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例(3篇)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篇1
田胜男:女,本科,主管护师
田胜男赵滨
摘要目的:探讨灾害救援前期工作中应急人员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承担应急任务及应急演练中应急人员管理方面的缺陷,制定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结果:完善的应急人员调配方案、应急预案及应急人员的业务水平、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灾害救援任务的效果。结论:建立系统的人员管理体系是确保灾害救援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灾害救援;应急;人员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8
灾害护理救援组织管理是为了使整个救治工作高效率、有条不紊地进行,由经过训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对灾害伤员救护工作进行调度、控制和协调[1]。由于灾害救援现场与护理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环境截然不同,能够熟练处理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现场并不一定能有效开展灾害救援工作[2]。灾害发生前,护理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是保证灾害救援及时、有效的重要措施。2003年至今,我院承担SARS、汶川地震、H7N1型禽流感、食物中毒等多项灾害救治任务,同时随时待命接受玉树地震、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等紧急任务。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通过对我院承担应急任务工作的总结分析,2012年我院加强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以提高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
1明确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
近30年意外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灾害护理学是介于灾害学、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之间的学科[1]。当灾害发生时,护士始终战斗在灾害救援的最前线,是灾害的重要应对者,在灾害救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参与救援的护士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首备条件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专业知识。2012年护理部明确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年龄、工作年限、身体情况是三项基本条件,护士长根据护士日常德、能、勤、技考评结果推荐,护理部结合护士往年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核,最终确定全院护理应急小组成员。严格的选拔标准及流程,保证了应急小组成员承担任务的基本素质。
2根据灾害特点调配护理人员
2.1依据灾害性质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种类繁多,近几年频发的灾害有水灾、地震、传染病、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发生不同种类的灾害,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同。由于突发事件中往往面临多个不同的救援任务,救援人员对不同应急救援任务的胜任程度,影响完成救援任务的效果[4]。根据灾害的性质及护理专业特点,我院明确规定:地震、重大交通事故调集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手术室、急诊室、ICU的护理人员为主;感染性疾病流行调集消化科、呼吸科等内科护理人员为主;水灾、火灾调集外科、急诊科、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为主等。
2.2依据灾害程度、参与救援的地点等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损害程度不同,人员伤亡数量不同,参与救援的地点是医院内、省内还是外地,参与救援的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影响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人员结构比。综合上述因素,根据灾害救援任务,护理部明确规定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护理人员层级配比、男女护士比例、人员调换时间等,确保有效、持续完成救援任务。
3制定严格应急小组成员管理规定
灾害发生后,人员的及时到位是灾害救援的前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时间紧迫,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需要考虑位于不同地点的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所需的时间[4]。时间就是生命,通讯畅通是及时到位的保障,因此我院护理部要求应急小组成员24h保持联络通畅,及时接听电话,因特殊原因未能接听电话,看到应急联络电话时要立即回复,如果信息更改,及时通知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不能离开本市,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时,需向护士长请假,向护理部备案;应急小组成员请假期间,护士长安排其他护士作为替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回市后替补成员自动取消应急小组成员身份。应急小组成员接到应急任务后,1h内到位。
4制定执行应急任务的SOP,定期演练
应急演练是防灾减灾准备和培训的重要手段。人员管理借鉴预备役管理模式,一旦灾害发生,可以迅速汇集并转化成高效的救灾力量[5]。护理部制定抽调护理应急人员的SOP,明确接到应急任务后,抽调护理人员的流程,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护士长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保证应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科室工作安排有序。
5完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灾害救援知识
因为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随机性,灾害救援现场的危险性,灾害伤情救护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1],决定参与救援的护士将面临急救技术、新的团队合作、救援中伦理矛盾、心理变化、自身防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挑战。李自力等[6]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后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难护理学相关课程。因此,灾害护理知识培训的重任就落在医疗机构。我院将应急人员的灾害知识培训分为三部分:(1)专业知识培训。包括急救器具的使用,如骨折的护理、颅脑损伤的护理、眼外伤的护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等,护理部与科室共同承担。护士长根据科室疾病特点,负责培训本科专业技能,护理部进行督导及考核;护理部定期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进行交叉学科护理技能的培训。(2)灾害知识的培训。首先完善我院应急预案,如地震、水灾、火灾、核事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护理部负责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其次是邀请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消防官员、业务专家等讲授灾害救护知识。(3)时事培训。根据随时待命的应急任务,及时培训,如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我院及时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培训,了解灾情的动态变化。
6绩效管理,激发应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应急任务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考核结果与个人评优、晋升相关。是否是应急小组成员,参加应急知识培训及完成应急任务的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灾害工作、人员管理与个人绩效一脉相承,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灾害救援工作中,同时保证灾害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通过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在多次人员调配的应急演练中,应急小组成员能够及时到位,护士长能够有序安排科室工作,保证了灾害救援时护理人员的储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晓媛主编.灾害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4.
[2]李书梅,韩秋凤,韩金凤,等.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量表的初步筛选及信效度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45-749.
[3]冯小梅,史清秀,吴永岚,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5(1):24.
[4]袁媛,樊治平,刘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152-159.
[5]曹东林,田军章,李观明,等.日本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理念[J].现代医院,2013,13(3):137-140.
[6]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5):291-292.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
【关键词】护士卫生应急灾害救援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28-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mplementationoftheemergencyrescuemedicalcareofthenursesinhowtoplayaroleindisasterresponse.MethodsBysummingupemergencyrescuetrainingandexercisemethods,contentandimportanceofthehealthemergencyequipmentreservesmanagement,healthemergencyofthecontentandmethodstoclarifytheemergencyrescuenurse'sroleindisasterresponse.ResultsThehospitalasaseismicareaislocatedwithintheedgeofAbaandthelargestandbest-equipped,mosttechnicalforcegeneralhospital,emergencymedicalteamsasawell-trainedteam,Inthesnow,floods,earthquakesandotherdisastersforhelpinanorganizedandthelevelofexcellentjobdone.ConclusionAfteralong-termtrainingandexerciseemergencyrescuemedicalcarenurse,plushealthemergencyequipmentanddrugs,long-termstrategicreservescanbeeffectivelycarriedoutdisasterrelief,goodwiththedoctorsandotherprofessionalrescuepersonnel.
【Keywords】nursehealthemergencydisasterreliefroleof
本世纪初,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减灾日文告中说过: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和伤害。美国“911”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绚甸的飓风暴、2003年的“SARS”、及随后的“禽流感”、2007年华东水灾、雪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及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等灾害以其强大的破坏力向人类袭来,无不在考验我们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作为一名护士以能参加应急救援医疗队为荣,参加灾害救援,进行专业医疗救护是我们的工作及义务。特别是护士,发挥在灾害事故中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对多次突发灾害应急救援的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在灾害救援时应急救援医疗救护队员中护士应起的作用。
1医疗救护应急救援护士的参与条件
有全科医学背景,具有急救技能的急诊或ICU有抢救经验的护士,有良好体魄与坚强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安慰他人,调适自己,多次参加应急救援的各种演习、演练,并接受过正规卫生应急培训并合格的有执业资格的高年资护士,与医生及救护人员能默契配合的专业护士。
2卫生应急人员(包括护士)的培训与演练
灾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拯救生命,分秒必争。这就要求参与应急救援的医务人员平时训练有素,除有精湛的医疗救护技术以外,还应懂得灾害医学知识和急救护理和灾害心理相关知识,以便适应灾区的紧张工作。而未经训练的求援人员是相当危险的,比如脊柱受伤的伤员未经固定而被搬动可能会导致截瘫,一个不懂防护的求援人员可能会身陷险境并染病。因而应急救援专业人员应进行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鉴于灾害情况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的多变性,所接受的培训必须要全面,应包括:检伤分类、徒手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包扎、止血、转运、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清创、缝合、饮用水消毒、防护技术及防核、生、化恐怖袭击等卫生应急等技能。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都必须以严谨及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培训和演练,在实际的求援中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培训都应该由权威的机构组织,以确保培训内容的正规、专业。如:急诊等专业学会举办的学习班、各种内容的练习坊、政府部门组织的灾害应急救援演习等。为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及培训人员的熟练程度,培训还应定期有计划地反复多次进行并考核。应急护士应加强培训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方面的医疗救护,还应培训救援器械的使用与保养。
3卫生应急器材储备与管理
灾害发生常伴有大量人员伤亡,因而药物器材需要战略性储备,可按省、市、区卫生局应急办要求的目录做常备和共享储备。涉及的器材储备主要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为固定器材,包括:各种小型设备、仪器等;乙类为药材,包括:急救药材、消毒药品、各系统疾病用药,针对“核、化、生”恐怖袭击而准备的特异性解毒剂和预防用药;丙类为消耗性器材。乙类与丙类器材与甲类固定装备进行随时组合,保证在不同的灾害救援时各项医疗救护操作能顺利进行。管理上药物定期检查,设备、器材定期检测,定位放置,防护用品足量储存,应急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和指导演练工作。
3.1现场救援行动的实施(1)现场救治检伤分类:由先期到达现场,有经验的医疗应急队员进行,在大批伤员中快速展开,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救援效率。按国际受害通用标志检伤分类细则:Ⅰ类(红色):危重症,第一优先抢救;Ⅱ类(黄色):重症,第二优先抢救;Ⅲ类(绿色),轻症,第三优先;Ⅳ类(黑色):死亡。由两人以上应急救援医疗队员共同判断,确定后交由救援现场尸体队处理。V类(白色):无受伤或有受伤但不用处理的。小量伤员时,救援行动在红区进行,对危重患者就气道保护,循环支持,创伤止血包扎固定并及早转运到最近的“三甲”医院;大量伤员时,救援从黄区开展,有利于更多伤者获救。原则:先救命,后治疗,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在红黄两区,你的角色是ICU、急诊抢救室及手术室护士,生命支持,体液复苏,协助医生止血、包扎、复位、固定胸腔引流,留置胃管、尿管等。在绿区,你可能要做门、急诊全科护士,你的病人网罗了所有常见创伤、多发病、头晕、腹痛、流泪、皮肤擦伤感染、皮疹、感冒、发热、咳嗽、水电解决缺失甚至惊恐发作等。在分流区,危重症病人经过必须的医学处置后转运,如脊柱受到保护,开放性伤口经过止血包扎,骨折部位经已固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扩容条件下才可进行转运。(2)转运途中的监护和院中救治:监测生命体征,维持生理功能,延续现场救护,保证伤者安全。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需展开基础生命支持,转运途中随时与接收医院联系,报告伤情及通知多学科协作会诊,回院后快速展开治疗。大型医院的专科病房、ICU是危重创伤病人救治基地,也需要接收“核、化、生”恐怖袭击的轻症患者,由于院中救护是伤员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场所,因而参与救援医护人员也应根据灾害性质进行即时针对性的培训。
3.2发放药物及防护用品在灾难现场,护士通常也兼任药剂师,负责发放药物和防护用品,发放过程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三查七对及按说明书辅导用药,对防护用品、消毒用品要注意使用时的安全。
3.3心理支持针对与应激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表现为持续的呆滞、哀伤、抑郁状态、紧张性头痛等。在灾害现场开始,在治疗伤情的同时护士就要前期展开心理干预,调动伤员心理自卫和调节机制。严重者在精神医师的指导下给予药物调节,如失眠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
3.4卫生宣教针对灾害本身性质进行,灾后灾区食物及饮水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媒介昆虫大量孳生,卫生条件差,灾民个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繁衍。应急救援护士重点是教育灾民注重饮用水和食物卫生,如何对垃圾和粪便进行卫生学处理,对腹泻、发热患者进行排查,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4讨论
我院在2003年成立了应急救援院前、院内急救小组,设立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处置突发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灾害应急设备要求,装备卫生应急器材。医生根据灾害性质而选派,而护士大部分由急诊科、内科、外科、ICU护士组成,经过培训与演习、演练,应急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我院应急救援医疗队出色完成了“5.12”汶川地震的特大灾难应急救援任务。当2008年“5•12”大地震后,我们医院立即启动了地震紧急医疗救援预案,随即派出以外科医生为主的19人医疗救援队,第一个到达震中汶川县城,迅速开展救援。遇到特殊情况灵活调整方案:阿坝州人民医院应急救援队及时灵活地分散成多个4人小分队,徒步向汶川挺进,并沿途视情况留下部分人员对当地群众进行救治,随后跟进,此举实现了更为理想的紧急医疗救援效率,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为了抢救生命和减少伤残,有效利用医疗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切实作好紧急医疗救援的协调管理和组织领导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科学合理配置救援人员:地震救灾对医疗人员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其次要业务素质过硬,每名医疗救援人员都必须非常熟悉各种创伤的急救处理。其次,人员配比要合理、互补,在地震初期,应注意以外科、急诊科为主,以解决抢救地震伤员为主,兼顾其他科疾病的救援治疗;在救援的后期阶段,随着内科、皮肤科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对医疗救援人员应作相应调整。做好后勤保障:首先要保障灾区药品和医疗物资供应,阿坝州人民医院在震后,立即组织了近10万元的创伤所需的医用物资,及时缓解了灾区的燃眉之急。同时,医院在第一时间在成都组织药品和医用物资,送达药品等紧缺的县医院,有力地保证了救援工作;其次,医疗救援队在准备物资时要注重保障帐篷、被褥、水、食品等生活物资,以保证医务人员不致病倒,有充沛的精力参加救援。衔接好院内外急救:阿坝州人民医院地处震区边缘,又最先与震区恢复交通和通讯,因而陆续接受了大量伤员。全院实施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24小时待命,随时保持与震区指挥部和各医院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做好接诊准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组成4人小组,负责对每一个伤员从接诊、辅助检查、住院全程陪同服务。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急救,充分检验了我国卫生应急能力,也表现出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灾区防护物品、急救药物、抗生素等药物,以及消毒物品紧急调配困难和缺乏。专业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医疗队员,未经卫生应急正规专业培训,大部分由各科医护人员拼凑,面对大量而复杂的伤情,缺乏应急救治能力,因而削弱了灾害救援的战斗力和效率。因此,培训医务人员特别是卫生应急护士的应急救援能力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谷运麒,启动救援预案灵活开展自救,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院长.
[2]欧景才,综合医院应对群发性灾害事故的策略,现代医院,2007.(10):7.
[3]刘昕,胡役兰,刘淑红,等,灾害救援中救护药材与卫生装备的配备对伤病救治的影响.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4):225.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
针对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和设想,应制定各种复杂抢救预案,急救设备、药品、物质配备基数合理的优化和改进,对抽组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进行集中培训和发射前反复实战演练。神九载人航天任务,有三名航天员,其中一名女航天员,我们在第三责任区组建9人的载人航天救援队,高级职称医生6名和高资历护士3名,救护车一台,直升机3架。应急返回着路现场、后送途中、后支医院医疗救护、医疗对接、医监医保救护演练。在救护车、救援直升机上配置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和高机动性的后送工具。返回舱着路情况的复杂性,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地点和位置不确定,给航天救护队救援工作带来的复杂性,现场救援条件恶劣,航天员被动出舱费时,航天服对航天员紧急快速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救援直升机是以直升机作为运载工具,搭乘救护人员及急救设备,在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前往事发现场,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平台创新的转移到三架救援直升机上,可分别展开急救和基础生命支持。对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可根据需求将伤病员运往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救治。遵循救援医学救护原则,发挥直升机救援的最大优势,救援直升机可以直接飞到伤员身边,迅速对伤员实施救治或将伤员运离危险地区,送往医院。在没有着路条件的特殊情况下,救援直升机采取悬停或索降的救援方式,为伤员提供安全、快捷有效的医疗救治。
救援直升机受飞行速度、天气、空域、通讯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直升机救护空间非常有限,只能在救援直升机上展开生命复苏、止血、固定、抗休克和简单紧急救命手术,来完成基础的的生命支持。飞行的不稳定性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困难,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加速度引发超重或失重,以及高空缺氧、低气压、飞机噪音和颠簸等,给伤病员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胸腹腔压力改变,加重伤情。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实施急救和监护,参与抢救和救援人员要适应高空、密闭、高温、噪音、摇摆的工作环境,均是影响直升机医疗救护的限制因素。能够适应和胜任各种情况下实施抢救。经过空中反复训练,才能在飞行中成功地完成了气管插管、静脉穿刺、脾切除术和规范化心肺复苏等救治水平,为成功地抢救伤病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中医疗护理操作时尽量选择飞行平稳时进行,减少飞机对救治操作的影响,空中严密观察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充分的镇静镇痛,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出现呼吸道梗阻时应尽快清理气道,迅速置入喉罩或行环甲膜切开,保持良好的通气。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工作,采取立体式医疗救援模式,最大限度保障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圆满完成了航天员的医疗保障任务。
载人航天是人类挑战自然、探索宇宙的科学实验工程,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航天救护队装备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将灾难救援及危重病急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医疗救护与保障,这在航天医学中的新理念,新课题。对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提出有效的防治预案,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载体是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及医疗救护车,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载人航天医疗救护队应具备救援时效强、专业性高,医护人员还应有高超的现场分析判断、急救处置、紧急防护能力。必须贯彻现场急救的理念,具体实施控制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在“急救白金10min”内完成;休克应在“抗休克30min”内有效的干预并控制;头、胸、腹盆腔等内脏出血应在“黄金1h”内进行确定性的手术。加强现场急救标准化链式流程,医疗与伤员同在,立体救护;无缝隙前接、转运、后送等救治理念。载人航天医疗保障系统在装备、方案、试验等方面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在主、副着陆场及各责任区的医疗卫勤保障工作能够体现急救医学“快速反应,立体救援”的理念[3]。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在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机动性强、速度快,飞行高度较低的优点,创造了反应速度快、技术装备一流。随着现场急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急救观念不断更新,国家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行的常态化。使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抢救成功率更高。加速发展我军空中医疗救治和装备,不断提高局部战争环境下伤病员空中医疗救治、后送和灾难救援能力。为野战和灾害等特殊环境下医学救援,提供先进的医疗救援模式。
作者:刘健王宝成张荣伟付强单位:总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