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例(12篇)

时间: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1

关键词:检测;防治;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1.引言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装饰装修这一块的高要求,让室内空气的质量也随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那么人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低劣的空气质量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还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疲劳、皮肤红肿等症状,统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严重时甚至引发癌症。现代人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之后,已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现在人们急切盼望改善日益恶劣的居室、办公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2.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一直以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是室外的空气。但是事实上,办公室、居室、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远比室外要大得多。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室内装修材料及家具的污染;2)无机建筑材料如建筑物墙体材料的放射性物质;3)做饭、吸烟等燃烧导致的气体污染;4)人体自身新陈代谢和日常活动造成的污染。其中又以室内装修材料及家具导致的污染最为主要。由于室内装修使用的各种装修材料:细木工板、纤维板、胶合板、油漆、涂料、胶粘剂以及家具、地毯等都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气体污染物,最主要的有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和氡。此外,人体皮肤脱落的细胞,大约占空气尘埃的90%。若浓度过高,将形成室内生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诱发多种疾病。

3.室内环境质量的检测

3.1要控制好室内环境

把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控制在有关规范以内,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作为专业监理人员应对室内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取样、检测方法、结果判定和处理程序有所了解。室内污染物质的种类及性质新装修房间中的有害气体,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列出甲醛、苯、氨、氡、四项污染物进行控制。以下主要介绍几种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的伤害:

(1)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胶粘剂和墙纸是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释放期长达3~15年。可经呼吸道吸收,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具长期性、潜伏性、隐蔽性的特点。长期吸入甲醛可引发鼻咽癌、喉头癌等严重疾病。

(2)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气体。胶水、油漆、涂料和黏合剂是空气中苯的主要来源。苯及苯系物被人体吸入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可抑制人体造血功能,使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率增高;还可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陷等。

(3)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防火板中的阻燃剂等。对眼、喉、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引起中毒,轻者引发充血、分泌物增多、肺水肿、支气管炎、皮炎,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高含量氨甚至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4)氡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法察觉的惰性气体。水泥、砖沙、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是氡的主要来源,地质断裂带处也会有大量的氡析出。氡及其子体随空气进入人体,或附着于气管粘膜及肺部表面,或溶入体液进入细胞组织,形成体内辐射,诱发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氡是仅次于吸烟引起肺癌的第二大致癌物质。

3.2取样方法

(1)取样前注意事项.全装修住宅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竣工至少7日后或在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环境污染物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面不小于0.5米、距楼地面高度0.8-1.5米。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免通风和通风口;首先以样板房进行检测,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抽查同批全装修住宅(套)数量的2.5%;室内环境中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一小时后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全装修住宅工程,氡的检测应在房间的对外门窗关闭24小时后进行;布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

(2)取样数量.全装修住宅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5%,并不得少于3间;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凡进行了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且检测结果合格的抽检数量减半,并不得少于3间。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可进行再次检测。再次检测时,抽检数量应增加一倍。

4.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

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带来的污染令人感到恐怖,但是我们也不必谈其色变,笔者认为,虽则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本身观阶段无法做到绝对的无污染,但并不意味着环保装修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防控。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居住、办公条件,增进身心健康,必须对室内空气污染进行整治:

其一,室内装修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高质量的健康环保建材。一般来说,人造板材是最容易造成室内污染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原木建材和家具。

其二,施工工艺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装修时应减少采用人工合成板,如胶合板、纤维板等。

其三,室内绿化,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在室内种植吊兰、芦荟等植物以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

其四,对于甲醛、室内放射性氡物质等,应加强通风换气次数,尤其是对甲醛的污染治理,其方法有三种:1)使用活性炭或某些绿色植物;2)通风透气;3)使用化学药剂。室内放射性氡的浓度,在通风时其浓度会下降;而一旦不通风,浓度又继续回升,它不会因通风次数频繁而降低氡子体的浓度,惟一的方法是去除放射源。

5.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进步,我国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之也有大幅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成为日益重要的大事。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检测工作,较为详细的阐述我国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及其来源,同时也提出有效地防控措施。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室内环境污染治理的状况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2

一、心理环境的营造

所谓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在校园建设中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的一种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心理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一种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其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外部的影响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校园建设中就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健康教育地有效开展,也是我们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

中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环境是指学生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的总和;狭义的心理环境是指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校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由我们的管理方式以及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心态决定的。我们每一位校园工作者都要提高对学校心理环境的认识,创建良好、健康的心理。校园心理环境既不同于客观的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

二、健康教育与心理环境相辅相成

有效的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付之于行动,从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为了使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到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心理环境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健康教育和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意识、生活态度、生活形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正确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形式都会受到健康教育和心理环境的影响。在整个校园心理氛围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也是学生时期的主要外部因素。健康教育主要是在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休息习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影响学生健康的外部因素。在学生形成这些习惯的同时,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因此,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环境的营造是一个促进作用。良好校园心理环境的形成就会促进大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意识,从而把这种心态体现在日程行为中,促进健康生活态度的形成。因此,健康教育和校园心理环境是相辅相成的。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学校建设中都应狠抓落实,不断提高。

三、健康教育与心理环境的新特点

1.当前学生所处校园心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特征更加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心理环境。由此,新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心理环境图景。

2.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的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3.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泛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1篇3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南方多雨水,空气潮湿,具有温和、湿润、相对平衡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有利于放松精神,所以南方人具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头脑冷净,不易冲动,感情细腻,对外界变化敏感,我国南方地区自古就多文人雅士和商人。而我国北方冬季漫长,空气干燥,多风沙,少雨水,这种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酒,容易急躁,性格开朗直爽,动作粗犷,敢说敢做,因而历史上北方多开国君主、将才武士和草莽英雄。

就世界范围说,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性情也就像忽高忽低的气温一样,有些喜怒无常。而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由于室外活动不多,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这就养成了能控制自己情绪、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性格。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生活在海滨的人,由于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所以性格上容易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居住在山区的人,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开门见山的环境里,容易造就声音宏亮的嗓子和诚实直爽的性格。

地域气候也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寿命。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发现,长寿老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多半为海拨1500~2000米、环境清静、气候宜人的山区。例如,位于巴基斯坦东部的罕萨,就是一个被崇山峻岭包围、时常云雾缭绕、终日空气新鲜的长寿村。早在10年前,该村2万人中,年逾百岁的有40多人,9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数百人之多。

的确,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也就有差异。对此,我国先贤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其病挛痹。”这就是说,大的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从中也可推之,就气候的水平分布而言,并没有一种大的地域气候,是完全利于健康长寿的,南北气候差异对人体健康各有利弊。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空气微生物;监测;评价;调查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013-01

前言

城市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环境中,是城市大气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各异,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随处扩散,其污染影响着生物体的健康,尤其是人类的健康[1-2]。目前有不少研究对空气微生物污染进行了调查与评价,主要涉及大中型城市,如上海,兰州等[3-4];对小型城市地区的微生物污染调查鲜有报道。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盐城地区化工园区的崛起,该地区大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如何?是否威胁这当地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甚少有报道。本研究对该地区4个采样点进行了环境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并采样《大气微生物污染级别划分标准》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本调查将为合理开发资源,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供基础信息。

1研究区域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市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4921平方公里。盐城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江苏省盐城市环境空气4个采样点进行空气中细菌和霉菌状况调查。

2研究方法

2.1样品采集

2016年5月和7月分别对盐城市4个采样点进行环境空气细菌和霉菌状况调查。

2.2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撞击法》GB/T18204.3-2013,利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JWL-6型)采集各采样点环境空气中细菌和霉菌样品[5],并利用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指定的《大气微生物污染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表1)。

2.3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1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盐城市环境空气4个采样点监测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中,指示植物叶片含硫量均值介于1038~3448mg/kg;根据叶片含氟量均值评价,含氟量介于131~575mg/kg(表2)。细菌监测结果显示75.0%的测点污染评价级别为较清洁,25.0%的测点污染评价级别为轻微污染;霉菌监测结果显示75.0%的测点污染评价级别为清洁,25.0%的测点污染评价级别为较清洁。盐城市环境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整体较好,尚未出现污染级及医生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气污染,PM2.5污染不断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PM2.5具有吸附微生物的功能,从而导致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浓度不断增加[6],细菌和霉菌是环境空气中最为常用的微生物指标,空气中细菌和霉菌浓度越高说明空气微生物污染越严重,需要环保部门加强监测与管理力度。建议盐城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盐城市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盐城地区的环境空气污染治理和监测,进而减少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孟紫强,胡敏,郭新彪,等.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71-472.

[2]阚海东,宋伟民,蒋蓉芳,等.大气微生物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9):817-818.

[3]宋凌浩,宋伟民,施玮,等.上海市大气微生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3):135-138.

[4]张丽华.兰州地区气挟微生物季节性变化规律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3):236-238.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寒地;雾霾天气;儿童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2-0158-01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在北方冬季由于结冰期长,路面常出现结冰、打滑等现象,致使儿童、老人无法在户外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原本就受到寒冷空气的影响,现如今雾霾天气的影响在北方寒冷地区更为严重。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发生持续性雾霾天气,空气的污染指数持续上升,由此多次爆发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情况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种天气对城市生活的居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通常来讲雾和霾是个组合词,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到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因此,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学者指出,这种天气对公共健康、出行安全和城市形象都有严重影响,尤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种天气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防范措施和方法还有待研究,针对雾霾天气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影响的文献还很少见。

1雾霾天气对儿童户外活动环境的影响情况

1.1健康影响

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儿童的成长问题关系国家的兴盛和未来,据调查,我国0~14岁的儿童占总人口的1/3左右。空气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儿童的免疫力低下,组织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儿童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侵害。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下,这种极端天气对儿童呼吸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儿童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产生。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儿童在雾霾天气下不能够自由在户外玩耍。因此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对身心发展、人体机能的锻炼和认知环境的影响都极为深刻。寒地由于冬季时间长,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短,造成长期缺乏阳关的照射,也因此影响了体内钙质的吸收。长期如此,会造成儿童身体发育不良等情况发生。

1.2绿化景观影响

景观环境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部分。在漫长的冬季,寒冷地区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绿化环境即软质景观的缺少使寒地城市景观大受影响,城市街道、户外公共空间往往给人以冷清萧条的感觉,导致人们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减少。由于雾霾天气,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环境受到威胁,大量的粉尘颗粒附着在绿化树木、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环境设施的表面,造成严重污染,从而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增加。

1.3行为方式影响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活动可以简化划分为3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寒地气候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除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大大减少。由于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的气候持续时间较长,人们为了避免寒冷和出行难的问题,除了必要性户外活动如上班、上学、看病和采购日常必需品等,人们的出行会比其他季节减少很多。经过调查不难发现寒地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比较单调乏味,景观形象单一,这已经造成了冬季儿童户外活动的兴趣减低。尤其在雾霾天气污染的影响下,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会更大限度了减少出行时间和次数,这就导致冬季人们在户外休闲娱乐时间明显减少,邻里交流也受到很大影响。

2改善策略

2.1改变地形

地形对整个区域的气候影响也颇为重要,并且儿童对起伏的地形也非常感兴趣,在设计上可以利用地形高低形成不同的坡角,从而与太阳福射形成不同夹角,影响坡面受热量。一般南坡与太阳福射相对垂直,受热时间长、强度大,北坡与太阳射线形成较小的夹角或者阴影,导致北坡受热时间短、强度小、温度低,所以阳坡的春天要比背阴坡面早来好几个星期。通过这个设计上的改变,增加了场地绿化率,调节局部空间小气候,创造适宜的休闲空间。还可以增加场地利用率,在冬季还可利用地形的斜坡面制造趣味点,如开展滑雪、雪爬犁等冰上娱乐活动。

2.2布局通风廊道

在北方严寒地区既需要考虑冬季防风保暖,又要将夏季风引入到场地当中以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充足的日照条件对于人们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阳光照射的强弱对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影响很大,尤其是冬季,充足的日照时间也为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农田、森林以及大规模绿地、山地和丘陵对风的引导作用,在城市边缘地带设置纵横交错的生态过渡绿化带,为城市通风创造更多有效入口,通过这一措施来降低城市温度并净化空气。尤为重要的是要对城乡结合处的土地开发进行控制,顺应城市主导风向,保持低容积率和较低层数,根据风向确定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形式,使建设区与绿色开敞空间成连续发展,加速城区污染物扩散。布局通风廊道以外,还可通过控制建筑的高度、增加建筑密度、改善建筑体量关系和加大日照间距等方式,也能实现通风效果。

2.3改变生活方式

严寒的天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目前的环境状况我们应该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在直接降低空气污染物以外,绿色生态活动还能积极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以北京市为例,随着机动车增多以及人们生活价值取向的改变,自行车出行比例已经由1986年的58%跌至2008年的18%。为此,可以从绿色网络规划的层面入手,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让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绿色出行的行列中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3结论

从长远发展来看,抵制雾霾天气的危害刻不容缓,我们的研究应该全面掌握雾霾天气的现状、预测雾霾的走势,景观设计在适应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及时制止这类天气状况的发生。儿童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群体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在生活中需要得到设计者的关怀。创造适宜儿童成长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儿童行为需求,为未来贡献一片蓝色的天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励,张同颢,付阳.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0):37-47.

[2]黄思怡.基于雾霾背景下的儿童防霾口罩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5(5):53-57.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公共卫生;健康家居

1概述

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从室内设计到城市规划,我们的建筑环境都受到疾病的影响。以前,为了尽量减少传染病的风险,人们重新设计了室内设计、建筑、城市和基础设施。在14世纪,腺鼠疫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根本性改善。城市清理了过度拥挤的生活区,开发了早期隔离设施,并开放了大型公共空间。在20世纪,传染病是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师将设计视为治愈城市过度拥挤疾病的良方,在这些城市中,肺结核、伤寒、脊髓灰质炎和西班牙流感的爆发鼓励了城市规划、贫民窟清理、住宅改革和废物管理。在工业时代,霍乱和伤寒影响了卫生改革运动。这些流行病有助于发展供水和污水系统以对抗病原体,最终导致卫生创新,并要求街道更直、更顺畅、更宽,以安装地下管道系统。此外,1855年的欧洲大瘟疫改变了从排水管到门槛和建筑地基的所有设计。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不同的压力源,因为疾病的流行和居家隔离期间的孤独感是一种压力现象,压力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抑郁。而且,在传染病期间,人们的情绪反应对疾病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虚弱和日益增加的焦虑会危及健康措施。心理神经免疫学领域的多项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与免疫系统反应以及身体对病原体的保护之间存在关系。因此,任何社会都必须制定社会复原力战略,以减少流行病危机期间的疾病负担及其后果。对长达数周的多日隔离影响的研究表明,它将在未来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在家中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不仅限于隔离期,在未来的家庭选择中也可以考虑。

2室内设计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具体对策

合理设计布局套内居住空间。要了解公共卫生如何影响人们未来对家居空间的偏好,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影响住宅室内设计的因素以及它们给居住者带来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病菌可能会在地表停留数小时或数天。这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表面类型、温度或环境湿度。因此,地板、墙壁等装修表面的材料以及阀门、配件等设备表面的材料对于预防和拦截病菌的传播至关重要。此外,在家居设计中可以考虑以下项目:回家后,尽量不要触摸任何东西。在房子的入口处放一个平托盘,里面装着消毒液。进屋前立即脱鞋。在洗澡或洗漱前避免与家人身体接触。在第一项中,智能家居可以是完美的解决方案。第二种情况需要在家里有一个入口。后者也表明浴室和厕所需要靠近入口。除了防止病菌进入家中外,还有针对在家中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指南。以下是一些针对患者的家庭护理说明:将患者置于通风良好的单人间。限制患者在家中的活动并尽量减少共享空间。确保共享空间(例如厨房、浴室)通风良好(保持窗户打开)。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的房间。每天清洁和消毒表面。因此,适当的通风、材料、隔离和独立的空间、减少手接触的智能系统是治疗期间可用于家庭空间的因素。公寓的生活空间由走廊、走廊卧室、书房、厨房和浴室以及内外阳台组成。它是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健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每个空间的空气自然循环,完美地照亮太阳。按照人们习惯的路线和秩序区分敏感区和洁净区,有效实施隔离或半隔离。入口是进入房屋的第一道屏障,是一个敏感区域。这里的设计必须能够有效解决空气中不需要的成分。微生物气溶胶的直径通常为0.1~20μm。而新鲜空气的分子大小通常小于0.01μm。精心设计的入口可以有效缓冲高分子量微生物气溶胶进入客厅。进风口可以设计成具有恒定的空气对流功能,室内建议配备紫外线消毒设备和自来水过滤设备。走廊可分为两个通道,一个是客厅通道,一个是厨房或浴室通道,让人们在进入客厅或卧室等洁净区之前先进行各项消毒清洁工作。客厅和餐厅是客厅和活动的中心,容易造成内部污染,需要充足的阳光作为自然紫外线进行消毒。需要加强自然对流和通风,及时驱散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营造亲近自然的空间环境。家庭阳台和开放式露台是居家人士与自然交流的绝佳场所。应尽可能扩大面积,应采用开放式阳台,而不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设计。这有助于人们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和平静心情。设计阳台时需要考虑多种种植设施。植物有助于改善小环境中人们的空气质量和情绪。如今,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家庭经常把阳台作为晾晒衣服和堆放杂物的地方,影响了阳台的正常使用。我们建议设计两个或更多阳台以满足这些生活需求。卧室是主要的休息场所,也是重要的清洁场所。您需要确保充足的阳光和顺畅的空气。它有一个独立的浴室,具有满足最低要求的生活功能,并且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以方便更长的时间在室内生活,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居家隔离生活。厨房和浴室容易受到污染,设计的重点是充分的自然空气流通,强制释放浑浊气体,需要配备清洁干燥的装饰面,防止微生物生长和长期滞留,可以考虑类似日本提倡使用的浴室一体化设备。防止各空间的浊气泄漏串通。在这种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设计带有天窗、大窗户、屋顶露台、阳台和庭院的建筑物,以避免病态建筑综合症并提高空气质量。制冷、供暖和通风系统应避免在每个空间内使用共用的空气通风设备,住宅供暖和空调设计应安装在单独的房间内。室内换热器,排气口和管道的位置应考虑上下左右相邻单元的相互影响,以防止来自浴室或厨房的气体进入其他家庭。上下水系统的重点是防止上下层居民气溶胶交叉感染。对贯穿地板的各种管道的孔洞和通过管道的进出口应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其中,应特别注意水封的效果。由于气流是病菌传播的最重要来源,因此空气质量似乎是居住者的首要任务。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居住者来说,长期隔离和待在家里比身体疾病更重要。研究结果强调,与健康相关的定性参数比卫生参数更重要。然而,所有收入群体中最重要的优先事项是关注家中的健康心理参数。联合国大会和世界卫生大会的多项决议都强调了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尽管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在LEED、BREEAM等评估系统的室内质量部分中看到,但这些标准大多是定量的,与心理健康的定性性质相去甚远。这些参数也可以成为评级系统中的强制性或激励要求,以提高家庭质量,尤其是在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这种疾病的流行以及隔离中的孤独感会导致各种压力源。研究表明,压力会增加免疫系统对疾病的脆弱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采取预防措施,以增加心理健康并减轻压力。重新关注绿色空间。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与活植物进行身体互动,并增加我们所吃的食物以降低风险,特别是在自我隔离期间。因此,种植我们的花园、露台和实施绿色屋顶系统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多重优势并且可以解决大部分自我隔离问题。屋顶面临的挑战是将它们视为建筑物的第五立面,作为绿色屋顶的地方。然而,在设计过程中,为食品生产设计的绿色屋顶可能需要额外的计算和要求。作为吸取的教训,这次公共卫生事件揭示了通过增加远程工作来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可能。在隔离期间,大多数人被迫在家工作,因此我们将更多地考虑在家中工作场所的安排。空间组织将相应发生变化,工作间都需要具备大窗户、遮光窗帘和舒适的家具,配备技术装备并隔音。植物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对减轻压力有镇静作用,对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保护视力有作用。因此,垂直花园和生活墙可以在室内空间或阳台上茁壮成长。但是,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来降低其更广泛使用的成本。需要根据每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确定适当的人均开放或半开放空间的人均和深度,这将是促进居住者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在舒适区的内外墙使用隔音材料,也可以提高居住者的满意度。充分利用智能装备、抗菌材料等高新技术。我们需要特别努力考虑和思考建筑环境中人类接触的每一个可能的地方,以及它成为感染源的可能性。就像现代主义者为了卫生而拒绝装饰品一样,当代设计师很可能使用易于消毒的卫生和抗菌材料。非接触式智能传感器系统技术相对成熟。智能传感器系统可以减少人们接触感染的机会,应该在公共场所推广。对于容易接触感染的场所,如电梯按钮可改为声控系统,窗帘、窗户、室内门、室内空调、通风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开关均可采用声控感应技术,小区大门、单元房的出入口和进户门可改为刷脸传感器系统或芯片接近传感器系统。人工智能中的自动化、语音技术和面部识别可能会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后的架构。由于80%的传染病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传播的,非接触式技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界面,并消除对物理推动或触摸表面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件后原则寻找更多非接触式途径,例如从智能手机呼叫电梯、避免按下任何按钮以及自动打开门。这些技术可能包括控制空间温度和自动清洁空间以杀死有害生物和细菌的其他程序。尽管会增加成本,但将其集成到未来建筑中可能会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便利设施。

3结束语

高密度可能导致不卫生的条件和多种传染病的传播。拥挤会增加挥发性感染和飞沫传播感染的风险。公共卫生事件后的住宅室内设计可能会在部门之间引入更多的隔断,并且可能是开放式空间的终结。建筑可能有更宽的走廊和门口,以及更多的楼梯,导致建筑规范和设计策略发生变化。确保为所有用户提供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空间可以使住宅更具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在强制自我隔离并在室内度过更多时间之后,需要通过诸如增加自然光、改善通风、减少有毒物质以及加入植物和其他天然材料等策略来改善健康,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欣桐.健康人居设计中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J].城市建筑,2022(17):105-107.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1篇7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新晨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体育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现代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交通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听力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

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绿皮书中提到,“美国环保署2009年《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吸附了大量有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各方热议,有关雾霾会影响生殖能力等内容更是引发了公众的普遍担忧。

“‘绿皮书’里介绍了雾霾天气各种影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参与“绿皮书”编写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对“绿皮书”进行解读时表示,“关于生殖力,我们是引用美国环保署2009年的《关于颗粒物的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中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在这份报告里面,有大量的章节回顾和总结了国外一些权威机构针对健康领域的研究。”

针对网友比较关注的生殖能力,张莹说,“这是一份非常科学的评估报告,分为空气颗粒物对人类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在短期影响方面,我们没有看到对生殖力影响的评估结果,但是在对长期的影响当中可以看到有一个章节专门总结了对人体生殖能力的综合评估。”

国外研究表明PM2.5细粒对生殖健康有影响

“关于空气污染与生殖的相关性是近两年才热的话题。”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坚表示目前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很多说法,可能研究支持的不够。”

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甚至还有一个关于台湾地区的研究总结了对包括对生育力、婴儿早产率、婴儿低体重率、婴儿致畸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PM2.5级别的空气细粒子对婴儿的致畸率和早产率是有着显著影响的。但是,在PM10这个级别的研究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

关于大家比较关注的生育能力,对于人体的研究现在没有足够的大样本和长时间的证据能够证明对生育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无论对雌性动物还是雄性动物,长期暴露在浓度水平比较高的空气污染物中会对未来的生育能力有影响。而且,那些在胚胎和婴幼儿时期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污染物里的动物,相比较成年时期暴露在污染环境里的群体生育力是有显著下降的。从国内来看,目前还没有比较长时间客观的大样本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10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

室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室内空气污染,其污染类型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与物理污染。而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1.室内装修材料的污染。室内装修的材料释放出的污染物会给人类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室内装修材料主要为刨花板与胶合板等人造材料,这些板材中都含有甲醛这种有害物质,一些残留下来的甲醛会逐渐的在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有毒气体,目前,甲醛污染已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来源。在对室内进行装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涂料、油漆及其他添加剂或稀释溶剂、胶黏剂等等,这些材料中都蕴含着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易挥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挥发到空气中都会给室内空气造成污染,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室内家具的污染。室内家具如地板、沙发、桌椅等,其蕴含的有害物质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人造地板由于使用的是胶黏剂,其中含有的甲醛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游离甲醛,而在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油漆、涂料、胶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含有苯、甲苯和二甲苯,容易在室内缓慢的挥发出啦。还有在家具涂装时,所用到的添加剂与增白剂当中都含有氨水,氨容易在空气中挥发,给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电脑、打印复印等办公设备也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

3.人体新陈代谢造成的污染。人类自身的新陈代谢如呼吸、大小便、流汗等也在给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另外,人类在感染各种病菌后,在室内环境下容易给让病菌扩散,如流感、SARS等病菌。

4.生物性因素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在人们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卫生不经常对室内进行打扫,并会繁衍出许多细菌和真菌等。这种生物污染源包括各种寄生虫、真菌、尘螨等,容易在被褥、地毯、厨房、卫生间等地方衍生;生物性因素污染还包括空气中来自人体、动物等呼吸道疾病产生的病菌。

二、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当前,人们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会对室内环境进行装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住房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密闭。在室内装修中各种化学物质和气体大量的挥发,在这种密闭不易扩散的环境下很容易给人类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其主要污染物有甲醛、苯、氨以及生物性污染等。下面将对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介绍:

1.甲醛。由于在室内装修和家具制作过程中会大量用到含有甲醛的材料做黏合剂,使得甲醛不断在室内释放,空气中甲醛的含量会高于正常装修的几倍至几十倍,对人类健康极其不利。室内空气甲醛含量过高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咽喉肿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的还会出现皮疹、神经失调等症状。如果长期在甲醛超标的环境下生活,会引发神经衰弱、免疫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嗜睡等症状,有些人甚至还会出现精神抑郁。呼吸系统长期受到甲醛的刺激,会对肺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2.苯。苯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易燃的液体,其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能起到刺激人体皮肤和粘膜的作用。如果长期与超过浓度范围内的含苯化合物质接触,会让人慢性中毒,其人体表现为头晕、失眠、记忆力衰退、精神抑郁以及思维反应和判断力下降等症状,更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并且,含苯化合物还是引发新生儿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氨。氨是一种无色易容易挥发的气体,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氨在室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房屋施工时混凝土中添加了含有尿素的防冻剂挥发到空中后形成的。氨对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的作用,可能致人轻度中毒,人体吸入氨超标后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咳嗽、心闷、胸痛等症状,其对眼睛也有很大刺激,能引发眼结膜水肿、虹膜炎、晶状体浑浊等整张,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角膜穿孔。当空气中氨气的浓度达到3500rug/m3的时候,就能致人死亡。

4.生物类型污染。生物类型污染主要指由室内尘螨、致病细菌以及人体病菌、病毒所带来的室内污染。在英国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八成以上的哮喘儿童都对室内尘螨过敏。生物类型的污染是由病原体导致的,容易引发流感、肺炎、麻疹、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室内空间密闭空气不新鲜等都容易滋生病菌、尘螨的生长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三、预防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1.研制和使用绿色健康或低污染的建材。在房屋建造、室内装修和家具选用上,尽量选用绿色或低污染的建材和原料,研制出新的绿色健康建材代替污染大的建材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从根本上有效减少室内污染源,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人们住房的舒适性。对建材和家居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实现严格管理,并且建立起一套法律规章系统,按照规章来执行;对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人造板材、涂料等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避免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对已造成危害的家具或家居用品等要采取补救措施;在家居环境上,尽量以简约、舒适、健康为生活理念,减少室内装修,改善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

2.使用能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的设施或工具。可以根据房间的功能不同,配备能净化空气的设施或工具,如在室内使用使用空气净化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卫生间使用消毒器等。并且尽量保持室内的通风,密闭的空间不易于有害气体的挥发;经常对房价进行打扫,防止致病细菌、尘螨的滋生。

3.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对建筑进行设计。在住房设计和建造时,应当遵循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建造出一个“绿色的建筑”。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提出后,环境污染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室内环境作为环保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我们在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要追求舒适、美观等生活理念,更要讲究健康、安全,建设出符合人类健康标准与绿色的居住环境,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国家立法改善室内环境污染。国家已陆续颁布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和建材污染相关的法律,加强对建材市场的监管,制定出一套符合绿色健康建材和家居的标准,并按照此体系严格执行。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污染大的建材和家居进入市场,有效的改善住房环境,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1、王国利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12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篇11

关键词: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污染物、防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办公和居室的环境越来越崇尚舒适化和高档化,室内装饰装修成为一种新时尚,但是有些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室内环境,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导致各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应该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下对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的类型有: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七个方面。

1.1室内装修材料

室内装修的主要材料是胶合板、刨花板等人造板材,生产这些板材所用的胶黏剂中含有甲醛,部分残留的甲醛会逐渐释放出来,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同时,在装修过程中使用的油漆、涂料及其添加剂和稀释剂、胶黏剂、防水剂、溶剂等,都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经监测在装修过程中及装修后1月内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等污染物均有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2002)的现象。

1.2室内家具及办公用品

室内家具释放的游离甲醛,主要来源的于人造板的胶黏剂。在家具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胶、漆、涂料含有大量的苯、甲苯、二甲苯,会在室内缓慢释放。家具涂装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含有氨水,氨会释放到空气中。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也会释放污染物质。

1.3人类活动

烹调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油烟和燃烧烟气两类。在烹调过程中,由于热分解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目前已经测定出的物质包括醛、酮、烃、芳香族化合物等共计220多种。城镇居民以煤、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作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CO、NOx、CO2、丙烯醛、SO2和未完全燃烧的烃类,以及悬浮颗粒物。

在室内吸烟,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香烟烟雾的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检测出3800多种物质。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气溶胶态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焦油及烟碱(尼古丁),每支香烟右产生0.6~3.6mg尼古丁,焦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

1.4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人体自身通过呼吸道、皮肤、汗腺、大小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空气污染物。此外,人体感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结核杆菌、链环菌等也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

1.5生物性污染源

室内空气生物性污染因子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源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动物等。此外,环境生物污染源也包括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厨房的餐具以及卫生间的浴缸、面盆和便具等都是细菌和真菌的孳生地。

1.6室外来源

主要包括通过门窗、墙缝等开口进入的室外污染物和人为因素从室外带至室内的室外污染物。

2、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建筑装修热的兴起和室内密闭程度的提高,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增加,检测表明,室内甲醛、苯系物、氨气、氡等污染物的浓度远远高于室外,由此引起的“病态建筑综合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1可吸人颗粒物(PMlo)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大部分被阻挡在上呼吸道(鼻腔和咽喉部),而粒径小于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穿过咽喉部进入下呼吸道,特别是粒径小于2.5m的细颗粒物能沉积在肺泡内,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颗粒物的化学组成非常复杂,同时细颗粒物富集了空气中的有毒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并载有细菌、病毒等,进人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对呼吸道的毒害作用,损害下呼吸道和肺泡的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吸附有害气体产生协同毒害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产生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

2.2CO2

CO2在正常空气中的含量约为0.03%~0.04%。当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交换良好时,室内空气中CO2的浓度通常不会达到人的主观感觉不适的状态。但是,当室内CO2浓度大于1.5%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呼吸频率加快、改变血液pH值、减弱人体的活动能力等。当浓度大于3%时,会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当浓度大于6%~8%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CO2作为居室中常见的污染物,当浓度达0.07%时,少数敏感的人就会感觉到不良气味,并产生不适感。CO2浓度的高低可以用来表示室内空气清洁程度,以及通风换气是否良好,居室内CO2浓度应保持在0.07%以下,最高不应超过0.1%。

2.3CO

室内CO主要来源于吸烟、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当不存在室内源时,室内CO的含量与室外持平,维持在3~10ml/m3。由于CO不能透过皮肤,因此,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呼吸系统来实现。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羟基血红蛋白(COHb),但是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远大于O2的结合能力,是O2的200倍,当O2与CO同时存在时,血红蛋白优先与CO结合,制约了O2在血液中的传播。CO可对心脏、肺和神经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当COHb的浓度为10%时,主要引起心血管疾病,导致中枢神经紊乱;当浓度为2.5%时,可加重胸痛病人的症状。

2.4甲醛

室内甲醛主要来自装修材料及家具、吸烟、燃料燃烧和烹饪。它的释放速率除与家用物品所含的甲醛量有关外,还与气温、气湿、风速有关。气温越高,甲醛释放越快;反之亦然。甲醛的水溶性很强,如果室内湿度大,则甲醛易溶于水雾中,滞留室内;如果室内湿度小,空气比较干燥,则容易向室外排放。

 甲醛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能引起视力和视网膜的选择性损害,当浓度为1mg/m3时,可被人嗅到。在室内装修和家具黏合过程中大量使用以甲醛为主要材料的脲醛树脂(UF),甲醛在室内大量挥发,甲醛含量高于不用脲醛树脂进行装修的几倍到几十倍。由此引起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呼吸道强烈刺激、咽喉烧灼痛、呼吸困难、眼睛刺激、咳嗽、发冷等,有的人出现过敏性皮疹和神经失调等症状。长期低剂量接触甲醛,可降低机体免疫水平,引起神经衰弱,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抑郁症。呼吸道长期受到刺激后,可引起肺功能下降。

2.5氨

氨对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窒息、肺水肿。氨气浓度达3500rug/m3以上时,可立即致人死亡。轻度中毒时,会出现鼻炎、咽炎、气管炎、咽喉痛、咳嗽、咯血、胸闷、胸骨后疼痛等,还能刺激眼结膜水肿、角膜溃疡、虹膜炎、晶状体浑浊,甚至角膜穿孔。

2.6氡

氡在衰变过程中放出α、β、γ粒子后衰变为各种氡子体,氡及其子体均为放射性粒子,其产生的辐射剂量占天然辐射源的54%,主要来源于室内地基土壤中和建筑装修材料,装修材料中析出的氡是对人体造成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若氡衰变过程中释放的α粒子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则会破坏细胞组织的DNA,从而诱发癌症。

2.7生物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是室内三大类污染物之一。室内的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有几百年的研究历史。例如,我们知道的肺炎、结核、麻疹、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都是由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此类呼吸道传染病与室内空气不新鲜有很大关系。

3、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3.1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源

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材料取代高污染材料,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产生的设计和维护方案,是最理想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使用原木木材、软木胶合板和装饰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胶合板、中强度纤维板等,可减少室内甲醛散发量。采取集中供热,电取暖和做饭,配备性能可*的通风系统,可避免燃烧烟气进入室内空气环境。尽量不要在室内吸烟,减少被动吸烟。正确选址或使用透气性差的建筑材料,可避免或减少氡进入室内。正确选择涂料及家具,例如,用水基漆替代油基漆,可以避免或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入室内。

3.2正确处理室内污染源

对于已经存在的室内空气污染源,应采用撤出室内、封闭或隔离等措施,防止散发的污染物进入室内环境。对于新的刨花板和硬木胶合板之类散发大量甲醛的木制品,可在其表面覆盖甲醛吸收剂。

3.3使用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空气净化设施

根据居室、厨房、卫生间的不同污染物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臭氧消毒器等。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

本文运用权变评价法(CVM)调查了北京市居民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风险的认知状况、行为选择及降低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①82.5%的居民认为北京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52.4%的居民知道雾霾天气是由PM2.5引起的并认为其会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影响,92%的居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责任。②在降低风险的行为中,能够节省生活成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行为得到了最积极的响应,而会降低居民生活舒适性和增加生活成本的行为支持率相对较低。③在降低30%的PM2.5浓度情景下,居民的支付意愿平均为22.78元/月;在降低60%的PM2.5浓度情景下,居民的支付意愿平均为39.82元/月。而且,居民的个体特征、经济条件、居住位置、交通方式、认知水平及风险沟通等因素,都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PM2.5;健康风险;权变评价法;风险认知;支付意愿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1-012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18

大气细颗粒物(PM2.5)会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PM2.5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PM2.5污染特征及健康影响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有从风险认知、降低风险的支付意愿等社会科学角度对PM2.5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研究。风险认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并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认知的影响[1]。居民的健康风险认知主要集中于研究居民如何对各种健康风险做出响应[2]。国外对健康风险认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公众对健康风险尤其是核风险的强烈争论。随着心理学、社会学、政策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的深入,使得健康风险认知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3]。PM2.5的健康风险认知是由人的心理而引发的对外界风险事件的一系列认识过程所构成的,最终指引着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着居民为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具体行为选择。

要降低PM2.5污染的健康风险,就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因此居民的健康风险认知最终会影响其对降低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关于居民对降低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开始受到关注[4-6]。由于空气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所以它无法在市场上通过交换直接获得价值,目前主要应用CVM(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来测度居民对改善空气质量以降低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CVM在环境价值评估领域已日趋成熟[7-8],近年来被借鉴运用到对降低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测度之中[9-11]。FredrikCarlsson等人[12]运用CVM得出瑞典居民对于提高自己生活和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的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2000克朗,与一些北欧国家的支付意愿在同一量级上;同时还发现支付意愿与收入、财富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XiaohuaYu等人[13]运用CVM方法测度了北京市居民为获取清洁蓝天的平均支付意愿,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支付意愿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20.15元和128.60元,显著低于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Vassanadumrongdee等人[14]在曼谷调查了居民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和交通事故导致死亡风险的支付意愿,调查发现降低空气污染风险的支付意愿与居民对其恐惧程度、严重程度、可控程度、暴露在风险中程度密切相关。

对PM2.5健康风险的认知及支付意愿的研究对于完善PM2.5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客观风险评价和主观风险评价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将公众意愿纳入到风险管理的决策之中。

曾贤刚等: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行为选择及支付意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VM对北京市居民对PM2.5健康风险的认知以及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PM2.5的健康风险认知及风险沟通能力的调查,这部分内容包括6个维度对风险认知进行测量、对居民风险沟通能力的测量及居民的PM2.5信息获取渠道的测量。第二部分是居民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行为选择清单,在被访者阅读了北京市PM2.5来源的背景知识后,对表中的22项在生活中具体的降低PM2.5健康风险行为进行评估,用以测量居民对每项行为选择的接受程度。第三部分,问卷为被访者建立了假想市场,告知了PM2.5的健康风险,并基于两种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情景,请被访者回答他们的支付意愿,并且调查了部分被访者不愿意进行支付的原因以及被访者对其他居民支付意愿的预期。第四部分,是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组成、身体健康状况、居住位置、上班方式、月生活成本、职业等。

本次调查在北京市各行政区进行,采用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北京市人口在各行政区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层,确定每个行政区的样本量,这样可以确保每个行政区都会有足够的样本量。在每层内确定首批被访者,之后再进行滚雪球抽样,抽样人群需要满足年龄介于18-70岁之间。样本的规模为1000份,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质量进行检查,剔除了有逻辑错误和项目缺失的不合格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801份,有效问卷率为80.1%。

2北京市居民对PM2.5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

针对健康风险认知水平的测量具体由六个维度构成,包括影响程度、持续性、了解程度、结果严重性、忧虑度、可控性,每个维度设计1-2个问题。并且通过赋值形式,量化表达被访者认知水平。具体赋值规则为:被访者选择程度最低的选项得一分,选项程度每升高一等则多得一分,以此代入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居民对目前北京市空气污染的现状评价来测量风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居民绝大多数感觉北京市空气污染严重,其中82.5%的居民认为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只有2.7%的居民认为空气污染还不算严重。

在了解风险持续性时,我们询问了被访者是否赞同北京市空气污染正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个观点。结果表明,65%的居民确信北京空气污染正变得越来越严重,22.5%的居民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还有12.5%的小部分居民不相信。

在询问居民对PM2.5了解程度时,结果表明,52.4%的居民了解雾霾天气是由于PM2.5所引起的,但是有8.7%的居民完全不知道、38.8%的居民不太了解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因。同时,对PM2.5的致病机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7%的居民能够了解PM2.5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全部影响,甚至还有2.0%的居民觉得完全无影响。综合来看,居民对PM2.5健康风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

在测量风险的严重程度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居民认为PM2.5对自己及家人产生了影响,有30.1%的居民认为PM2.5对自己及家人的现在及未来都会产生影响。另外,63.1%的居民感知到PM2.5对自己及家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大多数的居民已经意识到PM2.5对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危害。

在询问北京空气质量监测存在的最大问题时,认为数据不及时和技术落伍导致数据有误的居民分别占到38%和30.2%,另有10.1%的居民认为检测地点选址不当是目前最大的问题,19.1%的居民表示并不清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在谁应该承担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责任上,让居民在政府、居民个人、企业、媒体、专家、非政府组织六个选项中进行选择。结果显示,29.2%的居民只在六个选项中选择了一项,而选择五项及以上的居民只有8.8%,这说明居民降低健康风险的全社会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其中,有92%的居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责任,说明在大政府的背景下,居民已经习惯于将问题交给政府处理。同时,只有40%的居民认为居民个人也应该承担责任,这表明在居民对PM2.5的风险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后,多数居民还是不愿意承担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责任,而是希望政府或者是企业等特定群体承担相应责任。

3行为选择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22个行为选择来衡量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积极性。每个行为选择要求被访者根据问卷所描述的行为,选择其接受并愿意实践的程度。可选择的程度分为5种――“很愿意”“愿意”“不确定”“不愿意”“很不愿意”。

3.1行为选择的总体分析

在总体分析中将“很愿意”和“愿意”合并,视为居民

对该行为持积极态度;将“很不愿意”和“不愿意”合并,视为居民对该行为持消极态度;保留不确定选项,视为居民对该行为保持中立。针对居民行为选择态度的统计见表1。

居民愿意积极采取的行为前五项为雾霾天气少开窗户(94%),在家中养些花草(93.5%)、购买低耗节能电器(91.1%)、少吸烟或者劝导朋友少吸烟(90.6%)、外出吃饭时饭菜不点过多以致浪费(90.0%),有超过九成的居民表现出了积极性。其中,在家中养些花草和少吸烟或者劝导朋友少吸烟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外出吃饭时避免浪费和购买低耗能电器的行为符合勤俭节约的价值观,雾霾天气少开窗户可以简单有效的隔断风险源。

居民持有中立或者消极态度的行为基本一致,分别是为车添加汽油添加剂、为车添加高标号汽油、尽量减少使用家庭电器、同朋友拼车、出行时戴口罩、选购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汽车。这五项都与居民的日常出行有关:同朋友拼车,会影响出行便捷性和舒适性;为汽车添加汽油添加剂和使用高标号汽油,会明显提升居民的出行成本;出行戴口罩,会使人们呼吸感到不适;选购小排量和混合动力汽车,会影响驾驶舒适性;减少使用家庭电器,会降低居民家居生活的舒适性。总体来看,居民对影响到自身舒适性的行为抱有怀疑甚至反对态度。

3.2行为选择的比较分析

3.2.1不同类别行为之间的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减少喷涂的行为类别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简化房屋装修、减少私家车喷漆、减少烟花爆竹燃放量得到了居民较高的响应,其原因在于这些行为对日常生活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同时,减少三种行为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居民集中大额支出。居民对减少机动车排放的行为类别接受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该类别中的部分行为会显著降低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3.2.2同种类别行为内部的比较分析

在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行为中,多步行、多骑车和多乘坐公共交通行为得到了积极响应,只有极少部分人对此比较消极。同朋友拼车、选购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汽车、为车添加高标号汽油的行为也得到了较高的响应,但还有较大一部分居民对此持中立态度,在减少污染和维持舒适性生活之间处于两难选择。

在减少煤炭燃烧的行为中,减少浪费和购买低能耗电器由于会降低生活成本而得到居民的积极响应。但吃饭时尽量避免烧烤食品和尽量减少使用家用电器,由于会显著改变居民生活习惯而相对响应较低。由此可见,通过提高能效来降低PM2.5的健康风险比限制居民的行为更容易得到接受。

被动的行为中,雾霾天气少开窗户、少吸烟并劝导朋友少吸烟、在家中养些花草、更多参加植树活动等,这些符合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并且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得到了积极响应。而雾霾天气避免出行、出行戴口罩、绕行施工场地、让孩子和老人待在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选项中居民持怀疑甚至消极态度的人较多。可见,限制居民部分日常生活行为虽然可以显著降低风险,但得到的响应有限。

3.3行为选择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角度来说,女性有更强的节约意识和家庭意识,使得她们更愿意采取减少浪费、购买节能电器、简化装修、减少喷漆、减少烟花爆竹燃放等行为。相对来说,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她们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舒适度而采取避免烧烤食品、避免雾天气出行、出行戴口罩、绕行施工场地等。

从年龄上来说,35岁以上居民更愿意接受多步行骑车、减少浪费、少点烧烤食品、少使用家用电器、买节能电器、简化装修、减少烟花爆竹燃放、出行戴口罩、更多参加植树等行为。35岁以下居民更愿意接受同朋友拼车和绕行施工场地等行为。这说明年长的人群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类似拼车这种新鲜时尚的生活方式。

从教育水平来看,高文化群体对各种行为有着更为积极的响应。这说明教育对于人们保护环境有着深刻且广泛的影响,高等教育使得居民更能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风险,使得他们更积极采取行动。

从生活成本来看,低生活成本的居民更愿意采取步行骑车、乘坐公共交通、选购小排量汽车、购买节能电器、让孩子老人尽量待在家中等行为。通常来说,生活成本较低的居民有更强的节约意识,而且,生活成本偏低的居民一般而言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他们选择尽量让家人待在家中,降低他们的健康风险以避免额外的医疗支出。

从家庭中儿童老人个数上来看,减少烧烤食品、少使用家用电器、简化房屋装修、减少私家车喷漆、出行戴口罩、少吸烟和劝朋友少吸烟、更多参加植树活动等行为,得到了家中儿童老人人数较多的居民群体更为积极的响应。这说明,这部分居民会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不仅会减少自身的健康风险,也会带动儿童和老人采取行动降低风险。

4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支付意愿的估算与比较

北京市对PM2.5的管理政策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减排情景。第一种情景,是将现有年排放浓度从年均每立方米70-80μg降低30%至每立方米50-60μg,以此来测量居民的支付意愿。此种情景是根据《北京市2012-2022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中2022年前的阶段目标提出的。第二种情景,是将现有年排放浓度从年均每立方米70-80μg降低60%至每立方米30-35μg,以此来测量居民的支付意愿;这种情景下,PM2.5的浓度指标将达到国家新出台的标准。若居民在回答支付意愿时选择为0,那么我们将要求被访者回答拒绝支付的理由。

统计结果显示,在降低30%的PM2.5浓度情景下,居民的支付意愿平均为22.78元/月,有21.8%的居民选择了“0”支付。3/5的居民的支付意愿水平在0-9元/月之间,只有1.2%的居民的支付意愿在150元/月以上,居民的最大支付意愿介于400-500元/月之间。在降低60%的PM2.5浓度情景下,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9.82元/月,有18.0%的居民选择了“0”支付,支付意愿在100元/月之内的居民占到了93%。

拒绝支付的居民中,我们对其拒绝支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①共有176人在两种情景下至少选择了一种情景拒绝支付,大部分居民认为降低PM2.5污染应该由政府和排污企业承担。②42%的居民认为支付的钱可能最终无法达到减少污染的目标,这说明居民对污染的可控性缺乏信心,而且由于公众在政府治理污染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对政府治理污染的能力缺乏信任。③预算不足通常是支付意愿偏低的主要原因,而本次调查选择预算不足的人群只占到0支付意愿群体中的1/5。

通过对不同人群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进行差异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①女性在两种情形下都较男性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在减排达到国家标准的情景下这一情况显得尤为明显;②年龄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学历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年龄较小或学历较高的居民对PM2.5这个

新概念有更高的接受能力,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教育较多,对降低风险有更高的积极性;③城区的PM2.5污染比郊区严重,使得城区居民暴露在更高的风险水平下,风险感知程度的差异使居住在城区的居民支付意愿在两种情景下都高于郊区居民。

4.2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模型设定

根据实际情况,本研究选用第二个情景――降低PM2.5年均浓度60%的支付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模型见式(1)所示:

wtp=α+βiX′+ε,i=1,2,…,22(1)

式中:WTP表示北京市居民家庭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X′表示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包括被访者的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居住位置、交通方式、认知水平及风险沟通等六方面因素;βi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随机误差。

4.2.2解释变量获取

居民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X1)、年龄(X2)、教育程度(X3)、家中老人儿童数量(X4)、健康状况(X5)等。选取的经济特征包括月生活成本(X6)和职业(X7)两个方面。居住位置的5个指标(X8-X12)和交通方式的3个指标(X13-X15)全部为虚拟变量。考虑内生性原因,在“影响程度”、“持续性”、“了解度”、“结果严重性”、“忧虑度”、“可控性”等认知水平的6个测量维度(X16-X21)中,每个维度选择一个指标纳入模型。将居民对环保部和美国大使馆的信任度(X22)作为测量风险沟通的指标。

研究选取的解释变量共22个,包括10个虚拟变量、1个实测变量、5个分类变量、6个测评变量。

4.2.3回归结果分析

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具有以下特征:存在着截断,即其大于或者等于0;在支付意愿中近20%的居民的支付意愿为0;市民通过选择支付区间来表达支付意愿,是离散型变量。因此选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1)个体特征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居民的年龄、性别、家庭儿童老人数对支付意愿影响不明显,但是受教育程度和自身健康状况比较显著。当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时,其支付意愿差别不大,但是当居民受过硕士及以上的高等教育时,其支付意愿显著高于其他群体。这说明,高学历人群有更高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更关心PM2.5污染产生的健康风险,愿意承担更多的控制成本。另外,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会比正常人对外界环境风险更加敏感,同样的风险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身体

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更倾向于承担较高的风险控制成本。

(2)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模型中,月生活成本和职业类型都较为显著地影响着支付意愿。月生活成本在2000以下的低生活水平群体和月生活成本在2000-6000的中高生活水平群体在支付意愿上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是当居民月生活成本高于6000元时,其支付意愿就会显著高于中低生活水平群体。另外,通过对比不同职业类型居民,发现相对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居民,在外企和合资企业上班的居民其支付意愿较高。究其原因,在外企上班的居民受到其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会对污染带来的现状更为不满,而外企和合资企业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得这部分居民有足够的预算去降低健康风险。

(3)居住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是否居住在主干道和居住的垂直高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而是否居住在城区和是否居住地附近有工厂和建筑工地则影响显著,城区居民感受到的健康风险大于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郊区居民,同时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使得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实现PM2.5减排控制。居住地附近有污染源也会使得居民更加愿意采取行动实现减排。

(4)交通方式的影响。在不同上班方式人群中,骑车步行的人群由于直接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对于PM2.5导致的健康风险感受更为直观,因此比不骑车步行的人群有较高的支付意愿,而乘坐地铁和开车的居民有较低的支付意愿,乘坐公共交通并不显著影响支付意愿。

(5)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对风险认知水平六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①居民虽然认为当前北京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但由于空气作为公共物品导致“搭便车”的存在,认知水平高的人和水平低的人在支付意愿上的差异并不明显;②从持续性考量,确信会更严重的居民会有更高的支付意愿;③从了解程度考量,居民在对雾霾天气的主因是PM2.5的认知上差异显著,由于居民对雾霾天气感受更为直观,因此当居民了解这是由PM2.5引起时支付意愿更高;④从结果严重性考量,认为PM2.5带来的健康风险对自己影响严重的居民会产生更高的支付意愿以消除其带来的影响;⑤从可控性上看,居民对当前空气治理的成效越不满意,对风险的可控性怀疑度越高,就越希望付出成本来进行有效的治理;⑥从焦虑度考量,大多数居民都认为现在的PM2.5健康风险是值得忧虑的,不过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这部分居民和持满意乐观态度的居民在支付意愿上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当忧虑变为更加严重的恐惧和愤怒心理时,居民就会显著提高他们的支付意愿。

(6)风险沟通的影响。通过询问居民在北京市环保局和美国大使馆PM2.5数据不一致时更相信哪一方,发现不管居民信任哪一方,其支付意愿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对两个数据都不信任的居民支付意愿会变高。这可能是由于对两方数据都不信任的居民会依据自身的感知来对支付意愿进行选择,对数据的不信任也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焦虑,因此这部分群体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5结论

(1)北京市居民对PM2.5及其健康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①82.5%的居民认为北京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65%的居民认为空气污染还会更加严重;②52.4%的居民知道近期的雾霾天气是由PM2.5引起的,虽然大多数居民认为其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影响,但认知程度仍较为有限;③92%的居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责任,只有40%的居民认为居民个人也应该承担责任,这说明整体而言全社会参与意识还较为薄弱;④绝大多数的居民认为政府有义务公开PM2.5的相关信息,但是他们对于政府公布的相关信息的信任程度不高,多数居民认为技术落后和数据不及时使得数据失真。

(2)北京市居民对采取降低PM2.5的行为普遍持积极的态度,行为选择清单上列举的行为都较好得到了居民的响应和支持。对比22项行为,居民持最积极态度的行为有以下特点:符合我国节约的传统美德、能够节省生活成本、符合居民追求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而居民持中立甚至消极态度的行为有以下特点: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出行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对于低耗节能电器、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添加剂等这些相对较新颖的概念,居民由于认知不足并没有很好的响应。

(3)北京市居民对PM2.5减排达到2022年阶段目标的平均支付意愿为22.78元/月,PM2.5减排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9.82元/月。大约20%的居民因各种原因拒绝承担降低风险的成本,其中大部分居民觉得应该由政府和污染企业承担,另外还有部分居民因缺乏对政府的信任而拒绝支付。

(4)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与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关系。生活水平和职业类别对居民的支付意愿也产生了影响,具体来说,高生活水平的人群更关注健康风险而有更高的支付意愿,外企及合资企业员工比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支付意愿高。不同居住位置和交通方式也对支付意愿产生影响,总体来说,直接暴露在风险中的居民有更高的支付意愿。居民的认知水平显著影响着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认知水平高的人愿意承担降低健康风险的成本也越高。由于居民在对政府信息信任度上存在差别,因此风险沟通能力也对居民的支付意愿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lovicP.PerceivedRisk,Trust,andDemocracy[J].RiskAnalysis,1993,13(6):675-682.

[2]FrewerO.ThePublicandEffectiveRiskCommunication[J].ToxicologyLetters,2004,149(1-3):391-397.

[3]LoewensteinGF,WeberEU,HseeCK.RiskasFeelings[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1,127(2):267-286.

[4]HammittJK.ValuingMortalityRisk:TheoryandPractice[J].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0,34:1396-1400.

[5]ViscusiWK,AldyJE.TheValueofaStatisticalLife:ACriticalReviewofMarketsEstimatesThroughouttheWorld[J].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2003,27:5-76.

[6]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ZengXiangang.EconomicEvaluationofEnvironmentalImpact[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3.]

[7]FreemanAM.TheMeasurementofEnvironmentalandResourceValues:TheoryandMethods[J].ResourcesfortheFuture,Washington,1993.

[8]CarsonRT,HanemannW.ContingentValuationhandbookofEnvironmentEconomics[M].Elsevier,2005:824-826.

[9]TsugeT,KishimotoA,TakeuchiK.AchoiceExperimentApproachtotheValuationofMortality[J].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2005,31:73-95.

[10]AlberiniA,AlistairH,MarkandyaA.WillingnesstoPaytoReduceMortalityRisks:EvidencefromaThreecountryContingentValuationstudy[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6,33:251-264.

[11]AlberiniA,CropperM,KrupnickA,etal.DoestheValueofStatisticalLifevarywithAgeandHealthStatus?EvidencefromtheU.S.andCanada[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4,48:769-92.

[12]FredrikC,OlofJ.WillingnesstoPayforImprovedAirQualityinSweden[J].AppliedEconomics,2000,32:661-669.

[13]XiaohuaYu,DavidAbler.IncorporatingZeroandMissingResponsesintoCVMwithOpenendedBidding:WillingnesstoPayforBlueSkiesinBeijing[J].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Economics,2010,15:535-556.

[14]VassanadumrongdeeS,MatsuokaS.RiskPerceptionsandValueofaStatisticalLifeforAirpollutionandTrafficAccidents:EvidencefromBangkok,Thailand[J].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2005,30:261-287.

BehaviorSelectionandWillingnesstoPayof

ReducingPM2.5HealthRisk:

TakingResidentsinBeijingasanExample

ZENGXiangangXIEFangZONGQuan

(Schoolof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