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6篇)

时间: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1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颈椎及其附近软组织的病理改变而造成的颈神经根颈脊髓受压,而出现的头、颈、肩、肩背、上肢酸、麻、沉、痛等综合症状。颈椎病以神经根型最为常见。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方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具有手法简便、患者痛苦小、效果显著等优点。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收录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我院推拿科门诊治疗的颈椎病人132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43例;年龄33~72岁,平均45.8岁。平均病程11个月。

1.2纳入标准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确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本组采用弹拨腋下法。在手法操作前,嘱患者取坐位,低头放松,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开始操作。

2.1.1以双手拇指指腹从风池穴开始沿颈棘突两侧向下至大椎按揉颈部肌肉10min以放松肌肉,以相同手法放松项韧带5min。

2.1.2一指禅手法弹拨颈棘突两侧肌肉和项韧带各2次。

2.1.3指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内外缘。

2.1.4双手拇指挟于风池穴,其余四指放于下颌关节前下方,用力向上托住头部做牵引动作,持续1~2min。

2.1.5复位手法:以左侧为例,患者坐位,低头放松,双手放于身体两侧,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右手五指托住患者枕部,向上用力牵拉,左肘窝托住患者下颌部,向左后上方牵拉至最大角度,两手协调同时用力,此时往往可听到“喀哒”响声,手法完成。

2.1.6患者仰卧位,患肢平放于身体两侧,依次弹拨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患肢高举过头,头偏向健侧,从极泉穴开始沿手少阴心经走行至少海穴弹拨3次,以整个上肢产生麻木感为宜;患肢触摸健侧肩峰,弹拨手太阳小肠经。在有萎缩、结节、条索状痉挛的软组织部位做重点弹拨,使其松解为宜。运用该手法时尽量使局部及远端有症状的部位产生麻木、酸胀或温热感。

2.2对照组运用滚、揉、点、按、弹、拿等常规手法施术于颈肩及上肢,未做其它特殊处理。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关于颈椎病疗效的标准制定。治愈:自觉症状及阳性反应物全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好转:自觉症状减轻,阳性反应物略有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阳性反应物仍存在。

3.2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治愈45例,占64.29%;好转24例,占34.29%;无效1例,占1.42%;总有效率98.58%。对照组中,治愈30例,占48.39%;好转23例,占37.10%;无效9例,占14.51%;总有效率85.49%,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下表。

4典型病例

刘某,男,42岁,职员,因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僵硬,左肩酸痛伴左上肢及左小指、无名指麻木。无头晕头痛。检查:5~6及6~7颈椎棘突及左侧横突处压痛并向左肩胛骨区及上肢部放射痛,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压头实验(+),颈椎MRI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5~6、6~7间盘左后突出,相应硬膜囊受压。经用上述方法治疗20天,痊愈。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2

方法:采用针刺双侧风池、双颈椎夹脊、双侧肩井及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再行推拿治疗。

结果:经7~30次不等的治疗,总有效率92.25%。

结论:用针炙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关键词:颈椎病电针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7-02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症”,是增生性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其部分症状分别见于中医学的“项强”、“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病症中,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我科从2009年~2011年度收治的病人中,选择80例典型颈椎病,采用电针加推拿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0~50岁不等,发病10天~2年不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7例。

2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劳损和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等,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部疼痛,头痛眩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3治疗方法

3.1选穴。双侧风池、双颈夹脊2~4、双侧肩井、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

3.2操作。风池穴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入,使针感沿头顶传导。颈夹脊取颈椎2~4,旁开0.5寸,稍向项韧带斜刺,进针1~1.5寸,使局部感到酸胀。肩井穴先直刺,后稍向肩后方向进针1.5~2寸,避免刺入肺尖部,以酸胀为宜。曲池、外关、合谷均采用直刺,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沿循经方向传导。以上各穴接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3.3推拿。先用滚法在颈部、肩部及上肢来回5~10次,疏通颈肩部及上肢经络,接下来按揉风池、颈夹脊,肩井及肩胛内缘,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特别是风池穴按揉力度以酸胀,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此穴位为治疗颈椎病要穴,按楺5分钟左右,其余穴位按揉2分钟左右。再拿颈椎两旁及肩部肌肉,使颈椎肌肉韧带充分放松。最后用板法,术者站在患者后面,患者低头放松,术者一手放置在患者的下巴处,另一手扶住患者的忱部,当把患者头部向左或向右旋转到有阻抗时,双手同时用力,听到“咔嚓”声,而结束手法。

4疗效标准

4.1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原有症状消失,颈部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进行正常工作与学习。好转:颈肩背部症状减轻,颈部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4.2治疗结果。痊癒:53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5%。

5讨论

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慢性退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等压迫和麻木,无力,重者可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按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开始常以神经根压迫和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以后逐渐出现椎动脉,交感,脊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此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因此针刺风池穴,可以直接作用于椎动脉及周围组织,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消除骨质增生对颈后神经的刺激,解除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缓解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可疏通督脉及太阳经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具有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2]。推拿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对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作用,使受压的神经得以缓解,促进炎症及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功能[3]。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是目前保守治疗中较好的手段而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7.0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7-0123-02

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是目前肩部骨折中的重要病症,大多由交通事故或高空坠落等高能量引起,在产生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时患者通常全身带伤,使得在进行治疗时难以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最终治疗效果不佳,引起患者肩关节功能发生障碍。本文主要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提供相关工作者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其手术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每组20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随访。手术组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47.39±2.48)岁;高空坠落7例,交通事故13例;左侧骨折14例,右侧骨折6例;远端骨折8例,锁骨中段骨折2例,中远1/3交界处骨折10例;伴随体部骨折3例,产生肋骨骨折5例,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伴随血气胸4例,出现臂丛神经损伤4例。非手术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47.36±2.46)岁;高空坠落5例,交通事故15例;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8例;远端骨折7例,锁骨中段骨折5例,中远1/3交界处骨折3例,单纯肩胛颈骨折5例;伴随体部骨折6例,产生肋骨骨折4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例,伴随血气胸6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术治疗组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平卧位,使患者锁骨骨折处暴露,对其进行复位。通过重建钢板将其做好固定,之后处理患者肩胛颈骨骨折。操作时取患者侧卧位,令骨折部位向上后进行手术。入路方法有经肩胛骨外侧入路与后侧弧形入路两种。

一般经肩胛骨外侧入路,切口由患者三角肌后部进行,顺肩胛骨外侧做纵向切口,直至其到肩胛下角部位.由患者的冈下肌及小圆肌之间进入,切割患者的相关皮肤、皮下组织、深经膜,并显露出患者的肩胛外缘部位,将肌肉上下拉牵防止患者出现血管损伤,暴露出患者的三角肌后缘部分[1]。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复原后做好临时固定,并通过重建钢板进行塑形固定。

后侧弧形入路则是从肩锋内侧入路切开,并沿肩胛冈外侧部分走形,之后向肩胛骨下角弯入。从肩胛冈部位开始切断三角肌,并沿冈下肌及小圆肌进入内部,使患者骨折部位暴露,便于进行固定复位工作,同时采用C臂X光机及时对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透视监测,当确定复位且固定后放置引流片,并缝合手术切口。

非手术治疗则主要是通过三角巾或上肢吊带的方法,利用石膏绷带固定患者骨折部位,从而进行复位处理。在进行处理中需注意患者的疼痛状况,缓解患者疼痛,之后需指导患者进行训练,保证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不受到障碍,一般在6周后需解除固定,并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适当进行肌力训练。

1.3观察指标

通过相应的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恢复状况,若患者肩部不再出现疼痛,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不受限制,能够正常生活,外展肌力表现为5级时则表示患者恢复状况优;若患者肩部有轻微疼痛,进行肩关节活动时部分受限,但能够正常生活,外展肌力表现为4级时则表示患者恢复状况良;若患者肩部出现中度疼痛,进行肩关节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患者生活或工作受到影响,外展肌力表现为3级,表示患者恢复状况尚可;若患者肩部出现剧烈疼痛,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严重受到限制,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则表示患者恢复状况较差[2]。治疗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X线片影像征象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恢复状况较术前好转,见图1、图2。

3讨论

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主要是指锁骨中部骨折并伴随其同侧肩胛骨骨折的一种浮肩损伤,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的办法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肩胛颈骨折主要是因交通事故、高空坠物或其他直接外力严重暴力引起的,一般在经车祸损伤时直接对人的前胸及锁骨产生暴力作用,出现锁骨及肋骨骨折的现象,而当其暴力过大时容易影响肩胛部位,从而使患者出现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的症状。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容易直接损伤肩胛颈部位的神经血管,且合并肋骨骨折时还容易影响患者的其它部位受到损伤,造成患者死亡或暂时性休克[3]。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需要需要对骨折患者的致伤机理及伤情分析确保患者的各方面状况后合理选择手术。需注意当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复位固定时,对于内固定较为牢靠的患者可采用吊带或三角巾对患者的骨折肢体加以保护,并及时指导患者活动训练其肩关节功能,确保其恢复状况良好。而在患者内固定较松时则需禁止其术后行动,避免固定脱落影响恢复,当手术完成2周后才能让患者于吊带保护患肢的情况下进行其肩关节功能的训练[4]。而直到6周后则可解除患者相关的外固定,并帮助患者训练肌肉力量。

此外,通常采用非手术法治疗单纯肩胛骨骨折患者或只锁骨骨折部位较小的患者。由于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时会使锁骨失去支撑作用,造成浮肩现象,而上臂重量引起患者肩部下垂并出现旋转的趋势,引起肩胛颈骨移位的现象[5]。一般在进行此类骨折状况的治疗时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进行复位,可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同时需保证患者对手术的适应症,并在进行手术治疗时严格按相关手术操作步骤进行,并注意避免损伤其他部位或引起感染。一般可采用重建钢板、松质骨螺钉、钢丝张力带等进行锁骨固定。注意在患者的骨膜进行剥离时严格注意显露,通常采用俯卧位进行剥离[6]。且在剥离患者的冈下肌时需注意应从患者的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腱、肱骨外科颈四部分所围成四边孔内入路,通过其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及该四边孔所形成的三边孔,从而保证其通过旋肩胛动脉进行固定治疗[7]。但由于其步骤容易造成此类组织损伤,因而在进行手术时需注意进行保护。通常在肩胛内侧缘显露时需注意保护其颈横动脉及肩胛背神经,严格按照入路步骤从颈干发出后进入肩胛骨上角,再经过肩胛提肌,从大小菱形肌深面部位进入肩胛下角,从而使得动脉网丰富保护患者的颈横动脉及肩胛背神经[8]。而在对冈下肌进行手术时需注意避免显露的肩胛下神经受到损伤,通常需要进行上下拉牵并紧贴骨面进行骨膜剥离。

综上所述,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一般可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进行选取时需要根据患者致伤机理及伤情分析,并保证患者对手术的适应症。仔细考虑患者的肩胛骨位移程度及其它骨折现象,并考虑患者是否出现韧带损伤,从而选择合适固定方法进行固定,将患者做好分类后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嘉.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3):9-10.

[2]王广斌.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81-82.

[3]汪科华,蒋巍,杨乐,等.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55-56.

[4]徐国兴.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J].现代养生B,2015,31(12):75.

[5]吴邦耀,谢杨,张鑫宏,等.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肩甲颈骨折的治疗[J].医学信息,2015,28(7):73-74.

[6]陈红卫,赵钢生,赵胜春,等.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J].中医正骨,2012,18(12):41-42.

[7]黄绪奎.同侧锁骨骨折合并移位肩胛颈骨折11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6):59-60.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针灸;颈椎性肩周炎;临床

在人体内全身各关节中肩关节是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肩关节的关节囊相对比较松弛,主要是依靠关节周围的肌肉、滑囊、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1]。肩周炎是临床上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又被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人群主要是是40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本文将近年来针灸在颈椎性肩周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进展概述如下。

1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能够使经络气血运行加快,解除紧张或痉挛的肌肉,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情况[2]。彭君华等曾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肩三针结合辨证配穴进行治疗,以肩k、肩s、肩贞为主穴,寒湿阻络型颈椎性肩周炎患者以阿是穴、风池、手三里、阳陵为配穴,气虚血痕型颈椎性肩周炎患者以曲池、足三里、外关、合谷为配穴,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3]。张华等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针刺足三里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针刺肩k、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而治疗组患者针刺患侧足三里,则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5%。张氏等将患侧颈椎夹脊穴作为主穴,颈项前俯或后仰时表现为颈项疼痛加剧的患者将天柱、风府、大椎作为配穴,颈项左右活动时表现为颈肩痛的患者将肩井、后溪作为配穴,然后根据辨证增加配穴,研究结果表明40例患者中29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显效,1例无效。刘汉利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针刺条口穴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治疗组患者针刺条口穴,对照组患者对肩k、肩贞、臂、肩宗、曲池、手三里、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则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0%,而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2%。

2温针灸治疗

温针灸治疗颈椎性肩周炎是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原则,温针灸所使用的艾条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能够附在穴位处的皮肤上,并能够渗透进患者的体内而产生作用[4]。杨瑞春[5]曾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组患者选取的主穴为肩k、肩贞、肩前、曲池、外关阳陵泉,然后根据辨证增加配穴,实证采用泻法进行针灸,虚证患者采用补法进行治疗,留针后对肩部主穴进行温针灸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6]。李丽等研究发现采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对照组。陈振虎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治疗时将第1针选取于肩峰下的凹陷中,第2针于同水平前方2寸处,第3针于同水平后方2寸处,使用温针灸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赵岩对54例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是选取条口穴为主穴,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用配穴,肩臂外侧痛的患者选取谷或肩k为配穴,肩臂内侧痛的患者选取肩内俞或列缺为配穴,经过为期10d的治疗后疗效显著优于采用布洛芬治疗的对照组。郭青在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芬必得胶囊,而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是穴滞针手法并加以温针灸,并联合循经远端取穴来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颈椎性肩周炎能够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并且还具有除痹止痛等疗效,主要是对患者体内阿片肽和5-HT的含量进行影响而达到镇痛的效果[7]。周氏等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选取患侧肩k、肩s、肩贞、合谷、曲池、阿是穴、内关为主穴,风寒型肩周炎患者选取外关为配穴,血瘀型肩周炎患者选取血海为配穴,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选取足三里为配穴,在针刺得气后,接电针2对于肩k、肩s、肩贞和阿是穴处,进行20min的持续刺激,此次治疗的30例患者中17例患者痊愈,7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好转[8]。

4针灸配合推拿

针灸配合推拿能够显著改善局部的血液流通和新陈代谢,解除粘连,使炎症反应消失,从而增加例患者肩关节的活动能力并提高肌力,能够使患者的肩关节尽快恢复正常功能[9]。笔者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对局部分经取穴配下肢经合穴进行针灸,运用奥式手法采用被动生理运动和被动辅助运动进行治疗,则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另外笔者在进行治疗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针刺肩k、肩s、肩贞、肩前、阿是穴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对肩k透极泉、肩s透肩、天宗透肩贞、外关透内关选用透刺法进行针灸,并同时配合提肩弹拨推拿来进行治疗,则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2%和87.7%。刘红玲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温针灸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1.43%;治疗组患者给予患侧肩s、肩k、臂、肩贞、阿是穴、俞、曲池、合谷进行温针灸并采用患侧肩部的手法松解来进行配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黄义泉在对颈椎性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推拿的方式来治疗,对患者患侧阳陵泉、肩前穴、肩k穴、肩贞穴、阿是穴进行温针灸治疗,并用掌根按揉患部及肩脚部,然后用点、按、弹、拨手法对患者患部肌肉筋骨进行充分松解,再选取抖法将患肢被动内旋和外展,最后用搓法由患者患侧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10];而对照组患者单纯针刺侧阳陵泉、肩前穴、肩k穴、肩贞穴、阿是穴,则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67%。

5结语

中医认为肩周炎发病的病中老年人是因为身体各方面的技能到了衰退阶段,免疫力及自身抵抗力开始下降,此时及其容易出现炎症,加之由于患者通常长期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肩关节的活动量比较大,肩关节的肌肉、关节囊和肌腱等组织容易因为过度劳动受到损伤,此时若收到风寒侵袭或外伤,就会造成机体紊乱,发生炎症。作为人体运动量最大的关节,关节囊本身就很松弛,极易发生退行性改变,造成肩周炎[11]。随着对肩周炎发病机制日益深入的研究以及临床中医学实践的大量总结,临床上用于颈椎性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针灸治疗颈椎性肩周炎具有疗效好、痛苦少以及无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颈椎性肩周炎的重要中医康复手段之一[12]。对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性肩周炎的规律以及于病变局部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临床上治疗颈椎性肩周炎提供更有利的理论依据[13]。

参考文献:

[1]郭松.推拿配合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04):194-195.

[2]陈滢如,王亮,高海波,等.基于调查的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关注问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9(08):2475-2478.

[3]刘亨.针灸治疗颈椎性肩周炎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3,12(11):80-81.

[4]李惠.针灸治疗颈椎性肩周炎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9(13):2393.

[5]赖雪燕,张嘉玲,祁冀,等.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4,11(09):65-68.

[6]陈瑾,刘光谱.针灸治疗肩周炎近10年临床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00,09(11):50-53.

[7]彭唯娜,毛湄,刘保延,等.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分析[J].中国针灸,2007,09(06):453-457.

[8]徐星凯,许茜,许金水.针灸治疗肩周炎随机对照试验的刺灸法运用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3,09(11):60-64.

[9]张荣丰.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方法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5,11(02):379-380.

[10]严攀,刘波,刘辉,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创伤性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2,12(09):104-105.

[11]金鲁微,韩云.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09):156-157.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手法浮针疗法治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9-02

由颈椎管内、外慢性软组织损害引起的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近几年青年人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应用手法配合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近十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6例中男171例,女115例;年龄29岁-58岁;有外伤史17例;有诱因发作史87例,慢性发作199例,颈椎管内无菌性炎症,以痛为主的216例,颈椎管内慢性无菌性损害,机械性压迫,以麻为主伴有疼痛的70例,合并颈椎管外慢性软组织损害如提肩胛肌附着处、肩胛骨脊柱缘菱形肌起止点、冈上下肌、小圆肌疼痛的患者236例。

1.2临床症状。患者病发初始均有颈肩背部的轻度损害,上肢手指麻木,慢性发病者均有颈肩背僵、板硬或习惯性落枕,继而出现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夜不能寐,手指发胀,握力减退。有53例出现双下肢足趾麻木、腿软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其中1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发沉,行走时似踩棉花样感,8例间有胸部束带感,二便正常。

1.3体征。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功能活动受限,颈肩背多处软组织压痛。颈椎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椎后伸试验(+)伸臂牵拉试验(+)。

1.4影像学检查。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后上下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形变小,或后纵韧带骨化,本组病例均作CT或MRI检查,其中颈椎间盘突出126例。

2治疗方法

2.1推拿疗法。

2.1.1颈椎前屈位引伸归挤手法治疗:①患者仰卧位,颈后部垫枕,病变部位如左边是患侧,医者向左微侧屈旋转,医师站在患者头上方,右手从病人颈项部插入,掌心朝上,中指抵压在患病节段的的后小关节;或横突部(兼治水平位移和前后位移),大鱼际和拇指分别夹拢颈部(患病节段的横突),小鱼际及手的尺侧卡在病人头部枕后粗隆,左手腕部屈侧对准病人下颌部,嘱病人全身放松,助手站在病人的远端,双手紧握病人的左踝部,上下同时对抗牵拉,医师指下可感觉关节松动并闻及弹响,手法即告成功。该手法五次为一疗程。②患者端坐位,躯干向后紧靠椅背,首先用2条专用布带将双肩固定于椅背,手法放松颈项肩背的肌肉,然后调整颈椎前屈角度,病变在上颈段前屈约10°~15°,中颈段15°~30°,下颈段大于30°。助手站在患者一侧,一只手托住下颌,另一只手放置在枕后粗隆部,双手沿调整好的前屈角度用力将头颅向上用力托起,医师站于患者身后,双手呈握空拳状,分别放置在颈的两侧。以右侧为例,左手拇指指腹按在病变节段后小关节处,右手拇指向左顶在下一节段颈椎棘突的端侧,在助手向上托起的瞬间,医师随之左拇指向前上顶推,右拇指向左速顶重推,治疗左侧时,左右手拇指交换位置,以同样的手法实施。医师指下可感觉关节松动并闻及“咯吱”响声,手法即告成功。该手法每一病变节段实施治疗一次,适用于颈椎2~7前后水平位置异常。

2.1.2颈椎牵引定点旋扳整复松解手法。患者坐位,颈椎牵引20~30分钟,角度依据上中下颈椎病变节段分别取:前屈10°、20°、30°,重量8kg~10kg,以右侧为例,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双肩部,患者在牵引状态下充分侧屈,医师右手托起患者下颌,其拇指置于患者右面部颧弓部,余四指放于患者左面颊。左手拇指按压棘突右偏的小关节:余四指放置于左肩,头颈向右旋转至弹性限制位,瞬间快速旋转,左拇指同时向前内方施压。闻及小关节弹响声与指下跳动感,将头部复正,继续维持5分钟牵引,治疗结束。该法适用于颈椎2~7角度位置异常。

2.1.3颈椎侧方归挤整复松解手法。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头部向健侧旋转45°,患侧在上,头部水平位,医师弯腰站立于患者头部方向,脸朝向患者,左手掌置于患者健侧脸颊,掌心不要贴压患者耳朵。右手的指掌关节推开有病变的C2-C5关节突附近的软组织后顶在患侧有病变的C2-C5关节突上,手掌微向无名指方向侧屈,手肘贴近身体。医师左手微向患者头顶的方向牵引并拉开C2-C5健侧的关节。右手在患者呼气将近之时,瞬间发力,完成整骨松解,发力的方向是由后向前。该法适用于颈椎3~7水平位置异常。

上述手法整复松解治疗依据病变阶段的多少而定。同侧同一阶段一般不超过2次。手法治疗后可对症药物治疗,辅助颈椎牵引,巩固、维持疗效。

2.2浮针疗法。

2.2.1。患者取坐位,颈和上肢自然放松。

2.2.2进针方法。颈项部疼痛进针点一般选择痛点下方,方向向上直对痛点。操作时让患者头稍向前倾,以使颈项部皮肤平整,利于进针。肩胛冈上部疼痛多从外侧选择进针点,向脊柱方向进针。如疗效欠佳时,可在从痛点下方补刺一针;肩胛内缘疼痛一般从同侧肩胛部向内进针。浮针治疗一般连续治疗2次,一天治疗一次,一般是推拿治疗后进行。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为阴性。好转: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部分阳性体转为阴性。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疗效:本组286例,治愈176例,占61.54%,好转93例,占32.52%,无效17例,占5.94%,总有效率为94.0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讨论

4.1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产生的病因:一般由于颈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前、后纵韧带松弛或钙化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由于长期姿势不良(强迫如长期低头工作、打麻将玩游戏)或外感风寒等原因造成的机械性压迫,血液循环障碍,椎管内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激发无菌性炎症或机体自身免疫反应,造成椎管内外慢性软组织损害,包括节段性颈脊髓缺血变性,蛛网膜粘连,神经根周围炎及反射性颈、肩、背肌紧张、肌痉挛等椎管外慢性软组织损害引起以疼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4.2手法治疗原理和目的:①解痉疼痛:由于反射性肌紧张、肌痉挛出现颈肩背部肌肉非协调性的异常收缩,肌张力异常升高,如无肌肉形态结构、组织性质等方面的病理改变,上述手法均有牵拉松解肌肉的高张力,使异常的肌肉张力恢复正常,疼痛症状得以缓解。②松解粘连:因慢性软组织损害可导致颈椎关节、神经根周围、压迫物与被压迫组织之间发生粘连引起临床症状,疼痛就是其中之一。手法可使神经根和关节周围及其它部位的粘连得到一定程度的松解。③矫正关节错位:颈椎关节出现位置异常可使椎间孔和横突孔内的神经根、椎动脉迂曲、扭转或受压、退变,椎间盘突出时可加重硬膜囊、颈脊髓受压损伤的程度。上述手法根据病变节段,矫正的关节进行重点选择、达到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解除滑膜嵌顿,恢复正常的颈椎关节解剖序列,有利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等处组织水肿的消退、血液循环的改善、促使神经根周围炎症的减退及疼痛缓解的目的。

4.3手法特点及注意事项:上述手法具有矫正颈椎水平或角度位置异常、松解、减压、整复的特点、并兼顾到上中下颈段及环枢关节后小关节和钩椎关节各方面。但需注意的是:手法治疗能否成功取决于颈椎的角度,当颈椎后伸时,后关节闭锁,屈颈时后关节解锁,当转颈时,钩椎关节卡锁,中立位侧弯时解锁,小关节面之切线力求符合垂直线,以便于达到小关节之闭锁和解锁,手法在实施过程中宜轻、柔、巧,谨防用蛮力,操作粗暴,真正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唯此称之为手法也。

4.4浮针疗法。是运用特制的浮针针具,针尖对准病灶,在疼痛点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针刺的特殊方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推拿手法配合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胛背软组织疼痛综合征,使临床治疗效果稳定,近期疗效迅速可见,远期疗效更稳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亚平.中医特色疗法,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王军,王福根,和静彬等.手法治疗动力性颈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4):5

[3]王军,王福根,和静彬等.动力性颈椎管狭窄症手法治疗.中国骨伤杂志,1996,9(1):42

[4]千福根.常见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人民军医,1989,2:12—24

肩颈理疗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自拟舒肩通络方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症。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为临床常见,约占颈椎病的60%。表现为:颈枕部及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酸痛、隐痛或剧痛。单上肢、双上肢麻木、疼痛,严重者导致肌张力下降,步态改变,甚至发生四肢瘫痪,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的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目前主要是非手术治疗,最近几年来开发的特异性COX-2选择性抑制性虽在提高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取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副作用,给病人增加不应有的痛苦。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自拟舒肩通络方治疗经根型颈椎病9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观察的9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中西医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5~65岁,平均(49.38±8.96)年,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08±2.35)年。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4~63岁,平均(48.71±9.34)年;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02±2.04)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均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制定如下[1]:①颈枕部及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酸痛、隐痛或剧痛,活动度受限;单或双手臂麻木无力、疼痛;②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后颈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⑤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排除标准:(1)前斜角肌综合症,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症;(2)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症者;(2)可疑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3)患严重的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和颈椎畸形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疗组45例患者全部采用自拟舒肩通络方,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症状加减。

基本方药:生黄芪15g,全当归15g,葛根15g,白芍15g,鸡血藤20g;续断15g,姜黄15g,天麻15g,防风10g,全蝎6g,地龙10g,桑枝30g。寒重加桂枝10g,羌活12g;热重加牛蒡子15g,银花藤20g;痛重加制乳香10g,醋元胡15g;关节屈伸不利加木瓜15g,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1疗程,视病情轻重可服1~2个疗程。

2.2对照组

对照组45例患者全部采用美洛昔康(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27)7.5mg,每日1次;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连服15天,15日为1疗程。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制定如下[1]:临床痊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反复,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生活部分自理,不能持续工作;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好转。

3.2结果

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西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综合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所致。在患椎钩椎关节处的骨赘伸入椎间孔内,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根的结果,尤以下部颈椎(C4-5,C5-6,C6-7)最多见[3]。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无颈椎病之病名,本病属于“肩痛”、“肩背痹痛”、“颈肩痛”、“痹证”等范畴。“肩痛”一症自《内经》始均归属于痹症范围[4]。《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内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病。”《针灸甲乙经卷十》:“肩中热,指臂痛”《张氏医通》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囊久坐致脊背痛。”多因瘀血停滞或感受风寒湿邪或痰湿邪,致使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所致,即“不通则痛”;或素体肝肾亏虚,筋骨经脉失养而致,即“不荣则痛。”病理变化涉及脏腑筋脉、经络气血等。治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方能见效。本方以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葛根、桑枝、天麻、防风、全蝎、地龙祛风通络除湿通利关节,引气达各小关节处而止痛,姜黄活血祛瘀,白芍、鸡血藤养血活血,续断补益肝肾。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功效。通过对自拟舒肩通络方临床治疗观察比较,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