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汉字的演变(收集5篇)

时间:

汉字的演变篇1

【关键词】象形;形象感知意义识记;渗透文化

汉字是一种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讲析字理。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达到1600—1800个,其中独体字约有230个。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就要紧紧抓住汉字的“形”,发扬传统识字教学中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还要注意加强对比、创设情景、总结规律。

一、图字对照,展示演变,重现汉字形象

我们知道,古象形字近似于图画,也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学生初学汉字,可以从象形字开始,因为象形字近似于图画,非常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识记。即使有的汉字更加简化,但是它们的形状仍然与实际物体有相似之处。如月、日、雨、口、等象形字,这些字与自然界的实际物体相似,并且古今意义变化不大。我们可以将这些象形字的古文字写法与实物图片一起展示出来,学生图字对照,对字体的构造、涵义会更加清楚明白。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将实物图片与汉字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从而欣赏汉字的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懂得了汉字的文化价值,提升了对汉字的欣赏能力。

二、动作演示,再现情景,深刻理解字义

由于汉字蕴涵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字形想象字的本义,这是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的好方法。特别是汉字中有许多字动感十足,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如“拿”“掰”“拜”等,即使是“望、”“瞧”、“眺”、“瞥”、“盯”、“瞟”、“瞄”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动作来显现。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的“拜”字时,我引导学生用动作演示,再现情景,达到了对字义的深刻领会——

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拜”字请学生认读;接着,又出示了“拜年”这个词语。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表演“拜年”的动作,要求其他同学边看边想:从他的动作中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时,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拜’字,其实就是两个‘手’字。不过,左边的‘手’字变了,因为,人要弯腰,所以,左边‘手’字的竖钩就变成了竖撇。”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被他们飞扬的思维感染着。我激动地告诉孩子们,古人造“拜”字时也是这样思考的,并且出示“拜”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在观看中不仅了解了“拜”字字形的演变,而且对先人的造字思维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时,我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孩子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拜年呢?”同学们说给家长拜年就是给他们送去祝福,是对长辈的尊敬。最后又拓宽学生的思路,说出“拜师、拜访”等词语,进一步体会到这些词语都包含有尊敬的意思。

三、抓住形声,偏旁归类,感受造字规律

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一般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一般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形声字占90%。形声字就是在一个合体字中,既有表义的形旁,又有表音的声旁。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具有字形归类的作用。对形声字进行分析归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记字形,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字形和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

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而汉字的形旁多保留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宀部、广部、阝(邑)部多与家居建筑文化有关;衤部、巾部、帛部多与服饰文化有关;礻部多与祭祀文化有关……只要阐明其文化蕴涵,学生将会更容易理解汉字的构成,为学生正确分析、记忆、运用汉字奠定基础。

从形旁入手,可以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学会“望字生义”,这也充分利用了早期汉字来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这一特点。虽然现在汉字字形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很多字体上看出意义来。如“树、棵、松、枫”等字,根据他们的形旁就可以得知他们都与树木有关;带“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如:湖、波、浪、海、溪、流等;带“虫子旁”的字多指昆虫,蜻蜓、蝴蝶、蚂蚁、蜈蚣、蚊蝇等都属于昆虫。

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汉字,看见声旁以后就会读了。如声旁为“喿”的“噪”、“燥”、“躁”等都拼作“zao”,声旁为“青”的“情”、“请”“清”“晴”等都读“qing”。虽然它们的声调不同,有些字有一点变化,但是大多数的字是根据声旁读音来读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到先人的造字智慧,而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参考文献:

汉字的演变篇2

1、汉字演变过程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楷书。

2、汉字又称中文,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与英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3、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现了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秦末出现隶书,西汉出现草书,东汉出现楷书和行书。甲骨文、金文、篆书笔画连续婉转,到了隶书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成了纯粹的方块字,便于书写,成了古今汉字的分野。

(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汉字的演变篇3

《说文》中讲“传”就是“驿车”,也就是担当任务的马车。Ⅸ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就是说晋侯用快马拉的驿车召见伯宗这个人。由“驿车”的本意又可引申为“驿舍”、“客舍”。以上的“传”字均读作Zhuan。“传”字也可读作chuan,这是“传递”、“传送”的意思。后又不断引申,如今天我们所用的“传达”、“传神”、“传情”等等。

“何”字是个象形字。1甲骨文字形,就像一个面朝左的人肩扛长戈,张口喘气,急步向前的模样。2金文的字形,更形象地表现一个人扛戈之形状。3小篆的字形,演变为“从人可声”的声字。4楷书的字形与小篆一样。

《说文》“何,儋(担)也。”“何”字的本义就是“肩扛”,如《诗经・曹风・侯人》,“何戈与役”。“役”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长一寻四尺。这句诗的意思是:肩上扛着戈和曹。后来“何”假借为疑问代词。如“前后不同教,何古之法?”所谓“何古之法”,就是说:去学习哪一个古代之法呢?

当“担”、“扛”讲的“荷”。应读作he,而不能读he,“荷花”之“荷”,读作he。

“位”字本义为“位置”或“方位”。1甲骨文字形,表示平地上站着一个人,很像“立”字。2金文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字形相同,其上部更像一个人形。原来“位”字在甲、金文中就当“立”字,没有单人旁。3到了小篆才加上了单人旁,表示“人立”就当“位”。于是“位”成为名词,“立”成为动词,“位”与“立”有了明确的区分。4楷书字形。

“位”的本义是“方位”或“位置”。如《周礼・天官》“辨方正位”。也就是“辨别方位”的意思。

“余”字本为象形字。1甲骨文字形,像树木支撑房屋之状,与“舍”字同义。2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相似。3小篆的写法。4楷书的字形。

“余”字的本义为“房屋”。但该字义早已消失不再用了,现多借为第一人称的代词。如《尔雅・释诂》:“余,我也。”

在古籍中,经常以“余”代“馀”。如《吴仲山碑》:“父有余财”。今人以为“余”代“多馀”的“馀”是实行简化字之后的事,其实不是,“馀”简化为“余”在古代就有,是早有先例的。在一般情况下“馀”应简化为“余”,但在“余”和“馀”意思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文言句“馀年无多”。再者“余”作姓用时,不能以“馀”代替。

“依”字的本义是“依靠”。曹操《魏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讲绕树三周,哪条枝干可以依靠?1甲骨文字形,外廓是一件大衣服,左右两边不封口处是袖口。衣服内包裹着一个面朝左的“人”,表示人是依靠衣服保暖蔽体的。2小篆的字形,把衣中的“人”移到衣的左边了,但字义完全没变,仍是个会意字。3楷书字形,是由小篆直接演变过来的。

汉字的演变篇4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作者认为,只看到文字体系内部的量变,所以无法揭示文字发展的内部规律。《汉字学》明确提出了自己对文字体系及其变革的理论观点:文字是体系性的,文字发展史的核心部分是体系的变革史,体系变革的核心是基本符号的写词法的变化;文字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体系发展之中,文字体系的记录原则体现在基础符号的写词法里。

《汉字学》第二十章讲述了汉字的改革问题,包括汉字改革的内在根据、汉字改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汉字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王凤阳先生指出,改革必须顺应汉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应超越历史条件进行宣传和促进。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是当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形论部分包括第二十一――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有行款与汉字字形变化、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字形的“同化”与“异化”――演变中的字形的交互影响、字形的“简化”与“繁化”、字形的分化交替与归并以及字形演进中的变易与规范。首先,作者探讨了汉字行款的形成,以及所引起的字形变化。其次,作者从手的书写运动,解释了最初来自对客观事物描摹的汉字,如何引起了在线条或笔画上的搭配组合的变化,分析了汉字“自上而下”和“自左而右”的书写给汉字字形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了“趋直”“反逆”“串连”“并连”在字形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字形演进中的“变易化”和“规范化”是字形演变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它们互相制约,贯穿在字形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

《汉字学》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并把汉字放在使用汉语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汉字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是受汉民族语言和汉民族历史双重制约的,从汉字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上,多角度研究、探讨,颇有新意。同时,作者将汉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研究、考察,这样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只研究字的形、音、义的局部限制,而将视野放得更远、更开阔。

汉字的演变篇5

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