m2、磷酸二铵30kg/667m2。施肥后虽时深耕耙耱,使肥料均匀的分布于耕作层以利黄芪根部吸收。
1.4选膜
高寒区选用0.001mm厚的黑色地膜,地膜宽度应根据黄芪苗子长短来决定,一般可根据苗子长度选择40cm、50cm、60cm3种规格的地膜。低海拔高温区不适宜黑色地膜,应选用0.001mm厚的白色地膜
1.5品种和种苗选择
1.5.1品种选择
选择产量高、丰产性强、性状稳定、无病虫的蒙古黄芪品种。
1.5.2种苗选择
种苗必须选择无病虫、表皮光滑、分叉少、无破损、无麻口、鲜嫩较长的1a龄黄芪苗。
1.6土壤及苗子处理
1.6.1土壤处理
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对黄芪的危害,随播前深耕,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1kg、敌百虫0.25Kg、兑水75Kg、拌油渣10kg撒于地表,可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1.6.2苗子处理
用50%多菌灵粉剂100g、乙蒜素50g兑水5kg蘸苗子100kg,晾干所蘸水分后栽植,可防治黄芪根腐病、麻口病。
1.7合理栽培
按照苗子长度决定地膜宽度和垄宽,选用南北向,在地面上开与南北向垂直的种植沟,按株距10~12cm、行距25~30cm开互对种植沟,沟深10cm,垄距30cm,密度12000~15000株/667m2,种苗约85kg左右。将黄芪苗子尾向尾平放在种植沟内,覆土5cm厚再将地膜平铺,是种苗头部露出地膜边外2cm,顺行取土压紧压实地膜两边和种苗头部,自然形成高5cm的垄面,每隔3m左右压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
1.8科学管理
“黄芪覆膜露头栽培技术”使黄芪苗绝大部分根分布于地膜内,苗子头部在地膜外土内,这样就能保证黄芪顺利出苗,免去了大量的人工放苗工序,同时防止了不及时放苗,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
1.8.1除草
当地上植株生长到5cm左右时进行垄距间除草松土,保持垄间无杂草。
1.8.2打顶
黄芪苗前期生长快,植株茂盛。药农根据自己需要可在现蕾前,采取打顶来控制株植旺长和开花结实,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根茎生长。留种田不作打顶,黄芪种子成熟后及时采收、晾晒脱粒。
病虫害防治。虫害防治:地下害虫对黄芪的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每667m2用40%辛硫磷乳油1kg、敌百虫0.25Kg、兑水150Kg进行灌根或用40%辛硫磷乳油每1kg、敌百虫0.25Kg拌油渣10kg撒于地表,可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蚜虫可用抗蚜威500倍液或杀灭菊酯1000倍液喷雾。芫菁可用80%敌敌畏乳油,或用90%晶体敌百虫500~1000倍液喷雾,每亩用30kg药液。病害防治:黄芪苗期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霜霉病和斑枯病。进入秋季,随着雨水的增多,黄芪白粉病、锈病进入高发期,保护黄芪叶片,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治方法,每667m2用5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100g、20%的三唑酮乳油100g、兑水100kg均匀喷雾,霜霉病和斑枯病每667m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500~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于5、6、7月下旬各喷1次,连喷3次防效显著。
1.9采挖收获
地上茎叶枯萎时刨收。拌去泥土,去掉芦茎,晒干,捆成小把出售。一般当年干品产量每667m2300kg左右,鲜货900~1100kg。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表现
根据2a来对大田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地膜黄芪覆膜露头栽培平均667m2产鲜黄芪1244.9kg比普通膜内栽培1131.4kg增产113.5kg,增产率9.1%;比露地栽培增产399.7kg,增产率32.1%。
2.2劳动力投入
通过对不同栽培技术主要生产季节劳动力统计分析表明,黄芪覆膜栽培技术667m2总投工19个,比普通膜内栽培少5个,比露地栽培少3个。
2.3农资投入
为确保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黄芪覆膜露头栽培技术与普通膜内栽培和露地栽培采用统一的施肥水平、苗子数量、病虫害防治措施和田间管理措施。每667m2肥料、苗子、农药投入相等,唯独地膜投入不同,露头栽培选用黑色农膜,普通膜内栽培选用白色农膜。每667m2覆膜露头栽培技术投入农资折合人民币2849元,普通膜内栽培投入农资折合人民币2825元,露地栽培投入农资折合人民币2765元。
2.4经济效益核算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667m2黄芪覆膜露头栽培技术平均产值7496.4元,扣除成本4177元,纯收益3387.4元,比普通膜内栽培净增纯收益1034元,比露地栽培净增纯收益2551.2元,增收十分显著。
3讨论
黄芪覆膜露头栽培技术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在充分发挥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的基础上,融合了一系列抗旱技术措施,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对旱作根茎类中药材作“两高一优”栽培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黄芪覆膜露头栽培技术生产的产品率较高,实地采挖评价表明,特一率可达42.3%,较普通膜内栽培特一率36.2%高6%,较露地栽培特一率12.1%高29%。
百合栽培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长白山区;矮化剂;园艺;野生花卉
中图分类号:S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96-2
0前言
长白山野生花卉引种栽培试验已多年,群体观赏效果较佳,但盆栽或单一品种栽培时,存在着植株生长过高,易倒伏、变型等缺陷,长白山野生观赏花卉的开发是目前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我们于2008年从长白山众多野生花卉中挑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卷丹(Lilinrmlancifolium)、东北百合(L.distichum)、萱草(hemerocallisfulva)、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大花剪秋萝(Lychnisfulgens)、柳兰(Chamaenerionangustifolium)六个品种进行了矮化和园艺栽培技术试验。
1矮化试验
2008年5月起进行试验,矮化剂选用比久和矮壮素,比久为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比久(B9≥45%),矮壮素为四川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CCC≥50%)。比久施药浓度为1:500倍液,矮壮素施药浓度为1:10000倍液,同时设对照,结果见表:
2园艺栽培
土壤选用人工配制混合土,前一年夏季用过筛的细炉灰、鸡粪、腐殖土按1:2:3比例组合,同时按1:1000比例加入青岛阳光农药厂生产的土壤菌虫绝杀(50%WP),用塑料布覆盖发酵,翌年春季做成长5m,宽1m,高20cm的畦,中间作业道60cm。
东北百合、卷丹选用栽培三年以上大小一致的球茎;萱草选用分株后生长两年的根茎;柳兰选用腋芽饱满,长短一致的根茎;玉竹选用单芽、长短粗细一致的根茎;大花剪秋萝则在夏季挑选茁壮苗秋季移栽。各试验品种均选50株,东北百合、卷丹、玉竹、柳兰按照株行距20cm×20cm,大花剪秋萝按照株行距30cm×30cm,萱草按照株行距40cm×40cm栽培。
春季在植物萌动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方法是:用10%苯醚甲环唑1:1500倍液加40%氧乐果乳油1:2000倍液喷雾,每10天一次,连续三次,防病效果较好。
合理的施肥可以对引进的品种起复壮作用。从6月上旬开始追施撒可富无机复合肥,N:P:K比例为15:15:15,每月一次,直至现蕾。现蕾后,改用磷酸二氢钾0.2%比例喷叶,十天一次,直到开花。
对照组中,除萱草外的试验品种,在生长中期,需加立柱或四周用绳、棍等物围起,否则易倒伏。试验品中个别长势过高植株也需加立柱。柳兰的栽培值得指出,它以群花观赏为好,单株观赏栽培于生长至10cm时摘心一次,分出三支,可形成三朵花序,即能起到矮化作用,又能增加观赏效果。由于柳兰民间素称三伏花,季节性特强,摘心只能一次,过多会造成因花芽分化时间不足出现僵蕾,同时水肥可适量增加。
3结论
萱草的矮化效果不明显,用CCC产生较小效果,但是使用B9的萱草叶脉深绿,植株生长紧凑;卷丹和柳兰的矮化效果用CCC比用B9效果明显,但叶与叶间隙过密,花与叶比例失调,观赏效果没有B9矮化效果好;大花剪秋萝用CCC比B9矮化效果好;东北百合两种矮化效果相近;柳兰的矮化效果以CCC为好,但由于花穗较长,比例失调,从观赏上看B9矮化效果较佳。
园艺栽培上,病虫害的预防尤为重要,栽培过程中,应以三年为一周期进行轮作,精细的田间管理可以为试验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合理的中耕、适宜的遮阴、及时的水肥,有助于野生花卉的生长。通过试验,试验品种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试验组,从花期、观赏效果比野生原生地有着质的提高。因此,野生花卉采用矮化及园艺栽培技术,是提高园林观赏价值的重要途径。
项目来源:吉林省长白山植物(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实验室基金资助。
百合栽培技术方法篇3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手插秧;栽培对比;豫南地区;2016年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9-0027-01
为了比较机插秧与手插秧栽培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3],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机插秧面积较大的信阳市五里镇顾店村。选择肥力一致的相邻田块安排试验。试验田为冬闲田,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试验品种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以本区域主推品种为主体,引进示范超高产苗头品种或育种家最新潜力品种,推广Y两优2号、Y两优3218、扬两优6号等高产优质品种,落实种子补贴政策,百亩核心区免费供种。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机插秧栽培和手插秧栽培,采取大区对比法[4-6],不设重复,2种插秧方式各6.67hm2。
1.4试验实施
手插秧用拱棚式两段育秧,4月14日浸种育秧,5月15日移栽大田。机插秧采用田间简易规格化拱棚软盘育秧,4月17日育秧,5月15日4叶1心时机插,秧龄26d。采用机械旋耕作业整田,机插田耖平后隔日泥水沉淀后栽插,手插秧整地后即栽。
百亩核心区统一用肥管理,基肥施45%配方复合肥4500kg/hm2、碳铵2250kg/hm2。栽后10d结合化除,追施分蘖肥氯化钾1200kg/hm2、尿素1500kg/hm2。倒2叶时施尿素300kg/hm2作穗肥。于苗期、分蘖期、孕穗扬花期实施病虫联防统治[7-8]。
1.5试验期间气候状况
苗期与分蘖期持续低温,造成栽插推迟,分蘖速度稍缓,分蘖量较常年稍小。进入7月阴雨持续逾20d,对晒田质量造成影响。7月底至今,天气晴好,有利于扬花、灌浆和产量形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插秧方式水稻栽插基础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插秧移栽密度、深度、田间持水与手插秧均有不同。栽插密度较手插秧稍多且均匀一致,手插秧每丛栽1~2本,机械秧每丛栽2~3本。机插秧栽插深度明显浅于手插秧,这是由苗体小和机械操作一致性共同决定的,有利于产生低位大蘖,形成大穗。返青期持水,机插秧一定要保持浅水层,达到寸水微露泥。
2.2不同插秧方式水稻的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与手插秧相比,机插秧移栽苗体小,移栽返青慢,始蘖期略迟,但分蘖发生势较强,晒田要比手插秧着手早。由于机插秧分蘖集中,穗层整齐,有效穗数较多,产量较手插秧增加5.9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有较好的作业质量,田间农艺性状好,有利于高产稳产。与人工移栽相比,产量持平或有一定增产作用,减少投入用工成本450~750元/hm2。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改进问题:一是育秧和整地等关键环节技术的标准化、具体化需要加强。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土地流转和农机合作互助支持力度,提高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三是扩大机插秧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改善水利条件。
3.2建议
3.2.1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良田,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和组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厂化育秧和机插、做好大田精量定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分运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是精量栽培。技术攻关及百亩核心区实行人工拉线定植,定植22.5万穴/hm2,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生产机插秧要保证有效穴数21万穴/hm2以上,基本苗60万株/hm2以上。二是合理调控群体。利用配方精准追肥、水分管控,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高峰,提高成穗率,高峰苗控制在390万~420万株/hm2之间,成穗率75%左右。三是注重水浆管理。系统开展目标管理和应变调控,以高产群体动态生理指标为依据,以高产定型群体的各项指标为目标,对水稻各器官发育及各生育时期做定时、定向、定量调控,保证高产机械化插秧群体和目标产量的实现。
3.2.2动态管理。一是高产百亩连片手插和机播对比试验要明确。行政副主任1名和技术负责人1名,明确具体责任单位负责技术指导;在百亩手插和机播对比区竖牌,标明方位图和技术模式图;手插和机播对比示范片建立1张农事日历。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稳产增产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多年的推广工作实践证明,建好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是搞好新品种。三是服务上门,技物结合。针对平桥区农业生产实际,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着力抓好物化服务工作。确保开发面积和增产措施的落实。四是建立责任制。把各级领导和办事处农业发展中心及农民的利益捆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合力,开展综合,促进水稻机插秧与手插秧栽培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4参考文献
[1]简海丽.不同插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5(7):61.
[2]王世云,包小平.水稻机插秧与手插秧应用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6):14.
[3]张晨,木霖.水稻机插秧与人工插秧效益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2014(3):44-45.
[4]任海,付立东,王宇,等.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4(4):58-59.
[5]钱建龙.杂交水稻母本机插秧与人工插秧对比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3(2):35.
[6]曾海泉,叶永青,王日芳,等.水稻不同插植方式对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4.
百合栽培技术方法篇4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栽培技术;陆良县
马铃薯晚疫病是具有毁灭性的全球性疾病,也是影响陆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及时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陆良县的马铃薯产业迟早要趋于崩溃。为提高综合防御能力,陆良县对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陆良县小百户镇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前瞻
云南具有适合马铃薯生产的优越气候条件,可每年持续生产,为马铃薯产业的广阔前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陆良县小百户镇的马铃薯一年分三次进行种植,分别是冬马铃薯、大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三个种类。其中又以秋马铃薯为主要种植类别,其种植量在全年三种马铃薯种植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二。马铃薯晚疫病是针对马铃薯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真菌病害,主要在秋马铃薯上爆发,一般在遭遇低温潮湿的环境易引发中心病株。陆良县小百户镇自2007年爆发了马铃薯晚疫病之后,积极投入资金,通过化学防治、有抗性育种、不同作物的管理等手段开展了及时的防治工作,并定期组织晚疫病防治培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今,还没有能够完全杀灭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并且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还偶有出现。
2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栽培技术的研究与作用
2.1栽培过程中关键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择种植环境。马铃薯的种植适合温凉的气候环境,所以种植地域的气温不能太高,平均气温一般稳定在10~20℃之间。温度太低会使得马铃薯生长过慢,温度太高则会使生育期快速缩短,降低产量。2、选择良种。应选用具有高产、抗病及早熟等优良性质的品种(以会―2号为主打品种),以便促进马铃薯的成熟,减少疫病的危害程度和成本的损失。3、择期播种。虽然高原地区深受寒风影响,产生的低温霜冻将会冻死多数早播的幼苗。但是马铃薯的幼苗具有死后再生能力,所以早播所造成的产量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小于中等以上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危害程度,小百户镇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烤烟采收后期播种。4、催芽播种。在0~4℃的温度下,马铃薯块茎会处于长期休眠状态,所以可用赤霉素进行催芽播种,将播种时间灵活化。5、合理密植。采用单垄双行的方式将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5500~6000株。幼苗出土及团棵期进行一二次中耕。及时清除杂异株和中心病株。5、合理施肥与灌溉。本着施足底肥,增磷、补钾、控氮的施肥原则进行施肥。中初期土壤水分的饱和度在80%~85%,后期在50%~60%。6、预防与应急。及时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并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处理是避病的重要手段。
2.2克服抗性育种存在的困难及化学生物上的不足
抗性育种、化学及生物防治措施依旧是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主要措施。相关工作者长期攻克的目标就是选育优秀的抗性品种,但抗性持久及高产的品种还很难育出。而且新的变异种还在不断产生。化学防治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对人体、食物及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长期使用的农药和用量的不合理会使得病菌产生可抗性。农药的喷洒很难覆盖全面,药膜的保护作用也很有限。化学防治的弊端显而易见。而转基因的应用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产生了怀疑。避病栽培通过少用或不用农药将防治政策进行升级,即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3利于疫病防治支持系统的建立
马铃薯晚疫病具有前期隐蔽性强的特点,病发后,蔓延速度较快,防治工作无法及时开展。因此,晚疫病防治必须要掌握天气情况,提前预报,在病发前做出防治措施。但人工进行天气发展趋势的判断毕竟有限,测报和预防都达不到理想效果。避病栽培是根据气候条件及生育期的长短来进行播种的,通过未雨绸缪实现了防范于未然,为疫病防治决策系统DSS的建立提供了技术内容,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政策的保障手段。
2.4收益期长,技术相对简便
专业人员能结合小百户镇农事节令,通过研究和实践研制出具有增产避病功效的技术。将些技术通过相应的科技培训传授给当地农民,就能够长期运用,使得收益期延长。
2.5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避病栽培技术的运用,能使政府部门有效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得品种布局更合理,无公害及良种马铃薯基地建设更顺利,保证了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
3陆良县小百户镇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技术的应用效果
陆良县小百户镇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原因主要有:一、播种期被推迟且参差不齐。二、品种的抗病性差,田间菌源充足。三、轮作力度不强。四、气象监测陆良县气候利于晚疫病爆发。为了有效预防及防治疫病,今年九月,陆良县小百户镇总共对359名马铃薯种植人员进行了避病栽培技术的现场培训。目前小百户镇建成了三片千亩示范区,一片高产创建区,且秋马铃薯的生长事态可人。
百合栽培技术方法篇5
[关键词]牡丹;唐代;栽培技术
牡丹最初只有野生品种,唐代开始被大量人工栽培,出现了许多专为观赏而选育的牡丹品种,并掀起一股牡丹热潮。牡丹也在唐人的栽培之下,变得越发娇艳动人。
一、花名
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牡丹本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1]”唐代“牡丹”和“木芍药”仍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药,开元时,宫中及民间竞尚之,今品极多也。[2]”唐代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3]”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4]”到宋代时人们才大多说牡丹而不再提木芍药。这乃是牡丹经过培育,呈现出超过芍药的巨大观赏价值后的结果。
至于牡丹品种名,《青琐高议・骊山记》载唐玄宗时:“有献牡丹者,谓之杨家红,乃卫尉卿杨勉家花也。……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青锁高议》是宋代刘斧编撰的笔记体小说。唐朝牡丹盛行,宫廷民间广泛栽培,吟咏记述甚多,却没有在唐人记录中见到关于品种名的记载。结合前人对《青琐高议》的考证,推测《青琐高议》中品名可能不确,或者即使有,也可能是对某一株或某一丛牡丹的命名,不一定是专门针对某个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的品种名。但五代陶谷《清异录》载:“洛阳大内临芳殿乃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卯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雪紫’等名是也。[6]”说明至少迟至五代已出现了专门的品种名,即牡丹经过培育已经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
二、花色
唐代牡丹颜色丰富多彩,深浅不一,富于变化,如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7]”段成式《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8]”史料中提到最多的颜色是红、白、紫。红牡丹如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白牡丹如王贞白《白牡丹》:“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紫牡丹如元稹《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9]”等等。唐代史料中罕见黄牡丹的记载,只《青琐高议・骊山记》有:“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但上文已说,《青琐高议》所记尚待考证。不过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有:“花品姚黄冠洛阳,巴中春早羡孤芳。[9]”姚黄即千瓣黄牡丹,因出于姚氏,故称“姚黄”,所以至少迟至五代时已经出现了有“牡丹之王”美誉的著名黄牡丹品种姚黄,那么推测唐代有黄牡丹也是合理的。
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栽培牡丹品种源自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凤丹、卵叶牡丹和矮牡丹五个野生种之间的杂交[10]。但是自然界中不同品种的牡丹不会聚集生长,那么推测是因为唐人喜爱牡丹,于是把不同品种的野生牡丹引入庭院栽培,为在自然状态下互不相遇的野生种创造了相遇并发生天然杂交的机会。五个野生种牡丹的花色都较为简单。通过对这些原种的驯化栽培以及种间杂交、品种间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牡丹,出现了唐代牡丹花色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三、花型
野生牡丹都是单瓣牡丹,即花瓣一至三轮,雌雄蕊正常、结实力强的形态。重瓣是相对单瓣而言的,表现为花瓣、花轮数量增加,或花瓣面积增大等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花朵的观赏性[11]。重瓣牡丹在唐代广受喜爱。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12]”《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8]”“叶”就是花瓣,“一朵千叶”,“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这些都是重瓣花的特点。其中“重台花者”应指的是台阁花型的牡丹。台阁花就是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重叠生长,是高度重瓣化的花。
实际上重瓣是花朵发育异常的表现。因为重瓣通常由花蕊瓣化形成,产生重瓣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由于花蕊瓣化,花瓣挤占花蕊位置,会影响授粉,不利于繁殖。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一性状。重瓣花是由于审美需要,经人工栽培、杂交选育出来的。一般情况下,重瓣程度越高,结实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则丧失了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须靠人工帮助,进行无性繁殖,如嫁接、分株、扦插、压条等[11,13]。实际上早在西晋时已经出现了具有重瓣特性的莲花[14]。唐代也有对重瓣莲花的记载,如唐代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中《重台芙蓉赋并序》有:“吴兴郡南白O亭,有重台芙蓉,本生于长城章后旧居之侧……[15]”唐代李绅、皮日休、陆龟蒙、李建勋也有关于“重台莲”的诗[9]。那么既然有重瓣莲花的先例,唐代掌握人工培育重瓣牡丹的技术就不足为奇了。
四、花香
唐代牡丹不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己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16]”这就是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唐代文人雅士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韦庄《白牡丹》云:“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唐彦谦《牡丹》:“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李山甫《牡丹》:“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薛能《牡丹四首》:“迥秀应无妒,奇香称有仙。”《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9]”皮日休《牡丹》更有“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6]”这些诗不只表现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异香,比兰草、蕙草还要香,是人间第一香。
但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却是如评剧《花为媒》里的一句唱词:“牡丹本是百花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17]”植物园里各种艳丽夺目的牡丹也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绝没有唐诗中所说的那么浓郁强烈。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人为造成的。花香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和抵御草食动物进食形成的一种进化适应性,对许多植物的生殖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浓郁程度往往与花朵开放的持续时间成负相关[18]。所以在花卉选育过程中,为提高牡丹的视觉欣赏性,使花期更长、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艳等,导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变,发生了变异,使得花香浓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测唐代牡丹应该确实是芳香浓郁的,但随着从唐朝开始历代对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觉欣赏性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五、移植技术
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云:“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m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7]”唐代牡丹能广泛传播,与牡丹的移植技术是分不开的。花卉移植需要适宜的季节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提供适宜的移植环境,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若移植不成功可能无法存活,或者移植后不开花。唐代牡丹的移植已经比较常见。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9]”都提到了牡丹的移植。而且白居易的诗中更提到了移植技术。“上张幄幕庇”既防雨遮阳,又能保持一定的温度,“旁织巴篱护”起到防风保护作用,“水洒复泥封”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这些做法可以让牡丹“移来色如故”。除此唐代牡丹的跨地区远距离移植也普遍存在。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7]”宋朝李P《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唐白居易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栏门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六也载有五代时“秦州董城村院有红牡丹一株,所植年代深远,(伪蜀主之舅)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历九折七盘、望云九井、大小漫天、隘狭悬险之路方致焉。乃植于新第,因请少主临幸。[19]”牡丹移植距离如此之远,离开土壤时间如此之久,尚可成活。以上说明唐代牡丹的移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牡丹在全国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
六、主要培育者
1、世俗农艺师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关于郭橐驼的记载:“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0]”郭橐驼生卒不详,可能与柳宗元同时或稍早。他擅长种树,不仅种植移植成活率高,而且长得硕茂容易结实。郭橐驼所著《种树书》也记载了嫁接牡丹、栽培牡丹、插花、催花的方法[21]。但也有版本认为《种树书》是托名唐代郭橐驼,而实为明代俞宗本编著。除此,《龙城录・宋单父种牡丹》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22]”《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但有些学者对此存疑。不过,无论《种树书》是否郭橐驼所撰,《龙城录》是否柳宗元所写,唐代栽培牡丹能够获得如此发展,一定离不开具有高超牡丹栽培技艺的农艺师们的功劳。
2、寺院僧人
除了世俗农艺师,寺院僧人也对培育牡丹做出了重大贡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兴善寺素师院,牡丹色绝佳,元和末,―枝花合欢。[8]”,慈恩寺“寺中柿树、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8]”宋代王谠《唐语林》也记载了慈恩寺有一丛殷红牡丹,是一位老僧用20年时间栽培的。栽在小院中从不视人,偶有一次引朝士数人观赏,反复嘱咐不要泄露,却最终还是被几个少年用金三十两、蜀茶二斤,强行挖掘换走[23]。除此,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徐凝《题开元寺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李商隐的《僧院牡丹》,陈标《僧院牡丹》,吴融《僧舍白牡丹二首》等诗也都说明了唐代寺院大量栽培牡丹的事实[9]。这些记载中有的明确说明了寺院牡丹是某位僧人栽培的。而只有少数僧人的名字被记载下来,其他为培育牡丹做出贡献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僧人则更是数量众多,培育牡丹可谓用心良苦,如唐代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所说:“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9]”
寺院牡丹兴盛,除了出于僧人们对牡丹的喜爱,还因为寺院生活相比世俗生活更为安闲。牡丹是木本,培育一株出色的牡丹需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世俗之人除了专门以此为生的农艺师少有人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僧人们则有时间和处所的方便。除此,唐代牡丹因受世人追捧,价格甚高。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柳浑《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张又新《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9]”这些都说明牡丹市价相当高。而唐代寺院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也使寺院比一般人家更有能力购买和栽培牡丹。
七、促进牡丹栽培技术进步的社会文化原因
首先,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动乱,到唐代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展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这样的国家,给予唐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们外向张扬、蓬勃豪迈、昂扬进取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他们注重浓艳丽彩、热烈辉煌、富丽雍容的审美取向。为了能够培育出符合自己审美喜好的牡丹,移植、杂交、嫁接、催花等牡丹栽培技术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培育的牡丹的颜色从简单朝着色彩缤纷,浓郁艳丽的方向变化,牡丹的花型也朝着花瓣日益增多转变,体现一种层层叠叠的雍容之美。经唐人之手,牡丹姿容越发端庄、花型越发丰盈,色彩越发艳丽,无不契合唐人的审美趋向。
除此,受到从皇宫到民间的热烈追捧,牡丹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昂贵的价格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空间。在唐人求富的心理驱动下,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牡丹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去培育能符合市场需求,迎合审美取向的牡丹,也使牡丹的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不仅世俗农艺师积极培育牡丹,各个寺院也主动追求牡丹带来的经济收益,竞相培育自己的特色牡丹。
综上所述,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这些进步不光是由唐代农业发展引起的,还受到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造就了唐代牡丹“国色天香”的雍容华美和“花中之王”的高贵地位,与唐代大气磅礴、雄视天下的气质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唐)李浚.松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丁如明等校点.唐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宋)刘斧.青琐高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傅云龙,吴可主编.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唐人文集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Shi-LiangZhou,Xin-HuiZou,Zhi-QinZhou,etal.Multiplespeciesofwildtreepeoniesgaverisetothe‘kingofflowers’,PaeoniasuffruticosaAndrew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2014(281).
[11]赵印泉,刘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4).
[12](唐)苏鹗.杜阳杂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李嘉珏,张西方,赵孝庆,等.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4]亓军红.我国古代荷的种植及其经济文化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
[15](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吴祖光.吴祖光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孔滢,孙明,潘会堂,等.花香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2).
[19](宋)李P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唐)柳宗元.唐宋名家文集柳宗元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1](唐)郭橐驼.种树书附农桑撮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记小说大观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