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例(3篇)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篇1
我校2002年6月,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国家环保总局《绿色学校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纳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启动了学校创建省绿色学校工作。三年多来,学校在市环保局、教育局具体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设定
1、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强化环保教育,开发隐蔽课程,浓郁育人氛围,增强教育效果”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以绿色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和谐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高雅、质量优秀、素质全面的省级实验小学,高标准地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估验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2年6月,编制完成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意见,分解学校创建工作职责。
到2002年底,完成校园环境和文化整改,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2年8月,完成学校厕所改造。
到2003年8月,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
作好省级评估验收的所有准备工作,力争高标准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建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
1、基本思路
创建绿色学校的总体思路是:负重自强,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做精做强,持续发展。
2、行动规划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通过全校大会、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办学实践,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落实德育首位,改善人际关系
以德育系统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成才途径,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和运行机制,统合学校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分解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三自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凸现德育工作特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物投入,着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夯实特色基础,增强学校个性
围绕“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全员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总结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科技教育教育的新业绩。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学校课程改革研究力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走校本培训之路,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种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成“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研究,构建绿色教育研究体系,将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凸现。
(5)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人文校园
我校低处国家优质种子基地、风景秀丽的省属练户农场,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农场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农场、美化家乡”为主题,参加农场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建设,并实施保护。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和稻鸭共养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校园建设,学校既重视制度建设,更侧重人文关怀,既追求教育质量,更注重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陶冶心情的花园、增长知识的乐园、事业发展的家园。
二、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
自评结论为基本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练湖中心小学绿色教育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加强对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绿色教育的专题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2002年—2004年由省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开展等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2002年制定和实施的《绿色教育工作意见》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各学科做到每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学科考试试题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少先队、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环境教研组及其教师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等学生环保组织,均配有指导教师。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全员管理校园”办法,校园内辟有班级绿化区和卫生包干区,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参与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多次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8%以上。学校环境教育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性环保活动,有全校性师生郊游性活动,有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环保主题班会等,均有活动方案,活动效果良好。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一百余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切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一级食堂,厕所干净,无异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教学垃圾等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参加环保小论文、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绘画等均有获奖。近三年,教师论文、教案、经验总结等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三)存在问题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学校建设为抓手,营造健康向上,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注重宽松、和谐、快乐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生态过程,构建高品质的*教育生态。
二、总体目标
坚持教育生态理念,全面打造和谐、绿色、平安的生态学校,努力构建集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阳光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六园一体”的生态学校文化。力争通过3—5年的实践,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高品质区域生态教育。
三、主要内容
(一)以绿色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友好型环境
利用广播、校刊、宣传栏等媒体和阵地,营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气氛。科学筹划,精心组织,搞好校园绿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步入校园犹如步入花园,充分体现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品质。
(二)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学习型学校
切实加大投入,建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结合“书山有路”教师读书活动,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三)以和谐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生态化教育
1、以班级管理为载体,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态
创班级生态文化,建生态式班级。树立学生是管理的主人、管理是为了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和积极主动地发展、评价管理成效的标准是管理者对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的反思过程等生态教育下的班级管理理念,采取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行为上导向学生、在环境上陶冶学生等生态教育的班级管理策略。
2、以生态课堂为载体,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
坚持以生态教育思想为指导,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有效的策略方法,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协调平衡,营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和氛围,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自由、主动、健康发展;坚持教育情境性、心理安全与自由、自主合作探究、动态生成、师生共同成长等原则,着力构建生态课堂。
3、以学校管理为载体,构建和谐的管理生态
倡导对话式管理、标杆管理、项目管理、危机管理等效能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沟通机制,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4、以菇乡文化为载体,构建特色生态文化
结合我县实际,全方位挖掘有利于丰富“中国廊桥之乡”内涵的廊桥文化、有利于推动食用菌产业提升的香菇文化、有利于推动竹木加工业发展的筷子文化、有利于激励广大群众创业热情的红色文化等校园文化。
(四)以阳光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成长的绿色平台
拓宽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充分发展的绿色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亮点,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使之科学化、制度化,为学生的成才构建起绿色平台。
(五)以数字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教育的高速公路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较强的现代人。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使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发生质的变化。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学校管理,使学校向数字校园迈进。
(六)以平安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教育的平安大道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防范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防止重大案件和突出治安案件的发生,杜绝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为学校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开辟一条平安大道。
四、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结合“书山有路”读书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生态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要以生态教育理念加大学生、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力度。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切实加强领导。
2、制定方案,精心组织。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可与发展性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绿色校园创建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生态校园;园林式单位;创建
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56-02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新校区2007年落户合川,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按照“园林、生态、和谐、人文”校园的创建理念,先后投入园林绿化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通过精心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选择名贵及适宜植物品种180余种,重点打造校园内的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使学院育人环境优美静雅,景色怡人,树木葱郁,四季花香。目前,校园内绿地面积32.47公顷,绿地率达到36.08%,绿化覆盖率达到4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05平方米。
通过近年来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移通学院已经形成了“春绿、夏花、秋景、冬香”的园林绿化建设效果,达到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创建标准并通过验收,实现了人居环境和绿色校园。
一、大手笔运作,创建工作措施得力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重庆市级“园林式单位”的创建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院办、后勤处、工程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细分为园林绿化建设、宣传教育、园林管理三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园林式单位”的创建工作。学院把创建“园林式单位”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制定了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方案。通过签订“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责任书,将学院的环境、卫生、绿化等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使创建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学院制定有绿化人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标准对绿环队伍实行严格考核和奖惩。在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专项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和日常环境建设工作的落实。
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校园绿化建设,认真学习市政园林部门有关“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评估细则;实地指导学院园林绿化建设情况,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全员统一认识,措施到位,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全员参与
(一)增强园林环境素养和创建意识
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学院发挥信息技术特色和优势,构建了校园园林建设网络专栏和相关论坛;通过宣传标语、工作专栏、校园广播、广场LED大屏幕进行广泛宣传,把校园园林环境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园风景图片展等形式大范围、多渠道宣传创建工作和具体措施。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环境素养和创建意嘲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在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把提高师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建设作为创建“园林式单位”工作重点来抓。注意把环境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生态园林校园建设塑造校园文化,把整个校园建成环境教育的大课堂,使师生耳濡目染,受到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的启迪和教育。实现园林环境的美化和教育化,充分挖掘园林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园林与教育的和谐。
(三)全员参与建设园林校园
学院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创建宣传活动;学院工会俱乐部组织广大教师进行办公室、住宅等室内绿化布景;广大同学通过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重庆市大学生“六个一”活动建设“大学林”,美化校园;工程部、后勤处在做好园林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合川区“五城联创”工作安排,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保护活动。学院团委还成立了“园林式单位创建志愿者”,维护校园环境。全员参与,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创建工作。
二、高起点规划设计,建管并重取得大突破
(一)高标准设计与施工
新校区建设以来,学院坚持高标准规划、景观式建设、快节奏运作、规范化管理,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贯穿到整体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日常管理之中,始终坚持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校园设计目标。校园总体建设规划由国际知名的德国HLD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园林景观施工由重庆市吉澳园林景观有限公司负责,绿化由具有重庆园林施工二级资质的重庆何家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实施。
(二)树种多样四季花香
学院园林环境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山水园林景观,保护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形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实施中,充分结合学院的地形地貌和原有的植物资源,兼顾园林建设和植物造景,配置品种丰富的乔木、灌木、花草及盆景,广选樱花、红枫、银杏、桂花、铁树、桃树、棕树、爬山虎等植物品种科学栽种,绿色满目,层次分明,点面结合,呈现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突出了鲜明的园林特色。
(三)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品味
学院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校园地势,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五年来,按照以点带面、分布实施的原则,学院绿化和景观建设四年问投入1200万元。种植银杏、香樟、小叶榕、黄桷树、红梅、黄葛兰等常绿、落叶乔灌木180余种,摆放盆花1200余盆,有效地提升了校园内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和档次。
(四)功能分区合理,建成“一园一湖立体多带”园林景观
校园绿化布局合理,整个校园分为生态公园区、休闲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各区的功能不同,绿化也因地制宜。在不同功能区的绿化中,利用植物创造环境,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造“绿线串珍珠”的校园绿化格局,做到绿与美的合理结合,凸显校区植物配置的新意,形成心旷神怡的校园景观长廊。
1.花果山公园保持原生态
花果山生态公园,位于校园南区西侧,占地20亩,学院在基本保持花果山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铺设了林间小道,修建了亭榭,增添了座椅,补种了桃树、樱花等乔木。山脉绿地与校园绿地紧密相连,散步其中,山林葱翠浓郁,曲径通幽,凉风习习,鸟语花香,花团锦簇,自然清新。花果山公园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之人工专业化的点缀构建校园绿化的亮点,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天然氧吧。
2.镜湖雅园相映生辉
休闲区由镜湖和雅园组成,位于图书馆南侧,占地32亩。镜湖是因势而建的人工湖,水荷相依,波光粼粼,湖光月影,垂柳堤岸,风景秀美。
雅园引进主题苗木,设立景观区域,环境优雅,亭台、喷泉、流水、竹林小景搭配羊蹄甲、草皮、杜鹃、紫薇等绿植,鲜花草地中依地形点缀以小径、石凳、景观灯。镜湖雅园因地制宜匹配环境造物的意境,为师生创造了晨练、读书、休闲、交流谈心的心旷神怡之地。
3.教学生活园林和谐统一
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校园广场等通过四条校园主干道联通,道路两侧种植了小叶榕、黄桷树等绿荫植物,建筑物周边分层次种植了珊瑚、杜鹃、黄桷兰、樱花、垂枝榆、桂花树、棕树等植物,室内摆放了盆景,图书馆顶楼建设成了空中花园。通过以上布局,基本实现了平台公园化、室内盆景化、地面树、草、花、建筑园林化。林木成行,植物群落层次错落、色彩丰富,园林空间疏密相间,校园环境和建筑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三、建立园林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呈现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