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范例(3篇)

时间: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范文篇1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62-02

一、发展特点

1.资源多,品牌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多样。这里是中华寻根祭祖的圣地;创造了古老且秀丽的汉字;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汇集了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和特色。相对于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匮乏,品牌建设不足,旅游产品缺少品牌效应,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都处于蛰伏状态,未充分发挥潜力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加之未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整体包装,区域内尚无响亮、鲜明的整体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

2.主导多,参与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29个市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推动文化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均高度重视,起到了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很多企业仍然对参与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积极性不高,过多依赖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去整合资源,也不去自觉完善自身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导致实际参与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受挫。目前,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仅局限于旅游线路的合作,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中不能整合和凸显各自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自身独特的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未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3.冲突多,协调少。经济区相邻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往往相差不远,这就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资源的整合会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效益,否则两败俱伤。就目前情况来看,共生的冲突远远大于利益的协调,如“哄抢”历史名人。这种冲突由名人带来知名度的提升、更多的旅游开发卖点和客源及经济效益导致,当冲突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是重复建设,相互诋毁,结果由于分歧和争执,人们对这种文化旅游品牌的忠信度下降,各方的声誉和收益受损。另外,旅行社之间也有冲突:竞相压价,旅行社与游客间、导游与游客间的冲突也不断。

4.协议多,落实少。经济区文化内涵相近的部分省、市之间通过召开区域会议、签订协议以及备忘录等形式,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旅游资源整合合作。但这些协议在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得到真正落实的较少,目前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旅游区,在文化旅游的品牌、信息、设施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效力有限,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没有区域共同的行动纲领性文件,未建立统一的旅游合作组织,不利于区域文化创新发展区的营造。

5.内容多,创新少。整体上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空间范围较大、合作内容较多、层次较深,所以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协调众多方面,因此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为了弘扬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必须不断对发展的体系与机制进行创新,因为所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难度较大,创新不足。

二、发展路径

1.发展思路。首先,立足经济区整体,研究空间分布,优化资源结构,寻找旅游资源的相关性,以某项文化旅游特质为切入点,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其次,根据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确保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力度。避免盲目开发,禁止开发需要保护的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市场认知不足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注重宣传,使得开发和需求同步增长;重点开发有深厚中原文化底蕴的资源,整合其相关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最后,各地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增长极和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

2.发展模式。认真凝练中原经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民俗民风,着力开发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文化旅游,树立区域大旅游观,整合资源,在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信息、销售队伍、分销渠道、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素方面,实现包容性增长模式。通过这种包容性增长模式,发挥中原经济区旅游核心区的辐射和外溢效应,以文化旅游带动山水风光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域的整合,各市联合起来,共享成功经验,争取更大的突破;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各类景区之间都要具有包容性合作的理念,相互推介、取长补短,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区域经济的转变,共同打造一个包容性的无地理分布桎梏、无政策约束羁绊、无交通出行限制、无服务提供约束、无信息传递障碍的一体化的区域文化旅游大市场。

3.发展机制。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外溢效应,强化中心旅游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市场,鼓励创新,重视正面旅游形象的形成,注重塑造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其次,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作指导,在将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统一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建立各城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再次,成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由各级政府联合成立合作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区域内部文化旅游发展。最后,打造一个包容性空间,尽快建立区域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促进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加强郑州航空枢纽建设,构建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衔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打通区域内省际通道和对外通道。打通干线公路省际断头路,连接各县城、重要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公路枢纽,科学设计文化旅游专线,增强城市至景区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形成景区环线,贯通四方,实现景区之间交通的无缝对接和客源的无碍对流。

三、发展布局

1.资源重整。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又相近,若能有效重整,可发挥最大资源价值,避免恶性竞争。重整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突出特色,合理定位,避免重复开发,提升相近资源的规模与品质;由政府统一规划,规范景区审批,推出整体文化旅游形象;政府部门和企业跨地域联手开发文化资源才能共享受益。故可以根据同质互组、异质互补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如“黄河风情文化之旅”:三门峡黄河风景区—小浪底风景区—花园口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封悬河景观—菏泽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其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产业集聚。根据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质的产品,通过产业集聚,取长补短,互相协作,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强化核心区域城市旅游功能,审慎又有魄力和创造力地打造产业集群区,推动文化旅游要素的集聚,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调整与发展,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逐步带动相关市区边缘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可以打造开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扩大汴绣、、年画、小吃等文化产业的规模,将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与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合作,扩大中部中心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深挖焦作、阜阳、商丘、亳州、宿州等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深度文化旅游,将中原经济区平原地区缺山少水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旅游乃至经济的发展。

3.空间整合。根据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五个区,根据各区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确定中心城市,有选择性地进行不同的战略定位。北部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太极文化”和“殷商文化”,依托自然景区,烘托焦作的陈氏太极、邯郸的广府太极和安阳的殷商文化。西部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唐汉文化”、“佛教文化”、“河东文化”。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主推“道教文化”和“曹魏文化”。南部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主打“红色文化”和“圣贤文化”,做强信阳的红色文化和南阳的以张仲景、诸葛亮、张衡等人为代表的圣贤文化旅游,逐步带动驻马店等城市的旅游发展。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以郑州为中心主推“禅武文化”、“北宋文化”、“商都文化”。依托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开封“北宋文化”、许昌“魏都文化”等开展中原中心区域合作。

4.市场推动。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推动经济区要素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各市应共同协作,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统筹规划指导,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不同的定位吸引客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区域合作提供包容性的平台。各市间举办各种旅游展交会、论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互相提供信息,交流经验。发挥山西的运城、晋城、长治,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菏泽、聊城,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在区域地理方面的优势,扩大经济区之外的客源市场。结合各自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目标市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宣传方式,主动积极推广,提高影响力。除了走出经济区,还要走的更远。扩大港澳台、日韩、欧洲、东南亚、北美洲等的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在产品宣传上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整体区域旅游竞争力。

要想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塑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首先,对经济区整体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定位。结合区域内各自的市场优势及资源特点,应以“北宋文化”、“太极文化”、“禅武文化”、“殷墟文化”、“唐汉文化”、“商都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根文化”、“姓氏文化”、“圣贤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依托,整体文化旅游品牌确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应走出以往古建筑重复建设的桎梏,升华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延伸文化资源的内延,加深客户体验,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把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增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环渤海;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整合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旅游产业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它具备了集群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是按某种有效的方式,将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以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旅游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地销售给旅游者,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同盟,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二、环渤海地区旅游整合开发与协作现状

我国不同层次、规模的区域旅游协作与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城市群发展一脉相承,旅游产业已成为环渤海区域融合最先进入操作层面的领域。1985年9月环渤海首次提出区域旅游协作,其地理范围涉及京、津地区与辽东、山东两个半岛。2004年至今,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已先后达成“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和“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开放环渤海区域旅游市场。但是,目前环渤海旅游地域综合体尚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组织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像北京和天津、青岛和济南、沈阳和大连的旅游辐射和集聚范围较小,这对区域旅游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十分不利。

三、环渤海地区旅游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一)环渤海地区环境优势的强大吸引

旅游资源不可转移,但区域环境优势能够使不同偏好的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利益主体通过空间移动,向旅游目的地高度集聚。环渤海区位与地缘优势、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等的强势吸引,成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有效运行和整合协作的重要动力。

1.区位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客源市场广阔,交通网络密集。旅游产业通过以京、津、冀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的横向交通网络,哈大、京沪、京沈纵向交通动脉和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港通网络进行高度集聚。

2.经济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也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具有极强的经济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2005年环渤海地区7省市GDP达到55012.23亿元,占全国GDP的30%,人均GDP为23227元,高于全国人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7.41%和40.09%。旅游总收入达到4666.75亿元,是环渤海地区GDP的8.4%,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60%。

3.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拥有约占中国1/3的漫长海岸线,多种滨海地貌类型,燕赵齐鲁和关东地域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兼备,陆域和海域景观交融。特别是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密集,拥有占我国2/3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长城4处),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北京华夏民族村等部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威海、烟台、大连、沈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05年底,共有699个部级旅游景区,占中国部级旅游景区总数的31.37%,其中国家lA、2A、3A、4A级景区分别占中国各级景区总数的36.92%、30.81%、33.27%、29.47%。

(二)较强的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能力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专业化突出,通过纵向、横向企业之间的物质支撑、信息共享、经济协调产生合作绩效,使各种产业要素在集群区域内通畅流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大,某一功能的实现,必须有一群相关辅助产业的强力支撑,旅行社、星级饭店通过网络化布局,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环渤海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日益完善和增强,共有星级饭店849个,占全国星级饭店总数的近25%,旅行社4848家,占全国旅行社总数l的31.5%。

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最强大的经济增长中心,对华北和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东联日韩、南联长江、北联辽中南、西联京津的桥头堡,辽中南城市群则能够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在市场机制调节与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树立合理的分工意识,充分发挥三大城市群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能够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和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集群格局。

(三)集群地域性和层次性的系统构架

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是指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旅游流的运动规律、旅游资源的组合效应、旅游地的通达性及旅游市场形象定位等地域差异决定了集群的空间构架。从空间上看,环渤海旅游圈总体上看分为三大旅游板块、五大旅游中心。辽东板块包括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旅游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旅游区,京津板块包括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旅游区,胶东板块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旅游区和以青岛为中心的青岛旅游区。三大板块和五大中心又是由众多小板块和旅游区组成,并保持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因此,环渤海地区已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主体,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层次清晰的旅游地域系统。

总的来说,环渤海地区的环境优势、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旅游产业集聚的地域性和竞争力,促使环渤海旅游要素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特色分工及互补,从而维持着一种较为稳定的、长期的、非特定合约的集聚。

四、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与协作模式

(一)政策制度整合与协作模式

1.编制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环渤海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与合理调控。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功能区划,划定各类旅游功能区,确定区域旅游开发功能和空间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开发,并依托强有力的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实施保障。7省市应正确定位区域旅游功能,即北京应借助奥运优势,天津应依托国际化贸易港的建设,河北应加强与京津旅游产业对接,山东应提供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辽宁应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山西应提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能源支持,内蒙古应依托13亿亩草原维系区域生态旅游资源。

2.建立区域旅游行政组织,加强区域协调管理。环渤海地区行政区域层次较多,分割过细,城市群各城市隶属关系不同,无法形成一体化,这给城市之间的协调带来很多掣肘因素,阻碍了区域及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机融合。因此,应建立环渤海区域旅游行政组织,加强开放政策和政府间的协调与强力整合,有效配置优势地区与非优势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旅游要素,整合旅游竞争优势。

(二)旅游要素整合与协作模式

1.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作。主要包括:(1)人文旅游资源整合。辽宁古文明探源旅游-天津古城文化旅游-北京华夏文明-河北涿鹿“三祖文化与三国文化”旅游-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山西大同古建筑与五台山文化旅游-内蒙古赤峰辽文化与古人类文化旅游。(2)自然观光休闲旅游资源整合。辽宁鞍山千山、凤凰山、医巫问山、鸭绿江、本溪水洞、青山沟风景名胜区-天津盘山-河北太行风光、承德森林草原、崆山白云洞-北京八达岭-十三陵与石花洞风景名胜区-山东泰山、青岛崂山、博山、青州风景名胜区-山西黄河旅游风光与汾源山岳风光-内蒙古扎兰屯草原风光。(3)度假旅游资源整合。滨海度假:大连金石滩、旅顺口海滨-天津海滨-河北承德、北戴河-青岛石老人。温泉度假:天津东丽湖-河北白洋淀-内蒙古赤峰温泉旅游-青岛即墨温泉旅游。

2.旅游产业要素的整合与协作。环渤海地区旅游企业集聚规模优势巨大,拥有接近中国总数1/4的星级饭店,北京、山东、辽宁拥有星级饭店的座数排在中国前10名。通过旅游集群的系统化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核心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的配置,增强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今后应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企业集团和国际旅行社企业集团的建设;加强区域旅游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设与协作,合理布局和统筹衔接区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以地铁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增辟通往主要客源国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建立和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服务性质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救援中心。

(三)市场网络整合与协作模式

规范旅游市场,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对于环渤海区域旅游协作尤为重要。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1)旅游线路协作。即整合环渤海7省市内各自分散的旅游线路,建立和推出特色鲜明、内涵完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滨海旅游精品线路(滨海度假、港口旅游、海洋人文旅游、滨海生态旅游)、城市群历史与现代主题线路,奥运旅游线路,会展与节庆旅游线路,着力运作贯通京津冀、串连京津沪、沟通中日韩、辐射环渤海的优选旅游线路。(2)市场品牌整合建设。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以地方特色为旗帜,集中广告宣传力度,特别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青岛2008年奥帆赛为契机,整合环渤海奥运旅游品牌。(3)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组建和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引导和推动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向集团化、品牌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四)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以相邻省区旅游资源密集圈和旅游产业密集带为基础,构造“三核心、三组团、一产业带”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地域系统。通过确定核心带动城市、重点组团城市群、滨海旅游产业带,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化整合与协作模式,即以大连、北京、青岛为核心,突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组团集群协作发展,打造环渤海滨海旅游集群产业带,构建环渤海7省、市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空间体系(如上图所示),从而推进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形态从“点”增长极集聚阶段向“点一轴”增长极、产业带以及区域聚集扩散的转变。

1.培育三大旅游核心和产业集群。以大连为核心,突出其“北方香港”、“浪漫之都”的形象,加强旅游度假休闲产品的开发,以带动辽中南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借2008年奥运会之势,以北京为枢纽城市,与津、冀联合开发“海、陆、山”兼备、文化内涵丰富,展现具有东方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带,带动京、津、冀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借助山海岛风光,滨海近代多国建筑与都市人文以及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突出滨海度假、观光以及体育、会展专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2.打造滨海旅游集群产业带。重点依托2008年青岛奥运帆船比赛的机遇,整合开发大连傅家庄和金石滩浴场一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和南戴河浴场一青岛一、二、三、六海水浴场和石老人、金沙滩海水浴场,开展水上娱乐旅游产品;划分大连、秦皇岛、青岛重点度假旅游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次一级度假旅游城市,联合开发滨海度假旅游产品;整合滨海风景观光旅游资源,突出开展大连一青岛山海风光和都市景观旅游,辽河三角洲湿地一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旅顺口一承德一兴城古城、锦州、绥中滨海历史遗迹旅游。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谢春山,李诚固.试论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特征与功能定位[J].财经问题研究,2005,(8).

[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4]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5]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12).

[6]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共生理论川滇地区旅游合作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区域旅游合作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合作的模式、动力机制、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绩效上,同时还对有较强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用价值,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探索旅游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即旅游竞合进行研究,但多以单一目的地为例,研究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地合作的相对较少。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在分析川滇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条件和模式进行探讨,对促进川滇两地旅游合作共生,实现两地旅游发展共享互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缘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h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从共生的定义来看,共生包涵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各区域间在各个层面上开展旅游合作,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区域间也存在着竞争,尤其是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有效地消除或弱化区域旅游竞争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可作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共生关系构成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存在共生机制和界面,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传递以及关联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构成共生关系的一般条件包括:一是各共生单元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时空联系;二是在时空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各单元之间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三是共生单元之间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四是共生环境的好坏对共生关系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有巨大影响。

由上文可知,旅游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应包括:一是区域间旅游业在运作方式、发展规划、配套设施、总体规模、旅游资源等方面质量兼容;二是区域间有人员、资金及信息的交流,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等单元能够形成一个共生界面;三是区域间有较为近似的民族文化基础,使旅游共生界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四是区域间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共生的禀赋条件较为优越;五是区域间的政策制定者对合作共生要能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两地的旅游合作。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模式

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可以分为间歇共生、点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一体化共生”是共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封闭时间区间内形成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其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上全方位相互作用且共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内在必然性,使得一体化共生的各共生体无论在分工、交流,还是在结构及介质上都比较稳定,各共生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共进化作用力[2]。就区域旅游来说,一体化共生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共生区域间在旅游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线路设计、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能够开展合作,主要体现为区域间政府能够以合作的态度来支持旅游发展,推动区域间合作的进程,可以视作是“自上而下的共生”。二是各区域间的共生单元如政府、旅游中介机构、景区、接待机构和游客之间有较多的资金、信息和人员交流,可以视作是“自下而上的共生”。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根本法则和基本方向,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区域旅游地在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将分割的旅游区放在一个整体构架下,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格局,真正实现旅游地间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3]。

二、川滇两地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一)区域概况

川滇两地旅游资源均较为丰富,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2105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73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5亿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81亿美元。云南省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10753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23亿人次,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328179亿元,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巨大。

(二)川滇旅游合作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川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既包含同类旅游地,也拥有互补性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两省共有A级以上景区290个,其中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1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9个,部级26个,省级133个;国家5A级景区11处。2015年四川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旅游经济发展跃入全国前列,旅游经济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比超过15%;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总量达到18586亿元,占到了整个社会增加值1352%。川滇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两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产生“1+1>2”的效果,提高两省旅游产业对客源的吸引力,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特色活动,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样性需求,进而创造出最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2旅游地空间接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云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而四川作为古蜀、三国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渊源,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拥有绚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川滇两省处于同一个区域范围内,且接壤区域较大,空间上的接近性为两省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地理空间的联结性,使得同一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地州,经过常年的和睦发展,在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各民族具有的一些文化基本特性也保存下来;由于某些语言与习俗相近、经贸往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川滇地区的联系比较密切,历史文化上的这种渊源关系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3区域经济增长较快,服务设施配套良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372万亿元,增长87%。四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地的经济总量在西南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川滇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截至2015年,四川省共有五星级酒店31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西部首家七星级酒店开业;云南省共有五星级酒店19家。截至2015年,两地共有旅行社1573家,其中有两家旅行社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2015年四川民用机场数量达18个,直接通航城市199个;云南民用机场数量达13个,直接通航城市100个;截至目前,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05公里,一、二级公路突破12万公里;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16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突破31万公里;两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状况大为改善。

4傻睾献饕庠附锨浚旅游合作潜力较大。川滇两省各地州由于处于同一个地理单元内,各地区的地质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定的屏蔽现象,例如丽江各古镇与大理各古镇,除了自身之间存在空间竞争外也面临着四川阆中、平乐等古镇的竞争,如果这种竞争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对两地旅游产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伤害。在这一背景下,两省也逐步认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两地共生共荣的唯一路径。近年来,两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和加强,,提出川滇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品牌,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加快形成共同开辟客源市场、共建旅游环线等合作机制,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综上所述,川滇两地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各有特色,旅游服务信息传递较为畅通,人员来往密切,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旅游资源既有共融性又有差异性,两地政府对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意愿较强,两地开展区域旅游共生合作的条件较为充分。

三、川滇旅游合作模式选择

(一)共享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川滇两地应该以更为宏观的战略思维来推动旅游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川滇民族、文化、景点等优势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形成旅游“规模效应”,充分利用川滇两地的良好自然禀赋和文化遗产,合力打造“大香格里拉环线”经典旅游品牌,向游客展示川滇地区最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同时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两核三纵的旅游大环线:即以成都、昆明为枢纽,打造西中东三条经典旅游线路,西线为经雅安、康定、巴塘、德钦、香格里拉县、丽江、大理、楚雄至昆明的“神山圣水民族风情之旅”;中线为经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昆明的“冬日暖阳康养之旅”;东线为经成都、乐山、昭通、昆明的“神秘大佛之旅”;三线互为环线。同时可争取开通丽江直飞九寨,腾冲直飞西昌等支线航班,实现旅游枢纽间的无缝对接,节约旅游者在两地间的交通时间和成本,使游客在川滇旅游获得更好的感受。

(二)共拓客源市场,增强整体竞争力

川滇两地地域相邻、线路相连、产品互补,同时客源地也较为互补。四川相对来说接待国内游客较多,而云南接待国外游客较多。川滇两地完全可以互相借力,协同进行客源市场开发,树立统一的市场概念,通过共享品牌形象,共办旅游展会,降低广告费用和营销成本;通过客源市场共享共拓,推动旅游客源互换来促进成本内化,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从而使区域内各旅游地凭借整体力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4]。

(三)组建区域旅游协调部门,实现区域旅游共生发展

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川滇区域旅游合作共生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旅游管理部门的扶持引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合作氛围,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通过政府的扶助建立旅游战略联盟,促进两地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资,构建由旅游上游供应商、旅游企业、销售渠道和游客有机互动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通过战略联盟与政府共同集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障两地旅游地间的通达性和畅通性,提高两地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同时更好的实现旅游信息、经验和人员的交流,促进两地旅游业的良性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0

[2]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