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初产妇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初产妇;焦虑;抑郁;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7-0087-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47
产后出血可以导致母婴严重的并发症,对产妇的产后恢复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可以导致产妇死亡[1]。研究表明,产妇在产前保持良好心态,可以有效的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而抑郁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增加产后出血及难产的发生率,影响着母婴的健康[2]。笔者所在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对48例初产妇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对产妇心理状态以及产后出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初产妇96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均符合经阴道分娩的适应证。其中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8.9±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1.4)周。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8.7±2.9)岁;孕周36~42周,平均(39.3±1.7)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产妇在产前均存在较多的不良情绪,对产妇的睡眠以及顺利分娩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产妇紧张、焦虑的状态,护理人员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详细的介绍产前、产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分娩时的配合,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心态和信心,努力配合,争取顺利分娩。(2)环境护理。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墙面上张贴健康宝宝的照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悬挂色彩柔和的窗帘,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尽可能的减少噪音以及人员的探视,确保产妇能够充分的休息,并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力迎接分娩。(3)产程护理。产妇进入产房待产后,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和陪伴产妇,以减少产妇的恐惧、陌生感;对于有陪产要求的产妇,可以允许丈夫进入陪产,给予产妇家庭上的支持和关怀;密切检测胎心、胎动、宫缩等,指导产妇深呼吸以减轻疼痛;并向产妇讲解分娩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产妇分娩知识的知晓率、积极的配合分娩,还可以转移产妇疼痛的注意力;按摩腰骶部,以缓解宫缩疼痛,并指导产妇做深呼吸配合,促进产程进展;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的呼吸、用力,并利用腹压促进宫缩[3];及时将胎儿和产程的情况告诉产妇,给予产妇鼓励和支持;根据产妇的疼痛情况和意愿,给予镇痛、缩宫素等,以减轻产妇的疼痛、加强宫缩,减少出血。(4)产后护理。胎儿娩出后,立即将婴儿的情况告诉产妇,并用赞美的语言描述婴儿头发、身长、相貌以及皮肤等一般情况,增加产妇的自信心,缓解产妇焦急的情绪,并可以给予产妇安慰,增强产妇的信心和配合的能力;嘱咐产妇情绪不要太激动,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4];产后2h内,产妇需继续留在产房,对生命体征、子宫收缩以及阴道流血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仔细检查宫底高度、有无产道裂伤以及胎盘残留等;产妇处理完毕后,擦净产妇身上的血渍,为产妇盖好被子后,做好保暖措施后,护送回病房;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母乳喂养以及下床活动,不仅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产后泌乳、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有效的促进产后恢复[5]。部分产妇存在凹陷,在产前未进行及时的纠正,导致哺乳困难,产妇出现急躁、羞愧、焦急的情绪,这种过度的恐惧和紧张可以明显的增加儿茶酚胺等的分泌,导致子宫收缩欠佳,引起或加重产后出血[6]。因此,医护人员在产后应及时向产妇介绍新生儿喂养的相关知识,指导产妇正确纠正内陷等缺陷,增强产妇哺乳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产后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产前焦虑、抑郁的发生率;(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产前抑郁、焦虑评分;(3)产后24h出血量:术中羊水吸尽后,收集产后24h内流淌到护垫上的血液并称重,所增加重量按1.05g相当1ml血量进行换算,将所有护垫上的血量累计后即为产后24h出血量;(4)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4h出血量超过500ml;(5)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前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前抑郁及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17%、10.4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27.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焦虑和抑郁评分、产后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产后24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和分娩均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是,由于产妇角色的转变,导致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另外,初产妇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往往出现多种不良情绪,比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不仅使得机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以及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明显增多,导致产妇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等,也对子宫收缩、产程以及胎儿等均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产后出血、难产、胎儿宫内缺氧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5%,对产妇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产后感染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危及生命[8]。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48例初产妇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给予产妇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与产妇主动交流,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生产时给予产妇分娩指导和精神支持,产后给予喂养指导和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前抑郁和焦虑发生率、焦虑和抑郁评分、产后24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明显减少产后出血,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玲.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期医学杂志,2010,25(2):243-244.
[2]李晓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48-49.
[3]胡绣华.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2010,16(35):4293-4294.
[4]周训平,蒋红梅,王贤华.围生期产妇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52-54.
[5]钱灵岚,王国飞.初产妇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10):72-73.
[6]黄帼英,林丽霞,李庆梅.产后定时按摩子宫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36-37.
[7]杨迎春.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87-89.
初产妇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母乳喂养;初产妇;泌乳;
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婴儿最安全、最适宜、最符合其生长发育需要的食物[1]。另外,母乳喂养对减少产妇产后恶露、促进子宫复旧、增进母婴感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初产妇自身独特的特征,如产后身体不适、社会角色骤然改变引起的心理变化及缺乏喂养经验等,对乳汁的分泌及母乳喂养的行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产后早期母乳喂养率较低[2]。为提高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程度,笔者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部分初产妇行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4例分娩前7d入院待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5.49±6.27)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为(39.06±1.8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9例,剖宫产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3例,大专37例,高中28例,初中及其以下学历16例;出生后1min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排除发育异常、严重妊娠疾病及哺乳禁忌症等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
1.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产前评估产前了解并评估产妇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条件及对母乳喂养态度等因素,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详细护理计划。
②健康宣教产前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多样形式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和技巧、孕期保健知识、护理方法等。产后根据产妇母乳喂养具体情况,纠正其哺乳的错误姿势等。
③心理干预入院后护理人员与产妇及家属积极接触,了解其认识误区及心理障碍情况。根据产妇及家属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和疏导,纠正其错误心理,积极鼓励和安慰产妇,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在与家属共同鼓励、支持产妇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产妇在产前即产后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促进乳汁提前分泌。对于产后应用药物产妇更应加强心理疏导、干预,使之正确认识药物的使用并帮助其正确哺乳[3]。
④护理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内便使之与母体接触并含吮,促进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及早期母乳喂养的成功,而后新生儿每2h吸吮一次,以强化其吸吮反射,促进乳汁分泌并增加乳汁分泌量。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护理,热敷并沿乳腺管走形方向进行按摩疏通,每日2次。对于异常的产妇,应增强其母乳喂养信心,并加强护理,如凹陷或扁平者应将牵拉出并巩固立乳反射及泌乳反射;过小者可使用加乳贴,在哺乳过程中逐渐撤掉乳贴,直至新生儿可成功吸吮;过大者则应坚持喂养,哺乳前用刺激新生儿吸吮。
⑤并发症干预产妇产后易出现涨奶、皲裂及乳腺炎等并发症。因而,产后应鼓励产妇坚持喂养,加强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及挤奶方法指导,指导其早期进行母乳喂养,喂养过程中勤哺乳,双侧交替喂养,若产妇出现涨奶,则先喂养新生儿让涨奶一侧。
1.3泌乳量判断标准
奶量除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外,可剩余者为泌乳量足;奶量恰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无剩余者为泌乳量中;奶量不能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者为泌乳量少;标准手法挤压乳汁无乳汁溢出者为无泌乳。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母乳喂养39例,人工喂养2例,混合喂养6例,母乳喂养率为82.98%;对照组母乳喂养24例,母乳喂养率51.06%。研究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852,P=0.0120.05)。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n(%)]
2.2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
研究组平均泌乳时间为产后(35.41±7.63)h,对照组平均泌乳时间为(54.92±10.15)h。在泌乳量上,研究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分别有36例和6例,5例泌乳量少;对照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共20例,27例泌乳量少。研究组泌乳时间及泌乳量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t=21.068,P=0.007;χ2=11.741,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n(%)]
3讨论
研究认为,母乳喂养不仅可满足新生儿营养需要,而且在其出生后9个月内与婴儿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还对培养新生儿社会情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4]。但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产后疲劳疼痛、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不能快速适应角色转变等原因,不能尽早正确进行母乳喂养[5]。本研究中,通过对初产妇进行产前评估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产后护理及并发症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诸多可能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予以干预,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促进其尽早泌乳、尽早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对于部分行剖宫产初产妇,因产后疼痛明显,易出现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抑制催产素的分泌,而使产后乳汁分泌时间延迟且乳汁分泌量减少,因而,行剖宫产初产妇术后除加强心理疏导干预外,必要时还需镇痛治疗。另外,护理除前述干预措施外,及时疏通乳腺管对产妇护理及新生儿吸吮具有重要意义。有些产妇由于乳腺管堵塞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良、肿胀、相对缩短,导致新生儿吸吮困难,产妇胀痛。具体方法为护理人员将拇指、食指放置于患侧乳晕两侧,其余三指扶托,拇指和食指以适度力量将内乳汁挤出。
参考文献:
[1]陈小霞.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7):592-593.
[2]孙卓.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50.
[3]李盛平.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92-93.
初产妇的护理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围生期;抑郁症;初产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79
产后抑郁症是初产妇产后常见的不良心理疾病,研究发现初产妇发生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症几率为17.0%左右[1],主要表现在产妇担心分娩时的痛苦、围生期是否伴随有其他疾病、新生儿是否健康以及产后能否顺利康复和新生儿哺乳等多个方面。因此,了解产妇围生期心理状态并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进行围生期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且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50例,所有产妇产前心理健康,排除患有精神、心理及脑血管疾病者,所有产妇同意测试相关内容,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所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6±2.1)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6±1.1)周;剖宫产43例,阴道分娩32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5.2±1.9)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1.2)周;剖宫产45例,阴道分娩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产前检查、入院待产、分娩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围生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产前心理状态评估及制定心理干预措施:产前应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产妇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性格特点,有无家族精神病史,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对婴儿的性别取向情况,产妇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然后初步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根据潜在不良心理情绪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②产时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讲述分娩的全过程,过度紧张者可在分娩时让丈夫床旁陪伴,避免其心理紧张,建立分娩信心;③产后心理干预: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及时更换床单,注意会卫生,营造舒适愉快的住院环境,指导婴儿喂养及母婴情感交流等。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①患者焦虑程度采用SAS评分进行评价,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②采用EPDS评分[2]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定。EPDS评分得分范围0~30分,EPD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SAS和EPDS评分比较分娩30d后,观察组SAS和EPDS评分分别为(41.3±10.5)、(5.2±3.6)分,对照组SAS和EPDS评分分别为(50.7±8.9)、(7.1±3.3)分,观察组分娩30d后SAS和EP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分娩后抑郁症发生率比较分娩30d后,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7.3%,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理、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有抑郁症家族病史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高于无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3]。在生理因素方面,由于妊娠和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产妇的心理情绪。在心理因素方面,分娩时对疼痛的恐惧,分娩后对婴儿健康的担心等都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另外,产妇的性格特征以及医护人员因素等都会影响产妇分娩后的心理变化。因此,对产妇实施产前、产后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十分必要。产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产后抑郁症的潜在诱因,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对妊娠合并症的了解,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等,使产妇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产时心理护理干预通过详细讲解产程,以便产妇做好心理准备,减轻产妇紧张情绪。产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为产妇和新生儿营造舒适、愉快的休养环境,从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分娩30d后SAS和EP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且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围生期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可促进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永碧.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外医疗,2015,11(3):142-143.
[2]丰有吉,沈坚.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