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范例(3篇)

时间:

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医疗纠纷防范增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充分认识发生医疗纠纷的根源

深刻认识发生医疗纠纷的根源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的前提。只有全面、充分、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产生医疗纠纷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①服务态度欠佳。个别医护人员存在服务态度差、诊疗技术欠佳等情况。②医疗保护意识不强。少数医护人员不分场合,甚至当着病人的面谈论病人的诊疗问题。③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部分制度尚未健全,或在执行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够,导致执行不严。④病人、家属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认为病人住进医院就应该给治好,而不知道有些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⑤新闻媒体介入的负面影响。⑥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根据国家法规及医疗护理技术规范,切实完善制度建设,并增强对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环节加大监控力度。如完善病人输液过程中的输液卡巡视登记制度,病人就医过程中的公开化制度,包括费用透明、诊疗过程透明等。

不断强化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

增强防范意识对于预防医疗纠纷至关重要。为此,在充分认识医疗纠纷行为的同时,必须提高医院所有医护人员防范医疗纠纷的自觉性。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在为伤病员服务过程中,从我做起,包括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医德医风、诊疗技术操作,努力做到接待病人热心,诊疗病人细心,解释病情耐心,使病人和家属满意,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积极防范医疗纠纷的对策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德医风教育。针对外界对医护人员的反面宣传,要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及医德医风教育,以良好的爱伤观念去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预防医疗纠纷重要措施。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要坚持“三性”:一是针对性:要针对医务人员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趁热打铁,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常期性:就是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医德医风教育。要有计划地、分阶段地对各类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三是有效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的效果。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是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最有效的措施。为此,一是不断改善诊疗条件。改善医疗设施,更新配套先进设备,换代补充医护器材等,使诊疗条件能适应医护技术的发展,能保障医护水平的提高。二是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有计划地开展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提高医院各类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健全和落实各项诊疗规章制度。四是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强化医疗纠纷管理。强化医疗纠纷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为此,一是要高度重视医疗纠纷的管理,要把医疗纠纷作为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列入医院的综合目标责任制。要专人负责,定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要把有无医疗纠纷和医疗纠纷的多少作为衡量科室及医务人员工作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与科室、个人的经济利益、晋职晋级挂钩,以充分调动全员预防医疗纠纷的积极性。二是要善于发现产生纠纷的苗头,及时化解矛盾。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发现产生医疗纠纷的苗头,齐心协力地及时地做好化解工作,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及时认真地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要建立健全登记制度,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

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范文篇2

1引发纠纷的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少数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患者态度生硬,缺乏语言沟通技巧,刺激性语言、强制性的口气、超高的语调、拖沓不清的措词都是引发纠纷的导火索。缺乏尊重和理解,是引起纠纷的一个重要根源。1.2患者因素少数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缺乏理解,或对治疗效果及救治的期望值过高,对疾病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恢复不满意,长期大量应用脱水剂甘露醇,导致静脉硬化,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输液,导致静脉损伤,静脉穿刺难度较大,这些都是引发纠纷的不利因素。

1.3管理方面在日常的管理中,常因物品准备未达到100%,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文件记录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常期超负荷运转,尤其在病情急,护理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等都易发生医患纠纷。

2防范护患纠纷的措施

2.1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形象医务人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取信于患者的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被动局面。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医务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自律、慎独、敬业和无私奉献。其次,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强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等边缘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人们高期望值的需要,也才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2.2掌握沟通技巧,开通交心桥梁沟通阻障是医患纠纷激化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提高沟通能力,首先要讲究语言艺术,说话恰到好处。谈话的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语言简练而重点突出,语气柔和可亲。

2.3注意行为沟通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包括护理人员的表情、眼神、手势、体态等。用微笑面对患者,是赢得患者好感的最快方法。目光的适当相接,会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患者易于接受,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4互相尊重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缺乏尊重和理解,是引发纠纷的一个重要根源。由于医患之间对疾病信息把握量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预防这类纠纷的发生,就要提前对患者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取得患者理解。另外,要想到患者并不想无理取闹,在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辜的。只有双方都能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在相互的理解信任中才能取得解决问题的满意效果。

2.5尊重患者权利,实施人性化护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己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医疗工作者可以说一脚踩着医院的大门,一脚踩着法院的大门。尤其,如今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鉴定采用不同的标准,医疗事故鉴定以有无医疗事故为准,而司法鉴定则侧重于医疗行为有无过失,医疗事故鉴定否认的情况下,司法鉴定往往得出相反的结论[2]。治病救人不可避免地具有双刃性,所以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人性化护理非常重要。

2.6加强护理管理,落实规章制度克服麻痹思想,强化急救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规章制度的落实上长抓不懈,制订切实有效的考核措施,增加考核力度,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静脉输液纠纷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是是护患纠纷发生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1输液中常见纠纷的原因

1.1护士工作不认真导致错输或漏输液体;排气、接液时药液浪费过多;因技术或其他原因未做到一针见血,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

1.2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到位在治疗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疏忽大意发生差错;或未及时巡视病房,致使输液滴数过快或药液外溢;或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有时仅仅因为一句话,就会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失去信赖,引起护理纠纷。

1.3护士缺乏沟通技巧解释不够、态度生硬或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致使患者不满,导致纠纷发生。

1.4病人的不信任病人因受某些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影响,对医务人员缺乏起码的信任,使医护人员产生反感对立情绪而引起纠纷。

1.5技术不熟练特别是婴幼儿,穿刺失败后极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不满,导致矛盾和冲突发生。

1.6输液过程中,护士对病情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了治疗和抢救时机。

2防范措施

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建立严格的、统一的操作规章制度,护士接到医嘱后,认真查对药物与治疗单,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并在输液卡上写清患者姓名等,并应有两人进行查对并签名,配制药液和穿刺前再次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在输液卡上签上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姓名。

2.2为了防范护患双方纠纷的发生,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严格管理,健全制度,在保证病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到学法、知法防患于未然,将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3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大量的纠纷是由于不善于或不适当的护患沟通引发的。服务稍有缺陷,就会引起病人和家属的不满和投拆。护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病人意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输液时面带微笑,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在操作前要进行积极暗示,对所有可能预见的疼痛、不适应有所解释,输液完毕后应给病人鼓励和安慰,帮助病人安心静养,从而促进病人康复。

2.4护士应主动、积极地苦练技术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静脉穿刺水平,加强对用药质量的管理,反复检查药液稀释和抽取结果,严格落实抗生素现用现配制度,使用新药前,详细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配伍禁忌,让病人放心、满意,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2.5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在抢救时,可迅速为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提高抢救成功率。

2.6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要了解有些病人输液要快的心理,会自己调节输液速度。护士在输液时做好用药指导,尤其是对于要求有特殊速度的药物。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症状、体征、处理方法及处理后的观察结果等,并留取致敏的药液以备查找原因,过敏药物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在病历和输液卡上注明。要求特殊速度的药物,护士一定要交代病人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

2.7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更换座位的护理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自己更换座位,换位置后忘记将未输的液体带走,易引起漏输液。针对这一护理安全问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①在输液前告诉病人有几瓶液体,请病人输液过程中不要自已换座位,如果换座位一定要将未输完的液体带走。②拔针时核对输液卡瓶数并签名,同时询问病人挂了几瓶,还有没有液体,确认无误后方可拔针。

2.8提供优质服务①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及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个人素质;②配药和穿刺等操作要在严格消毒下进行,药液抽吸干净,减少药液浪费,输液完毕拔针后,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防止皮下出血;③输液室配备一次性水杯、开水、报纸、电视等。加强人文关怀,加强交流与沟通。

2.9加强护理管理及对患者的卫生宣教输液患者较多时,护士排班以动态调整为原则,以优化组合为原则。通过发放宣传册、医药知识卡片或者护士讲解一些浅显易懂的医疗常识,使患者对疾病有大致的了解。

3小结

通过落实以上具体措施,并对已出现的纠纷及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安全,必须严格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护理查对制度,了解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将纠纷降低到最低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才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