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生生活补助范例(3篇)
寄宿生生活补助范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分析管理对策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寄宿已成为许多留守儿童家长的迫切需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部分农村小学成立了寄宿部。但农村小学寄宿存在许多普通小学所没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农村小学寄宿、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多数是在“撤校并点”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其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
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宿舍被盗案件和财物丢失是最常见的问题。此外,还有食品卫生、交通、用电、女生人身安全等问题。
2.学生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和校医问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想爸爸妈妈,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部分学生出现了孤僻、亲情淡漠、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如洗衣服、叠被子)等问题。学生经常感冒、发烧、拉肚子,还有体育课受伤等简单的救治,最好有一名校医。
3.教育经费投入问题
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距很大,学生的厕所、盥洗室、食堂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部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
4.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寄宿部教师的角色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工作量比普通小学明显增加,“吃人饭,干牛活”是恰当的形容。没有额外的补贴,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而且,部分家长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告状司空见惯,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二、提高小学寄宿部管理水平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为了给住宿生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学校应加强门卫、食堂、寝室管理等机构的建设,选聘那些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同志从事以上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
在班级管理中,应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实绩分别进行“班主任积分考核”和“教师管理过程考核”,并与班主任津贴和教师奖励工资挂钩。学校应特别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应对不法侵害,尤其是用水、用电、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的安全教育。
(3)召开家长会
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形成制度化。
(4)形成多层次的校内管理网络
一是少先队大队部“争先创优”班级月量化评比;二是教务处、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三是校长、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全周、全天负责制。三个层面,要形成网络,构成动态化的管理。
2.实施关爱工程,培养健全人格
(1)实施关爱工程
把教职工的爱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关爱学生,既要做学生的严父慈母,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健全学生人格
针对初入寄宿部的学生,要充分理解他们融入集体生活的困难,老师、生活指导教师要手把手地教,言传身教,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
(3)建立儿童成长发展中心
按要求创建儿童成长发展中心,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指导留守儿童自己解决思想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3.创新学生课余生活管理
学校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成立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科技等社团组织,让人人冒尖,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4.实行多渠道的生活保障管理
(1)搞好食堂建设
小学寄宿部要管好,必须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抓好学校食堂建设与搞好课堂教学同等重要,要确保住校生生活有保障。
(2)保障经济来源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问题是头等大事,必须采取多渠道的生活保障。一是用好省拨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帮助困难学生家庭减轻负担。二是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走“以校养校”的良性道路。
5.加强教师管理,鼓励教师安心工作
要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一是提高学校寄宿部教师的待遇,二是做好教师思想工作,三是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寄宿生生活补助范文篇2
据介绍,在学前教育阶段,自治区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奖补地方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牧区双语授课儿童予以资助。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落实学前教育幼儿资助资金1.9亿元,惠及14.1万名幼儿。
在义务教育阶段,内蒙古全面实施免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同时为所有小学一年级学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蒙古语授课学生免费提供《蒙古语词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和所有双语授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其中双语授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高于其他学生,小学生每学年1350元、初中生每学年1620元。2014年全区落实免费教科书和字典资金3.37亿元,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6.38亿元。
高中教育阶段,对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双语授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年1890元;对中职寄宿生补助住宿费;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全日制一二年级农村牧区户籍学生和旗县镇非农牧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2014年全区落实高中阶段学生资助金22.85亿元。
为确保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内蒙古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设立自治区研究生奖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4年起,内蒙古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升入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政策,本科新生一次性资助4万元,高职高专类新生一次性资助3万元,是自治区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中资助标准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资助项目,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住宿费的后顾之忧,据统计,2014年全区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资金19.33亿元,其中落实低保家庭新生资助金6.54亿元,资助学生1.86万人。
寄宿生生活补助范文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作出部署。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在做好85个国家试点县工作的同时,把其余44个县列为省级试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为圆满推进这项工作,省政府还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列为2012年省政府工作10件惠民实事好事和20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和黄金期,营养是保证正常发育成长的重要基础。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也都把学校供餐,作为保障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当前,我省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边疆地区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学生营养不良引起体质下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对提升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目前,我省上下正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为内容的“四群教育”主题活动。我省有535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其中寄宿制学生就有300多万人,这些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寄宿制学生虽然不住校,但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吃上营养、可口、卫生、热乎的饭菜,是每个父母最急切的渴望,也是每个家庭最殷切的期盼,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正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体现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部署。去年的今天,总理在网上与网友交流时,网友问道:“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总理用“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作为心中关于幸福的标尺。我们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正是一项让学生舒心学习、教师安心执教、父母放心工作和让人民群众对未来树立信心的幸福工程。
二、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这件利国惠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
要坚持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和政策平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要坚持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省级重在统筹,主要负责统筹制订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级重在协调,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重在落实,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二)认真实施国家试点,建立长效机制
我省有85个县列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试点,这一政策将使我省383.21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省纳入国家试点县(市、区),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此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供餐模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农村孩子、每一个农村家庭,使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全面推进实施省级试点,扩大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