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例(3篇)

时间: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班级诗意生活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46-01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班级作为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应成为学生精神及诗意生活的栖息地,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及诗意生活在班级的作用下得到实现。作为班主任,也不应仅仅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于知识传授者,而应努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培养为诗意生活中自由飞翔的蝴蝶。

一建立诗意生活环境,营造诗意文化气氛

中学是学生情感及智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班级作为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及环境,对学生情感及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班级中更加健康地成长,感受到和谐的氛围,教师有必要将班级朝着学生诗意的栖息地的方向进行建设,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诗意的文化氛围,并学会诗意地生活,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及健全的人格。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班主任,认为大部分班级的氛围都过于严肃,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都较为单调,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而不少班级在文化结构及氛围的营造上也大同小异,无论是在哪所学校所感受到的班级氛围都不相上下,例如简单枯燥的班级名称、单调普遍的班级标语、死板严肃的班训等等,都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的教学环境,更不用说诗意的生活栖息地。至于班级物品布置方面也大多雷同,卫生角摆放着不完整的清洁工具,这些有时甚至会成为学生嘻哈打闹的工具。教室后方的黑板报一眼看上去非常吸引眼球,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才发现毫无生趣,仅仅作为摆设之用。这种单调的班级布置方式很难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诗意生活的营造更起不到任何作用,学生长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与生活,很容易失去儿童的乐趣。

笔者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班级在作为学生生活及学习场所的同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由学生自己对班级布置和氛围进行营造。例如自制班徽、自编班训、自创班歌等等,将班级的形象完全交由学生来打造,在此过程中凝聚班级团结力,并增强学生的诗意生活气息。班级布置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能充当引导角色,不能进行指挥。包括班级标语的书写及张贴这些小细节都应由学生亲自动手。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由于学生对自己亲手完成的事物会更加珍惜,因此更能营造班级诗意氛围,在无形中对班级诗意文化的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以特殊的方式灌溉着学生的心田,并陶冶着情操。随着班级的发展及学生的共同成长,班级逐渐被学生看作是自己学校生活的重要部分,对班级的重视度及认同感也逐渐提高。

二将班级构建为诗意栖息地的有效措施

1.针对学生的不同优势设置不同岗位,各司其职

教师应根据班级生活目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将班级中现有的岗位进行细化,通过设置更多的岗位,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学会承担责任,履行应有的义务,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在岗位中提高自身能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总之,班级中所有任务分配得越具体越好。将主席、部长、组长等岗位替代原来的班长及学习委员等,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大人物”,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班级中的每盏日光灯都有专人进行开关,每台电子设备都有专人进行管理。通过设置这些具体的岗位,使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给人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2.创新班牌管理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内实行排队放学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由谁在放学时来举这一沉重的班牌就成了各个班级的一大难题。该制度实施初期,很多学生都主动要求举班牌,到后来便发展为没人愿举,即使负责举班牌的学生也是力不从心,将班牌举得歪歪斜斜,影响班级形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选举举班牌的学生,只有平时学习成绩良好,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的学生,才可获得一次放学举班牌的机会,作为奖励措施。这样举班牌便成为学生人人争抢的任务,并认真完成这项工作。

3.赋予每位学生评价的权利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及主宰者,只有教师才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教师的评价又主宰着整个班级的舆论方向。学生的年纪越小,受到舆论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不仅造成评价准则的单一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评价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学生对于班级生活中各类事件的感知能力及评价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现状,在班级中实施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评价模式,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下,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工作策略

新课改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以及个性特长的培养。班级管理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的艺术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探索一种轻松快乐的管理方法,让我们从一些琐碎的小事中自我解放,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下面就班级管理方面的点滴方法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班主任要成为有创造性的班级设计者和班级领导者

在教育学的范畴内,教师职能是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塑造学生个性。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少年儿童社会的设计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彼此关联的社会化情境中养成良好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要做一个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在设计班级管理时要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结合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客观发展规律,联系学校和家庭,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创造性的组织班级。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设计者,而且是领导者,在达成班集体目标上其领导才能常常比教学能力更重要。教师的个性品质、人格以及工作作风对青少年的影响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格言、奖励条例所能代替的。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正确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人

当你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接触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你靠什么办法去凝聚这个班集体的力量?单靠班主任老师的严厉是绝对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强班强师、和谐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一个良好班级舆论氛围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自我管理的队伍,在于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氛围。包括班级墙报、学习园地、教室布局、学生专栏、班级教育、学生言行、人际关系、衣着穿戴等等。

(二)以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锻炼人

班主任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在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时,班级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强有力的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营造学生民主自治管理的氛围是必由之路。它必将促进学生个性与班级群体个性的相互影响,锻炼学生素质,实现班级良好风气之目的。营造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要贯彻的还是“教师管理为主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的原则,如在“文明行为达标竞赛”活动中,每天一次的学生评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班干部的选拔任用,采用了选举制与轮换制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班级每学期一次的文娱表演,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在班级的“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以合作竞赛的学习氛围发展人

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班集体建设必须培养的是融合作与竞赛于一体的班级氛围。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教师只是作为其中的组织指导、学法指导、生活指导、管理指导甚至于旁听服务。学生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学生自我的管理与合作、互助与竞争。

三、班主任要用威信“征服”学生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班主任威信是班主任被学生尊敬和爱戴的精神感召力量。在工作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和底子去“征服学生”;要用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感染学生”;要用真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要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不熟悉,学生都“文明”。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之间的“文明”是暂时的,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洞察着我的一言一行;在摸索我的脾气和习惯,以便伺机“行动”。基于这类情况,我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去“征服”。我言必行,行必果。与学生相处更是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凭借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我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四、细节决定成败,习惯造就品行

习惯造就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工作不能仅从讲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坐姿、言语等细小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和喜欢的事例去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尤其是不能放松对初三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要让学生有特殊感,反而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初中阶段对德育而言,没有特殊年级,只有教育内容侧重不同。在常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的素质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德育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要特别关注。德育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考虑接纳学生比较合理的观点,避免教师一人说了算,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展班级管理。

五、班主任要有创新意识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文化氛围;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7-01

班级是学校中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品德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联系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才能适应新形势,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会给集体的每个成员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班级心理氛围与班集体建设

集体心理氛围(Groupatmosphere)是社会心理学中集体动力学理论的一个专门术语。它表示集体内稳定的人际关系,典型的情绪特征和经常表现的行为风格,是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

我们把人们相互交往的表现形式叫人际交往,把由此产生的心理关系叫人际关系。在班集体的环境中人的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集体归属感、集体满足感、集体荣誉感,就会爆发出强烈的创造欲、积极的利他动机,班集体建设就会充满生命创新的活力。人际关系就是一门隐性文化或称潜文化。人际关系对于班集体建设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成为班集体建设创新的策略取向。即正确处理好师生、干群、异性等人际关系,使班级中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之风蔚然成行。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心理气氛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加拿大籍华裔江绍伦教授说得好:“在课堂情景中,重要的事就是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相比,学校里的一切材料、设备和场地的重要性便居于第二位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最有效保证,具体表现在学生们被一种情境所吸引,并且不知不觉地投入进去,在这个时候,个体才与集体完全融合在一起。教学氛围,是指笼罩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它的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起决定性作用。考察众多的教学实践,蕴含在教学艺术氛围中的主要特征是认知性、形象性、思辩性、情感性和民主性。

新课程背景更需要富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潜在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教育的成败。缺乏积极个性品质的教师,往往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禁锢学生的个性,这种唯我独尊的家长式专制态度,必定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能建立独特的、具有审美意识的教学风格,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上课而最终喜欢这一门课。

(二)建立融洽友爱的同学关系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家,这是一个温馨幸福、团结向上的大“家”。要让所有学生都爱家、恋家、离不开家,班集体建设要创新,内涵要丰富,要充实,要提升,要体现出对于人的成长的价值关怀,以及与学生的生命历程的情感互动。建立互相信任、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建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要做到:1、目标激励:亲密合作、共同追求;2、竞争追求:挑战自我、不甘落后;3、活动交往:密切关系、增进友情;4、化解矛盾:宽容待人、团结一致;5、处理冲动:平和理智,正视自我;6、平等关爱:感情交融、共同成长。通过这六种有效的方法,使人际关系既合作又竞争,既团结和谐,又充满生机;既有爱的体验,又有情绪的发泄,正视自我,挑战自我,使人际关系积极健康地发展,使集体始终充满生命创新的活力。

三、班级文化氛围与班集体建设

教室文化氛围具有隐性课程的性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激励人的理想,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形象,巩固并发展现化化班集体的建设。

创设美观整洁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班风。班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研究表明,宽松、和谐、健康、独特的育人环境,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才智,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造就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力求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开口说话。”

在教室的后面黑板上方,可张贴着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同学们自己制定的班级奋斗口号:如“健体、互爱、创新、向上”等。在教室的左侧墙壁上,例如张贴评比大擂台――“群星闪烁”:写有每个队员姓名的小星星按大组分别围成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