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的分析(收集5篇)
机械行业的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农业机械化项目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多方案对比,找出最优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农业,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措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对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技术的适应性、经济的合理性认真研究分析,这就要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1根据经验教训,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近年来,在农机化工作中经常凭主观愿望而不按科学的经济规律办事,不注意研究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不管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盲目追求较高的机械化程度。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不适应,出现了某些农机产品粗制滥造的现象;由于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不适应,有些机具推而不广,甚至有些机器无人用或很少用;由于农民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使一些机械寿命短,作业成本提高;由于油料供应不足,有些机器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机械不重视更新换代,经济效果不佳。因此,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选择使用适合当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就必须遵循可行性研究的规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社会需要提出研究项目,确定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在确定项目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预测,并在调查收集情报和预测的过程中,注意广、快、精、准的基本要求。对所编制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对比,从中选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技术情报资料,掌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对所采用技术的寿命期作出分析判断,特别要注意分析技术的地区适应性,必要时要进行试验。对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算的项目,还要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如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等。将可行性研究各阶段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多方案的详细论证,进行项目的综合性评审选出最佳方案,作出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结论,并对不可预见的因素,提出应变和补救措施,作为决策的依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水平、经营规模和文化技术水平等差异很大,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可行性研究为解决我国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机械化技术提供了有效方法。
2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搞好可行性研究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社会活动,投入一定资金后,要求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将无偿投资改为有偿贷款和开始引用外资来搞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更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计算资金的回收偿还能力,选择既能保证农机的使用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合算,又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力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多用于投资较大的企业经营性项目,对这类项目不但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还要设计几个可行方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个方案所能给予企业经济利益的各项指标,并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人集资办农业机械化项目,也需进行可行性研究。
3农业现代化需要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农业机械的先进性,而不注重机械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否则,将违背机械化发展规律,延缓我国机械化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农业机械化方案、措施的经济效果,探讨农业机械化项目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机械化方案或措施经济效果的取得,都与技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和技术管理方法是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中技术适应性分析得出的。技术适应性分析是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果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就谈不到好的经济效果。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为我国发展适合国情的机械化技术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机械化技术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手段,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挥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它的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天福.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机械行业的分析篇2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河南焦作454950
摘要院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动化技术在相关的机械制造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制造模式,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传统机械制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更新。本文通过分析机械自动化的实施意义、核心技术以及自动化当中的制造模式,对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http://
关键词院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制造模式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水平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对机械自动化的相关技术以及制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使该技术有效应用在相关领域,达到提升相关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和要求。
1在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实施机械自动化的意义分析所谓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相关的技术指令来实现在具体的机械生产制造当中对相关的机械产品进行相应的自动化生产操作的目的。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现状来看,应用相关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以及科学技术,不仅使产品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还有效解决和改进了传统人工模式存在的弊端,达到生产效率加快以及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和要求。其中采用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对生产当中的劳动强度进行有效的降低,而且还可以充分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因而奠定了自动化技术在整个机械生产当中的应用优势和地位。
2对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分析
2.1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当中的数控技术分析在机械自动化实际应用中,由于现代机械工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生产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具体的生产当中要有效的运用数控技术,并且还要将其作为整个机械自动化生产当中的核心技术来看待。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机械产品生产发展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效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对相关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和更新,从而保证其向高精、高端、高效的方向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机械生产加工当中运用数控技术实现其自动化控制,并通过软件编程达到对机械产品的快速生产的目的,对机械产品的质量进行不断优化,并且这种生产状态是传统的机械产品加工所不具备的,还能够有效实现相关的技术调节和补偿,从而使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目的得以实现。
2.2智能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从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实现当中可以看出,其中有效的运用了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化技术的作用下有效的实现机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在机械产品生产当中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使自动化监控的手段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自动化生产质量的目的,有效避免和减少机械产品生产当中的误差。在相关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当中,还包含着相应的网络化技术成分,而网络化技术在整个机械自动化技术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当前的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来看,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对机械产品制造的全方位监控,还可以将相关的CAM和CAD技术与相关的数控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机床的联网生产形态能够得以实现,还可以实现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不断提升机械产品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3机械自动化当中的制造模式的具体分析
从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采用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来不断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同时,机械制造模式领域也在发生着改变。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当中,首先是对相关的机械设计方案进行制定,然后根据相应机械设计方案的相关标准来进行接下来的机械加工任务,其主要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制造机械产品。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传统机械制造当中的运用,其相应的机械制造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运用,对传统的车间生产模式进行了转变,精简了工作人员数量,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和劳动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提升机械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机械自动化在相关生产领域的运用,能够较好的实现其生产线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机械产品一条龙生产体系的基本要求,并且还有效的提升了在具体的生产、加工和相关检测及修复等方面的质量,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最后,在机械制造行业自动化的应用中,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式也在向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机械生产的自动检查和自动控制的现代化要求,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及时转变,不断提升产品的实际生产质量,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误差和失误。对机械生产当中产生的差错要及时进行检修,不断提高机械产品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向现代化发展方向上不断迈进。
4未来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分析
首先,在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其自动化应该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相关产品的性能,并且要有效的运用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从而实现机械生产制造各个方面的自动化,通过相关软件以及硬件的改善不断提升机械产品生产的质量,从而不断满足机械产品生产当中的高端化发展要求。其次,对其自动化的集成化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柔性化设计,然后将模块化管理应用在机械自动化生产当中,从而使机械产品生产的群控效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今后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会向多轴化以及多项工序的方向发展,针对相关工序的多轴化和复杂化的实际情况,应对其辅助时间进行适当的缩减,对生产以及机械加工的质量性能进行有效提升,从而充分发挥机械自动化技术高效化的技术水准。最后,在具体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当中还要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机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对机械产品设计以及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最终满足对机械产品制造各个领域和环节有效监控的智能化发展需要。
5结语
通过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不断运用,不仅能够对自动化生产技术进行有效的明确,而且还能够对传统的机械制造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目的并减少相关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实现其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达到机械产品的精度要求以及性能指标。
http://
参考文献院:[1]付丗椿.机械自动化核心和制造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4(4).
机械行业的分析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D406
引言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一直被交织在一起,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而机械制造一般是以设计为基础,才能够进行流畅的制造。可以这样认为,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第一步,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设计可以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确保机器质量的可靠性。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互相依托,相辅相成。文中将主要以机械的制造与设计等两方面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
一、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面临当代技术发展需要的,因此,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具有当代的特点。
首先,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机械产品的需求。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在不断更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换。在保存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并能够吸取全球最为先进的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只有如此,机械制造才能满足竞争不断的市场经济。
其次,工业发展的新要求。工业发展迅速,并且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体系。如化工,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都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前提,进行机械制造的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客户需要,更大的扩展市场。
最后,系统性的技术综合。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不只是强调制造的本身,同时也扩大了制造的技术范围。从产品的调研,开发设计以及后续的生产加工等都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为依托。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机械制造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组织体制与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营造出最新的JIT、AM、LP以及CE等管理理念。在我国,这种管理机制还是比较匮乏的,只有很少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这样的管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管理机制。
第二,机械制造的设计。工业发达国家都会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并且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让更多企业开始了无图纸的机械制造。然而,在我国,则缺乏这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或者是这样的技术应用并不广泛。因此,在这一技术层面上,我国需要努力与发展。
第三,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机械制造以高精度,高精细加工作为其发展的趋势。最新的技术,如纳米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属于高端的加工技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我国,以上技术应用不多,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甚至是未普及的状态。因此,这些高端的技术在我国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很多技术都有待开发或者是普及。
二、机械设计的技术分析
1、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非常类似于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需求分析,即在设计之前,对机器的设计要求进行调查与分析。从分析的要求与研究中了解机器应该具有的功能。以此,作为机械设计的初期基础,并规定机器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约束条件。
2、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分析
方案的设计是机械设计的关键部分,方案是设计中的灵魂,决定着设计的成功与失败。这一设计阶段,需要处理的问题较多。一般认为,要处理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方案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机器自身的性能以及功能要求,更要考虑到检验者对于机器的开发与认识以及创新。这一阶段的主要设计步骤可以简单认为:工作原理的定义+机器的基本结构+运动方式的设计+零部件的选取与设计+工程制图的设计+初步设计的检查。
3、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技术设计,这一工序中,对于技术层面的要求最为苛刻。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于设计图纸的核对与计算。总图与部件草图的对比核对分析等。此外,要对每个部分的设计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核对,不允许出现疏漏,如果出现,则应该做好校对工作。对于待生产的产品,则可以根据产品进行定型设计。
4、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4.1、现代的机械产品对于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机械设计而言,其技术层面也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对于产品的设计要求更加倾向于智能化。智能化的特点是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如CAD设计软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对需要设计的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并能够通过多媒体等对产品的性能,结构等进行模拟演示。
其次是更加系统化。系统化要求是要将产品的每个部件的有机内在联系进行整合设计,并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系统整体来完成设计任务。然后是模块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较为简单,即将具有一定实现功能的模块进行组合,并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最后是产品的特性设计。依据产品的特性,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对产品进行知识构建与逻辑推理,最终形成产品的方案设计。设计软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对需要设计的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并能够通过多媒体等对产品的性能,结构等进行模拟演示。
4.2、现代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分析
第一,性能更加优良。现代的机械产品多要求性能的优良化。因此,在对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提高产品设计的性能优良性。其中,优良性能分为可靠性技术设计,动态设计,防腐设计,补偿设计以及控制设计技术等。
第二,更适合市场竞争的设计技术。产品的形成最终是要投放市场,在市场要有绝对的竞争力。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开发新原理以及新技术,给予产品以新技术与新功能。竞争优势的技术设计包括产品的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仿真设计与智能设计等等。不断的创新技术以及竞争需要,让机械设计更加向市场竞争方向发展。
第三,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对于环境的保护,环保意识在当今社会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对于机械设计而言,也应该以绿色设计为设计理念。对于机械设计的产品要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基础。不仅如此,还要以资源的利用为前提,即通过先进的机械设计技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是更加先进的机械设计理念。
三、总结语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均有其各自的技术要求与需要,而从两者的关系分析,机械设计是机械制造的前提,也是关键。因此,在机械设计的初期,把好技术的质量关,在制造的过程中从安全,质量等不同方面进行把握,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标准的机械产品。
参考文献:
机械行业的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回归分析;新疆地区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现已成为困扰全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传统农业的发展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已经慢慢成为了过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的高效优质农业,成为了如今的农业热点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新疆地区(包含新疆建设兵团)作为农业大区,农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因此,通过对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确保新疆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以来,新疆地区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9%;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每年增长20%左右,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平均每年增加了5.47万套;而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则从2007年的36.4万台减少到2012年的33.5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每年平均增加了2.03万套,总动力也同时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业机械同步升级导致,也是农业机械化进步的一方面的标志。
综上所述,07年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很高的的增长速度。小型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长速度小于大中型的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增速。其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增长速度比其配套农具数量要增长的比较缓慢,不过,这样也可以使得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施能够得到较好的合理配置。因此,现如今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的速度很快,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
2、应用分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参考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结合统计回归分析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合SPSS软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2.1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来探寻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非常成熟,已经应用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研究上。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和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回归分析模型对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等。多元回归的基本模型是:y=α+βixi+ε(其中i=1,2,3,…,n,表示因变量的个数)。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有一种多元线性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本文下列所需应用的模型。
2.2建立模型
参考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文献,根据可不到隔离生产函数,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建立模型:y=α+βixi+ε,i=1,2,…。在本文,建立的模型需要用到三个变量,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为y,农业机械的总动力x1,乡村劳动力x2以及化肥的施用量x3。建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为细化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这两个因素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2]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a.因变量:农业生产总值
根据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多元线性模型为:Y=6550.99+1.60x1-5.52x2-5.79x3。其中,模型的R2=0.982,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这个模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模型,我们能够得知,三个自变量对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其次是劳动力,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反而会减少新疆地区的农业产值。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依赖人力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机械将会逐步代替传统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4]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通过建模分析后,能够得出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建议[3]:
首先,要转变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观念,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通过建立的模型发现,想要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就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现代化的农业是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机械是工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成果,富含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所以把先进的科学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进程中能够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优质生产。
其次,依托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比如:拓宽农业机械化的宣传渠道;而且,由于新疆地区本身自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特殊因素,需要对新疆地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实施步骤进行选择,进而推进整个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最后,推进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以点带面,全方位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新疆农业机械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对比内的农业大省,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依旧存在着问题,例如: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宏观的农业调控政策,导致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要合理协调地发展必须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对个人集体购买农业机械,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新疆的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强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相关的农业机械示范推广中心。最终通过以个别的优秀农业机械示范点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推进整个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作者单位:中央储备粮乌鲁木齐直属库)
参考文献
[1]陈瑞燕,郭翔宇,李颖.农业机械化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1):12―15.
[2]刘涛.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农机化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4(5):7-8.
机械行业的分析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VAR;ADF;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9-03
一、引言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食重要产区。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80年的1178×104kW发展到2010年的10195.9×104kW,三十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均增长28.87%。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机事业的补贴力度,大力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
二、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总产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变量定义如下;Y表示农业总产值,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X表示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具体是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
以Yt表示第t年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绝对值),以Xt表示第t年年底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以1994年的农业生产价格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出各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实际值,用yt来表示剔除价格后农林牧渔业实际值。为消除存在异方差存在的可能性,分别对yt和Xt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做Lnyt和LnXt。
(二)ADF法单位根检验
用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均是时间序列,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可能出现的“伪回归”问题,必须对相关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运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yt、LnXt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并运用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利用ADF检验法,得到Lnyt、LnXt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上页表1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yt和LnXt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变量也是非平稳的,但二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均为I(2)序列。
(三)协整检验
因为时间序列Lnyt和LnXt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对Lnyt、LnXt进行协整检验时,表2显示协整检验结果,通过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在显著水平5%的水平上有1个协整方程,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表2的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其中包括迹(Trace)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以检验水平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检验有34.58374>15.49471,
0.000256
14.26460,0.000256
(四)VAR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滞后2阶情况下,对VAR(2)模型的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相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VAR(2)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统计性质良好,可以成为随后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础VAR(2)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五)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当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3]。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系统对冲击的反应是不稳定的。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正冲击给农用机械总量带来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会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从上页图2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量长期对农业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但产生的影响缓慢。也就是说农用机械的投入在短期内不能立即促进农业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ADF、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等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1.河南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机械化短期波动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资金投入、农业劳动力、耕地土地面积、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一方面,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4],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困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河南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资金比较低、对农业机械化的补贴少,难以在河南省农村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2.脉冲响应得出河南农用机械总量正冲击会对农业产值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缓慢。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持续地为农业机械化产生正向拉动作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促进农用机械量的投入和发展。长期来看,农业总产值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互动作用趋于平稳发展。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增加补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使农民能支付得起购买农机具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机购买者实行贷款支持,组建和扶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组织,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贷款投入[5]。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农业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用机械化推广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现阶段,河南是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大省,要使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需促进种植业内部调整和结构优化,优化农作物品种,扩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6]。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9).
[2]王德华.河南省农机事业发展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中国农机化,2011,(7).
[3]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4]谢韵清.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要性及现状分析[J].农林科技,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