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例(3篇)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抓好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家长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学校和家庭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过去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与集体主义精神等,对心理健康这个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缺乏经验方法。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健康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能完善自我、克服困难。体育与健康教学应充分利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二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个服务宗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的腐朽的事物也充分暴露。学生早恋、逃学、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很难设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哪能立足当今社会,哪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现在有一些人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什么都看不惯,处处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曲,满腹牢骚,郁郁寡欢,有的人跌入悲观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甚至成了精神病患者,如此种种举不胜数。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还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伦理上都处于完全安宁的状态。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现代社会是现代人的竞争,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大学生在适应、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教育部对12.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有20.3%存在心理问题;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26%的存在心理问题;云南师范大学调查发现有26.7%的存在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统计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山东医科大学统计:14年的休学者中精神病患者占首位;同济大学对15年学生死亡原因分析自杀占首位。从以上事实看出,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即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学校的条件即学生、教师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等。还有“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教科书、资料等”。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程理论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理解要更上一个层次,树立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1.1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加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使课程的内容更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1.2促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突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课本或者教材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向学生宣读心理健康的知识,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1.3促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特征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重视与加强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
2.1利用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在学校中开设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普遍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教科书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而这些客观物体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难以确定。开发一定的活动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通过邮箱、信件、电话、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等活动。这些资源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多种途径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如心理讲座、学校研讨会、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等。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学校好于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3.1对大学生的研究
现代课程关注学生自身身心状况、学生生活和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而要使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特别是高职院校。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有所不同的,而现有的资料都笼统地讲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一般特点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心理特点。
3.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随着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职业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并非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可以直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对待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材料有一个选择、取舍和整合的过程,从而使经过加工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
3.3教育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职业学院在开展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调节好自己的意志品质。
3.4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确定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是指学校全部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仅要着重研究学生、开发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和整合材料,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从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自身的形象等问题。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
在学院范围内举行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座可以解决一些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开设心理卫生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咨询活动,以利于促进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求助动机。正确地对待心理咨询工作,咨询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商量、建议、帮助、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工作者帮助求访者认清他们的问题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校园文化主题班会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好的环境可以给人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在于环境的熏陶和在生活中的锻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个人价值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说起校园文化,其中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国旗下的讲话、专项检查、各项比赛、主题班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时刻提醒着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多鼓励学生发展优秀的个性特长,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更能促使他们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二、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导师、人格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学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个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师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上要做到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教师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应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通过主题班会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主题班会,应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的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教师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认同学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揭露学生的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四、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当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内容、切实的要求,还要有恰当的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实践中可运用活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咨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活动法。
即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这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师工作中,活动法可以结合班、团队活动和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进行,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讨论法。
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方法。一般的程序为:先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辩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师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3、讲授法。
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在教师工作中,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咨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