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出示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6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5-900÷(36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③分数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360÷(360÷4)+X=15。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巧妙“改造”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发散性思维能产生新思路、新方法。
例1:画一个长方形,想想看,怎样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①两个长方形;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③两个三角形。
改造:在原题中增加④两个梯形;⑤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脑,经过思考,画出图示。
例2: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
1÷11=0.090909……;
2÷11=0.181818……;
3÷11=0.272727……;
实际上,1÷11=0.09,2÷11=0.18,3÷11=0.27……,9÷11=0.81;得数都是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2,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数字。
改造:127÷11,得数是多少?
依原题规律:127÷11=(121+6)÷11=11.54。
很显然,通过思考题的原题改造,能够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特别在学生学了后读知识以后,改造以前做过的思考题,更有思考价值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一位教师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如下:
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
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2×9=113.04(立方分米)
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2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3X?-X-4=0的一个根为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理念;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并不是说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创新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具体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常出现思维定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思考问题才能够有创新意识,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构思,培养出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于创新教育有深刻认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了解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并且在数学教学时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具有条理性,而不是盲目地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新的理解是透彻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相对和谐、愉快、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愉快、稳定的教学环境的建立。因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地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巩固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可以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畅通灵活,思维方法新颖独特,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质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能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针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思维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通过解法对比,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解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多使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以减少对学生解题错误后的批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大胆创新的态度。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个性常表现为对待课堂问题出人意料的反应,教师在这时不能一味地抑制学生的这种反应,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发更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将其注意重点引致课堂问题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要有目的、巧妙、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拓展思路,在团体协作下,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