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收集5篇)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1
资料与方法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的院前急救病例和该年度120出诊日报表,将疾病分为脑血管病、交通伤、中毒、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8类,对诊断不明确的列为其他类。列表统计分析,找出各有关数据变化规律,并得出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情况:5831例病例中男3253例,女2477例。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为交通伤、脑血管病、意外伤、心血管病、中毒。在车祸中死亡的75%为青少年。受伤部位以颅脑外伤、四肢外伤、多发伤多见。院前急救患者死因构成比与死因例数构成比,心血管疾病31%,交通伤25%,中毒11%,脑血管疾病20%,意外伤7%,自杀2%,消化道出血3%,其他1%。
结果
职业防护调查: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现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如下:①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发出调查表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来源、职业暴露的经历、职业暴露后是否得到处理。调查对象学历的构成比,本科学历2例(8%);大专学历10例(40%);中专学历13例(52%)。在医院工作工龄构成比,1~5年20例(80%);6~9年3例(12%);>10年2例(8%)。
防护知识来源: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学校占136%,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35%,来源于医院培训占129%。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占958%,可有可无的占42%。
职业暴露经历:护理人员中曾被针刺伤的占96%,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7%,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4%,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437%。
职业暴露处理:职业暴露后,667%的护士在受伤后及时处理,333%的护士不能肯定做到或做不到。
对策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士防护意识,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当护理人员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必须严格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当手部皮肤有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由于急诊科抢救患者的不定时,要求每位急诊科护士口袋中时刻准备一双大小适宜的橡胶手套,以便随时使用。如果不慎被利器所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反复冲洗伤口后用3%的碘伏进行消毒,然后贴上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预防血液、体液的喷溅,护士必须衣、帽、鞋穿戴整齐,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口罩应正确佩戴和消毒。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使用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调节护士心理,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对应急环境的反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足够地睡眠和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于护理工作,减少危害发生。
医院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档案,定期健康检查,预先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免疫力。职业暴露后上报管理部门追踪观察和处理,把急诊科护士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急诊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市院前死因排在前5位的是心血管疾病、交通伤、中毒、脑血管疾病、意外伤。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而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护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2张帆,周密,孙玉卿.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2
临床实验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损害,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人群。为保护临床实验人员因工作性质容易造成的损伤、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为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临床实验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防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现就实验人员容易发生的职业损害原因: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性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实验室人员存在的职业损害
1.1物理性危害
1.1.1颈、腰椎损害实验室人员尤其是从事临床显微镜检验项目和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普遍存在颈椎和腰椎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实验人员长时间低头工作或长时间站立且多是一个姿势造成,而这些疾病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视力、行走、睡眠及工作。
1.1.2皮肤粘膜接触皮肤粘膜接触是职业损害特别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1]。职业暴露的暴露源: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或者被所述暴露源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及工作台面,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不带手套配制试剂、消毒液;套吸头入加样枪和拔出吸头;拿装有血液和分泌物的试管;掰断试剂安培;操作后未严格洗手;冲洗酶标板及拍干时不戴防护面罩及眼镜等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粘膜及呼吸道粘膜。因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而不去重视。这些实验室环境中潜在的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实验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1.1.3噪音各种仪器的频率和声音杂乱无章而产生较大的噪音,而噪音是一种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现在国际上公认噪音有四大影响:长期噪音影响人的睡眠、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引起耳鸣、耳聋、失眠、精神恍惚的神经系统;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急性发作的心血管系统;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发病机率的免疫系统。
1.1.4锐器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的另一主要原因。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实验室人员最大的职业风险(如结核、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所有实验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实验人员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吸管、吸头、试管、玻片、试剂安瓿等。实验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使刺伤的发生率增高。如配制试剂过程中,粗心、不戴手套套加样吸头,特别是掰安瓿可致更高的锐器伤[2]。加样过程中不小心被血液或分泌物碰到或测到手上或身体上。可见,实验室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5电器及电离辐射危害临床工作中,实验室是用电最多的科室之一,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且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的电离辐射,机体的蓄积作用也可不同程度的造成致癌。以上这些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1.6紫外线及臭氧危害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1.2化学性危害
1.2.1气溶胶危害离心机分离血清时,大颗粒气溶胶的散播在空气中,未戴口罩而被动吸入气溶胶。实验试剂、室内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如某些含挥发性、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的试剂如氯化氢、流酸、苯类等;常用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84消毒液、臭氧等。配置试剂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粘膜进入机体[3]。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轻则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胸闷、气短、喉头水肿、气管炎、肺水肿、肺炎和皮肤损害等,重的则有患癌症的危险[4]。
1.2.2放射性危害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试剂含有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对眼部神经或细胞有损害,引发局部炎症,甚至白内障;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干扰DNA的复制,使人体患癌症或是生出畸形儿。
1.3生物性危害
实验室存放着各种病人的标本: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空气中流动着各种细菌、病毒。空气污染程度高且难以控制,而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不可避免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近年来梅毒、艾滋病的蔓延、丙型肝炎、肺结核的患病率的明显提高。经常接触些此类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临床实验人员被感染的危险性加大,且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是实验室人员常见的职业做危害。
1.4心理性危害
实验人员长期在同一环境重复同一种工作,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心理异常,精神抑郁、神经衰弱等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主要压力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和外界接触少、工作量大且烦杂、社会地位有限、报酬低。均影响着实验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心身健康。
2职业损害的防护对策
2.1制定防护制度职业损害特别是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建立实验人员健康档案,使实验人员被职业暴露损害时有据可依。定期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及预防接种。对有毒的化学药品及试剂,应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专人管理,防止意外损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严禁人员进出,结束后通风换气。
2.2物理性危害的防护对待职业暴露,实验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采取正确防护措施。在进行检验操作时,一定要穿工作服、戴口罩,有的还应戴防护眼镜,防止吸入气溶胶,进行技术操作后,必须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锐器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在流水下冲洗5min、2%碘酒、75%乙醇消毒,登记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必要时注射长效青霉素,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也可请有关专家评估,加强职业伤害后的心理咨询,有效降低实验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危害。
2.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加强室内环境整洁,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定时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的密度,保持空气新鲜。在实验操作时严格采取戴手套、口罩、防护镜、脚套、防护罩等各种屏障防护措施。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人为地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使用安瓿折断器,避免液体、气体对眼睛、皮肤粘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液体,要加盖密封保存,加强废弃物管理。
2.4生物性危害的防护实验室人员进行的实验操作,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检验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5],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取缔公用毛巾。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加盖污物桶,并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对有毒废液的处理,如血红蛋白测定的溶血素试剂在反应后生成产物有氰化钾,要按每升废液加次氯酸钠溶液或“84”消毒液40ml,充分振摇混匀,敞开废液瓶,置室温3h,方可除去氰化钾,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2.5心理危害的防护实验室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懂得如何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心理调控能力,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如发现意外损伤,一定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源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便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总之,实验人员工作中应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加强院内感染学知识的学习,加强户外运动,特别注意颈、肩、腰部及腕关节的运动。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积极投身于临床检验工作中,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敬云.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职业感染与预防[J].预防医学杂志,1999,17(3):232―234.
[2]肖小玲,刘洁珍,张娥.健康促进对减少护士针刺伤的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26-428.
[3]韩海英,刘国英.医院卫生员、护理人员刺伤状况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9):707-70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3
目前我们的推断还是从禽到人的传染
我们做任何流行病学调查或现场调查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困难: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清晰回忆暴露史,比如,H5N1禽流感病例中,50%的病人可以明确地知道他发病之前的接触史,另外50%是回忆不起来的,还有一个困难是发现病人并对他进行访问调查时已经处于危重状态,无法和他进行询问,所以病例的暴露信息是很难获得的,只好等他痊愈或者请他家属回忆,但病人病前详细的生活活动经历很难靠别人来提供。也有个别情况是病人不愿意提供详细的病前活动史、接触史,有各种各样的调查的困难。但并不影响目前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感染病原的认识。目前我们的推断还是从禽到人的传染,即暴露于禽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接触禽,然后导致感染,这是最主要的。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城市的活禽市场现宰现卖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大家去菜市场买菜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活禽摊档往往有一个褪毛的设备,里面有热水,把鸡放在里面高速转动,这样就容易形成气溶胶,如果有病毒的话,从它附近经过的人就有可能吸入,这都是我们所怀疑的重要的导致人感染的暴露环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加工和食用鸡肉、白条鸡、鸡蛋导致感染。如果做好烹饪卫生,烹饪鸡肉或鸡蛋时,加热熟透,是安全的。一般来说,病毒这样的微生物在死亡动物的尸体上存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动物来源的流感感染人类,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感染人是偶然现象,大家可以想象,平常暴露于禽的环境的人数是很庞大的,但发病是非常少的,说明禽流感病毒并不是很轻易地能感染人,大多数人对新的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这点可以从病毒学研究分析结果上判断出来。第二,它既然可以从禽偶然感染人类,如果人感染了以后,从理论上讲,也可以导致人群中和他密切接触的某些特定的、非常少见的易感者感染,这就是所谓的有限的人传人,但不会出现一个人感染几个人的现象以及多代传播。一个人感染几个人,这几个人再往下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叫有效人传人,现在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对目前发现家庭聚集性病例,是有限的人传人导致的,还是共同的禽的暴露或分别暴露所致,现在还不完全能够确定,我们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但是,即便有少数的家庭聚集性病例出现,也不意味着病毒已经具备了有效人传人的能力。当然主要还是由于这个病毒的病毒学特征所决定的,它不具备可以有效地结合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能力,它和人类的流感病毒不一样,人类流感病毒可以非常容易地结合到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上,然后侵入人体,并且在人体内复制、增殖。这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它只能在比例非常低的人群中发生。大家知道,从H5N1首次被发现能够感染人,到现在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但是已经持续十数年了,仍然维持从禽到人的传染,而且感染人数有限。全球数百例,中国共45例。因此,可以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H7N9有持续传染的能力,不光中国疾控中心,这也是国际上的公共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对它的共同认识。
抗病毒治疗是主要手段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对H7N9有临床疗效的证据,但我们现在有初步证据,一个是基因测序发现它对病毒是敏感的,二是对病毒做了体外试验,就是在细胞培养里做试验,证明它对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是敏感的。虽然没有临床疗效证据,但是为了避免轻症病人向重症发展,通过抗病毒治疗进行干预,这方面是我们采取的相对比较积极的措施,来达到病人早诊、早治,减少重症发生和减少死亡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我们国家下发的第二版诊疗指南调整了病人的诊断程序,把关口往前移了,原来以重症肺炎发现作为发现病人的入口,现在提前到了流感样病例,就是发烧38℃以上、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推荐医生对他进行快速实验室筛查,有一种快诊试剂,可以检测甲型流感的整理抗原,如果阳性,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及时实施抗病毒治疗;或者采用整理甲型流感的核酸检测方法,即PCR检测方法,如果是阳性,也可以进入到抗病毒治疗。但大家知道,快诊试剂的敏感度不够高,如果是真病人的话,可能有将近一半或少于一半会漏掉,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又作了新的推荐,就是再加上相应的临床和流行病证据,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尝试使用抗病毒治疗,一个是发高烧38℃以上的病人如果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因为我们知道,对于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流感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所以在诊疗方案中建议可以先启动实施抗病毒治疗。另外,如果病人有比较明确的禽类暴露史,在这种情况下再有流感样疾病,也可以对他实施抗病毒治疗。事实证明,达菲对治疗北京的小病人是有效的,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相信随着以后经验和数据的不断积累,可以对进一步早诊、早发现、早识别、如何正确把握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的时机会有更多的经验。
我们如何应对H7N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首发症状;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02-0157-03
Theepidemiological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ofrabiesinHeyuanareaduring2010to2011
LAIGuipingZHANXiaotaoWUXinlue
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HeyuanPeople′sHospitalinGuangdongProvince,Heyuan51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yandanalysisepidemiological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ofrabies.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wasperformedonthedataof22casesrabiatorsfrom2010to2011in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ResultsFarmersandchildrenwerehighriskpeopleofrabies;77.2%ofrabiatorshadexposurebutnoonepost-exposurecasemanagedwound,vaccinatedandappliedimmuneserumbystandards;theshortestlatencywas12days,andthelongest30years;theinitialsymptomwasvaried,butrestlessnessandinsomniawerecommon(90.9%);thefollow-upcharacteristicmanifestationwerefearingofwindandwater,panic(81.8%),sweatandhypersalivation(86.3%),throatspasmanddyspnea(81.8%);90.9%ofrabiatorshadtobegivencalmative;survivalperiodafteronsetwas36hto9daysandthemortalitywas100%.ConclusionSofar,thereisnoeffectivetreatmentofrabiesyet.Prophylaxisisthemostimportant,andstressstandardmanagementforpost-exposureisnecessary.Weshouldtakeanadequaterealizationofthisdiseaseinordertoavoidmisdiagnosis.
[Keywords]Rabies;Epidemiology;Initialsymptoms;Clinicalcharacteristics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共患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病死率几乎达100%[1],是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我国狂犬病随发病率连年增长,而且还出现一些新的流行特征[2],基层医院不时面临着暴露后处理和狂犬病患者的接诊。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间共收治狂犬病22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2例狂犬病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4~83岁,平均46.47岁;11例为农民,2例为无业人员,3例为流动人口,6例未成年人(5例为中小学生,1例儿童,最小4岁,最大17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2结果
2.1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22例狂犬病患者中,77.2%(17例)有明确暴露史,其中3例为猫咬/抓伤,14例为犬咬/抓伤,但无1例按规范处理伤口和应用疫苗及免疫血清,其中82.4%(14/17)的伤口未作任何处理、未注射疫苗,17.6%(3例)不规范清洗伤口、注射或未注射狂犬病疫苗;22.7%(5例)经反复追询均无明确的狗猫致伤史(其中2例家养犬或猫);潜伏期最短12d,最长30年余(3/22例),83.3%少儿病例潜伏期12d~1个月。
2.2首发症状及后续临床表现
22例患者早期首发症状既有相似表现,又各有不同。其中,烦躁不安、失眠20例,咽喉不适、吞咽不畅、呼吸困难感6例,咬伤部位及同侧躯干肢体或其他部位异常感觉或肌力下降4例,发热、头痛、全身不适4例,发热、头晕、乏力3例,多汗、胸闷1例,心悸1例,发热、畏寒1例,精神失常2例,发热后视物不清1例,四肢抽搐1例,反应迟滞、表情淡漠之后昏睡1例,兴奋、狂躁、胡言乱语3例,异常、尿失禁伴失眠1例。
随病程进展,相继出现其他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表现,其中,恐风、怕水、怕光18例,精神紧张、惊恐不安、躁动19例,多汗、多涎(表现为频繁吐口水或吐痰、吐白沫)19例,咽肌痉挛、呼吸困难18例,呕吐或干呕4例,狂躁、激惹、攻击行为3例,发音不清2例,谵妄、躁动2例,呕吐咖啡色样液2例,咳嗽、咳痰2例,大量痰鸣、双肺湿音3例,频繁1例,昏迷1例,精神失常1例,肢端发绀1例。
2.3诊断情况
本组患者入院时首诊为狂犬病14例,误诊8例,其中误诊为呼吸困难查因1例,脑炎待查1例,抽搐查因1例,昏迷查因1例,精神分裂症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后经精神病专科会诊再次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直到出现多涎、衰竭表现时才考虑狂犬病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异常伴尿失禁查因1例。分别收住儿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呼吸科、泌尿科。首诊误诊的8例患者经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向不同家属反复追询,确定有被犬咬或猫抓咬伤史,或有猫犬密切接触史,或及随病情进展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如恐风、怕水,精神紧张、惊恐不安、躁动,多汗、多涎(频繁吐口水或吐痰)而临床确诊。
2.4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者临床确诊后均给予接触隔离、对症支持和防治各种并发症处理。病程进展中,20例患者(90.9%)被予镇静剂,其中使用镇静剂后恐风、怕水症状消失6例,迅速进入抑制状态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3例,须反复加大镇静剂用量或缩短给药时间17例。所有治疗无效,22例患者均在临床诊断后数小时~3d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病死率100%。发病后生存时间为36h~9d,多数为3d左右(19/22)。
3讨论
自然界中,犬科动物对狂犬病最敏感,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在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主要与犬类有关,其次是猫科动物[3]。此外,尚有报道狂犬病患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1]。狂犬病通常通过被受染的动物咬伤而感染,但也可能通过被受染的动物抓伤、带病毒的分泌物污染空气,甚至通过角膜移植或偶然与蝙蝠接触而感染[1]。本组病例中3例为犬、猫抓伤,14例为犬、猫咬伤,5例反复追询均无明确的狗猫致伤史,但其中2例家中养有狗或猫,有犬、猫密切接触可能,3例无明确狗猫致伤史不排除在无意接触受带病毒的分泌物污染空气所致。提示狂犬病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临床疑为本病时,对那些无明确猫犬咬或抓伤史者,也不能轻易排除本病,应多次反复向多个相关人员详细询问猫犬或病人接触史,同时密切观察病程进展表现。此外,对已发病的狂犬病患者除接触隔离外,尚有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
本病潜伏期可短到几日,也可长达十余年,一般在1~2个月间,据文献报道最长者达到33年。儿童由于易感性强,自我保护能力差,被咬伤机会多,潜伏期较短。本组病例中有3例在30年以上,5~6例少儿病例潜伏期在12d到1个月间,与既往报道相符[4]。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的发病率为15%~30%,发病与否除与疫苗注射情况(是否及时、全程和足量)和疫苗质量有关,还与是否规范处理伤口并彻底清创、伤口与神经中枢的距离、伤口的深浅和多少有关[3]。本组病例中有明确犬猫伤史者占77%,竟无1例按规范处理伤口和注射疫苗及免疫血清,强烈显示群众狂犬病防治知识匮乏、相关防疫和医疗机构部门未能尽守其责。此外,本组病例中以农村人口所占比例最大(50%),与既往报道[5]类似,其次是少年儿童(27%),表明这两类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必须加强保护的重点人群。
狂犬病前驱期多呈非特异经过。据报道,狂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有的以外耳道内疼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耳炎者,有的表现为腹痛而诊为腹痛待查,有的因扁桃体肿大初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的还表现为气胸、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肌炎等,这些病例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兴奋、恐水、怕风、怕光、咽喉痉挛、流涎、大汗、抽搐等典型的狂犬病症状。但却也有病例始终未表现出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肢体瘫痪[6]。本组病例中首发症状也呈多种多样,但在详细追询病史中发现,普遍存在烦躁不安、失眠的表现(90.9%,20/22)。随病程进展,除恐风怕水、惊恐不安之外,最常见而又颇具特征的表现应为多汗、多涎(表现为频繁吐唾液或吐痰)(86.3%,19/22),其次为咽肌痉挛、呼吸困难(81.8%,18/22)。而且,当患者出现多涎表现后,常在短时间内进入麻痹期而迅速因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治各种并发症。本组狂犬病患者普遍存在烦躁不安、惊恐躁动表现,90.9%须使用镇静剂。本组病例大部分用复冬(异丙嗪:氯丙嗪=1:1),用量在50mg以上,常为75~100mg,给药间隔3~10h不等,部分病例尚须同时予安定20~40mg+5%GS(100~250)mL/次,持续静滴。对此,作者有如下体会:(1)狂犬病患者对镇静剂的反应性可能较差,为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避免患者失控对陪护亲属、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意外暴露,宜在患者出现烦躁、躁动明显且尚存配合意识和能力时就予镇静剂,使用剂量可酌情加大,给药间隔也作相应调整;(2)部分病例应用镇静剂后,恐风怕水症状可能消失,此时诊断应注意鉴别;(3)部分病例使用镇静剂后可能很快进入抑制期,随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纠纷,在予镇静剂前,应常规向家属做好相关告知。
综上所述,狂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须加强对犬、猫类的管理,普及狂犬病预防知识,提高暴露后正确处理率,降低发病率。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少儿潜伏期较短,部分患者可无明确暴露史。首发症状多样,病程进展中有一定特征表现,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本病,避免误诊,及时做好有效防护[7]。对患者的病情及所有治疗措施和转归应及时妥当向家属做好充分告知,避免无谓的纠纷。本文所观察的病例数量有限,未能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相关明确结论有待更多案例调查分析积累。
[参考文献]
[1]李贤相.狂犬病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195-198.
[2]游绍莉,皇甫玉珊.狂犬病防治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5,18(1):7-8,10.
[3]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8-586.
[4]张淑贤.沈阳市2005~2007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37.
[5]李烨,刘泽明,刘静.狂犬病31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9,7(2):75-77.
[6]陈素梅,林琪.10例不同首发症状的狂犬病病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8):89-90.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特重度烧伤
护理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8—45岁,烧伤面积50%~85%之间,度数深II度~III度,主要原因为原油、天然气烧伤。
2创面处理
2.1首次清创前,先剔除创面部及附近的毛发,修剪指趾甲。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应及早切痂削痂植皮。
2.2对头面颈部、会阴部烧伤采用暴露疗法;四肢、躯干采用包扎疗法。将患者放在铺有灭菌床单和纱布垫的床上,使创面直接暴露在温暖、干燥、清洁的空气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暴露最好应用翻身床,用吹风机将创面烘干,并保持创面敷料清洁干燥,每日按时换药。
2.3抬高患肢,保持关节各部位尤其是手的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适当进行局部肌锻炼,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临床观察和护理
3.1病人入院后,立即送入烧伤病房,要求室温一般在28℃至30℃,湿度在45%~60%之间,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进行创面清创包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治疗。
3.2呼吸道护理
3.2.1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防止窒息。
3.2.2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室内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按时更换套管周围的纱布;观察伤口周围有无出血及皮下气肿,气道有无阻塞。
4休克期的护理
4.1病房内要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室内消毒,减少探视,避免院内感染。
4.2由于烧伤后8小时内体液渗出迅速,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应根据患者的尿量、血压、脉搏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4.3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晶胶水分交替输入,特别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单一种类液体。
4.4伤后48小时内观察每小时尿量、尿液颜色及比重,并准确记录。
4.5观察意识和表情,皮肤色泽及肢体温度。
4.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血氧分压的变化。
4.7抗休克后应逐渐加强营养,以增加抗病能力。
5感染期护理
5.1全身症状的观察和护理转贴于
5.1.1体温并发败血症时,常出现39℃-42℃的高温,要按时测量体温,观察动态变化。
5.1.2脉搏感染期脉搏随体温高低而变化,应严密观察。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应测心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5.1.3呼吸严密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的变化。
5.1.4胃肠道禁服牛奶、糖类食物,观察胃肠蠕动及排气情况。
5.1.5神志当出现精神症状时,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不宜太强。
5.1.6加强口腔护理,并保持口腔清洁。
5.2严格消毒隔离
5.2.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接触创面换药或执行护理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5.2.2病房定时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用500mg/L8.4消毒液湿式拖地,并保持地面湿润。
5.2.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6特殊烧伤部位的护理
6.1眼部烧伤应及时用无菌棉签清除眼部分泌物,局部涂烧伤膏或用烧伤膏纱布覆盖,以保持局部湿润,遵医嘱按时涂眼药膏。
6.2耳部烧伤及时清除耳部分泌物,耳周部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尽量避免侧卧和使耳廓受压。
6.3口唇烧伤口唇上涂烧伤湿润膏,保持局部湿润,进食时可用吸管吸入流质饮食,进食后清洁口腔用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6.4鼻烧伤及时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及痂皮,鼻黏膜表面涂烧伤湿润膏以保持局部湿润。
6.5会阴部烧伤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创面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清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放尿。
7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7.1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安慰病人,稳定情绪。
7.2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不安和恐惧心理。
7.3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重度烧伤病人因伤势严重,情绪悲观,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因此早期的治疗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通过对2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对创面采用碘伏消毒,暴露包扎疗法,根据烧伤创面的变化来改变涂药的药量及清创次数,同时给予抗休克、预防创面感染及采取有效措施,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准确为临床医生提供信息,协助医生制定抢救治疗方案,为疾病的康复起到了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