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的重要性范例(3篇)
内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文化相关,由此普遍要求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的全方位护理。无陪护模式配合限制性或其他类型的探视制度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随着医学专业的细化,疾病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也日趋完善,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专科ICU的无陪护管理模式及流程。国内对专科ICU无陪护模式及探视制度的管理尚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旨在借鉴ICU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为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提供依据。
1.概述
(1)无陪护理模式重症监护病房的无陪护管理模式是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和心理照护,多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因收治病人的病情危重,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者需要呼吸机、床边血滤等仪器治疗,为防止感染而严格控制家属留陪。
(2)护士准入资质在欧美,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急危重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国内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也日趋完善,并在逐步建立专科ICU护士的准入标准,使我国的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培养与ICU的发展相匹配。
(3)患者准入标准本专科疾病范围内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2.专科重症监护无陪护病房实施的优势
(1)分担家属的压力。国内的诸多独生子女家庭,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老人,不仅要照顾病人,而且还要兼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顾病人的过程是繁重、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要具备一定技术性的工作,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压力。
(2)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疗效。无陪护病房的实施要求护士全面参与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在护理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病人各大系统的病情外在反映,观察重点并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的控制病情。
(3)提升护士的专业程度。目前的重症监护病房缺乏足够适应专科ICU护理的高素质护士,因收治病种的专科化程度较强,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必须掌握胰腺炎液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需熟练掌握动脉穿刺抽取血气分析、肠内肠外营养输注的护理等专科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也极大的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程度。
3.无陪护病房实施的难点
(1)人力资源配置数量合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是配置基础,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床位数与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比为1:(2.5-3)以上。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床位利用率应不超过80%,以满足医疗运行和院感规范的需要。关于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护患比的核算方法,目前国内常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法。
a.以病人的需要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NAS(NursingActivitiesScore)可反映81%的护理工作量,认为一名护士可以护理一名NAS评分为46.5分的病人[2]。
b.以护理问题为基础评价护理工作量ICNSS(IntensiveCareNursingScoringSystem),其核心是应用量表来计算护理工作量,认为评分在16-22分时,可以采取的护患比为0.5:1,评分在23-32分时,护患比为1:1,评分在30-40分时,护患比为1.5:1,>40分时,护患比为2:1[3]。
c.根据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APACHEⅡ(TheAcutePhysiological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我院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的该评分法对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进行评估,间接指导护士的人力配备。但是有研究表明,其评价出的疾病严重程度与所需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加上各种抢救仪器及治疗护理措施的应用,该方法评估护理工作量并不能客观的反映护士的工作负荷[4]。
d.根据治疗干预措施所消耗的护理时间进行配置TISS28(TherapeuticInterventionScoringSystem28),有研究表明其只反映了43.3%的护理工作内容,用来评估护理工作时间欠缺合理性。
(2)人力资源配置结构ICU是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和监护的特殊病房,其知识更新快,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和普通病房的护士相比应具备更高的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护士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够胜任。有研究表明,ICU护士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三个纬度,共13个要素。
a.个性特征纬度包括责任心、关爱利人、身心素质、压力应对、爱岗敬业。
b.知识技能纬度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判断和应变、主动学习、医疗器械使用、法律意识、护理操作技能。
c.人际交往纬度包括人际沟通和合作性。
(2)护理工作内容配比护理工作内容繁琐,文书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时间。在大部分医院,输液配制中心的建立仍旧是很困难的,病房的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液体配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
(3)对医、护患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a.沟通对象的多元性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其家属群体众多,尤其是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在家属群体中甄别出重点沟通对象,才能够保证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b.沟通内容的复杂和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包括病情变化和进展,特殊治疗,费用等,沟通的内容常包括了重症患者在监护病房中的点点滴滴,医护人员对沟通内容把握的完全性程度会影响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c.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困难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家人生病放下工作也要陪护在床边,无陪护管理让家属对病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受到的生活照顾而担忧,如果生活护理中的细节不到位,常常会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家属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
d.沟通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工作量太大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e.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差异性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沟通技巧培训,以及对沟通的主动性不够等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
4.探视管理
合理的探视制度是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现有的探视制度分为限制性探视和开放性探视两种。
(1)探视制度的类型
①限制性探视制度(RestrictedVisitingPolicy,RVP)是指对探视人数、探视开始时间和探视持续时间等均加以限定的探视制度。此种探视制度在国内外广泛性被采用[8]。其优势在便于医护对患者家属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规律患者的休息时间,缺点是不够人性化,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增加纠纷发生,加重了医护人员沟通的负担。
②开放性探视制度(UnrestrictedVisitingpolicy,UVP)是指对探视频次、探视持续时间及探视人员数没有限制,更符合患者和家属需求的探视制度。其开放性是相对开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9]。此种探视制度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结合预约探视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家属获得更多的患者信息,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2)探视时长国内的调查数据少见报道,有研究表明,56.1%的家属希望探视时间在30分钟以上,病人病危或濒死时,家属可按照意愿留陪床边而不受探视时间的限制。
(3)在现有的ICU探视管理中限制性探视仍然占主流位置,影响开放性探视实施的相关因素有:
①患者感染的风险大部分医护人员担心开放性探视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但有研究表明延长探视时间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②护士的意识很多的护士不支持开放性探视是担心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操作会增加自身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开放性探视中护士用于沟通的时间增加,80.4%的护士认为开放探视会增加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③患者和家属研究表明,不被允许接近患者会增加家属的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家属的感受。
(4)开放性探视的实施方法
①制定完善的探视制度
②提升护士自身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帮助护士认识开放性探视带来的益处,向护士提供沟通相关信息和探视教育项目,对于开放性探视的实施很有必要。
③提供完善的探视服务设施除医护人员的直接宣教和沟通外,可提供宣传册、卡片、传单、专用网站等,设立专门的家属休息区,并提高其舒适度,提供电视、宣传海报、计算机查询等设施。另外,针对家属开展进行定期的、定地点、定内容的医护沟通,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健康宣讲。
④探索多元化的新型探视制度实施预约探视、分段探视、电话探视、视频探视、走廊探视等新型探视制度。
5.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无陪护管理的探索方向
急危重症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是医学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经逐步设立除综合ICU外的专科ICU,如CCU、神经外科ICU、神经内科ICU、呼吸内科ICU、胸外科ICU、急诊科ICU、新生儿科ICU、胰腺外科ICU等。专科ICU的建立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专科的发展和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ICU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是以参照综合ICU的规范来进行的,但如何实现无陪护管理的最优化人员配置及加强团队建设和专科培训尚有待于广大的护理管理者的悉心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J],2006,44(17):1156
[2]杨立威,李文涛等,重症监护室探视制度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7):871-873
内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内科病房;护理效果;满意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医疗服务质量的改革随之改变,内科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是容纳患者较多的病房。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仅仅依靠治疗和传统护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性化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的,它以人为本,关心患者身心健康,集创造性、整体性、个体性和服务性于一身的护理模式,旨在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该护理模式逐渐推广应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8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4.6±8.6)岁。疾病类型:呼吸内科16例(25.0%),心血管内科20例(31.25%),消化内科12例(18.75%),神经内科16例(25.0%);观察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3.8±7.8)岁。疾病类型:呼吸内科17例(26.56%),心血管内科18例(28.13%),消化内科13例(20.31%),神经内科16例(25.0%),两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自愿接受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传统护理,具体包括热情接待、入院指导、维护好病房环境、及时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则采取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培养人性化护理观念,在院内定期安排专业人员,组织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培训,促进和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性化护理观念,要求医护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形成良性的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其身心健康和需要,提供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②营造舒适病房环境,医院要重视病房环境的管理,加强设施改造,清洁人员需要定时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卫生,同时要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消毒,保持清新空气,病房中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宣传板(内容主要涉及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防治电视播放娱乐节目,调节患者心情。③加强沟通交流,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耐心、细心地同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多为患者考虑,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了解其自身需要,帮助患者解决合理的问题,培养好医患间的感情,通过鼓励性语言来帮助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消除部分不良心理情绪。④加强心理护理,内科病房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心理情绪,如悲观、焦虑、烦恼等,这些给治疗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热情接待、给予理解和同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安慰开导、针对性的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主要通过医患沟通来达到缓解效果。⑤加强人性化服务,医护人员要严格护理操作程序,在充分掌握了患者的基础上实施相应护理,如手脚不便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协助其宽衣、检查和讲究卫生等,重症患者要做好陪护工作,密切观察病情,方便及时处理,手术患者术前要向其说明注意事项,多安慰鼓励,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尊重患者的人格。
1.3效果评价[2]研究参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次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涉及9大方面,本研究主要了解的为5个方面,分别是躯体化、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具体评分严格按照该量表规定。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满意)/调查人次×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焦虑、恐惧、抑郁、敌对5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内科住院患者主要以慢性病为主,且老年患者居多,因此护理服务要求更加需要提高,重医疗轻护理的传统观念应当改变,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医院的护理服务提供了改革防线。已有的报道指出,人性化护理不但是热情接待或机械操作,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针对其实际需要,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将医护人员的爱心、责任感和同情心完全同于工作当中,从而为患者提高可靠的医疗保障。人性化护理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作为全新的护理方式,人性化护理能够让患者在病房中体会到人文关怀,有一种家的感觉,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也会随之加强,这就保证了患者的依从性,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换个说法就是人性化护理为临床救治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4]。通过人性化护理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也是辅助治疗的重点,积极的心态利于治疗和恢复,SCL90提示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敌对明显好转,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也达到90%以上,说明了此模式深受欢迎。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内科病房的临床效果良好,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了其身心健康,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身心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1,17(4):11-12.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2,14:442.
[3]张清会.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134.
内科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内科;护理管理;个性化护理管理
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主要包括:传染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等[1]。通常,内科门诊的护理人员最早与患者产生接触,所以其工作水平、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内科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患者人数多等特点,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纰漏,将直接影响病情诊治、恢复效果,及护患关系[2]。另外,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其护理服务质量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为提高内科护理管理水平,该文提出人性化管理理念运用于其中。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为验证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如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照组,3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5)岁。观察组,33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1.3)岁。所有患者均护理人员30名,患者符合内科患者标准,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排除患者精神疾病、心理认识障碍的患者。另外,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研究性。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对其提出疑问给予及时解答,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糖、血压、脉搏等常规检查。另外,给予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1.2.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1)内科人性化护理管理实践方法。①构建完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行为、职责的,促使人性化模式运行的前提与基础。所以需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内科个性化护理配合路径、内科护理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内科护士护理岗位职责等等;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为有效运行人性化护理模式,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关键。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沟通技巧、礼仪规范、职业技能、人文精神等等。培训途径: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培训完成后进行相应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进行护理工作;③构建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以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为切入点,将护理人员表现、业绩,与护理人员学习进修、晋升、收入等方面建立联系,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2)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实施。①建立人性化沟通。患者在病痛折磨下,不可避免将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角度出发,深入化了解其心理状态。对患者表现出的负面情绪,给予及时的疏通,对其提出的问题与疑虑给予及时解答。平时多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安抚,以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健康教育。首先,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告知其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同时,对患者用药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做详细记录,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其次,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提高治疗效果;最后,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发病原因、注意事项、治疗措施、预后等等;③营造人性化住院环境。首先,在患者入院后告知其医院整体环境,以减少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其次,确保医院内各类指示标牌清晰明确;再有,保持病房的清洁,确保温度、湿度的适宜性,定时做开窗通风处理。1.3观察指标①以护理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4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00%;②以2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作为观察指标。具体指标包括:技能操作熟练程度、逻辑思维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应急预判能力。各项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证明护理质量越高。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经相应护理后,观察组中,不满意1例、一般2例、满意17例、非常满意40例,总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8例、非常满意28例,总满意度为76.7%。2.2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3讨论人性化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以管理活动作为切入点,对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进行爱护与关心。另外,作为管理者必须从患者角度出发,给予其足够尊重与理解,最大化满足其提出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从而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性化护理的宗旨就是最大化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管理中与患者形成良好沟通,建立足够的尊重、理解、信任,从而让医护工作形成系统化、一致化的行为规范[4]。该文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内科护理管理中,其具体作用如下:①可有效提高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人性护理管理工作下,科室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工作方向更明确,让护理人员工作有章可循,工作流程合理化、工作环节紧密化,从而提高其责任心、服务意识,最终工作质量和效率得以提高;②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在人性化护理管理中,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护理人员在系统化培训下,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基本技能将有效提高,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人性化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以护理程序为依据,可以为患者带来人性化、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同时,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更加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促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满足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5]。
综上所述,该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另外,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评分。可见,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内科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丞迪.分析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6):290-291.
[2]彭贵芝.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3):81-82.
[3]周国芬.人性化管理理念联合常规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65-166.
[4]郎品艳,吴有志.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