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例(3篇)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创造性思维
一、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期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丰富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神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好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诗歌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诗歌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二)营造氛围,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状态支持下的实践活动,是发现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或事情的思维过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提倡探究式的学习,不直接提问问题,而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主张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采用让幼儿多观察、多思考的教学方法来获得知识,以此营造创造的氛围,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启发引导,突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思维表现了某种趋向性,这种思维定势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即人们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后,在条件不变时,便可迅速地感知对象,产生联想。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思维定势将使人们“轻舟熟路”、“得心应手”。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是指人们形成某种定势后,对解决不同问题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常常阻碍了人们运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聘用制,难以发挥独创性。
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乌鸦和狐狸》教学中,当讲到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想办法让乌鸦开口时。我提问:“它是怎样让乌鸦开口的?”甲幼儿回答:“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请你唱一首吧!”乙幼儿回答:“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唱一首给我听吧!“由此可见,乙幼儿的思维受到了甲幼儿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倾向,出现了定势。这时,我在肯定幼儿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疏导,这一疏导,开阔了幼儿的思路,他们各自思考着,互相议论着,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从这些见解中可以看出幼儿改变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在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得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出发向各个不同方向辐射,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产生大量的设想,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由一点到多点的思维形式就叫做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扩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开发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可以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着手,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64
幼儿阶段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启蒙时期,因此幼儿园常规教育通常包含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即以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例,幼儿园常规教育一般包括一天生活制度的安排,以及幼儿各项行为能力以及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培养,让幼儿在思维模式形成之初就开始建立社会性思维,从而为将来一步步接触社会、融入群体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智力启发、心理培养以及身体塑造三管齐下,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根源上的准备。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班级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行为方面的教育,而缺少思维意识的培养;习惯于批评、斥责而忽略鼓励和沟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思维以及行为方面出现偏差,因此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在幼儿园常规教学过程中做好幼儿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塑造工作。
一、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社会人还是幼儿园教师本身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重要性认识都存在偏差。确实幼儿园阶段由于孩子们的身心发育非常不成熟,所以相对于知识传输来说,更倾向于思维的培育和行为模式的养成。但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一般教师的作用就是理论知识的传输,所以大部分社会人甚至是幼儿园教师自己都容易陷入“幼儿教育很简单”的认知误区,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进而导致教学模式墨守成规,教学效果惨不忍睹。所以要想做好幼儿常规教学,教师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为幼儿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道德培育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不论是在思维还是日常行为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一以贯之。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产物,这些在言行间也会不知不觉的散发出来,而幼儿园时期相对于小学、初中等具备一定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学生来说,幼儿在智力和思维方面等同于一张白纸,并且因为没有既有经验的限制,反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吸收能力要更强,所以教师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这张纸上的色彩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素养和积极向上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从而在和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行为。
其次,从智力激发和知识传输方面来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虽然幼儿园时期不需要孩子们学习太多的专业性知识,但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未来进入系统性教育阶段时知识的学习能力基础牢固与否。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方面的努力:第一要不断研究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实现让学生在日常玩乐中进行知识潜移默化的吸收;第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我知识素养的提高,从而在日常教学、游戏甚至是师生交流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将部分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进入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二、行为教育和意识培养两手抓
学校建立的作用就是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何为人才,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先具备健全的人格、完善的思维体系,才能在后期知识灌输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造福社会,而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让幼儿“先成人”。上文中提到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思维和行为都处于懵懂时期,任何行为、思维方式都未建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行为教育和意识培养两手抓,让幼儿成长为人格和道德素养合格的人,然后为以后小学到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础。
首先,在意识培养方面,教师要做到沟通交流为主。对于幼儿来说爱玩、淘气是天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规范幼儿,会习惯于采用命令的方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例如对于班级制定的规范和纪律仅仅是采取告知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而不是将其中缘由解释给孩子们听,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们意识上的不知其所以然,思维上分不清允许和不允许之间的界限,进而在行为上出现很多教师所说的“顽劣”现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孩子们制定的规矩,更要让孩子们从思维上理解纪律、形成规则意识,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思维根本上具备明白是非的能力,了解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所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
其次,在行为教育方面,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力量。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例子直接进行讲解,通过课堂小情境的演绎以及行为示范,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的了解行为方面的部分对错是非;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师在日常教W中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文中提到幼儿阶段的孩子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而幼儿主要模仿对象就是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给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标杆。
三、鼓励诱导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并且心智发展不足,日常行为容易受到直觉的支配,这就导致幼儿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更容易犯错,但此时期的孩子几乎不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鼓励和诱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日常思维塑造和行为指引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因为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对教师依赖性大,也就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也就成为幼儿学习和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关注幼儿行为方面表现出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激发幼儿不断努力、上进的动力。
培养幼儿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84-01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一幼儿语言教学中存有的缺陷
1.语言教育缺乏目的性
一般幼儿语言的教育都是照本宣读,教师不顾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读死书、死读书,课文读错或背错还要处罚。课上情景对话演练必须按照大纲进行,对书本上的知识要求过高,考查幼儿的背诵能力来判断学习效果,使幼儿感知经验少,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要观察幼儿的兴趣,乐于与幼儿沟通,培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2.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
语言本是生动的,但幼儿语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完全没有给学生拓展和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忽视了幼儿的真实心理需要。
二营造环境,抓住幼儿的好奇心
第一,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每一个幼儿都有好奇心,幼儿的创新意识正是来源于他的好奇心,缺乏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教师在幼儿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多让幼儿思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让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富求知的欲望。幼儿总有无数个为什么,总会把问题追问到底。幼儿创新意识的表现有四点;第一,对未知的东西有好奇心。第二,渴望对未知事物有所了解。第三,想象力非常丰富。第四,轻易不服输,不愿落后,极具挑战性。因此,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先从想象意识入手,培养想象力、好奇心,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
第二,营造活跃的氛围,才能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勤于思考,思维就会变得敏捷,才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幼儿有话说,创造一个使幼儿无压力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用好的心态对待,随时给予指导。
三幼儿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
1.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的思维方法是在没有对问题有正式答案之前,直接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回答,并以自己认为是最合理的假想或突然领会的方式。凭感觉思维方式有时会得出一些比较怪异的答案,有时是对自我想法进行自我确定的猜想,另外,就是为了应付临时性问题。直觉的思维是冥思苦想后的不解突然取得的硕果,也是创造和发明的先决条件。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开阔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应变能力增强。开发发散性的思维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幼儿勇于创造的精神。
3.用生动的语言诱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年龄、生活经历决定了幼儿喜欢生动、有趣的语言。古人云:“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这就是语言所带来的魅力。生动的语言加上教师面部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使得幼儿的思维变得积极、活跃。
四注意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只会与身边的同龄朋友产生共鸣,运用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恰当策略与人交谈,不同场景要用恰当的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要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多彩,使幼儿有交流和表达的内容,幼儿就会有说话的兴趣,要多提供给幼儿说话的机会,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语言教育应是严谨正规的,只能通过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步骤进行,这样反而使幼儿的个性受到了压制。幼儿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去做,相对来讲,由幼儿自发组织的小组活动更能使其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幼儿的这些活动应该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五总结
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语言教学方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优美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这样才会增强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检验幼儿能力水平的关键依据,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幼儿期是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语言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幼儿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在语言课程中结合有趣的实践,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为祖国培养新一代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