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端午节习俗范例(3篇)
各地端午节习俗范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北京端午节的十一个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北京端午节的习俗北京端午节习俗1:吃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北京端午节习俗2:吃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远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
黄米小枣粽子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无枣的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北京端午节习俗3: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北京端午节习俗4: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北京一景。
现在还有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妇回娘家,要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5: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这些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
北京端午节习俗6:吃黑桑葚、樱桃
旧京端午节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时节,樱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为时鲜果品。
除了甜美喜人的樱桃,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音“刃儿”)。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据说吃了之后不招苍蝇,也有说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误食苍蝇。
北京端午节习俗7:贴葫芦花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北京端午节习俗8: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
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北京端午节习俗9: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北京端午节习俗10:“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北京端午节习俗11:游天坛
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端午节别称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风俗习惯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各地端午节习俗范文
关键词:端午;习俗;神话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72-01
一、了解端午节习俗的神话内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端午节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义,而端午习俗则是这些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载体。
端午习俗的若干要素来自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神龙信仰和法术观念,它们在这个节日中出现,表现了人们通过节日活动禳灾祛疫的意图。这其实是传统节日趋吉避凶的总主题的若干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卫生和体育的节日。人们根据当时和当地的条件采取多种措施防病治病,举办赛龙舟的活动。这些与古代送灾驱疫的信仰和祈福保平安的朴素愿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首先要在信仰层面加以理解。但是这些习俗不仅包含较主观的信仰,而且包含对于维护身体的安全和健康、具有实际功效的活动内容。越是到近现代,这个节日的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越轻,而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越重。
端午节是一个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用菖蒲、艾叶装饰屋宇,长幼之间通过时令物品的馈赠、服侍、佩戴而表达家人之间的关爱。人们在这段日子走亲串友,特别重视姻亲的交往。端午节是儿女、尤其是女婿必须看望岳父、岳母的三个大节之一(还有年节和中秋节)。村社之间的赛龙舟,既加强了村社内部的凝聚力,也强化了村社之间对于大家所属的共同体的认识。竞争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家竞争的是一个共同承认的荣誉。
端午节还是一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主要纪念和传扬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只有通过端午习俗的表现形式,了解端午习俗的神话内涵,才能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端午习俗及其神话内涵
(一)广泛采用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梦粱录·五月》记菖蒲厌胜物说,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辟邪;直到现代的日本和韩国,都仍然保留着这个方面的习俗。
(二)缠挂各种端午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等等。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现在日本在端午节为家里的男孩子悬挂五彩旗帜,是此俗流传到今天的一种变异。
(三)用符图驱邪
《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行“天师符”。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
(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
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
(五)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
(六)划龙舟或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的高潮,是会让整个地方狂热起来的竞技
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是日,竞渡,采杂药”。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隋代的舟楫竞渡颇具规模,只是尚无“龙舟”之说。唐代的竞渡使用龙舟,并有夺标的制度,与近世无异。
关于龙舟与竞渡,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有详细的描述:
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跕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掷水中。龙舟执戈竞斗,谓之“抢标”。又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这里除了赛龙舟夺标的描述,还说到请神、供神的做法,看来这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习俗。赛龙舟还是一种地区组织活动,其地区规模有时大至县市一级。
(七)姻亲交往
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
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三、对传承和发展端午习俗的建议
端午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尤其在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大家必须过的大节。但是,与传统相比,这些恢复是分散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与新时代的需要相比,这些恢复是随意的、盲目的,与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标准不能衔接。
我们认为端午习俗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城市空间得到恢复,并且获得新的发展。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内涵使它在当前显得比其他节日习俗更有复兴、发展的潜力。关键是要注入新的资源,给予新的舞台。
对于各地的端午习俗,当然要鼓励多元发展。在乡土社会,有可能恢复当地的本来面目,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在城市社会,有必要以新的物质条件来表现端午习俗的传统。实惠的粽子进城了,吉祥的香包也可以进城。情人节的玫瑰是很大的生意,端午的香包也可以是很大的生意。最重要的是,赛龙舟也要进城。
各地端午节习俗范文篇3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或赛龙舟的录像和图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鸭蛋、粽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经常看见大人包粽子、吃粽子,这是为了什么?
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组织幼儿观看图片或幼儿用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龙舟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怎样划龙舟的?一边划龙舟还做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绿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来的?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3、教师介绍其他的有关的风俗习惯。
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4、品尝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二
活动背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针对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设计了端午粽飘香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小朋友带30个粽叶,带一点绑绳(尽量用草绳或麻绳等环保材料),伙房准备质量上乘的糯米和红枣(不能再用黑米,很难煮)。
活动过程:
1、教师向幼儿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亲子一起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3、幼儿品尝粽子,体验端午节的快乐。
4、离园时带一个粽子回家让大人品尝,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时间:本周午上午。
温馨提示:各位教师和伙房工作人员,尽量早做准备,9点以前包完,保证午餐按时进行。
幼儿园小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开展了快乐端午粽飘香亲子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浓浓的亲子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2、了解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编蛋网、赛龙舟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端午节的故事;
2、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针、线等;
3、包粽子的糯米、苇叶;
4、编蛋网的绳线、五彩线;
5、自制龙舟两条;
6、幼儿每人一个熟粽子。
活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