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6篇)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1
[关键词]小儿急腹症;超声;阴性预测值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7(c)-0121-02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物理检查方法,现已成为急腹症的主要检查手段,特别是对于小儿自身不能正确描述或无法表达的症状和体征。本文回顾性总结本院小儿急腹症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在小儿急腹症筛查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以急腹症就诊的患儿213例,其中失访12例,其余201例患者中,男性114例,女性87例;年龄35d~15岁,平均8.7岁。213例中42例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肠套叠手术2例,急性阑尾炎手术40例,159例临床及随访证实,失访12例。
1.2方法
应用PHILIPSIU22及GELogiqS6超声诊断仪,以及可行床旁超声检查的GEViVidi,探头频率3.5~10.0MHz。检查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进行腹部脏器的多切面、多方位反复扫查,记录检查结果。对于不合作的患者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必要时和主管医生进行交流。
2结果
本组201例患者,肠系膜淋巴结炎58例,急性阑尾炎44例,肠套叠13例,肠梗阻10例,腹型紫癜3例,卵巢囊肿扭转2例,内脏外伤2例,1例为肾挫裂伤,1例为脾破裂,胆结石1例,肾结石1例,超声无异常发现67例(表1)。其中急性阑尾炎中1例由于肥胖漏诊,4例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腹型紫癜误诊为肠炎;内脏外伤中1例脾破裂因早期病灶血肿较小而漏诊;67例无明显异常患儿中,2例超声误诊肠梗阻,6例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3例误诊为肠炎。超声诊断准确性为90.5%(182/201),敏感性为98.4%(126/128),特异性为76.7%(56/73),阳性预测值为88.1%(126/143),阴性预测值为96.6%(56/58)(表2)。
表1患儿超声诊断情况(n)
3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在急腹症诊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一些急腹症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除了实时的二维图像,还可以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情况。对于一些急腹症小儿患者,虽然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能作出诊断,但涉及到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时,医生往往会更加谨慎,超声检查就成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
本组小儿急腹症病因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最多见,超声检查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纵径>10mm、同一切面淋巴结数目>3个、淋巴结内部有血流者可明确诊断[2],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是腹腔淋巴结病毒感染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以7岁以下儿童好发。儿童由于腹壁较薄,高频超声易于发现。本组中58例淋巴结炎均为超声发现。
急性阑尾炎作为外科急腹症的常见病,临床医生很容易考虑到,但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他急腹症也常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超声作为一种方便、简单、安全、无创伤、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不仅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而且还可以显示阑尾的病变部位和病情发展程度,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符合率高,文献报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88%和78%~100%[3-4],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资料中急性阑尾炎4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8.6%。但有时阑尾的位置及肥胖因素等影响阑尾显示,必要时进行复查或CT检查,本组有1例因肥胖漏诊,CT检查诊断。
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常由于肠蠕动紊乱、肠系膜过长、回盲部活动度大或感染引起[5],这是小儿自身特点决定的,小儿肠管相对成人较长,婴儿期小肠系膜较狭长,活动度大,容易发生肠扭转、疝和肠套叠等。其次,幼儿的回盲瓣相对较弱,富含细菌的肠液有可能逆流入回肠而发生炎症[6]。肠套叠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征”影像,纵切为“套筒”[7-8],本组资料中13例肠套叠均为超声诊断确诊。
对于肠梗阻,超声主要观察肠道扩张情况,对于梗阻部位的判定也有很大价值,小儿肠梗阻大多因为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其他小儿急腹症还有腹型紫癜、卵巢囊肿扭转、内脏外伤、胆结石、肾结石等,本文对于腹型紫癜误诊2例,主要是对该病认识不足,后出现皮疹而诊断。而卵巢囊肿扭转因患者剧烈腹痛且超声发现附件囊肿很容易诊断。对于脏器外伤可作床旁超声检查,床旁超声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多器官损伤不宜多次搬动的患者。外伤后局部疼痛和限制以及脏器损伤后胃肠气体的干扰和有开放性伤口是超声检查的局限性。破裂早期可无阳性发现,本组资料中1例脾破裂是在随后的超声复查中发现的。对于胆结石、肾结石,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因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总之,超声可直观显示腹腔内各脏器情况,反映病变部位解剖学改变,并具有简便、快捷、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获取信息迅速及时等特点,且阴性预测值较高,在小儿急腹症诊断、处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筛查价值,可作为小儿急腹症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叶讯,王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3):358-359.
[2]罗定强,王尚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华西医学,2011,26(1):90-91.
[3]JohanssonEP,RydhA,RiklundKA.Ultrasound,computedtomography,andlaboratoryfindingsinthediagnosisofappendicitis[J].ActaRadiol,2007,48(3):267-273.
[4]GamanagattiS,VashishtS,KapoorA,etal.Comparisonofgradedcompressionultrasonographyandunenhancedspiralcomputedtomographyinthediagnosisofacuteappendicitis[J].SingaporeMedJ,2007,48(1):80-87.
[5]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67.
[6]范俊萍,翟怀玉.小儿急腹症的超声特点及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8):46-47.
[7]夏焙.实用胎儿与小儿超声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6-378.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2
【关键词】:超声;小儿阑尾炎;诊断价值;诊断率
【中图分类号】R720.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2-072-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经超声检查与病理证实的小儿急性阑尾炎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7~16岁,平均9.7岁。住院手术的患儿中1岁1例,2~5岁15例,5~l2岁38例,≥l2岁14例。发热48例,转移性腹痛64例,腹痛开始至就诊时间最短2h,最长10d,平均65h。
1.2仪器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型号:Aloka-1700及GEVivid-3型,探头频率为3.5-10MHz。
1.3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探头置于右下腹扫查,显示回盲部及升结肠,逐渐移至盲肠末端,然后缓慢旋转作多角度扇行扫查,直至满意显示阑尾图像。仔细观察阑尾本身及其周围情况,并进行测量记录,必要时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测阑尾内部血流信号。肠气较多时应适当加压探头,若右下腹未探及阑尾,可扩大至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检查,以排除异位阑尾。
2结果
2.1超声诊断符合率
经超声确诊为小儿急性阑尾炎68例,其中64例经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11%(64/68)。64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中:32例为单纯性阑尾炎,15例为化脓性阑尾炎,11例为坏疽性阑尾炎,4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或炎性包块,阑尾未见异常2例。
2.2不同分型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的直接征象
①单纯型阑尾炎:阑尾管径轻度增大,直径>5.0mm。超声显示阑尾呈管状结构,黏膜回声增强尚均匀,腔内液区增多,阑尾内有粪石存在时可见强回声斑,团后方伴声影。
②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态无显着变化,阑尾管径进一步增粗,直径>10.0mm,腔内积脓呈液性暗区,透声差,内可有点状强回声.部分可见强回声光团,伴声影。CDFI可见肠管壁血流信号丰富,部分患孩肿胀的阑尾周围网膜及系膜内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③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结构模糊,回声不均匀,液化后可显示不规则低回声区,粘膜厚,回声中断,穿孔后其周围有液性暗区,管腔内出现局限性强回声。
④阑尾脓肿:阑尾形态消失,低回声,液性暗区可见光点及光斑。回声较杂乱,透声较差,常无完整包膜。
2.3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间接征象
①右下腹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由于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位于阑尾附近的肠系膜处,椭圆形,内部呈低回声;②腹腔积液;③高回声网膜聚集。
3讨论
目前儿科医生对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仍比较困难,患儿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说不清腹痛发生的时间与部位,提供不了详细的腹痛的病史,需要观察较长时间,才能作出诊断。
正常小儿阑尾超声显示腔很细,直径
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必要性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除了依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外,还应结合超声声像图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有时脐周痛持续数天,甚至穿孔也可无右下腹疼痛,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做出明确诊断。超声诊断的声像图可表现为阑尾蠕动消失,黏膜毛糙、浆膜回声增强、不光滑等。对于直接征象声像图的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较容易,但是一部分化脓、坏疽性阑尾炎超声检查不表现为直接征象,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间接征象,所以在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时,间接征象也很重要。若仍未能获得满意的阑尾炎图像时,此时应注意阑尾炎的间接征象[4]。
参考文献
[1]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3.
[2]龚国贤.阑尾炎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1):56-57.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3
通讯作者:刘文敏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腹股沟疝,及腹股沟管不同扩张程度中,对于术式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230例在本院行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腹股沟疝患儿,超声测量腹股沟管内径,以内径不同分组随访其术后疝复发率。结果230例腹股沟疝中,腹股沟管扩张内径>1.5cm的患儿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内径≤1.5cm的患儿。结论高频超声测量的腹股沟管内径>1.5cm的患儿腹股沟疝患者行疝修补术,可明显减少复发率,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儿童;超声检查;外科手术
HighfrequencyultrasounddiagnosisofinguinalherniainchildrenLIUWen-Min*,LAISheng-Kun.*ZhongshanTorchDevelopmentZoneHospital,Zhongshan5284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igh-frequencyultrasoundinchildrenwithinguinalhernia,Toinvestigatethevalueofinguinalcanalexpansiondegreetothechoiceofsurgicalapproach.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fromJanuary2008toAugust2010,230casesinourhospitalimplementedasimplehighligationoftheherniasacofinguinalherniasurgery,pediatricultrasoundmaximuminsidediameteroftheinguinalcanalexpansion,grouptrackingpostoperativeherniarecurrence.Results230patients,thelargestexpansionoftheinguinalcanaldiameter>1.5cmtherecurrencerateofagroupofpatient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agroupof≤1.5cmhigh.ConclusionHighfrequencyultrasonicdetectionofthelargestexpansionoftheinguinalcanaldiameter>1.5cminthepediatricinguinalherniaherniarepairlineisnecessarytoreducetherecurrencerate,usefulforclinicianstoprovideobjectiveindicatorsofclinicalsurgicalproceduresofchoicetohelp.
【Keywords】Inguinalhernia;Children;Ultrasonography;Surgery
腹股沟疝是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分为直疝和斜疝,以斜疝较为常见。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病,约有3%~5%的足月小儿有腹股沟疝[1]。临床通过典型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诊断,有部分患儿会被误诊或漏诊。高频超声的运用为本病提供了一个快捷、无痛苦、无创伤的适用于婴幼儿的较高准确率的诊断方法。本科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30腹股沟疝患儿运用高频超声诊断腹股沟疝,对腹股沟管内径扩张程度不同的疝囊结扎术后的复发率进行比较,给小儿外科的医师决定是否行疝囊修补术提供参考。全部患儿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0例手术证实腹股沟疝患儿,男205例,女25例,发病年龄最小为9天,最大为5岁,85%出现在婴儿期,平均(1.50±1.31)岁。临床症状为腹痛、呕吐、恶心、下腹部及腹股沟区触及肿物或疑有肿物。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右侧110例,左侧80例,双侧40例,均可触及包块,45例为不可复性包块,185例为可复性包块;98例伴发热。所有的病例都来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本院住院患者资料。均有高频超声术前测量患侧腹股沟管的最大扩张内径。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LOGIQ5超声诊断仪,电子线阵7.5~13MHz变频探头,选用浅表小器官软件设置,血流量程最低速度0.3~0.5m/s。患儿采用平卧位大腿外展和站立位,充分暴露外阴,并嘱其最大限度吸气、咳嗽或做Valsalva动作[2],以增加腹压,将探头直接置于腹股沟及阴囊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点,特别对疝囊颈的位置,阴囊与疝囊的关系、腹腔与疝内容物的关系,疝内的血供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临床上常将疝分为难复性疝、易复性疝、绞窄性疝及嵌顿性疝四型[3]。测量患侧腹股沟管最大的前后径,并以最大前后径1.5cm为临界值,把病例分为两组。
1.3统计学处理所有入选病例至少随访半年,对复发病例数进行统计,列出四格表,行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230例患者中易复性疝110例,难复性疝55例,嵌顿性疝45例,绞窄性疝20例。45例嵌顿疝的疝囊壁均光滑、完整,疝内容物经腹股沟内环口与腹腔相连,均未见蠕动。5例疝内容物显示为卵圆形低回声结构,其余40例为混合回声,其中20例为强回声伴声尾,15例含有液性暗区。
2.2两组病例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复发患者中有6例腹股沟管内径>1.5cm;未复发的有191例腹股沟管内径≤1.5cm,占83.04%(191/230)。
表1两组患儿术后复况(n,%)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多为腹股沟斜疝,男性较女性高发。腹股沟管内女性患儿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性则有精索通过。腹股沟斜疝表现为疝内容物经腹股沟管内环突入腹股沟管,男性可向阴囊内突入,女性则止于大。高频超声能清楚观察斜疝的结构,对腹股沟斜疝的进行诊断,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或坏死时高频超声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高频超声无放射性、价格低廉、重复性好,图像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对疝内容物是否有血供等进行判断,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对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部分学者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式选择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如果局部肌肉没有薄弱的改变,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就可完成根治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股沟管内径不同的两组病例,行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不同,腹股沟管扩张内径>1.5cm的病例组复发率达17.14%。黄原等[4]也认为腹股沟斜疝不应所有的患者均实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外科医师常根据触诊结果及临床经验判断是否需要行疝修补术,主观性较强。研究中发现,术后未复发患者中腹股沟管内径
参考文献
[1]吴晔明,施诚仁,蔡威,等.小儿外科原则.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63.
[2]黄澄如.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7.
[3]李福年,周荣祥,李扬.腹壁与疝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280.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4
关键词:高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内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的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痛间歇性、反复疼痛等。由于这种疾病和阑尾炎、肠套叠等症状十分相似,诊断时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近年来,高频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使用较多,并且效果较好[1]。为了探讨高频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对来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86例可疑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可疑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男51例,女35例,年龄2~7岁,平均5.2岁。患儿以腹痛为主,有发热、呕吐,亦有腹泻或便秘,还有患儿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并发。腹痛部位以脐周、右下腹为主,也可在腹部任何部位。这些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患儿来我院后,医护人员根据患儿诊治进行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以对患儿进行辅助检查,实验中主要使用飞利浦HD-15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儿进行诊断,凸阵探头的频率2.0~5.0MHz,线阵探头频率控制在3.0~12MHz。医护人员在对患儿检测时,首先采用凸阵探头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患者是否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等疾病。排除之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再对患儿腹部进行检查,对于发现肿大淋巴结患儿应该确定其部位、大小、数目等声像图特征[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在实验中,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3软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实验中,所有患儿均采用超声诊断,患儿中62例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为肠套叠1例,急性阑尾炎4例,超声无异常19例。62例均经抗菌药物后治愈,超声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本次调研中,患者淋巴结直径为1.0~1.9cm;横径为0.5~1.0cm。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淋巴结外形光滑完整,呈肾形或豆形结构,内部为中低回声。经过超声复查结果显示:肿大的淋巴结缩小。所有患儿经过治疗护肿大淋巴结均能够达到正常范围内,腹腔积液均消失。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属于是一种高发内科疾病,这种疾病诱因较多,主要是由于患儿呼吸道受到病菌感染造成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出现严重炎症,患儿发病时临床症状也比较多,其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呕吐等,严重患儿则会出现腹泻或便秘,造成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其他疾病也十分相似,对患儿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所以,探讨有效的诊断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炎中使用广泛,和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其具体优点如下:
3.1应用超声简便、痛苦小,分辨率高患儿在诊断时并不需要特殊的准备,诊断时医护人员可直观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多少以及血流情况。此外,患儿在诊断过程中无痛苦,无创伤,容易合作,尤其适用于较小的患儿。应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可提高超声显像仪的分辨力,淋巴结的形态、结构能更清晰的显示,对诊断意义更大。
3.2采用高频超声能够排除其他疾病采用高频超声可同时检查腹部淋巴结周围病变,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诊断过程中,要主意患儿的临床症状,必要时可以联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然后再结合患儿体征等,再作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3.2.1肠套叠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是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超声表现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沿肠管长轴且局部多层回声和中等回声相间的结构。X线检查可提示肠梗阻[3]。
3.2.2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时主要以右下腹痛疼痛为主,严重患者将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在对患儿病变部位进行挤压时压痛点固定,肌紧张、反跳痛明显。超声表现右下腹阑尾区可探及蚯蚓形或腊肠形肿大低回声,有的内可及粪石强回声。
3.2.3肠痉挛肠痉挛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儿发病时主要以阵发性腹痛为主,并且患儿发病时间不固定。超声无异常改变。血常规、便常规无异常改变。治疗卧床、保暖、服用解痉药物(如颠茄、阿托品等),症状可缓解[4]。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效果较好,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使用。但是,在诊断过程中配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再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对临床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韬,陈悦,詹维伟,等.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1,1(14):60-62.
[2]张文,刘英东,孙红光,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套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104-105.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5
先天性膈疝是胎儿胸腔和腹腔之间穹窿形的膈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一部分发育停止或未连接、未融合而形成缺损,导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的一种先天畸形。由于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压迫心脏和肺,产后新生儿常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肺功能不全而致围生儿死亡。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胎儿先天性膈疝,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我院近年来在超声检查中漏诊5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进行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6552例中晚期孕妇。孕周15-40周,孕妇年龄18-45岁。
2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VolusonE8、GE-V730、ALOKA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5MHz,仪器条件调整至产科条件的最佳状态。按产科常规对胎儿进行扫查,检查胎儿头部、脊柱、四肢、胸腹腔内脏器、胎盘、羊水、脐带等。对疑诊胸部畸形的部位重点观察胸廓形态、大小、是否对称,肺的回声强度,心脏位置、大小、心脏轴等,膈肌低回声带是否完整,胸腹腔比例是否正常。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其他器官系统的异常。
3结果
漏诊胎儿先天性膈疝5例。其中左侧膈疝3例,右侧膈疝2例。1例在孕19周时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孕26周超声检查时腹围切面上未发现胃泡回声,四腔心切面发现左侧胸腔内可见一小的囊状无回声,动态观察可见充盈后变大的胃泡,心脏稍向右前方移位;1例在孕28周超声检查时未见明显异常,孕36周超声检查时发现心脏右侧见不均质回声及液性回声,实时观察可见蠕动,诊断为肠管疝入胸腔。2例均经引产后尸检证实。其余漏诊3例均未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在孕足月有宫缩来院分娩时行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产后婴儿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膈疝。
4讨论
先天性膈疝发生的基础是妊娠8-10周来自胸骨后部、肋骨部和腰椎部的肌肉汇合形成横膈,若横膈局部发育障碍,导致膈肌部分缺损或完全缺如,腹腔脏器从膈肌薄弱处或缺口处疝入胸腔,大的膈疝没有腹膜囊,胸腹腔可互相畅通[1]。先天性膈疝导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胎儿出生后可造成呼吸困难,其死亡率极高,约为50%[2]。膈疝可以是交通性的,由于腹腔内压力不同,疝入物可回纳腹腔。超声检查时可出现某一次检查时出现,下一次检查消失的征象。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后,造成患侧胸腔内的肺受压,纵膈被推向对侧,腹腔脏器疝入越早越多,纵膈推移越明显,肺发育受损就越严重,产后呼吸衰竭发生率就越高。先天性膈疝是导致围生儿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产前诊断非常重要。
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为1/10000-4.5/10000[3],大多发生于左侧。这是由于左侧膈肌闭锁晚于右侧的缘故。左侧膈疝胸腔疝入物多为胃和小肠,右侧多为肝脏。纵膈移位和心脏位置异常是诊断和发现膈疝的重要依据和线索。理论上胸腔矢状切面及冠状切面可以显示正常膈肌弧形薄低回声带回声中断或消失,是诊断膈疝的直接依据,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大部分病例很难得到确诊,也成为胎儿胸部最容易漏误诊的畸形之一。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仪器条件下,超声评价膈肌的完整性非常困难,即使较大的膈肌缺损,用目前最好的超声诊断仪,如果超声检查当时没有腹腔脏器疝入胸腔,超声也无法检出。这也是临床膈疝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漏诊先天性膈疝5例,考虑漏诊原因主要是孕中期腹腔内容物未疝入胸腔时,超声很难发现膈肌缺损处,要到中孕晚期直至晚孕期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才能发现。还有可能是交通性疝在腹腔内压力小时,疝内容物可以自行回复到腹腔内。腹腔压力增大时,重又回到胸腔。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胸腔内未见疝入的腹腔脏器,以致漏诊。本组病例中有两例在孕19周及28周检查时未发现明显异常,而分别在孕26周及36周时发现了膈疝的存在。另外3例由于孕周过大,胎儿受限,羊水原因,骨骼声影的遮挡以及孕妇宫缩较频繁,均可影响超声检查,以至于在产前未发现膈疝的存在。因此强调孕妇在孕22-28周进行一次系统的超声筛查,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为了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首先要在标准平面量取腹围,注意胃泡的位置和肝左右支门静脉的汇合支的位置和走向。右侧膈疝较易发生肝疝入胸腔,肝和肺的回声比较相近,不容易区分,特别是只有肝脏上移,胃泡在正常位置,肠管也在腹腔内时,是最容易漏诊的。超声对疝入胸腔的肝显示有一定难度,应该有意识的去寻找,胃的位置后移是肝疝入胸腔内的一个很好地标志。另外胆囊和有时伴随肝脏疝入胸腔的少量腹水也是诊断右侧膈疝时肝脏疝入胸腔的线索之一。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追踪显示肝门静脉,如果门静脉超过膈肌水平,可明确诊断。其次仔细观察横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胎儿呼吸样运动时,注意胃泡位置是否上下滑动,观察腹内容物与胸内容物的运动,也有助于膈疝的诊断。当发现心脏在胸腔的位置改变,羊水过多,心脏旁发现蠕动的肠管,以及腹围小于孕周时,都应仔细扫查,排除膈疝的可能。胸腔内有腹腔内容物和心脏、纵膈的移位是诊断膈疝的主要超声特征。左侧膈疝探测相对容易,主要是因为充满液体的胃疝入胸腔并邻近左心房,容易被发现。
产前超声对于先天性膈疝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全面、细致的产前超声检查可对胎儿先天性膈疝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并对疾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掌握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可减少漏误诊。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简便易行,可进行动态观察,亦可反复查看,诊断准确率高,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桂梅,严剑波,张美喜.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膈疝[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2):129-130.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6
[关键词]超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c)-0111-03
Valueofabdominalultrasonographyinthediagnosisofneonata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
DONGJin-ying
DepartmentofUltrasonography,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ShangraoCityinJiangxiProvince,Shangrao33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abdominalultrasonographyinthediagnosisofneonata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Methods60casesofneonata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January2016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AccordingtothemodifiedBell-NECclassificationcriteria,all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suspectedgroupandtheconfirmedgroup,30casesineachgroup.AbdominalX-rayandabdominalultrasonographywereperformedintwogroups,andtheresultswerecompared.ResultsInthesuspectedgroup,thedetectionrateoftheintestinalwallpneumatosisandportalvenousgaswithabdominalultrasoundexaminationwashigherthanthatwithabdominalX-ray,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Ultrasound;Neonate;Necrotizingenterocolitis;Diagnosticvalue
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1]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社会性的关注。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症状体征以及腹部X检查做出诊断,但NEC在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2]及检查结果中均不具有特异性,往往耽误疾病的发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开展,腹部超声检查在诊断NEC方面的应用价值和优势被逐渐发现[3],通过综合性评估早期诊断NEC,有利于该病的治疗[4]。为了实现指导临床应用的目的,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NE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腹部X线以及腹部超声检查,统计其结果,分析临床上应用腹部B超检查诊断NEC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NE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参考文献以及修正的Bell-NEC分级标准[5],分为疑似期组和确诊期组,各30例。疑似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4h~5d,平均(1.44±0.21)d;体重为2.3~3.1kg,平均为(2.71±0.46)kg。确诊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2h~6d,平均(1.87±0.51)d;体重为2.5~3.2kg,平均为(2.89±0.62)kg。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腹部膨胀、呕吐等,所有患者行腹部X线及腹部超声辅助检查,且检查时间间隔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儿行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道减压、抗感染等和对症治疗。分别应用我院现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迈瑞DC-8)与多功能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上海医疗器械厂XG-500)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以多切面对患儿腹部行扫描检查,实时监控肠壁回声,判断肠壁的厚度以及肠管的外在形状。检测患儿门静脉、肠腔以及腹腔观察是否有异常,如积液、扩张等。在患儿腹部行纵向、横向扫描检查,以免积气假象情况出现,对探头加压,对积气的来源进行判断,明确其位置是在管壁中还是管腔中。均采用阴性、阳性表示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阳性提示肠壁积气,阴性提示肠壁增厚、积气、门静脉积气均为出现[6]。
1.2.1X线检查标准积气在肠壁黏膜下显示为透亮的小泡状阴影,在浆膜下显示为透亮的半环状、环状、条状阴影,在门静脉显示为自肝门向肝内走形的枯枝状透亮阴影[7]。
1.2.2超声检查标准体回声出现在肠壁黏膜下,线状或短条状回声出现在浆膜下,点状或颗粒状高回声环绕出现在肠壁周围,则提示为肠壁积气;若气泡样、串珠样高回声出现在门静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则提示为门静脉积气[8]。
1.3观察指标
观察腹部X线及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NEC疑似组患儿腹部X线平片与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
疑似组患儿腹部B超检查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另外,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出现肠道蠕动减慢12例(40.00%),肠道蠕动消失5例(16.67%),腹腔积液8例(26.67%)。
2.2NEC确诊组患儿腹部X线与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
确诊组患儿腹部B超检查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此外,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出现肠道蠕动减慢16例(53.33%),肠道蠕动消失9例(30.00%),腹腔积液6例(20.00%)。
3讨论
NEC作为新生儿特有的重症胃肠道疾病[9],具有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研究报道,低体重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可达15%和22%,甚至早产儿在体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开展和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14],超声探头分辨率和精确程度在不断提高,其在小儿胃肠道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提供的图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使放射线的暴露大大减少;②超声波对气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早期用于诊断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意义重大;③通过超声波的应用,对间接征象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能够及时发现肠管动力低下、肠壁水肿等,在临床上起到重要的预警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疑似组患儿腹部B超检查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较腹部X线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出现肠道蠕动减慢12例,肠道蠕动消失5例,腹腔积液8例。确诊组患儿行腹部B超检查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较腹部X线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出现肠道蠕动减慢16例,肠道蠕动消失9例,腹腔积液6例。
综上所述,应用腹部B超检查诊断NEC较腹部X线有更优的效果,对发现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有更高的检出率,随着研究的开展,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悦,高红霞,易彬,等.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6):398-402.
[2]邓尚国.超声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68-72.
[3]杨磊,徐巍,李永伟,等.腹部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2):108-112.
[4]张钰杭.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6):758-762.
[5]褚洪光,王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6,21(1):79-83.
[6]唐毅,计晓娟,杨春江,等.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3):1347-1351.
[7]李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201-205.
[8]曾振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152-156.
[9]朱峰.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5):53-57.
[10]张连军.腹部X线和彩超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8):81-85.
[11]刘晓英,刘芳,侯会池,等.先天性肠道畸形误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4):35-39.
[12]孙华阳.腹部超声应用于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6,29(5):934-938.
[13]梅红,张蓉,宫少青,等.腹部超声诊断小儿结肠炎的准确性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J].结直肠外科,2016,22(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