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生物技术的研究(收集5篇)

时间:

生物技术的研究篇1

1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建立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使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能够良好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在农业种植中,通过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它不仅能够使得植物繁殖的速度加快,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植物品种。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进而有利于推广良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所以,今后在农业种植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为了达到更好的运用效果,在农业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植物组织培育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光照、温度等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化学条件也应该满足条件,为组织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要做好褐变处理工作。有时候外植体接种后,表面会出现褐变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整个外植体的培养,因此,必须做好处理工作,保证组织培养的质量。

2生物农药的制作

生物农药也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它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作为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的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既能够达到杀虫保护农作物的目的,还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损害,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生物农药的运用,还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能够提高植株的耐药性。因此,在农药的制作上,采用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基因工程药品当中,许多药品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材料生产的。但是材料提取困难,因而药品的价格也比较昂贵。而微生物能够迅速生长,并且容易控制,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在生物制药实践中,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当中,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材料来源困难的问题,还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的展望

在农业种植领域,运用生物技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存在潜在的安全危险性。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基因技术,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此外,转基因还可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对人类的健康潜在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应用研究,加强生物固氮技术、植物的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的研究,突破现阶段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促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4结束语

生物技术的研究篇2

关键词:项目型;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49-02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此,高校在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方面,尤其需要其实验教学模式体现重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发展日趋加快,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目前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了很多的模式如开放式实验教学、“讨论―探究―实验”的“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等模式,有力促进了在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模式的发展。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有其专业的特点,其实验项目多,涉及的实验内容结果其影响因素比较多,存在很多不存定性。生物技术专业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实验内容为单位,按照教学计划采用固定学时、以单个独立的实验单元为模块、内容以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实验内容简单,相互融合较少。随着教育观念和实验设备的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新时代对于培养学生的要求。在坚持实验材料充分利用、实验课时充分利用、实验仪器充分利用三个充分利用的原则下,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安排,不断创新与实践,适应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为此,本研究提出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如演示性试验和分组方式等),尝试引入科研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如何课程实验内容设立相关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主动承担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尝试以项目型实验教学进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一、项目型实验教学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实验内容的教学实行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学生完成报告教师评阅”的三段串行模式,在本质上是和应试教育相适应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的规模性和扩展性。项目型实验教学是在综合某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拟定包含多个课程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科研项目,仿照实施科研项目管理与实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以项目课题小组为实验设施的单位,充分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实验知识、方法、技能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从而解决一定的科学性项目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挥,从而成为课程实验教学实施的主宰,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网络化的知识思考体系,具备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形成以后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和养成举一反三思考能力奠定基础。

二、项目型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项目型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宗旨是达到预期实验教学目标,其选择内容的全过程要注重综合项目型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般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该项目型实验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对当前该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前沿进行选择性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综合分析找到合适的研究性项目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体现项目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把实施的项目能够与社会实践生产或生活联系起来,体现项目的社会价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要考虑项目的实施难度,既要保持其项目的前沿性,也要保证项目实施对于这些学生目前的知识体系及掌握技能水平的可行性,不至于使学生难于上手,形成畏难情绪。当然在项目实施之前,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项目实施能力,一般具体实验教学上要求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文献资料的查找方法及途径,指导项目组的学生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接着指导学生将所查文献资料进行进行分析与综合,提出研究目标,提出自己的具体项目实施方案。

三、项目型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

为了确保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其中重点应该加强管控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尤其是注重对科学研究方法和实施能力的训练培养。为保证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的全过程中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综合测评,在固定的时间内召开以小组讨论为主题的会议,督促各个项目小组进行学术交流。在会议中重点与项目组成员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最后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研究性报告,并且以类似学术汇报的方式参加答辩。

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从中选出组长,担当项目小组的负责人,领导其他成员组织项目的实施、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研究性报告的撰写等。以小组团队协作方式进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进行项目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项目型实验教学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其教学的组织方式一般可采取两种模式:其一是在教学计划时间,由整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实验研究,只是不同组进行不同实验项目的研究;其二是不固定实验实施的时间,采用利用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方法提供全天候的实验实施条件,这样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实验。

这样的项目性实验教学模式类似于提前引入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理念,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灌输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主动参与实验全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验实施中参与项目立题、文献资料查询(开题)、准备实验(材料与设备准备等)、具体实施、结果分析、总结性报告撰写一系列过程,这样就类似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处于一种专业科研的氛围之中,在学生满怀兴趣的探索过程中,学习了科研的方法,经历了科研的训练,培养了科学的精神,具备了基本的科研实验能力。

四、项目型实验考核评价方式

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理所当然其考核的方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真正评价其教学对于学生培养能力的效果。很多观点一般认为,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考查应该不要只限于对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评阅,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考核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核:其一是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何找到可以研究的项目型实验,这就要学生具有文献查阅、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其二是实施项目能力,这是重点考察的地方和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动手及合作等能力。其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协作能力,首先在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综合老师的成绩予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最后,由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指导教师综合每个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情况、平常表现等方面综合确定学生的成绩。

五、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从收回的15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看出,89.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98.61%的学生认为实施的项目性教学模式培养了其科研项目思维能力,尤其是实施过程中的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项目的选题与分析,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提出意见的信心;98.1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知识的学习效率,90.22%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主动设计项目与实施增强了学习主动性;85.82%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实施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97.59%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性试验教学增强了和同学之间交流,提高了项目实施与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将不断进行,我们会认真总结这次教学改革的成果,吸取教训,采纳学生的中肯意见,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玲,李梅,冯静,王君,陈玉金.基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4,(12):19-20.

[2]高进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09):92-93.

[3]黄丹,刘芳.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70-271.

[4]任大明,吕淑霞,张立军,阚国仕,陈贵,刘少霞.改革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05:60-61.

生物技术的研究篇3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更真实的情景

从本质上说,情景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某种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分析、领悟和感受,在获得认知的同时获得珍贵的体验。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的基础在于情景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恰好有力支撑了情景教学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当代初中生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情景或形象。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更加真实的情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也可以给学生展示酸奶发酵的过程。这些源于现实生活的情景能够带给学生更大的触动,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体验,以此提高情景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体验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情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和提高。例如,在“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或者《人与自然》等节目。这类节目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更加生动地讲述昆虫的生殖与发育。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不但能够看到直观立体的图像,还能在更专业科学的讲述中进入更生动的情景中。

生物技术的研究篇4

关键词:湿法冶金生物技术研究生物冶金

中图分类号:T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97-0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冶金技术主要被用于开发品位较高的矿产资源,从而使得一部分品位较低的矿产资源遭到了浪费。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低品位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因此,湿法冶金技术以其回收效率高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生物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生物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1.1湿法冶金工艺概述

湿法冶金其实是利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提炼的工艺。具体来说,就是使矿石浸泡在水溶液里,然后利用分离、提纯和富集技术,来进行稀有金属及金、银、铜等金属的提炼。在冶金行业中,湿法冶金是黄金及有色贵金属的主要冶炼工艺之一。就现阶段而言,湿法冶金主要使用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加压湿法冶金,而另一种是生物冶金。相比较而言,生物冶金在金属矿的加工和回收方面的效果更好,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生物冶金

生物冶金是将微生物作用与湿法冶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冶金工艺。早于1983年,生物冶金这个名称就在细菌浸出国际会议上被提出。根据生物冶金技术在金属回收过程中的作用,可将该技术分为3类,分别是生物吸附、生物累积和生物浸出。1947年,人们首次发现了氧化亚铁硫杆菌能将铁离子氧化。而直到1958年,美国的肯尼柯铜矿公司才在该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进而将生物技术引进到冶金行业中。到了今天,生物冶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金属矿物质的冶炼当中,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这是由于使用该技术有利于进行低品位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回收。另一方面,使用该技术进行金属矿物质的提炼,对环境的危害较小,且具有投资成本低和能耗低等多种优点。而在我国,早于1996年就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微生物氧化提金连续半工业试验基地。到了现今,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也在我国的多个地区的冶金企业被投入使用。所以,生物冶金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

2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的应用现状

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技术中,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是关注度最高和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早于20世纪50年代,该技术就在铜、铀贫矿的预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就现阶段而言,该技术包含了微生物浸出技术和微生物浮选技术。而相比较而言,微生物浸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微生物浮选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具体来说,微生物浸出技术通过将矿石浸泡在适合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酸性溶液中,从而将矿石中的有价金属溶解出来,进而加以回收和利用。所以,该技术在低品位矿石的冶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多学科交叉型的新技术。

2.1在硫化矿冶炼中的应用

我国被开采的铜矿中,有一大部分属于硫化矿。但是受到选矿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开采出来的矿石主要是低品矿石。而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这些矿石的利用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开采利润。在进行硫化矿石冶炼时,该技术使用的微生物为以硫化矿为能源基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主要由氧化铁硫杆菌组成,可以将重金属从矿石溶液中有效的溶解出来。在进行铜的提取时,微生物湿法冶金工艺主要采用生物堆浸技术来进行铜的生物氧化,从而获得阴极铜。而在铜的冶炼方面,采用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获取的铜的纯度可以达到99.9%以上。就目前而言,我国采用该技术进行铜的湿法冶金已经颇具规模,并已成功的运用在冶金工业生产中[2]。

2.2在金矿石冶炼中的应用

金元素相对来说较为稳定,所以存在于硫化物和各种硅酸盐中的金颗粒难以被提炼,而这些矿石也被称之为难处理的金矿石。在金矿石的冶炼过程中,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的应用特点显著。早于1964年,法国人就利用微生物浸取了红土矿的金。而70年代,苏联人则利用了黑曲霉菌进行了金的提取。而如今,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企业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了金矿石的预处理,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相较于铜来说,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主要用于难处理的金矿石的冶炼,并且在浸出率方面也没有铜的效果好。实际上,利用细菌氧化提炼金的微生物浸出技术的浸出率只有92%左右[3]。

2.3在其他矿石冶炼中的应用

微生物湿法冶炼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多种矿石的冶炼。在进行铀矿石的冶炼时,该技术主要利用细菌将与铀矿物共生的黄铁矿氧化,从而进行铀的回收。而且使用生物冶炼技术进行铀矿石的冶炼也有悠久的历史,并在该领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在进行磷矿石的冶炼时,该技术主要用于将无效态的矿物磷转化为速效磷和有效磷。并且在进行天然磷矿粉的处理时,利用溶磷微生物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我国的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所以使该技术在磷矿冶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者,在铁矿石处理方面,利用该技术进行铁矿的脱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相比物理脱磷法和化学脱磷法,采用该技术不但具有成本低的优势,还能减少矿石在脱磷过程中的损耗。另外,微生物湿法冶炼技术还能用于其他多种矿石的冶炼,并且可以取得较好金属提取的效果[4]。

3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高品位的矿产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低品位矿产资源已经不允许被浪费。所以,谁掌握了开发和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的方法,就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而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工艺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该技术的能耗低,且劳动需求和成本均不高。其次,该技术的设备简单,资金占有量小。再者,该技术的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多种类的金属物质提取。另外,该技术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小,有利于进行环境的保护。所以,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该技术在未来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该技术也具有生产周期长和微生物环境适应性差等缺点。所以,想要使该技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总之,为了使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工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冶金行业的相关人员还应该进一步进行该技术的研究[5]。

4结语

总而言之,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内外都拥有一定的工业地位。所以,促进冶金工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上的应用效果,使冶金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一个阶段的上升。所以,加大生物湿法冶金工艺的改革,使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冶金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对基于生物技术的湿法冶金工艺进行的研究,对于促进冶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君.微生物湿法冶金研究与实践[J].现代矿业,2009,11(1):29-33.

[2]胡纯,龚文琪,黄腾,等.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3(49):737-744.

[3]谌书,杨远坤,廖广丹,等.基于生物湿法冶金的废旧印刷线路板金属资源化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3,4(41):364-370.

生物技术的研究篇5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采油率驱油机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TE35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11-01

油田开发中利用微生物驱油(MEOR)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原油采收率,得到了世界生物工程的界的格外关注,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物质或其本身去油方法的总称,本文从驱油微生物的类型、驱油技术以及驱油局限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驱油的概况并做以简单分析,

一、微生物驱油技术浅析

微生物在地下不但要生成原油流动性所必须的化学物,而且要在油藏环境下繁殖增长。在微生物驱油的过程中,要经常注入营养物保持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时还往油藏注入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有的油藏还需要无机营养物作为细胞生长的基液或者作为有氧呼吸的另一种电子受体[1]。

微生物先在地面培养并分离和收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再经过加工处理再注入到油藏里驱油。注入的营养物与微生物一起促进地下微生物的增长和产生代谢产物,通过油藏降压作用、界面张力、油相降粘以及选择性堵塞高渗区来提高剩余油的流动性,使得油藏增加采收率。

二、驱油用微生物的类型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工艺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1.把细菌的代谢物作为驱油剂注入地层。这与化学驱类似,其原理是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组合物,改善水的驱油性。该种类工艺复杂、设备条件要求高。(外源微生物法)

2.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依靠地层固有的营养物(糖蜜、无机化合物等)进行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乙醇、表面活性组合物、生物聚合物、二氧化碳等)。该类型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方向[2]。(又称内源微生物法)

在注微生物前,必须要确定油藏的特性,如矿化度、PH值、温度、压力和营养物情况。岩石性质也很重要。天然裂缝可能改变微生物有效进入油藏的方式,泥质的存在可能会吸收生物聚合物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影响作用的发挥。碳酸盐会迅速与酸反应,产生更大量的有里气体,例如二氧化碳。

微生物驱油中的生物聚合性质包括在油藏环境下剪切的稳定性、高溶液黏度、与油层水配伍性、不同PH值下黏度稳定、温度、压力和对生物降解的抵抗力。细菌发酵生产的有机酸会溶解碳酸盐,大大提高灰岩油藏渗透率。有机溶剂和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降低原油黏度,发酵气体能够恢复油井压力和产生气驱条件,提高轻质和常规原油的驱替效果和产量。

当油藏渗透性很好而且微生物和生物聚合物封堵了水淹区的时候,可采出剩余油。把微生物和营养物一起注入油藏、关井,便于微生物增长、堵塞渗透性高的区域,然后注水,驱动出被捕集在低渗透率部位的原油进入油井。

从技术上看,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并且也很稳定。随着水进入油藏,微生物快速繁殖,转向下一个渗透层流动,从而促进更多的微生物增长,通过营养物的调节可以控制这一过程。

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提高采收率高达15%~23%。检测表明,长链脂肪族烃发生降解,但是芳香族环形结构没有明显降解。

在美国开展的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多数是单井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单井日产量可从1.4bbl增至2.8bbl,并保持2~6个月,秘鲁最近一次试验显示每桶增加成本$1.3~7.92[6]。(1桶(bbl)=42加仑(美制)=159升(l)。

三、微生物驱油的机理与微生物的筛选

根据研究和实际资料显示,微生物驱油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可明显降低油层中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率,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水的流度比,对油层孔隙进行选择性封堵,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作用机理和筛选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微生物驱油机理

1.1微生物粘膜及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改善孔道壁面的湿润性,使粘附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原有脱离下来,从而提高洗油率。

1.2微生物代谢产物所产生的气体(CO2、CH4、H2、H2S等)能够有效提高油层压力、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有的流动性。

1.3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石灰岩及岩石的灰质胶结物,从而增加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

1.4微生物能对原油降解,降低原油粘度。

1.5微生物繁殖活动所产生的生物聚合物可引起岩石孔隙堵塞,可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驱油波及体积。

2.微生物的筛选

2.1菌种应以适应高温(800C)、高盐(25*104mg/1)、高油压为核心原则。

2.2菌种应对环境与人体无害。

2.3所筛选的菌种必须性能稳定,活性优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a、讲解烃类;b、能产生一定数量的表活剂、生物聚合物、有机酸及醇;c、对原油有降解作用;d、能产生较丰富的气体;e少量菌种在地层孔隙间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产生生物粘膜;f、能快速繁殖并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其他性能。

四、微生物驱油的局限

微生物驱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在现场应用中培养基效果、油藏流体毒性和造成的堵塞。另外采出石油后,必须分离出微生物生成的物。质以及微生物本身,防止发生进一步的生物作用。大部分微生物酶在细胞内,所以不得不通过相对不渗透的细胞膜才能吸附原油。

大分子的烃类不能渗透到细胞膜内,这就大大减少了微生物降解烃类的范围。因而降低了原油的产量。

微生物驱油过程可能改变油藏周围环境,同样对产生设施或地层造成不良影响。

尽管有许多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驱油过程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方面。如果确定具体目标,会增加成功几率。微生物井筒处理技术比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利用微生物就地生成对提高采收率有益的物质,以及激活这些物质在油藏深部发挥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效的调控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对于其增长很重要,但控制油藏中的微生物的活动很困难,此外,油藏条件不同,适合各自油藏条件的微生物驱油技术也不同[3]。

参考文献

[1]汪卫东,宋永亭,陈勇.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油田化学,20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