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时间: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西族;心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提出的,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并要求中国公民做到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和升华。在丽江12个世居民族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06876人,占总人口的56.79%。其中,纳西族人口为240580人,占总人口的19.33%。纳西族有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不违背我们党的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其实际,形成其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培育平台和载体。

一、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中国有56个民族,纳西族只是其中一种,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纳西族的历史跟其他民族不一样、文化与其他民族存在差异和信仰比较复杂。

(一)纳西族的文化心理的特殊

由于丽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丽江坝子四面环山,虽有金沙江,但不能用于航运,历史上只有一条茶马古道与外界相连,纳西族长期生活在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的环境中,产生了与丽江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观念比校保守,安于现状,往往希望保持平稳,不思变革,很难接受新事物,缺少创新精神。纳西族的共同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积极向上心的心态。纳西族是从寒冷的西北高原迁移到现在的集聚地――丽江,他们经过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一个从无到有,凭着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从部落发展成为如今丽江的一个先进民族,并对周边的其他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与他们一起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尤其重要的是纳西族善于学习,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各种文明都能被纳西族消化并进行文化再造,以提升自己民族心理的内涵。这种正面、积极、主动、广泛的学习态度,开明开放,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心理,无不是积极向上对自己美好未来充满自信的印证和体现。

2、团结意识。纳西族人心里深深地印着:我是纳西儿女。由此产生很强的自尊和内聚力。在遇上困难和危机时,纳西族人就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渡过一次次难关。

3、包容之心。纳西族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表现出包容的心理特征。在文化心态上,在积极传承和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虚心向汉族、白族等其他民族学习,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反过来影响其他民族。因此,纳西族虽然只有丽江五分之一的人口,却能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4、含蓄厚道。纳西民族的性格比较沉稳、处事小心、含蓄内敛、厚道纯朴、对人比较友善。

(二)纳西族的特殊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在民族心理为其产生和发展奠定的文化基础上,通过与文化的融合而渗入民族心理,从而影响一个民族的心理。纳西族在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重视生命和对现实生活非常依恋的现实主义心理特征。纳西族对生命抱着一种积极、肯定、尊重的态度。由于对多种神灵的崇拜而导致的泛神思想,从而产生的“信而不笃”的宗教观,使纳西族并不把人的一生希望寄托在西方极乐世界和来生来世,他们重视活着这几十年的幸福和安宁,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对人生充满深深地热爱。纳西族很重视人生价值的追求,理性把握“生”的社会意义,坦然面对“死’。从而形成了顺应天命、热爱生活、珍惜现实拥有、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纳西族心理特征的关系

党的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要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三是求要中国公民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和支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这个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要求。从本质上看,纳西族集体传统文化心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致的。因此,从纳西族集体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结合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特征,可以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价值

纳西族集体心理特征,是一代代纳西人相传的无数民族经验的总结,而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除了一定的生存基础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纳西族社会结构作为纳西族心理特征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实质是民族文化、集体心理传承和积累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集体心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撑下,一代代相传提供了重要保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对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平崛起相结合,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国梦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真正起到了行动指南的作用。

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也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不改初心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加以概括,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经过人们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形成的集体心理,由少数群体的理想慢慢地转向共同心理的结果。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国家和民族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会团结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纳西族集体心理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影响这个民族的思想和行动。现阶段,纳西族地区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打好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

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和热爱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认同心理意识社会遗传的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非理性思维变成理性思维的一种创造过程。

纳西族自古以来就很爱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纳西族非常热爱家乡。“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的人,就谈不上什么爱国。爱自己的家乡就是爱国。二是纳西族非常热爱自己的语言。在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今天,只要有两个纳西人在一起就会不由自主地讲纳西语,纳西父母教娃娃也是从学纳西语学起。没有纳西人这种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就不会有现在的东巴文化。

纳西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人们熟知的《木府风云》就把纳西族的智慧和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丽江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娶个纳西婆,当得骡子驮。”人们不会忘记,纳西妇女背上大筐大筐的蔬菜和水果。纳西妇女的服饰上的星星和月亮,寓意是的披星戴月,也就是要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最值得一提的是:纳西人娶亲,新娘一到就直接系上围裙做饭招呼亲朋好友了。今天,在丽江各行各业工作的纳西人都非常爱岗敬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纳西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是一个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民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纳西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民族心理。

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依托,顺应时展,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崇高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全人类营养,结合新的社会发展特点和时代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栋老旧的普通民房,我们可以推倒重建。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重建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只能在原来建筑上加固装饰。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由外来文化重新塑造,而是以传统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因此,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把握好"文化心理适应"的问题,立足于对纳西族民族文化有益资源的挖掘,做到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实践、民族文化凝聚功能的发挥相结合,唤醒和激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民族集体心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中共宁蒗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化;模因;归化;表征;复制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以求发展的需求越趋迫切,而且这种交流日渐频繁。交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交流,人们才能融入社会群体,才能接纳外界的文化信息,才能化解群体、个体间的各种矛盾营造和谐社会。可以说,交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提及交流,人们难免会想到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间的沟通更是被提到议程上来。综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哪个角落不曾有过本地文化与外国文化间的冲突和消解?文化的冲突和消解是文化取得发展的必经过程,外国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生活观念和言行规约都时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外国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

文化由信息组成,外国文化传人中国实则就是信息的移植及变异,这种移植时常需跨越语言藩篱。剥离文化的外壳,这些外国信息表征(复制因子)能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什么影响?它们的存活时间有多长?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异?也许模因论能为这些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试以韶关市为例,探析外国文化模因在中国国内的变异及其成因。

二、理论综述

文化并非人类唯一的区别性特征,但它却是我们人类独特而迷人的一面。文化指的是社会上传播的信息整体,是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想法、概念和技能的整个范畴,是人类活动与思想的集合产物。具体地说,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出行、消费、节日、消遣、语言、宗教礼仪等方方面面。

文化在社会中外化为可被感知的各种实体,当文化被人们学习和掌握之后则内显为各种表征及其内容,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是对表征及其内容的运作。表征将储存在人们心中的世界信息的某个片段表示或描述出来,而表征内容指的就是在表征形式里包含的各种信息。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模仿,并不是影像性的拷贝,而是在感知他人或事物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表征及其内容,换言之,模仿实则是一种不精确的表征拷贝。

为此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提出了meme的概念。他指出meme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它源于希腊单词“mimeme”的词根,读音与“gene”接近,形态与“memory”相联,意义与法语meme(同样的)有关。曾几何时,模因既被看作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也被视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Blackmore则将两种观点综合,认为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是模因。Distin给模因加以限制,认为模因应是信息的表征,而表征内容则是文化中的DNA。人们就是通过模仿、复制、传播异体或异域的表征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的,而表征的外化则体现为各种文化实体的冲突和融合。由此可见模因就是文化中的复制因子。

模因存活的形式包括单一和复合两种。依据复制和传播方式,模因又可分为义同形异的基因型和形同义异的表现型,前者是产生后者的内因,而后者则是模因的外化实体。从传播力度视角分析,模因则可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类。模因能否被成功复制取决于三个因素: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保真度,其复制过程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

Propper将现实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为客观物质世界,第二世界为主观世界,第三世界为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模因主要存在于第三世界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文化模因得到复制,而第一和第二世界没有被复制,则会产生文化模因的归化效应,如我们从书本中了解到西方牛扒的做法,并严格按照指引烹饪出牛扒,但我们一般不会到西方国家采购做牛扒的原料(牛肉和香料),而是就地取材。更有甚者,有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牛扒中加人中国的酱油,可见这样做出的牛扒不会百分百西洋化,而是掺人了本地元素(原料和想法),这就是文化模因归化的例子。能完全拷贝三个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即文化模因的异化传播)是极少的。

既然模因是文化中的复制因子,那么有文化冲突或融合的地方就势必存在模因模仿、复制和传播的现象。当今世界与世隔绝的角落鲜有所闻,中国也不例外。那么外国文化模因在中国经历了如何变异,其变异的原因是什么?下文将以韶关市为例探个究竟。

三、韶关市内外国文化模因的归化

纵观历史,韶关一直都为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史上的大庚岭道和骑田岭道就是经由韶关的著名的南岭通道。其中大庚岭道成为江广交通要道,梅关更是成为联系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枢纽。2000多年来,韶关一直是广东境内三大内河港口(包括广州、肇庆)之一,其中北江连接广州,浈江连接江西,武江连接湖南。而今京广铁路、武广高铁、赣韶铁路、京珠高速、广乐高速、赣韶高速、北江航道以及国道323线和106线都经由韶关,韶关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显。交通枢纽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文化的汇聚,距南雄城以北九公里处的珠玑巷(逾百姓聚集、后裔无数)便是文化汇聚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文化被引介当地的现象俯拾皆是。一方面外国文化模因影响着韶关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这些原本纯种的模因在韶关文化环境中也发生了归化效应。

御寒蔽体是服装的基本表征,不管是龙袍、布衣,还是西装、牛仔服都隐含这一表征。但是“绅士风范(gentle)”并不是源于中式传统服装的表征,它源于西方,以其穿着方便、省料、美观等特征征服了中国国民,并逐渐衍生出了“正式”表征。因此韶关市内甚至国内的银行业职员、商场销售人员、企业高管、政府职员等,男性大多习惯穿西装、衬衣、皮鞋、戴领带以彰显绅士风范和正式规范的行业作风。在此基础上,女性也有了自己的职业套装。来源于西方的婚纱、牛仔服和比基尼,凭借纯洁、个性和性感等寓意也受到韶关市民的青睐。在打扮方面,源于西方的“金发”、“环饰(鼻环和舌环)”“纹身”表征也受到韶关市民的模仿和复制。但是无论在服装还是打扮方面,源于西方的各种文化模因都没有纯净地生存在韶关文化中,而是出现了文化“混血儿”。西装、衬衣、婚纱、金发、环饰、纹身不再出现在白皮肤的人种身上,而是与黄色人种搭配成为一种新型的模因复合体。即便是制作西服的布料和生产首饰的材料一般也不是从西方进口的,而是国产的,以这样的原料生产的西化产品实则就是西方服饰文化模因的变异体。换言之,西方服饰文化模因在韶关本土产生了归化效应。

在饮食方面,韶关传统的快餐店一般都为敞开式格局,门店外面摆设数张台凳,餐饮现点现做。开放格局、廉价、便捷是传统快餐店的表征。但随着洋快餐的进驻,快餐店的表征变得多元化。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泰想里、瀛田日本料理、味千拉面和麦田日韩料理等餐厅具有封闭格局、便捷、舒适、干净、现代化、专业等表征。这些新表征的产生似乎是外国餐饮店形象及运作上的表征在韶关市内的异化所导致的。然而在食谱上,他们却不约而同采用中国食料,如中国的白毛鸡、香料、东北大米等。甚至食谱也有了中国的元素,如肯德基推出米饭系列。此外,韶关家庭制作的食谱也日趋多元化,有些家庭喜欢烹饪西洋食品,如牛扒、炸鸡、意大利面条等,但烹饪方法总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异,如不辣的牛扒、带甜味的炸鸡、伴有中国酱油的意大利面条等,因而它们产生了独特的味觉表征。这一切都在说明西洋食谱模因进入韶关后产生了归化。

建筑艺术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世纪80年代,韶关处处是一两层高的房子整齐划一地排列,筑房材料一概是鹅卵石加黄泥或木板。改革开放后,韶关开始出现高楼,但楼高一般不过十层。而今随着韶关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风格也焕然一新。楼高少则十几层多则三十层,而且楼体外墙或顶部都纷纷注入了欧洲元素,如欧浦御龙湾、碧桂园、恒大城、汇洋威尼斯、三江紫园等商品房小区都体现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它们的园林植被仍然是中式化的。可见历经30多年,韶关的建筑风格表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简陋、低矮的表征演化为多元、豪华、高耸及欧化的表征。但是这些新表征却伴生着中国式的园林表征:园中有园、趋于自然。更有甚者,多栋高耸的欧式建筑构成四合院的布局表征。概而括之,韶关的欧式建筑模因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表征。

出行方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据《韶关日报》统计,截止至2011年8月,韶关汽车保有量突破41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7.5辆。大多数韶关市民出行方式由原来的步行和骑自行车演变为开小车、打出租车和搭公交,出行表征由“费劲”“慢速”转变为“便捷”“舒适”“体面”。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除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外,还部分受到西方“汽车上的国度”文化模因的影响。这种文化模因在韶关并未得到完全复制,毕竟韶关市民生活水平对此模因的表现型效应产生了诸多限制。

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基本表征就是提前消费和网购消费,这两种文化模因在韶得到了很好的模仿和复制,贷款购房、购车和网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贷款的额度、借贷的手续以及网购的步骤与西方相异,所以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模因进入韶关(甚至中国)后并不是“纯种”的。

在节日庆贺方面,在韶年轻人往往将圣诞节与春节、西方情人节与元宵节双双并置于同等地位,万圣节也不时受到了追捧,西方节日受到热宠从满街的应节产品就可见一斑。但是年轻人迷恋西方节日有多大程度是基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习俗惯例的严格遵循?在我看来,西方节日只是给年轻人追赶潮流和寻欢作乐提供平台而已。因此西方节日模因传播入境后业已“形存实亡”。

消遣方式也是值得提及的方面。上世纪80年代韶城人们将闲聊、听广播、看电视、观露天电影当作主要的消遣,而今韶城消遣方式可谓多姿多彩。源于日本的KTV和美国的酒吧在韶城多不胜数,小型的有金矿、星夜、莱茵阁,大型的有宝乐迪、海金沙俱乐部等,然而人们在这些KTV或酒吧中喝的是国内啤酒、唱的是中式歌曲,看的是中国人的表演。与其说西方的KTV和酒吧文化模因被移植韶城,不如说它们在韶城发生了变异。此外,年轻一代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如斯诺克、交谊舞、街舞、蹦极、滑板、攀岩、高尔夫等,由于国内宿主的身体结构和思维方式与国外宿主存在差异,这些文化模因必定不会一成不变地传人中国和韶城。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一面。韶城年轻人喜欢使用英语单词突显自己时髦的一面,他们要么依照英语发音寻找近音汉字取而代之,如巴士(bus)、的士(taxi)、保龄(bowling);要么在中文表达中穿插英文单词,如晚上call你、book一间标双。可见英文单词模因在韶城产生了归化。此外,英语在发音、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归化现象,如单词的结尾辅音省略不读、你out了、hold住等。

西方宗教礼仪进入韶城后也发生了归化效应。韶城多处矗立巍峨的基督教堂,西方教堂文化模因吸引了一些韶城宿主,只是这些宿主不是白皮肤之人,而是地道的黄种人,教堂传教用语不是英语,而是中文,可以说教堂文化模因已被当地同化。与此同时,某些西洋礼仪模因进入韶城后也与当地文化发生了融合,如婚庆活动。现代的婚庆礼仪从服饰到程序都具有西方色彩,但它们却搭配着传统的韶城美食和酒水,因此现代婚庆礼仪模因已非“原汁原味”的西洋产物。

四、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原因

(一)物质原因

生产力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物质环境的改变促使生产关系的变更,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没有物质条件作后盾,人们何以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抽身出来追求文化的发展?可见物质文明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韶城本地文化模因与外国先进文化模因对接的前提条件。

(二)心理原因

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对中国国民存在巨大的吸引,因而他们对源于西方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向往之情,并将西方的文化生活模式当作是潮流和时髦的原型及高质物质生活的目标模式加以追捧,这是对西方物质文明追求所产生的情感伴生现象。此外,韶城年轻一代有标新立异之心,他们追求个性,对韶城传统文化习以为常,但对外国文化却热情万分。这些都是外国文化模因能顺利进入韶城生活并产生归化的心理基础。

(三)政府策略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国内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使中国国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概拒斥转变为现今的兼容并蓄、甚至热烈追捧。改革开放政策为国民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国民敢于并理性追求自己向往的经济文化生活。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韶城倍受经济改革带来的恩惠,市民接触到的外国文化多不胜数、瞬息万变,中西文化交融现象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改革开放为外国文化模因的归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心智运作方式

概念整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运作模式,人类时刻都在进行心智中的整合。当外国文化模因传人韶城,人们就会自发地因时、因地将之整合到当地的文化模因之中。两类文化模因整合产生的新创结构实则是外国文化模因的变异体,是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最终归宿。可见心智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外国文化模因归化的内驱力。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不同戏剧特征论的中西方戏剧观

在戏剧特征论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观念注重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共通特征,探讨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联系。而西方传统戏剧观念倾向于发掘戏剧艺术有别于其他文艺样式的个性特征,探求戏剧艺术自身的本质特性。西方戏剧观念认为戏剧是以语言为媒介,利用人物的动作对现实生活的摹仿,以达到净化和陶冶感情的社会效果。它在社会文化中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与音乐、图画、诗歌区分开来,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传统戏剧特征论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戏剧特征论却恰恰相反,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西方戏剧家认为本质是个性,中国戏剧家则认为本质是共性。

中西戏剧特征论的迥然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西方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对象,祟尚“人神对立”的宇宙观。西方人习惯于同中见异的思维模式。通常以冷静科学的理性态度,认真地审视外部世界,细致地观照内心世界,把现象与本体划为两端,自然和人世分为二物,强调对立双方的剥离式的分析与综合。因而西方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采用的是把戏剧艺术从宇宙万物中逐层剥离、独立出来的办法,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古人把人和宇宙看成互相包容、和谐统一的整体,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源,这一本源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出各种形态的事物。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同一的、不变的,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产生出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古人通常把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自然与人世视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模式使中国戏剧家在探讨戏剧特征时,倾向于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以此揭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侧重于求异性不同,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求同性,这决定了中西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分别选择了差异性与类同性的不同方面。

不同戏剧社会功能的中西方戏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