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著作范例(3篇)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向和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结晶。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其创始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阐明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则、组织要求和奋斗目标,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必须将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同研读著作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积极倡导学习,而且自身也都是学习的典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地继承既有思想成果、注重向实践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放眼世界、关注全人类的胸怀,对于克服形式主义、科学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都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阅读经典著作,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训练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经典作家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进而使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得到提升。
当前党内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
对经典著作的错误认识。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现了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典著作“无用论”;二是经典著作“过时论”。这些观点出现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时代变化了,马列不管用了。实际上,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事实一再表明,不懂得马列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就不懂得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精神实质。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本身就折射出一些人思想上的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不管是“无用论”还是“过时论”,其本质都是否定经典著作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观点的出现,暴露出当前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突显了加强经典著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我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应将经典著作的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
对经典著作的错误学法。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党员在学习上抓得不紧、沉不下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嫌麻烦,不愿花时间读原著。他们往往满足于从领导讲话和文件中记几个时髦概念、背几段精彩词句,或现炒现卖,或装点门面。这既是学风不正,也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虽然他们对科学发展观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停留于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一些“名言警句”代替深入学习,以看辅助材料来代替读原著,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落到实处
要清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错误认识,真正将经典著作的学习落到实处,必须从澄清思想、加深认识、端正态度入手。在思想认识上,对待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要真正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必须联系历史理解经典著作,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生命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在具体实践中,要营造党内的学习气氛,提高全党的理论素质,学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这需要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
关于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原原本本读原著。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待经典原著必须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任意曲解。任何科学理论特别是创新理论,其原创性内容,包括立场、观点、方法,实质、精髓、体系,以及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集中凝结在创立者的原著中,原著是学习研究科学理论的第一手资料。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在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的青年编辑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谈到学习唯物史观时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舍得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读理论著作,一般比较枯燥,没有一股钻劲不行。现在,各项工作任务都很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少一些交际应酬和吃喝玩乐,多一些时间看书学习。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发扬好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提升理论学习的新境界。
结合基本原理理解现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才有强大生命力。因此,要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的重要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学习经典,应该体现“要精要管用”的精神,不要死抠书本,而是要着重领会经典的精髓和基本原理,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学习经典,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经典,要以世界眼光把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学习经典,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篇2
关键词:教育经典阅读现状改进对策
“经典”一词经常与名著连用,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典籍或宗教典籍,现在一般将其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美国教育家阿德勒在《怎样读一本书》中列举了名著的六个特点:①名著实际上是历史上被最广泛阅读的书;②名著是属于当代的;③名著是通俗的而不是学究气的;④名著是最具可读性的;⑤名著最有教育性,最能教化人;⑥名著都是论述历史上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的,虽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引起现代人的思考和探究。①此外,经典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原创性,“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②。
教育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具有较高认可度并被反复阅读的优秀教育著作。一部教育经典就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思想的丰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值得后人心怀敬畏、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教育经典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言,无疑具有润师心、铸师魂的价值,尤其在时代呼唤大批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背景下,教育经典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一、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的现状
某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来自5所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中文专业9名,理科专业19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能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名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③
笔者曾以所在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97名同学,就教育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统计结果如下:
在“列出已读过的6部教育经典名称”选项下,回答情况见下表:
在“阅读教育经典遇到的问题”选项下,选择“不知道读什么”和“不知道怎样读”的分别为49人和48人,选择“没有时间”的有21人,选择“借不到书”的有19人,选择“没有价值”的仅有2人。另有27人在“其他”选项中作出列举,主要集中在“兴趣点不在于读教育经典”、“教育经典深奥难懂,抽象枯燥,读不下去”、“缺乏阅读教育经典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主观上偷懒”等几个方面。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选项下,75人选择了“有必要”,比例高达85.2%,选择“没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别为8人和5人。
在“阅读教育经典时喜欢选用的方式”选项下,选择“摘抄佳句”、“写批注”、“写读后感”和“只读不动笔”的分别为57人、47人、30人和11人。另有18人列举了其他方法,如“查找资料,参考别人见解”、“将其他名著中与之相关的观点作比较”、“反复阅读精彩段落”、“与室友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评论”、“阅读书评”等。
调查发现,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总体上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两高”即高认知度、高需求率,“两低”即阅读数量偏低、阅读质量偏低。
(一)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认可度高
不足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经典没有阅读价值,8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阅读教育经典”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经典是精神食粮,可以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拓宽理论视野”,“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成果”,“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高认可度与就业选择具有相关性。随着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日浓,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之一,教师岗位悄然成为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首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6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共招收学生895人,其中,877人将考取中小学教师编制作为首选就业岗位(分年度统计见下表),比重高达97.99%。
(二)师范生渴望得到教育经典阅读指导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本来可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古典名著,为何从学生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呢?原因很简单,如今学校领导注重的是平均分、升学率。作为语文教师必然急功近利搞题海战,美其名曰“让文科理科化”。学生必然无法体味语文中的文字美、情韵美、哲理美,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阅读理解题,反复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导致部分学生讨厌语文,更不愿阅读经典美文和古典名著,反而对言情、武侠小说青睐有加。
不阅读经典,不与大师对话,怎会有健全的人格、丰盈的思想及飘逸的才情呢?如何让农村中学生们尽情地享用古典名著的玉液琼浆,让他们在阅读中滋养心灵,提升素养?这是值得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反思并面对的难题。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仔细品读的。对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作品能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古典名著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第一步,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和你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你再怎么努力,也如河中浮萍站不住脚,很快就会随波逐流,和大伙一起又回归到应试教育中。因此,平时就应该时不时地利用机会让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知道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性。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古典名著阅读已经进入考纲。例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梁山好汉中有几位是将门之后?(呼延灼、杨志、关胜、花荣、彭)像这样的题目如果不认真仔细地阅读《水浒传》是无法回答的,一定要变“浅阅读”为“深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得大声疾呼,让领导不再认为让学生阅读名著或看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取得家长的支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购买名著。当学生看这些书的时候,家长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看闲书,不会认为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题目有效。这样你就不是孤军奋战了。
第二步,要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教育大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兴趣,还怕他们不会读得“欣然忘食”吗?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关键。我就以《水浒传》为切入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浒传》能与《三国演义》《红楼梦》并列,可见它自有独特的魅力。金圣叹说:“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传》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前一段时间,《水浒传》被翻拍搬上荧屏。我先组织学生收看由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当然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看部分影视作品,其他则放到假期看。这样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第三步,回归原著,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一般影视作品因为各种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原著进行改编,因此学生一定要通过对原著进行“深阅读”,和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把书中的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摘抄的片段可在课堂上交流,特别是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正好可以复习一下描写人物的方法。例如对鲁提辖的外貌描写:“史进看他(鲁提辖)时,是个军官模样;头里芝麻罗方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这段外貌描写,表现出鲁提辖粗犷豪放的性格。
还有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描写:“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突出了鲁提辖办事鲁莽、暴躁而又直爽的性格。动作描写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调动起了读者的各种感官。通过这样的阅读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