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例(3篇)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是,《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发展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时候,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基础的最佳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从学习知识、作业练习、生活实践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人类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个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人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将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也思考前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复前人思维创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将“平行线”这个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让学生们分析他们的关系,学生们在分析讨论中,发现两条线会有平行、相交、重合几种情况,并从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条件,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推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样思考后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二、在作业练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现有思维的突破上。书本上教解题方法只是众多解法中的一种,盲目地照抄书本,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呆板僵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打破常规,大胆突破教材上的解题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创新能力。比如,“屋里有30人,出去15人,又进来5人,屋里余下几个人”这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传统的解法,总人数减去出去的人再加上进来的人,即“30-15+5”,而学生又提成新的解法,用总人数减去进和出的差值,即“30-(15-5)”。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讨论分析,思维不断碰撞和突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课堂外的生活实践,让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师布置一些课后终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算算教室的面积,帮家长算算水电费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成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也会发现知识不足而解答不出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维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好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议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J].新课程,2011(11):102-105.
[2]许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1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