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学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色度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色彩理论;写生色彩;《设计色彩》;室内设计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色彩无处不在,它向我们展示着迷人的魅力,具备无限的视觉美感,蕴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色彩。正如狄德罗所说:“素描赋予物体以形式,色彩赋予物体以生命。”色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是设计师能够自由运用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段,通过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表现,色彩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作为一个室内设计者,必须熟悉色彩、了解色彩,把握色彩的脾气,使色彩规律融入我们的心灵,进而可以随心所欲地为己所用。
1设计色彩的概况
1.1设计色彩的概念
设计色彩是建立在基础色彩写生训练之上的表现形式,它的表现是抛开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对客观对象主观归纳的结果。画面解析呈现的是通过造型和色彩的简化、夸张变形、解构重组平面化的艺术新形式。以绘画性的艺术语言作为主体,设计色彩强调色彩的情感和艺术语言的符号化,强调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单纯、对称与均衡、反复与渐变、秩序与节奏等。
1.2设计色彩课程的性质
设计色彩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色彩写生基础上对新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目的是通过进行针对性的课题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造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使学生将特定的事物进行整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分解、变形、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
1.3设计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色彩旨通过教授色彩理论基础,解析写生色彩和设计色彩的衔接技巧,力求通过“理论学习是基础、对比联系是方法、设计训练是手段”三个阶段,使学生建立起“写生色彩――色彩――设计色彩,具象――半具象――抽象”的色彩认识和造型思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写生色彩,寻找用色规律,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分析,系统地去认识绘画写生与设计色彩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室内设计与色彩的相互关系,解决室内设计专业设计与美术基础的过渡与衔接,让色彩与设计之间发挥无限联系、共进的效果。
在室内装修空间中恰当地搭配和运用色彩,会对室内空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只有全面地研究和认识设计色彩,包括色彩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熟练掌握设计色彩的运用方法、原理,才能让色彩发挥作用,并且应用到实际的室内装修空间中去。
2色彩的基本原理
2.1色彩的种类
(1)原色:指自身不能被别的颜色混合成,而别的颜色却又能够由三种基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
(2)间色:又叫“二次色”。将三原色中任意二种原色相混合,就得到一种间色,又称二次色。黄+红=橙;蓝+红=紫、蓝+黄=绿。橙、紫、绿也称标准间色
(3)复色:也叫“复合色”。是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绿+橙=黄灰;紫+橙=红灰;紫+绿=蓝灰。黄灰,红灰,蓝灰也称标准灰色。
(4)同类色:指在同一色相中,15度以内不同的颜色变化。例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等种类。黄颜色中又有深黄、土黄、中黄、桔黄、淡黄、柠檬黄等区别。
(5)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称为对比色。
2.2色彩三要素
(1)色相,即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相的感觉是由波长决定的,波长短的偏蓝,波长长的偏红。
(2)明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光度、亮度或明暗度。光线反射率多时,明度较高。明度最适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它是色彩的骨架,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3)纯度,即色彩的纯净程度,又称鲜灰程度、艳度、饱和度。可以加灰、加白、加补色。
一种颜色混入其他颜色越少,其纯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色彩三要素是整幅作品色调把握的关键,只有理清色相之间的搭配关系,明度与纯度之间的配比规律,才能很好地、合理地运用色彩。
3写生色彩
基础色彩写生是色彩练习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而继写生色彩之后的转变艺术思维,对色彩进行归纳、总结、处理的主观训练,则是设计色彩训练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对色彩训练往往是先通过写生色彩、后设计色彩两大阶段进行。
写生色彩指从有依据的观察色彩的方法和角度入手,通过研究自然光的色彩变化,揭示色彩的内在联系,以写生的方式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体色彩的真实形态的临摹与描绘。写生色彩是把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进行表现和研究。同时,考虑物体固有色因素、色调的搭配协调问题,强调光线对自然色彩的影响,从客观角度来观察、研究、分析和再现色彩关系,在画面中表现出物体在一定光线中和特定环境中色彩之间的综合效果。
3.1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
(1)整体观察。要将光源、物体、环境三者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
(2)比较观察。把握好大色调,找出物象不同形态部位的色彩变化,按照细微的观察,具体塑造各个形态以及色彩。
(3)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觉。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具体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之间的色彩关系。
3.2写生色彩训练法
日常教学中告诉他们如何区分概念的色彩和感彩,从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和独见性,使学生可以把色彩融入自己的情感而富有情趣。色彩写生训练包括:色相专门训练、色阶专门训练、色彩纯度训练、色彩明度训练、冷暖色调训练等,让学生全面认识基本色彩的变化。
以“陶罐、水果及衬布等”为组合的简单静物为例,讲解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1)起稿构图。要求:用铅笔起稿,注意物体的形状特征,大小比例,合理安排构图。构图的几种形式:三角构图(画面稳,即黄金分割)、S构图(纵深感强)、一字构图(特殊)、C构图(动态)等等。
(2)铺大颜色关系。铺大体色彩关系应遵循先衬布、后主体物的原则。这个阶段应迅速而概括地把整个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全面铺开,暗部、中间面、投影、反光色彩应一次铺好,亮面,高光暂时留出,不要在局部细微关系上过多纠缠,简练概括,而整体地铺色是这个阶段的工作核心。并且,第一遍铺大色关系不宜太厚,以免深入时无法覆盖底色的问题。
(3)细节深入。第一,从何处细节塑造:从局部深入刻画,一是可以先从画面主体物进行刻画;二是先从最靠前的物体进行刻画。第二,细节塑造的要点:用色彩表现质感,各种物体的塑造质感表现不尽相同。例如,瓷器光滑,反光要比陶器,木头等强烈的多,不锈钢和玻璃又不一样。再如,苹果、橘子的明暗交界线,投影反光,高光,把握好物体和周围色彩关系。第三,画面的关系处理:常见规律――前暖后冷,前纯后灰,前亮后暗,前碎后整,前实后虚,前紧后松,前厚后薄。
(4)整体调整。重点物体的点睛之笔,高光,罐口,杯盘的边缘都要精心地表现和收拾。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大的整体关系出发,对画面进行全面的检查,调整和修改画面不入调的局部色彩,对那些物体重点,赋予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主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关系,努力使画面的物体鲜明生动,和谐统一。
4设计色彩
4.1设计色彩概念
设计色彩是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在研究色彩过程中重点研究物体固有色的协调、统一、色彩搭配、表现技巧等问题,与形态、空间、材质、结构、使用相结合。在色彩运用上,注重单纯和大色域对比,主观性较强,突出研究色彩的结构和规律,以强化训练设计者的色彩想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为目的。
4.2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从感性的写生色彩角度出发,用写生色彩方法来认识、感受色彩,并运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掌握色彩规律。同时,逐步在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色彩加以整合、归纳和设计,形成色彩符号概念,使设计色彩在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辨识、表达、与驱动的实用功能,从而达到与设计相适应的,理论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1)光色表达。正确地认识自然光、色彩的关系,能够使我们具有良好的物象观察能力,从而可以准确地辨别色彩,生动的塑造说描绘的物象。首先,找出画面中最暗和最亮的颜色;然后,由深到浅塑造,运用观察、提炼、夸张、组合等方法,捕捉自然中优美色调关系,把自然形态和色彩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色彩表达。绘画过程中,强调从色彩写生思维模式转向色彩设计的思维模式。
(2)色彩整合。观察整合对象,提纯原有对象的基本色彩,重新设计画面色彩,改变色彩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通过归纳、调整、整合各种色彩的相互关系,在画面中建立起富有色彩思维与创造力的,符合色彩规律的新色彩关系,从被动塑造到主动归纳、整合自然色彩,使画面具有新意和灵动感。
(3)意象思维体现。意象思维是以客观现实为原型进行表现的,这种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倾向于作者真实内心,形象,更具有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作品中,通常采用了夸张、变形、变化、重组等手法,突出结构特点,不符合正常的审美观点和物象比例,或者仅仅强调某种色彩感受,改变客观物象的色彩关系,打破常规的时空概念,营造出一种新奇的幻境。
(4)抽象思维体现。与意象思维相比,抽象思维是一种完全体现绘画者主观思想的体现,它是一个提炼整合的过程。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精简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洁的,极其概括的现象。色彩表现上,将表现对象的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相结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
色度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英汉;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19世纪以前,基于人类学、文化学的主导观念,语言学界关于颜色词研究的主要理论是文化决定论。“它认为任一语言的色彩语码系统都根植于其文化传统之中,同其他语言很少相通。”这种观点强调不同类型语言中的颜色词的差异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被引介到了国内,包括普遍进化理论内的颜色词研究成果也在其列。1981年符淮青通过译述最早向国人正式介绍了普遍进化理论。随后,国内学者开始结合这一理论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伍铁平(1986)结合多语种的语言实例阐发了凯修正后的颜色词模糊性观点,其中的汉语颜色词研究,是国内最早的基于普遍进化理论的汉语颜色词研究成果之一。姚小平(1988)介绍、评述了国际上关于基本颜色词理论,并梳理了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历程,考察了汉语颜色词与普遍进化理论不符的因素,为其后的汉语颜色词研究打下了基础。除了这些整体性研究,还出现了单一颜色词的具体研究,如符淮青(1988、1989)对“红”进行的词群分析、徐朝华(1988)对“青”的内涵及演变的探讨。九十年代后,国内出现了汉语颜色词的专著,刘云泉(1990)从修辞学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色彩美,叶军(2001)则从形成过程与语用角度研究了现代汉语颜色词,李红印(2007)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语义。
九十年代,在国际、国内英语、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出现了英语与汉语颜色词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始于邵志红(1994)的《英汉颜色词使用的比较──从八十年代英语颜色词使用谈起》一文。到目前为止,其研究成果要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现,尚未出版相对系统的研究专著。
根据柏林和凯德的基本颜色词范畴理论,结合国内学者姚小平对于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界定,本文认定的英语汉语共有的基本颜色词主要包括:白、黑、红、黄、绿、蓝、紫、灰、褐(棕)、橙,共10种。而目前汉语期刊论文中对于这些基本颜色词的英汉比较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白、黑、红、绿、黄、蓝六种主要基本颜色词。
本文对1994年至今的国内英汉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的数量、类型做出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就研究对象的性质而言,现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基本颜色词的整体性比较研究,占目前研究的绝大部分。二是某一种或几种基本颜色词的具体比较研究,此类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包括三种情况:首先是单一颜色词比较,其中“red”、“红”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成对的颜色词比较研究,通常是在色相图上处于180度关系的两个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其中对“white”、“白”与“black”、“黑”的研究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少数三种颜色词的比较研究,一般根据研究者的兴趣进行选择,无规律可循。
就研究角度而言,这些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文化语言学角度的比较研究,从文化差异方面对普遍进化理论提出挑战和质疑
这一角度主要比较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差异,利用文化差异比较法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其研究侧重点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与英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两种文化的比较。
除一般性的文化比较研究中外,还有少部分国俗语义学(语言国情学)角度的研究,以及少部分涉及“联想意义”的研究,也属于文化语言学角度。
这种研究目前占全部研究数量的一半左右(见表2)。其成就在于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对应的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差异,并从各种角度比较了基本颜色词语义差异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如宗教、哲学、政治、民俗等方面的差异。
但由于文化语言学是一个大跨度综合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语言、思维与文化等领域,研究方法复杂而难以操作,因此,尽管研究者从文化角度对英汉基本颜色词进行比较的意识很明确,但效果却往往不尽理想。从内容上看,这一角度的研究常局限于对具体的基本颜色词语义差异的描述与总结,并附带性地提及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对文化比较的把握和文化根源的挖掘都不够。
文化语言学角度的比较研究,整体上呈现了研究密集,质量不高的特点。
二、社会语言学角度的比较研究,不探讨普遍进化理论是否合理,而关注应用
这一研究角度主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其研究侧重点是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异同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语言学主要着眼于语言在使用中的规律,因此跨文化交际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英汉基本颜色词比较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交际需求的。这些研究一般不太重视英汉颜色词语义差异的原因与根源的探究,而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这些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以及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好这种差异。因此这一角度的研究在深度无法与文化语言学角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研究相比,但实践指导价值相对较高,因此也很受重视。
三、认知角语言学角度比较研究,从认知角度对普遍进化观点进行补充、修正
这一研究角度主要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等对英汉基本颜色词进行语义分析,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异同。其研究侧重点是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异同的认知根源。
由于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面对(基本)相同的客观外界,其身体结构和功能也相同,这就决定了语言具有部分共同的内容”,同时认为“由于人与人、社团与社团、民族与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语言必有不同……”即认为语言既有认知上的普遍性,也存在文化的差异性。因此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同时解释英语、汉语中指称同一颜色的颜色词的语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问题。例如,最基本的颜色词“black”、“黑”与“white”、“白”的原型都源自黑夜与白昼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英语汉语中的这两种颜色的多种语义基本一致;而其他相对晚出的基本颜色词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中有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型,如“blue”的原型是天空的颜色,而“蓝”的原型是可用于染色的染草蓼蓝,因此其语义差异较大。由于使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英汉颜色词,既承认普遍进化理论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解释它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这一角度的研究可以视作对居于主导地位的普遍进化理论的补充与修正。
由于研究角度合理,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量不多,总体上所占比例不高,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与潜力。
四、其他角度的研究
除了以上三个数量较多的研究角度外,还有不涉及任何角度和理论的整体性比较,以及一定数量的普通语义学角度的比较。此外,也有运用语义场理论、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进行的研究。这些角度的研究也与普遍进化理论联系不大。
五、结束语
近二十年的国内英汉基本颜色词比较研究主要围绕国际上的居于主导地位的颜色词普遍进化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展开,研究者从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如文化决定论)中的要素,从跨语言视角探索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语义共性与差异,并总结其中的规律,以实证的方式对颜色词的普遍进化理论进行挑战、质疑或修正、补充。其中文化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存在研究密集,质量不高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成就较高,且仍有继续深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永林.色彩语码研究――进化论与相对论之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5).
色度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篇3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规定性。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其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的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同方向。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那些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所谓社会主义,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展,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展的统一,与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社会主义本质是教条的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吃大锅饭的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是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性质的福利主义,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贫穷的传统社会主义,也不是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规定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同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斗争、合作、竞争是共处的三种具体形态。社会主义要善于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分(如同资本主义吸取社会主义某些因素一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绝不是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进行竞争与合作,也可以和谐相处,但绝不是结合与趋同;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可以运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运用作为发展手段的市场经济,可以追求速度和效率等,但绝不能放弃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这些基本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可以说,社会主义要超越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确立和平、竞争、合作的新理念,必须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但必须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并在合作中进行有益的吸取,在共处中坚持必要的斗争,而不能趋附于资本主义,更不能以社会主义名义搞资本主义。
什么是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体制机制和实现形式的规定性。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总要在不同的国家落地生根;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总要在不同的国家实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总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国情,既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先天条件和实践基础,也决定着具体构成和实现形式。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不同特色。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既代表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发育程度,也决定着其构成和实现形式。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不同发展程度,决定了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的不同特征。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在中国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实现形式,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在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实现形式。一句话,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区别于不同国情、不同阶段的别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独特创造。
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特定发展阶段实践的具体体现,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在制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经济体制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发展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上,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方式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在国际关系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结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实现形态。只在准确把握和坚持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早系统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德国人威纳尔·桑巴特在专著《德意志社会主义》中强调,德意志社会主义“是一个单独并专门适用于德意志国的社会主义,并且是为我们时代的德意志国,因为它是按照德国情形而制定的,所以社会主义好比是一袭按照德意志国身材裁制的衣服”。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度身定做的。它不是按社会主义标准件生产出来的一件外衣,而是按中国这个身材和爱好生产出来的一件具有中国风情的社会主义外衣。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既互相联系、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中国特色,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不是其它什么主义的中国特色;也不能离开中国特色讲社会主义,因为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国一般的、传统的、民主的、人道的等形形社会主义,更不是所谓的与资本主义趋同、结合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最重要的成果。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一般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的实践结果,也是中国立足现有条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创造。它是一般与特殊的水融,既通过中国特色这个特殊体现社会主义这个一般,也是社会主义这个一般在中国特色这个特殊中的生存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本质,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失去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变得毫无价值;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