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例(3篇)

时间: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1-000-02

摘要本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武术教育教学受到了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武术师资匮乏,武术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分析旨在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前言

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武术传承阵地,将武术置于学校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学习武术能使身心修养得到调节,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谐发展;而且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崇礼尚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本文旨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每区抽取初中、小学各一)8所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体育期刊、著作、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对抽取的鞍山市8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为每所学校抽取20名学生和3名负责体育工作的教师,共184份问卷,其中学生问卷160份,发放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教师问卷24份,发放24份,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3.访谈法

走访多位体育专家及教育、体育管理部门官员、校长和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武术教学的意见和希望。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反映的现象及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情况

1.中小学是否开设武术课

鞍山市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较少,如下表所示。

据表1知,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0%,偶尔上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12.5%,从未上武术课的学校占87.5%。开课情况初中略好于小学,主要原因是初中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械优于小学,开课情况相对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铁东区学校。调查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鞍山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12.5%,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中小学武术课授课形式

通过调查,鞍山市初中的武术课教学以复合型授课(一节课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内容)为主。由图1知,开课学校中,采用复合型授课的占96%,采用单一型授课(一节课只上一个教学内容)的占4%。通过走访又了解到,复合型授课中武术内容也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证,武术课在中小学的授课时数太少,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不能熟练掌握,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二)中小学武术器材场馆情况

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器材供应和场馆的建设的调查中,得到了以下结果。

武术器械和训练场所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表2显示,没有一所学校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但这些武术器械几乎没有在体育课中出现过,极少数学校只是在体育课中偶尔教授一些武术基本功、少年拳等。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更不用说武术训练场馆。

(三)中小学武术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的素质也影响武术教学,让非专业教师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可知对武术教学的忽视。

由表3知,抽样调查的2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专业武术教师很少,只占4.2%,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武术教师。这给鞍山市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上好课,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鞍山市中小学,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武术教学,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

(四)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调查

1.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由图2知: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影视网络(58%)和武侠小说(30%),而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认识武术的只占6%。可知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武侠小说而非学校体育,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不足。受影视作品中武打特技的影响,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认识,过于幻想化,一旦发现现实情况,易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直至逃避、放弃学习的情况出现。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前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的错误诱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利用现代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武术。

2.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有所区别。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最多的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这与小学生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相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心理日趋成熟,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较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所下降,选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这说明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还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以“了解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人数相对较低,说明将学习武术看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

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0%的小学生和28%初中生分别选择武术为最喜爱的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对武术有所偏爱。另外,社会上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等的影响,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所以学生对武术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心理又移植到武术课上。因此总体来看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还较高。

4.中小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

通过对16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图5),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两者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同一教材的喜爱程度有所区别,在编排和选用教材时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由于搏击操攻防特点鲜明,配合动感现代的音乐,符合中小学生喜爱娱乐、追求时尚的特性。相比之下学生对武术操和武术器械则没有多大兴趣,原因可能是武术操过于体操化,动作枯燥,缺乏韵味。

5.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由图6知,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的占29%,基本满意的占42%,不满意的占29%,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问题,不少教师停留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而武术的攻防本质往往被忽略,教师未讲清动作内涵及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鞍山市没有一所学校具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是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2.鞍山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少,只占4.2%。95.8%的武术课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水平不高。

3.鞍山市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较田径高,但不如趣味性、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我市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有明显差异,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

4.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而并非学校体育;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主要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然比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下降的趋势,选择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

(二)建议

1.建立和完善鞍山市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努力将武术中最容易普及和评分的一个项目列入我市升学体育考试内容,这对鞍山市武术运动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中小学武术课堂,让游戏贯穿中小学武术课堂。

3.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建设,通过各类体育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大量符合中小学武术教育需要的武术教师。

4.教师进修学校应注重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武术的教学技巧和要点,从而真正的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OO3(1):95~97.

[2]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6(第22卷2期).

[3]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

1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武术教育新理念

3.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武术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建构

提到武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艺术。但是回望武术发展的历史,可知,我国的武术教育方式已经从师承教育转变为了学校教育。现如今,人们总是把武术和体育混为一谈,认为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其实不然。接下来,笔者就分析武术教育中需要进行充分运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武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1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武术教育新理念

3.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必须形成武术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进行教育体系的重构。文中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如何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打造武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们的武术意识,使得我国的武术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甫涛.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