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例(3篇)

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篇1

1?1课程性质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1],因此,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具备了医学基础和护理学基础后开设,第四学期开课,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铺垫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笔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标准实际需求、医院专家建议,综合分析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3课程内容建设:本课程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2结果

2?1教学内容选取与思路:一是以社会和岗位工作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与院外急救和医院临床急救能力需求最贴切,又无重复的内容整合后作为最基本教学内容;二是适应临床前沿动态发展需要,所以我对部分滞后内容紧随临床发展而更新;三是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学习;四是组织学生开展重症护理新技术专题讲座、医院见习等方式对接临床发展动态,拓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

2?2教学内容的分配

2?2?1教学模块的划分:按实际工作流程划分教学内容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科管理、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救护等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医院实践工作的统一,而且可行性强。共授课36学时,理论26学时,校内实践10学时,顶岗实习1年。

2?2?2内容重点难点:课程重点是急危重症的护理评估,现场救护原则和护理措施。课程难点是急危重症的各种监护救护技术。对难重点的攻克,笔者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取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大量引入急救实例。

2?2?3教学行为及表现形式: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物展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式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教学:采用20人以内的小班上课,通过教师示教、学生亲身体验、相互练习、教师协作指导、课后实训报告作业和医院见习、顶岗实习使理实结合。

2?2?4教材选取:笔者从人卫出版社现有教材中,挑选内容新、实用性强,能满足专业、教学、社会需要的教材。笔者还自编复习指导,把专业教学大纲和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浓缩重点难点考点,强化学生理解记忆和融通课堂内容,再通过教师辅导进一步解析难重点。

3教学过程建设

3?1教学模式:笔者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结合为平台,实施校内仿真教学与医院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内专兼职教师授课和医院临床一线的老师现场授课的双导师授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样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相结合,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床边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师生角色扮演掌握急救淹溺患者的3种倒水方法,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气管插管实训,对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典型病历进行分组讨论,生动利于理解记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考核方法:笔者采用理论、实践考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外实习时有实习考核。

4教学师资建设

4?1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在校企结合的大环境中,笔者逐渐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共5人,不仅教学经验丰富,其中4名教师都具有多年临床急救和120急救中心工作经验,做到专兼结合。

4?2教学实训资源建设:为实现课程理实一体化创造优良条件,先后建立了开放式辅助教学系统,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模型10余套,以及模拟ICU病室,CPR模拟实训室、重症急救所用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必须急救设备;并拥有了校外实习医院30余所,辐射省内6个地市,使学生在这些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年,逐步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换。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对危急重症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有无子女、是否独生子女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3个因素是影响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护士共情水平。

关键词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44

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市安徽省立医院急救门诊

杨惠美:女,本科,护师

Statusquoofempathicabilitylevealofcriticallynurseanditsinfluencefactorsanalysis

YANGHui-mei

(AnhuiProvincialHospital,Hefei230001)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mpathicabilitylevelofcaiticallynurse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

Methods:WithhomemadegeneralinformationquestionnaireandtheJeffersonScaleofEmpathyChineseversionforemergencyandseverenursesconductedaquestionnairesurvey,andtheresultswerecomparedandanalyzed.

Results:Thedifferentages,titles,qualifications,withorwithoutchildren,whetheronlychildnursesempathyscor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title,education,whetheronechildwerethemaininfluencefactorsofseverenursesempathicabilities.

Conclusion:Intensivenurseempathyatthemiddlelevel,thenursingmanagersshouldtakeappropriatemeasurestoimprovethelevelofnurseempathy.

KeywordsDepartmentofcaiticallyillness;Nurse;Empathyability;Influencefactors

护士共情能力是借用心理学的名词,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病人的位置正确感知自己和病人的情绪,并能准确识别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病人,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病人躯体需要和减轻病人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技能,更是一种专业的素养和真诚的态度[1]。在现代社会中,共情对个人的道德发展、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护士面对危重症患者不幸的情感体验越高,也就越能融入并提升其在临床护理具体情境的适应度,可以更好地站在病人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有效缓解消极情绪,使得护患双方更容易形成相互关系。戚秀华[2]研究认为,护士共情能力水平越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也就越高。急危重症科护士是一个特殊的护理群体,是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主力军,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需要护士能避免共情障碍使护患关系趋向紧张,因而更需要急危重症科护士具有较高的共情能力。本研究拟调查某三甲综合医院急危重症科护士的共情能力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以期建立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高急危重症科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提高危急重症急救护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1~2月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在职护士112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职注册护士。(2)参与科室轮班的护士。(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未注册护士。(2)实习护士和进修护士。(3)产假、哺乳期、孕期、外出进修等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称、职务、临床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用工形式等。(2)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中文版由安秀琴等[3]翻译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Cronhach′sα系数为0.750,折半系数分别0.771,重测信度为0.659。该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各10,7,3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每一个条目内容的认可度中“强烈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7分,量表总分为20~140分,分值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为便于描述,总分≤60分为低水平共情能力,≥100分为高水平共情能力,61~99分为中等水平共情能力。

1.2.2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对纳入研究的各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12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收回率100%。

1.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及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护士一般资料性别:男24名(21.43%),女88名(78.57%)。年龄:≤25岁12名(10.71%),26~30岁38名(33.93%),31~35岁30名(26.79%),36~40岁18名(16.07%),≥41岁14名(12.50%)。职称:护士27名(24.11%),护师48名(42.86%),主管护师37名(33.03%)。职务:护士长8名(7.14%),无职务104名(92.86%)。工作年限:≤5年34名(30.36%),6~10年40名(35.71%),11~20年32名(28.57%),≥21年6名(5.36%)。文化程度:大专47名(41.96%),本科65名(58.04%)。婚姻状况:已婚60名(53.57%),未婚43名(38.39%),离异9名(8.04%)。有无子女:有40名(35.71%),无72名(64.29%)。是否独生子女:是39名(34.82%),否73名(65.18%)。用工形式:正式编制30名(26.79%),合同82名(73.21%)。

2.2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现状共情能力总分波动为70~122分,平均为(100.28±14.02)分;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各维度得分分别为:(52.89±7.76)分、(36.80±5.82)分、(10.64±2.89)分;其中高水平共情能力17名(15.18%)、中等水平共情能力84名(75.00%)、低水平共情能力11名(9.82%)。

2.3不同情况下护士共情能力水平得分比较不同性别、职务、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用工形式的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有无子女、是否独生子女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4影响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的单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共情能力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现状共情是人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伦理学领域,历来就是优秀医师和护士的核心技能和性格特征,一个良好共情能力的医师和护士能够很好的感受和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愿望并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4]。本研究结果显示,75.00%(84/112)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共情能力,仅15.18%(17/112)护士共情能力处于高水平,共情能力得分为(100.28±14.02)分,低于周晶娟等[5]研究220名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分,同时也低于哈尔滨市9所医院439名女性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分[6]。主要原因可能是危急重症专科作为医疗环境中最特殊的场所之一,急危重症护士工作负荷重,收治的病人病情复杂、急危且变化快,病人的安全感需求和自我存在需求远远大于普通病人,加之家属的期望值高、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和日益频繁的医闹事件,必须比普通病房护士更能熟练运用急救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服务,而且护理服务环境较普通病房差,每天面对意外事故和死亡等恶性刺激,自我防御行为的启动使得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得不更加严谨,一言一行必须符合操作流程,为了争分夺秒的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无形中减少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注,无法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感受病人的内心,甚至为了减少纠纷往往不得不选择放弃最基本的怜悯之心和恻隐之心,一味追求急救成功率,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心病人伤心痛苦等感受,因此,急危重症科护士具有一定的观点采择情感,但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能力不高。

3.2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表2可见,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3个因素影响着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职称越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越高,与付欣等[7]研究不一致,一方面因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护士都实行小组护理责任制排班,研究对象中较高职称的护士一般均为科室技术骨干或是管理骨干,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相应的管理授权适应,洞察病人心理活动的能力更敏锐,能真正认知病人的心理情感变化,更能付出情感和精力进行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较专一、精细,一般低职称的护士虽然新知识和新理念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将共情具体应用到危重症病人的急救护理中,往往无法游刃有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观点采择和情感护理,在妥协、配合和理解他人方面也存在不足,共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历越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越高,因为其共情能力与护士的教育背景有关,本科生护士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心理和人文教育,其对知识扩展、事业拓展的需求和行为较高,可塑性较强,丰富的学科知识使得高学历护士共情能力较高,在临床中识别和感受病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力较高。非独生子女护士的共情能力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护士的共情能力,因为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同伴”的感受较为深刻,非独生子女护士更愿意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氛围,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病人的表达,尊重病人的观点、行为,更容易构建尊重、协作的沟通平台,即使是急救过程中也能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倾听和尊重,对于没有家属陪护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能减少病人陷于困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护士往往能与病人同步,这些主动精神更能获得病人的认可和接受,与多位学者研究基本一致[6,8]。

3.3提高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策略探讨共情包括了认识共情、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3个方面,以及自发的共情反应和习得的有意识的共情反应2个水平,其技巧的实现依赖于关系双方的有效沟通,可以是引导模式也可以是跟随模式[9]。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过程中,如果能以“局内人”的身份实现准确的运用共情,会对信任关系的建立及“真实”的获得起到重要的作用。SteinhausenS等[10]研究认为在外科教育中渗透沟通培训,是能有效提高多病人共情能力的一种培训方式。彭司森等[11]通过设定沟通理论、共情理论、非语言沟通、积极的倾听、情绪你我他、换位思考等7个主题的共情课程架构,对41名新上岗护士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新护士共情技能。而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张英兰[12]研究经过倾听、换位思考、信息整理、信息反馈、共情检验5个共情表达过程并应用到护患沟通中,提高了护士的共情能力和技能。

4小结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疗的“前哨”和“大后方”,二者在医疗和护理中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危重病人救治中有不可置疑的优势,建立一支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队伍以适应急诊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迫在眉睫。共情不是一个单一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具有高级共情的护士能够设身处地的深入体会病人的内心感受,连续不断的积极倾听、感同身受、恰当回应,与病人保持一致的内心活动,使病人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尊重,并促进了病人的自我表达,真正达到“感同身受”,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增强病人对抗疾病的意志。当然,在共情过程中,应该避免因情绪感染造成了共情过度,因此,在危重症病人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高水平的共情和低水平的个人悲伤需要护士不断的实践和度量。

参考文献

[1]王娟,李莉,林文娟,等.共情-改善医患沟通的新视野[J].医学与哲学,2011,32(11):25-27.

[2]戚秀华.护士共情能力对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5):1327-1328.

[3]安秀琴,杨辉,徐建萍,等.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8上):2063-2066.

[4]SvenaeusF.Empathyasanecessaryconditionofphronesis:alineofthoughtformedicalethics[J].MedHealthCarePhilos,2014,17(2):293-299.

[5]周晶娟,孙宏玉.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20-22.

[6]邹清华,王翠萍,杨玉美.护士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762-1763.

[7]付欣,任海靖.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和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194-1196.

[8]戚秀华,何燕,徐瑞杰,等.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25(18):13-15.

[9]王硕.“共情”对质性研究效度的影响[J].教育学术期刊,2011(7):15-18.

[10]SteinhausenS,OmmenO,Thumsa,etal.Physicianempathyandsubjectiveevaluationofmedicaltreatmentoutcomeintraumasurgerypatients[J].PatientEducCouns,2014,95(1):53-60.

[11]彭司森,李乐之,李亚敏.共情培训对新上岗护士共情及情绪智力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9):844-847.

[12]张英兰.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11-1112.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配合是院前急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院前抢救的内容及特点,最后重点阐述了院前抢救的风险。

【关键字】:院前急救;护理;风险

1引言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和事故(如车祸及施工事故等)的发生,院前急救在当前的急诊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的前沿阵地,由于它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例如急救环境差、急救条件不够、病种复杂、随机性强,情况均为较紧急及危重,稍有不慎,则容易发生意外和事故,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等情况。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院外现场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院前急救的内容及特点

2.1院前急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就是由从事急救的专业人员,为呼救的急、危、重病人提供快速、正确、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另外院前急救也是社会应急、防御天灾人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院前急救是急症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在时间观念上必须确立分秒必争的意识。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达现场的医疗急救资源有限;第二、现场或途中的急救医疗环境差;第三、诊断抢救的时间有限;第四、病情危重,且难以分检。这就要求从事院前急救人员具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和方式。院前急救包括六个阶段:一、现场急救和呼救阶段;二、呼救信息的接受传递阶段;三、急救单元出发阶段;四、抵达现场阶段;五、接近病人阶段;六、现场抢救阶段;七、搬运阶段;八、转送阶段;九、抵达医院阶段;十、修整阶段。其中现场抢救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病情的评估;二是实施抢救;三是稳定病情。三个内容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2.2院前急救的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的任务对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急症科的情况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突发性

院前急救的对象往往是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病人,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二)时间紧迫性

紧迫性表现在抢救时间上,急救机构接到呼救时,必须车与人立即出发,一到现场必须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这是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迟缓。另外,紧迫性还表现在伤病者及其亲属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要求迅速得到救护。

(三)艰难性

院前急救的艰难性主要是指急救的环境无定性,条件差。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必须随叫随到。赶赴现场要随身携带急救箱。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有时病人所处的地方狭窄、拥挤、光线暗淡、不便操作、现场及运输途中震动和噪声不易听诊分辨。有时事故现场险情未排除还可能造成人员再受伤等。

(四)多样性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各科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病人可能有明确诊断的,也可能是尚无明确诊断而且病史不详的急症病人。特别是对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的病人,要求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及紧急处理,尤其是对症治疗。

3院前急救的风险

(一)急救现场环境因素的风险

急救现场是院前急救的最前沿,它的随机性和危险性是无法预料的。例如火灾和房屋倒塌等事故的现场急救环境均为极度的恶劣,医护人员所要进行的急救时间往往也非常急迫,一方面要应付好现场的突发危险因素,如房子第二次倒塌的可能及火场火势继续蔓延和被浓烟呛着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和合理的处理好患者的伤情和病情。如车祸现场的抢救,有可能出现医护人员被过往的车辆误伤及车祸车辆发生漏油爆炸而炸伤的危险。还有抢救触电患者的时候,也有可能被电伤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