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6篇)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1
【关键词】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
0.引言
近年来,垦区林业部门由过去单纯地发展生态型林业,转变到合理利用资源,在建设好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培育林业产业。黑龙江垦区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影响着树木的产量与品质,而且病虫害近年来有明显加重趋势,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垦区林业建设项目将难以实现。本文就垦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垦区林业病虫害的常见类型
1.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1.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1.3叶斑病
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1.4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1.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2.加强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对策
2.1强化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垦区内的全部林业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编制网络建设规划,确定测报对象,指导预测预报工作。垦区要分级建立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合理配备测报或病虫情调查人员,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垦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动态,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控制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面积。
2.2提高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
通过提高林防科技含量,改进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林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垦区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将预防治理林业病虫害的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走林业发展和预防治理病虫害同步进行的路线。同时,要把科研方向调整到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上,走科研、试验、推广、防治一体化之路,充分做好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将新技术和新成果作为全面提高防治水平的重点,快速转化实用技术,及时根治垦区林业病虫害,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3完善防治法规制度
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以法规制度做保障。进一步加强林防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力量加大对现有法规制度清理工作,编制垦区林业病虫害防治法规制度修订计划,加快编制修订工作进程,尽快建立健全林防检疫法规体系。
2.4做好垦区林木检疫工作
由于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垦区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植物运至目的地后,垦区检疫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垦区林业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还要能够结合垦区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垦区主要林业病虫害的长期防治工作,为垦区林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科]
【参考文献】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纵观现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都是大同小异,浪费的资源大,但起的作用却不理想。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态的建设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城市园林植物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而植物病虫害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其周期性非常强,要想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必须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防治。
一、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特点
城市园林植物具有品种多、处于人口密集区,与人们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组成结构不合理、园林环境多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发生严重,危害持久
园林植物主要分布在城镇的风景区、街道、公园、庭院等,这些地方都是人工建造的特殊生态环境,这种人造环境相比自然生态环境来说是比较脆弱的,会助长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机会以及危害性。园林植物的种类较多,生长周期不一,并且大多数品种经过长期的驯化过程,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逐渐减弱;再加上生长环境较差,土壤质量低劣、生长空间狭窄、空气污染严重、人为破坏等等因素,这些都导致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较为严重,危害较为持久。这种危害一般具有隐蔽性、不可预见性、突发性和灾害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人类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管理养护不当而造成的。
(二)种类较多,结构复杂
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园林植物系统内品种单一,其来源的渠道亦是多种多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不同园林风格的传入,植物的设计和配置方式更是千变万化,这些因素导致了多种植物病虫害共同发生的形成。另外,国内外不同植物的频繁交流,增加了外来病虫害侵入的危险,比如近年来贵阳地区发现了许多外来病虫害种类,像海枣黑点病、金叶女贞轮纹病、悬铃木网蝽、锈色棕榈象等等,这些病虫害一经传入,就会得到极为广泛的传播。
(三)防治手段多,实施较难
园林植物自身品种的特殊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病虫害防治措施上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时,必须随时分析不同地区病虫害发生的趋势以及规律,并且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不断调整和改进防治方法及手段,做到防治措施的灵活性以及多变性,不能墨守陈规,确保防治措施的准确和一步到位。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部位(一)根部害虫植物根部害虫都栖息于土壤中,防治较为困难,主要取食于树木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给幼树生长带来很大的危害。多数根部害虫具有生态环境稳定、生活周期长、迁移性弱,以及随地温变化垂直活动等特点,同时根部害虫的发生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未腐熟有机物的含量有关,根据这些特点可采用相应措施改变土壤环境,从而控制根部害虫的发生。(二)枝梢害虫
枝梢害虫主要危害树木的枝梢、幼茎和叶片,其结果损伤幼芽,影响其主稍生长和主干的形成,严重时还会造成叶片失绿、脱落,有时还会引起煤污病,影响树木生长。
食叶害虫食叶害虫是园林树木的主要害虫,其主要危害健康的树木,园林树木为害后树势削弱,进而造成整株死亡,为天牛等蛀干性害虫发生创造条件。另外,食叶性害虫大多都表现一定的间歇性和周期性,种群数量多时容易引起大爆发,造成大面积园林树木死亡,比如,鳞翅目害虫大都是幼虫为害,且在4龄以后由于食量大增而为害陡然加剧,故应抓住l-3龄时期及早防治。三.园林植物中常见的病害引起树木生病的病原有很多,以下主要介绍会引起景观破坏和树木死亡的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会先感染个体,形成发病中心,然后从中心病株向周围传播使发病面积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树木病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预防第一,治理为辅助手段。(一)锈病锈病是由真菌中锈菌目的一些种类引起的,可发生于树木枝、干、果等部位,主要病症是病部出现锈黄色的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泡状物和毛状物。常见的如竹秆锈病则是由柄锈科的皮下硬层锈菌引起的,主要为害竹秆中、下部,被害部位变脆、发黑,严重者可能整株枯死;松疱锈病,它是由栅锈科的荼藨生柱锈菌引起的,是世界检疫的松科危险性病害,主要发生于中、幼龄松树的幼枝和干皮部。(二)白粉病白粉病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常见有朴树白粉病、紫薇白粉病、水曲柳白粉病等。叶片会发生此病,但有时候嫩枝与幼果也会发病,发病时叶片出现一层薄薄的白粉,叶片不能舒展,甚至会黄化、扭曲以及脱落。
(三)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病菌引起,常见的有山茶炭疽病,病斑有不明显同心轮纹,且边缘分界明显;含笑炭疽病,病斑初期呈小斑点,扩大后有轮状斑纹,边缘稍隆起。此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粉红色粘液状的病症,严重时造成病叶脱落。(四)干、基腐朽病这种病菌一般会使树木根、干木质部变质解体,它一般由真菌引起,多为害百年古树。它可使树木的物理性能大大降低,危害后期往往形成巨大的空洞。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病虫害防治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提倡遵循“生态学原则”进行综合控制与防治,“生态学原则”是指在对植物进行育苗栽培、移植和养护的管理过程当中,对生态系统里的某个或某些构成部分进行有机调节,为植物本身以及病虫天敌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从而达到预防或者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二)栽培管理预防法
栽培管理预防法是一项综合防治措施,依据病虫害发生、发展、危害等情况进行治理,抓住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得病虫害的适生条件发生改变,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进一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选择能抗病虫害的植物为园林建设主要品种,结合采用混交林的种植方法,科学搭配树种,将地被植物、草坪以及乔灌木复层种植,以便将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和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对树干进行涂白可以很好的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等,都能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主要是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蜗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方法来进行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措施中,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抗药性,对害虫有长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且防治成本低,是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另外科学利用天敌在田间建立的种群,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防治无法达到的,所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三)植物检疫法
要想让一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达到更好,园林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也不容忽视。在苗木调入之前要做好病虫害的评估工作,对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危害性大,又能随植物材料传播的危险病虫种类,作为重点检疫对象
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指用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治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率高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普遍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有效防治的同时如果使用不慎或不按规定使用,则可能危害到人、畜、植物及环境。在生产中,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需要对其药性及残留有清楚的认识,以确保正确使用。一般来说,按防治对象来讲,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等;按照化学组成来讲,通常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常见的无机农药包括砷素剂、氟素剂等,因其部分产品药效低、易残留且对环境影响大而受到限用或禁用;常见的有机农药包括有机磷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氮杀虫剂等,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杀虫剂。而微生物农药往往具有专门的杀灭效果而广泛用于某些病虫害的防治,如白僵菌、青虫菌、BT乳剂、杀蚜素等。
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来进行有效地防治,但是每种防治的方法都具有缺点,而且不能全面的将病虫害问题彻底解决,所以,生物防治要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园林植物自身的生态调控能力,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营林技术措施
1.1、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有条件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1.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1.3、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
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
1.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1.5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上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
1.6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中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银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1.7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2.1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W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2.2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种,以其简便实用、无环境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人工捕杀
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3.2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3.3诱杀法: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不但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经济高效。灯诱捕杀是利用大多数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灯诱捕杀。信息素是林间弥散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可以干扰昆虫雌雄间的通信;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害虫实施诱捕。具有专一性、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农林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4、化学防治
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5、结语
林业生产不仅仅有着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前林业病虫害的出现对林业生产造成了比较大的危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今后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保障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元华生.森林病虫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4,(5):32~34.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4
关键词:病虫害感染原因防治
1.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2.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3.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3.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3.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3.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3.4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3.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4.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涉及树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下面提出了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其他几个方面:
4.1预先调查
对于树木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取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原则。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当首先对种植地区的环境进行一番调查,看看种植地区周围是否存在此类病虫害,病虫害程度严重情况及发生频率。调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根据客观状况作出决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虫害的预防计划,在植株发病前提前采取隔离措施,防治树木被感染。
4.2树苗选择
为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木的在之前应当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去除带病、抗病能力差的树苗。选取健康、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株,加强对树种、树苗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植株在种植前被感染。树木栽植后,要提前喷洒一定的药剂进行预防。
4.3严格监测
加强对树木的病虫害的监测。定期、随机的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密切关注树木生长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感染病虫害的植株要及时进行防治,必要要及时进行隔离或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及时跟踪树木患病情况,及时查明患病原因,抓住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积极进行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展。
4.4建立档案
建立病虫害档案有利于掌握树木生长地区的病虫害状况。在病虫害发生时可以把这些档案作为经验和参考资料,便于调查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病虫的进化和繁殖状况,和制定相关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改善对树木的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对第二年的病虫害状况进行预测,积极引入病虫天敌,研发新型药物,使病虫害及时控制。
4.5改善管理技术
由于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丰富种植地区树木的种类,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注意栽植间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带来的影响,在保证树木正常成长的条件下,多种树木种植互相组合,同时互相抵抗病虫害。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尽早防治,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5.总结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2]吴小伟,周宏平等.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
[3]刘丰玲,马东辉,刘天宏,喷施沼液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9.
[4]钟荣辉,徐晔春,邹春萍.盆栽一品红优质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09.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5
1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规划设计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
1.2在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桧柏、侧柏与梨、苹果、海棠若栽植一起会诱发梨桧锈病发生。
1.3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1.4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美学,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在这种植物群落中,园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园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花卉苗木及其产品的调运将更加频繁,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许多危险性病虫害一旦处理不当,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购买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
4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抚育管理
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病虫害的防治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应该树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5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5.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虽能治病杀虫,但同时也能污染环境、杀害害虫的天敌。在运用此法时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品种,避免环境污染。
5.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5.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热处理又分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已把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合理布局组成植物群体,从而发挥出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多种功能。但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花草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丧失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而且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园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1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规划设计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
1.2在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桧柏、侧柏与梨、苹果、海棠若栽植一起会诱发梨桧锈病发生。
1.3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1.4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美学,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在这种植物群落中,园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园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花卉苗木及其产品的调运将更加频繁,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许多危险性病虫害一旦处理不当,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3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购买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
4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抚育管理
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病虫害的防治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应该树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5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5.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虽能治病杀虫,但同时也能污染环境、杀害害虫的天敌。在运用此法时应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品种,避免环境污染。
5.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5.3物理防治
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篇6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生态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由各类植被与生物所组成,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下,森林结构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特点,而森林系统则是一个完整、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在近几年来,国家进行人工造林的活动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工造林多为选择一种林木进行大面积的种植,这种条件下,一旦发生病虫害,树木之间极易受到感染,造成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造成大量的损失。因此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对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必要开展的工作。
一、林木病虫害的类型
1、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一般分为3个类型:一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中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约80%。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为林木不太适应所处的环境,如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而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即林木在一定的生长周期,会按照特定顺序出现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导致林木生长势和生长潜能的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这是一种自然死亡。林木病害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林木虫害
在林木生长中,虫害是非常常见又极易造成重大损失的一种灾害,害虫通过蛀蚀树木的树干、啃噬树木根系、吸取树木的营养来进行成长和繁殖。并且,害虫繁殖非常快,通常都是大规模的爆发,在短期内就会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或是植株死亡。根据害虫取食部位可将林木虫害划分为根部害虫、干部害虫、枝梢害虫和叶部害虫。
二、我国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人工造林是目前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与提供林木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在进行林木的种植之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混合林设计,多数人工造林都为纯林,这就导致了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感染爆发。与此同时,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使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森林病虫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上升,冬季气候变暖,降低了病虫害的越冬死亡率;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和抵抗药物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已用的抗病虫品种也会因为长期适应的缘故而产生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的情况,这些都使得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近些年来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经济的发展下,林业中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树木品种。这些树木品种在过关检疫时没有全面的检查,致使漏检的现象发生,造成一些外来有害生物进入国内。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来都有发生,因外来有害生物在国内快速繁殖而造成的林木破坏问题常有报道,防治不及时与措施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的消灭病虫害,但是通过长期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降低其使用效果,造成病虫害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且也不利于林木自身的抗病虫害特性的增强。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使森林环境遭到破坏,对林木的生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措施
1、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随苗木、木材的进口而传入,暴发的危险性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2、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由于土壤及种子本身可能潜存有病原和害虫,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定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来。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有温汤浸种法、干热消毒法、热水浸种法、药液浸种和药剂拌种;除高温处理(日光消毒、蒸气消毒等)外,消毒土壤常用的药剂处理方法有喷淋或浇灌法、毒土法、熏蒸法等。
3、科学造林和经营管理
遵循自然生态学原理,按照科学的方法营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时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和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提高人工林质量和预防灾害的自控能力。提倡营造混交林,实现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种植,保持复层混交林分结构,提高群体之间的协同抗性,增强林分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而不利于有害生物传播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保护天敌
森林中有很多林木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到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或各种菌类以及一些病毒来防治病虫害,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
四、林木病虫害的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转基因植物等。
2、化学防治
在我国,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治理的林业面积占整个林业防治面积的70%。常用的杀菌剂有杀藻剂、杀病毒剂、杀细菌剂。
3、物理防治
对种子和树木插条可使用热处理、超声波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置高压灭虫灯或黑光灯来捕杀成虫。与化学防治相比,物理防治方法具有环境污染小、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存在费时费力、效率低和不易彻底治理的缺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