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农村文化礼堂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时间:

农村文化礼堂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礼仪教育课堂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文明与礼仪是一对双胞胎,相伴而生。因此,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仪。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生活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礼仪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我国已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应该重视礼仪教育,但又不能照搬城市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立足于农村的落后现实,从小事抓起,从课堂抓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也在课堂。不过二者不但不互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就课堂礼仪谈几点看法:

在教室里上课,上课铃一响,老师走上讲台时,班长应及时、响亮地喊“起立”,全体学生站起来,向任课老师行注目礼。若坐着不动,乃至说笑打闹,都是不恭敬和不礼貌的。有人认为:上课起立给老师行注目礼,没有必要,殊不知,这样做有不少的益处,除去对老师表示尊重以外,还暗示学生已上课了,应将心收到课堂上。学生必须等老师还以鞠躬礼,听到“坐下”口令后,才能坐下。

老师一旦开始讲课,学生不能随便挪动位置,或造成影响上课的声响。对于老师的提问,应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若答不上来,必须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坐下,有个别同学答完后便坐下,这是不礼貌的。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接着又有新问题追问,若学生已坐下,这容易引起学生哄笑,让老师和被提问的学生感到难堪。听课时,要保持教室的安静。议论、接茬、闲聊,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又影响其它同学听课。听课应坐在自己的凳子上,站着听课,或老来回走动,容易分散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下课后,要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不要你推我搡、抢行,也不能站在门口不动,影响他人出入。人多时应该主动给老师让路。

上课应提前进入教室,迟到是不礼貌的,会影响课堂的气氛。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要中途离开教室,即使教师讲得枯燥无味,也应等教师讲完,下课后再离位。因为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背起书包离开教室,既影响老师的情绪,又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非常不合礼仪的行为,会引起师生的反感。

课间若有问题向老师请教,应得到老师的同意,不能影响老师课间休息和下一堂课的讲授。

以上这些,或许城市教师会认为这是常规性的,然而在农村中学,这些都需要重点强调,至少目前需要。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这点不容忽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应该说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是这样,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又何尝不是?

在社会文明进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礼仪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社会上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礼仪规则。这就需要教师来做大量的工作。

农村中学生的礼仪教育要抓课堂,但是不能只靠抓课堂。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比如,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中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报纸,搞一次礼仪知识竞赛。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礼仪教育光碟,然后搞一次“模仿秀”。寓教于乐,我们要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农村文化礼堂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正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明学好礼仪对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让幼儿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肯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欠缺礼貌,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对农村幼儿小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在此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幼儿;礼仪教育;提高策略

在农村的幼儿教育中,本人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并不熟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总是抱着随意的态度。由于农村的小孩父母大部分打工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使得幼儿从小便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在集体中各种自私、任性、无理等行为经常出现,而尊重、谦让以及合作意识显得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创造模仿的环境

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模仿教育,这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认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常常会观察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开始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必须做到。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一个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的形象是孩子的好榜样。

2.创造实践的环境

课堂上的教导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太多概念和印象。只有达到“知行合一”,幼儿的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教师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学习文明举止。每天,我会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将他们关于礼仪方面的进步在课堂上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例如,我发现有小朋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有礼貌,我会及时在班上说出这事儿:小朋友们,今天我发现鹏鹏在东西掉在地上之后,小恒及时主动地上前去帮忙拾起来,鹏鹏随后说了一声“谢谢”,小恒回答“不客气”,小朋友们真懂礼貌!在一般情况下,我还会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实践各种文明礼仪,让孩子们在实践生活中关注文明礼仪,亲身体会礼仪教育带来的重要成就感。渐渐地,孩子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故事、儿歌

通过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神经,利用好他们喜爱的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可以萌发孩子们讲文明礼仪的想法,也是教师可以实施的有效方法。故事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通俗的语言让孩子学习如何做到讲文明、讲礼仪,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课堂中我都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关于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孔融给自己的哥哥梨吃的做法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做过吗?”他们都会有不同回答。我又问:“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好吗?”引导幼儿说出这种行为是一种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亲自感受礼让的礼仪之道。

2.游戏

幼儿最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特别是玩角色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等角色游戏,让孩子通过接待、让座、倒茶等行为来认识礼仪知识。这些角色的扮演让孩子们懂得要排队购物,在公众场合遵守秩序,学会在适当情况下运用诸如“谢谢”“不客气”“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在入园、进餐、如厕、午睡、户外等活动中训练学生的礼貌行为。

三、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展F礼仪教育的生活化

礼仪教育重在运用于孩子们的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礼仪知识,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礼仪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礼仪相关的话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表现礼貌行为,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运用“麻烦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很抱歉”等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礼仪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开展幼儿小班礼仪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地从细节抓起,通过各种灵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礼堂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以人为本提品质

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抓好管理队伍业务培训。因此,萧山文化部门提出了对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宣传委员、文化礼堂工作具体负责人、村支部书记等相关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并成立督查组,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品质,为萧山区文化礼堂建设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现场会立标杆。2013年7月30日,萧山河庄街道向公村召开了建设现场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具体负责人,申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上,实地参观考察了南阳街道岩峰村文化礼堂、河庄街道向公村文化礼堂,河庄街道、临浦镇、南阳街道岩峰村作了交流发言。通过现场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传播了经验,有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二)以集中培训强业务。2013年8月中旬,组织了各镇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分管负责人;农村文化礼堂创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萧山区首批美丽乡村特色精品区块创建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集中培训班,市农办副主任娄火明,临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红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陆伟岗为学员授课,并组织了学员座谈会,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标准、要求,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夯实了基础。

(三)以分组督查提品质。为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更加有序、有力、有效,要多次下村督促指导,及时协调处理有关问题;专门建立了区级指导组,由宣传部、文明办、文广新局分管领导带队,分四组,以任务包干形式,全程跟踪、全面指导、全力推进,协调做好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联合有关部门组建的49名区级指导员队伍,特别是区教育局为每个村配备了一名指导员,开展了有关指导工作;各有关镇街对文化礼堂建设更是倾心尽力,有些直接由镇街招投标,有些全力指导村建设,确保工作尽早上正轨,步入“快速道”。

二、做优共性创特色

萧山区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区、文化大区,区委区政府对区文化礼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不断完善文化礼堂建设的标准,要求萧山文化礼堂必须以省市提出的标准为基础,并做出萧山区的特色,彰显萧山文化个性。

(一)在标准制定上求突破。省市要求的规定动作是完成“两堂五廊”建设,我们在充分摸清家底,融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新增“一场、三室、四网”的个性标准,即村级品牌文化广场,广播室、美德档案展示室(展陈室)、“春泥计划”活动室,区镇连通共享的综合培训连锁网、图书阅览(阅读小站)连锁网、数字化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连锁网、文化走亲连锁网,使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的各类惠民文化设施、活动嫁接到新的平台,得以继续发芽、生长、壮大,基层百姓继续得到文化营养的有序输送。

(二)在五廊建设上求创新。全区各村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分析当地村情村貌,建筑风格与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实地察看,帮助“两堂五廊”选址定位,指导规划设计,参与活动策划,把握了礼堂建设进度和质量。楼塔镇管村村、义桥镇光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均高标准规划了“五廊”,通过改建长廊式围墙和利用围墙做长廊,如期完成新建长廊;党湾镇梅东村更是因势利导在地面上做起了展板文章,与地面长廊上下形成呼应;北干街道荣庄村面临拆迁实际,将“五廊”设计成可拆卸式,几年后拆迁时可以整套搬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刻意浪费。宁围镇新华村更是投资70余万元建设近60米长的亭廊式长廊,既是宣传长廊,又成为百姓休憩的美好去处。

(三)在内容设计上求特色。在展示展览上,萧山区文化馆充分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极向民间百姓寻宝,统一展示于村级展陈室,如义桥山后村,主打渔浦文化,从村民家中收集了很多有关渔文化的实物,在展陈柜中形象展示了渔网、渔具等,让当代人铭记了过去与历史;河庄向公村,是典型的萧山沙地村,展陈室中放置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沙地农具,不失为一个生动的历史放映厅。不少村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新塘桥南沈村展示羽绒制品,南阳岩峰村展示伞文化等。在五廊中,我们更是考虑当代人对于品质生活和健康知识的向往,专门设置了健康科普廊,传播健康保健知识,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如新塘傅楼村还设置了军人榜,将现役与退役军人的事迹展示在长廊上,向村民介绍保家卫国的优秀祖国儿女,用对军人的崇敬表达爱国情怀。

三、传承非遗抓主流

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农村群众文化阵地,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无论在主流群众文化开展上,还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萧山区农村文化礼堂都充分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它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舞台。

(一)开展“保传统存记忆”礼仪活动。区文化部门在抓紧硬件建设的同时,各村结合自身特色与礼仪指南要求,适时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礼仪活动,义桥镇山后村、浦阳镇灵山村等先后举行了七岁学龄童开蒙仪式,充满古文化气息的仪式为学童们烙上了生命的重要印记,开启求知之路;梅东村作为市级礼仪活动示范点开展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阳敬老礼仪活动,并专门拍摄制作了纪录片、专题片。河庄向公村开展迎新礼,将新进入本村的新人召集一堂,介绍村史文化向村民致敬,接受村民祝福。

(二)开展“寻文脉拾碎片”重构活动。区文化部门积极招募组建了由乡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有一定威望的老人及其他热心人士组成的民间“土专家”,进一步挖掘了本村本土文化底蕴、整理文化碎片,将各村传统民俗文化再一次呈现,如将临浦花灯龙舟、浦阳马灯河灯、河上板龙、楼塔细十番等散落于民间的艺术融合于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有效传承先贤精神,弘扬传统美德。

(三)开展“秀自我展风采”文化活动

萧山区文化馆以“周末剧场・农村文化礼堂文艺走亲”为主题开展了30场巡演活动,将形式多样的艺术节目送到百姓家门口,每到一村,在文化礼堂内都凝聚了很高的人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各镇街也积极开展了文化节、跳排舞、办晚会、体育比赛等群众认可度高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戴村镇尖山下村不仅为七岁学龄童举行开蒙仪式,更是以文化礼堂落成启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第二届“马灯尖山下、亿年火山峡”村品牌文化周系列活动。杭州群众艺术馆也为我们带来了送文化下乡活动,农村文化礼堂也由此真正实现了从概念传播到实体扎根,深受村干部和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