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论文(收集5篇)
地质勘查论文篇1
【关键词】地质勘查理论分析技术研究地质勘查测量勘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逐渐深入,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先进的勘查理论、技术方法为我国矿产地质的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对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地质勘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则
(1)遵循规律合理布局。为了使勘查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规律,合理布局,全面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以对实际工作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2)着眼全局统筹规划。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勘查的作用,在进行勘查工作之前,应该从全局出发,对矿产地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在追求商业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经济利益,在勘查工作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对于各类规划区的工作也要做好安排。(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在勘查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分清楚重点和非重点,对于重点矿区应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以获得更大的成果。坚持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4)坚持创新科技增强勘查能力。对于重要的地质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研究力度,使矿产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益。(5)围绕成矿特点开展工作。建立区域的地质事件表,进一步的研究成矿时代,特别是主要的成矿期与地质的热事件在时间上的一定的匹配关系,并运用综合的资料分析成矿地质环境,在此环境下查明必要的陆壳的基底成分和深部的地质等特征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2当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及技术应用的现状
(1)勘点向隐伏矿、深部矿转型。目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重点是露头矿、高品位、浅部矿体,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到2023年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地质矿产勘查的力度,开始向隐伏矿、深部矿、低品位矿转型,深部矿体的勘查势必要求更高的技术与更多的实践经验。(2)矿产地质勘查集体制无力。近年来我国对地表矿和浅层矿产的开采已经接近枯竭,向隐伏矿、深部矿的转型是势在必行。我国仍停留在露头矿和浅矿的开采中,那些矿山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3)地质勘查人才的匮乏。针对地质勘查人员的培养方面不够完善,使得具有专业的勘查技术的人员匮乏,当前土质勘查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深入,较难适应到目前的勘查工作中,不利于勘查工作的展开。(4)新的勘查技术没有广泛应用。随着各种勘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的勘查设备也更新得很快,地质勘查人员对于新设备的熟悉情况对地质勘查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勘查单位还一直在使用比较传统的勘查技术,对于遥感、物探、化探等新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难以应用到勘查工作中去。
3地质矿产勘查方法及技术应用注意要点
(1)找矿预测准则及方法要求。对未知的矿床类型或尚未认识的新矿化类型来说,就要运用求异的准则,研究成矿环境和成矿的特殊性,预测可能发现另一种矿化类型或新类型矿床的产出。对于大比例尺矿产预测,要特别注意深部矿化的“指示信息”、“隐敝信息”和“新颖信息”,因此,必须坚持应用综合方法预测,后者是指进行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益元素预测。(2)找矿预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区域地质调查图件资料是进行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重要基础资料。按大比例尺找矿预测要求,应采用最新资料,对地质图件和相关资料进行修编和预处理,以达到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的精度要求。同时要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通过找矿模型的研究和建立,用以指导矿床的预测,然而,找矿模型的建立只有充分和有效地应用综合地质、物化遥、重砂等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认识和提取找矿标志,使之转化为预测标志,才能提高找矿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坚持地质体运动的理论。要对找矿空间进行布局,根据成矿带的稳定性和成矿类型的不同,根据地质体的整体运动理论结合对成矿围岩和成矿类型的使用进行布局找矿。同时要结合地质体内部运动理论对区域成矿能力进行预测,此外可以根据矿化元素的空间分布和矿产大小对探矿工程的孔径进行选择和辨别,从而推测出勘探区的实际储存量。(4)勘查手段的区域选择。勘查手段的选择应从地质目的和经济效益两者出发来选择找矿方法,也应注意勘查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综合的勘查手段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它可以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多种找矿方法各取所长,合理的进行取舍,提高地质信息和数据量的准确性。灵活的选择勘查手段,通过对勘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5)找矿信息的应用。要深入研究找矿信息,充分运用好这些信息指导找矿。在找地表矿、半隐伏矿时,遥感地质、化探找矿信息,具有找矿开路的先锋意义,结合其他找矿信息综合研究评价,易于陕速收到好的找矿效果。要根据主要矿体的自然形态、产状与展布特点,主矿体中矿化富集部位的分布和主要矿化地段、矿点异常与构造、建造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控矿条件及其展布规律,结合有关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部位和找矿前景。
4结语
缩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的现状是原有的矿区开采过度,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矿产资源开采的后劲不足。矿产开采的队伍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技术的拓展,不断的优化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矿物需求,促进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路.浅析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23-24.
[2]郑文来.地质勘查铅锌矿找矿技术原则与创新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0(8):36-37.
地质勘查论文篇2
石油地质条件
1烃源岩
根据下扬子地块陆区地层、沉积相带向海域展布的预测及研究区实际资料分析,认为南黄海海相烃源岩主要有5套: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下三叠统青龙组。(1)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下寒武统在研究区未有钻井揭示,根据华东局和江苏油田下扬子地块陆区统计结果,其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0.49%,泥岩有机质丰度平均值为3.1%,从黄桥地区烃源岩分布看,幕府山组具有很高的有机质含量,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为好烃源岩。下扬子地块下寒武统,烃源岩RO为0%~3.0%,为高成熟—过成熟。在南黄海地区可以对应下扬子地块苏北地区,经埋藏史分析认为南黄海下寒武统幕府山组烃源岩在志留纪末已处于成熟阶段,在石炭纪进入高成熟阶段,在三叠纪末进入或接近热变质阶段。(2)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根据下扬子地块陆区下志留统烃源岩分析,高家边组有机质丰度为0.54%~67%,有机质类型为Ⅱ型,N4井有机质分析结果表明下志留高家边组为较好烃源岩。在黄桥地区RO平均1.9%,热演化程度为高成熟。局部地区可达过成熟。根据沉积相带及地层总体埋藏深度分析,南黄海盆地下志留统烃源岩也应处于高成熟,局部可达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经埋藏史分析,认为南黄海下志留统烃源岩基本在石炭纪已进入成熟阶段,在三叠纪末已进入了高成熟阶段,部分地区仍旧具一定的生烃潜力。(3)下二叠统栖霞组南黄海钻井钻遇下二叠统栖霞组,其中CZ35-2-1井钻遇岩性主要为黑色灰岩,烃源岩综合评价为过成熟较好-好烃源岩(表2)。(4)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据南黄海钻井资料分析,上二叠统龙潭组岩性为黑色泥岩,烃源岩综合评价为过成熟好烃源岩;上二叠统大隆组岩性为黑色泥岩,烃源岩综合评价为高成熟好烃源岩(表2)。(5)下三叠统青龙组下三叠统青龙组为灰色灰岩,烃源岩综合评价为成熟差烃源岩(表2)。
2储集条件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储层较为发育,储层类型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碎屑岩储层次之[10]。(1)碳酸盐岩储层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台型碳酸盐岩地层普遍致密,只是在局部层段发育了储层。其储层分为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孔隙度6%~8%。根据四川盆地的经验,白云岩有效孔隙度达到6%就是优质高产储层。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层段有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WX5-ST1井普遍见到鲕粒亮晶灰岩和团粒亮晶灰岩(图2),说明青龙组具有与川东北三叠系类似的形成好储层的潜在背景,是储集条件较好的层位之一。CZ12-1-1井3212~3310m井段为石炭系中统,基本为白云岩,纯白云岩厚度达90m。为致密泥晶白云岩,孔渗性差。推测在水体更浅、能量更强的古隆起区,可能发育亮晶白云岩,为好储层。因此,该套地层是潜在的储层发育层位。(2)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中志留统、上泥盆统及二叠系龙潭组。苏北地区的钻井揭示志留系至泥盆系的砂岩见油气,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如N参2井2360.03~3554.39m井段(D-S),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砂泥岩地层。通过对N参2井志留系至泥盆系的砂岩物性分析,孔隙度最大近20%,渗透率最高达26.66×10-3μm2,由此可见,志留系至泥盆系的砂岩是下扬子地块有效储层。因此,该层段也是南黄海非常重要的碎屑岩储层。根据南黄海钻井资料分析,龙潭组储层不发育,但是由于该套储层夹于大套暗色泥岩中,应引起重视。从钻井物性资料看,砂岩储集物性总体偏差,孔隙度一般为4%~8%,泥质含量相对较高,一般在4%~14%。海域龙潭组砂岩储层的物性条件与陆区相似,孔隙度一般为4.4%~9.7%,渗透率一般为5.4×10-3~31.99×10-3μm2。
3盖层
根据海陆对比及工区资料分析,认为南黄海共发育4套海相盖层: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中—下三叠统、上三叠统,其中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下三叠统为区域性盖层,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上三叠统为局部盖层。但南黄海仅钻遇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下三叠统两套盖层。盖层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蒸发岩和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盖层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泥岩为代表(图3)。(1)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泥岩盖层预测下扬子地块陆区泥质岩的突破压力为14.2~21.1MPa,总体看突破压力都较大。根据沉积背景分析,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区域沉积了大套的泥岩,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盆地相和陆棚相,为区域性盖层。南黄海盆地的沉积格局延续了下扬子地块陆区的一隆两坳的沉积特征,南北为陆棚相沉积,中央为台地相沉积。预测陆棚相的泥质盖层为有利区域性盖层区,中央台地相为较有利局部性盖层区。(2)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盖层预测下扬子地块陆区现今保留较为完整、基本上连片分布高家边组,属岩性单一的盆地—陆棚区沉积的均质盖层,泥质岩厚度大,分布稳定。下扬子地块陆区盖层参数分析表明,下志留统泥质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能,下扬子地块N4井泥质岩黏土矿物相对百分含量,蒙脱石为14%~15%,伊利石为62%~67%,高岭石为6%~7%,绿泥石为11%~17%,为片状结构的伊利石泥岩,伊利石呈半定向排列;兴参1井等15个样品岩石密度为71~88g/cm3,突破压力大于12MPa,最大达85.9MPa,孔隙度0.2%~0.8%。根据对陆区高家边泥岩分析,认为下志留统封盖能力较好,因此,推测南黄海地区烟台逆冲带、崂山断隆带、青岛断坳带和勿南沙隆褶带的西部为高家边组盖层条件较好的泥质岩盖层有利区,位于青岛断坳带的东部和勿南沙隆褶带的中南部是较有利泥质岩盖层区。(3)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泥岩盖层CZ35-2-1井揭示的龙潭组—大隆组的泥岩厚约385m,其中大隆组115m,龙潭组270m。大隆组泥地比达到93.92%,最大的单层泥岩厚度为47.5m;龙潭组的泥地比达到70%,最大的单层泥岩厚度为40m。南黄海龙潭—大隆组泥岩声波时差80~90ms/ft。估算的排替压力18~25MPa,而古生界一般的泥岩盖层的排替压力为10~15MPa,因此从微观特征上评价认为龙潭—大隆组为较好的盖层。(4)中下三叠统盖层南黄海海域青龙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斜坡—陆棚沉积,碳酸盐岩发育。分析认为斜坡—陆棚相带水体较为稳定,发育较为连续的泥岩夹泥质灰岩或薄层灰岩,厚度较大,总厚398m,泥岩约207m。青龙组泥岩声波时差约70ms/ft,估算的排替压力约30MPa,均是天然气的好盖层,呈地区性分布,可以作为地区性盖层,而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发育的致密性灰岩,可作为局部性盖层。
4生储盖组合
下扬子地块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生了巨大沉积变迁,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形成多套沉积旋回,从而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在南黄海海域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有利生储盖组合的分析。结合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将南黄海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划分为4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图3):第Ⅰ组合为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是下寒武统幕府山组烃源岩,储层是晚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盖层是下寒武统幕府山组泥岩。该套组合全区分布。第Ⅱ组合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的烃源岩;储层主要是中寒武统—早奥陶系的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裂隙溶蚀型灰岩;早志留世发育的厚层高家边组泥质岩为盖层,这是一套区域性盖层。第Ⅲ组合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二叠系栖霞组、龙潭—大隆组烃源岩;储集岩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金陵组、高骊山组、二叠系龙潭组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包括石炭系和州—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的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裂隙、溶蚀型灰岩,而且栖霞组顶部的风化壳是有利的储层;盖层为早二叠世初期沉积的泥岩及晚二叠世沉积的龙潭—大隆组的厚层泥岩,由于烟台逆冲带大部分地区缺失龙潭—大隆组,白垩系的湖相泥岩可作为盖层,直接覆盖在栖霞组或下伏的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上。第Ⅳ组合为上二叠统—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主要是上二叠统陆棚相泥岩和潮坪—泻湖—沼泽泥岩和煤层,其次是青龙组下部陆棚相泥岩,储层为青龙组的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裂隙溶蚀型的灰岩、古风化壳;盖层为青龙组自身的陆棚—斜坡相致密泥质灰岩、台地相致密灰岩。
有利勘探区带
1海相下组合
下组合残留地层主要是震旦系—下志留统,局部可能存在中志留统。下组合勘探远景区为崂山断隆带的中西部,该区生储盖组合配置好,断层不发育,地层从震旦系-志留系沉积完整,保存条件好至较好。烃源岩主要是下志留统陆棚相的烃源岩、下寒武统的泥质灰岩和泥质岩,储层是晚震旦系的白云岩以及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的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主要是晚奥陶统—下志留统的泥质盖层或寒武系底部的泥质岩和致密灰岩以及中下奥陶统致密灰岩。
地质勘查论文篇3
[关键词]金属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作质量
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80-01
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矿产勘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在矿产勘查工作中,矿区水文地质工作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加强水文地质工作的质量,对提高金属矿产整体勘查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矿产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寻找矿藏。
通过对包裹体中水的同位素研究及现代地热田的观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承认外生成因的地下水在很多类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已知的热液矿床、夕卡岩矿床以及其他脉状金属矿床都位于地下水的古泄水区,古地下水的运动方向主要与压实作用有关,而压实作用则常常是沉积矿床的主导因素。盆地下降最大、岩石压实程度最高的部分是内补给区及内水头形成区。压实时沉积岩透水性各向异性极为明显,所以水在远距离上作侧向迁移是其主要的方式,水沿透水层向压力小的方向运动,即向地形上较高的地区运动,这些地区就成为压实作用下沉积水运动的排泄区,因而是形成矿床的有利地段。某些原生金矿床中无论是呈溶液状态还是悬浮状态的金,含量都高于水圈淡水中的金的克拉克值(0.022-10),所以凡测定到包裹体水中有高异常的金,则都有可能指示矿置。但在具体运用时,应考虑具体的地质条件,水圈中各种水的克拉克值可以作为各种地质条件下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划分含矿异常的根据。这种方法由于测试精度的限制,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相信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这种方法将会在未来寻找隐伏金矿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2.有利于科学采矿。
(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合理、安全开采矿产资源切实做好矿区水文地质工作,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预测矿井涌水量,做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对矿产资源的合理而安全的开采,有着重要的作用。
(2)避免环境污染,综合利用地下水人们在开发矿产的时候,会使矿山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文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生态失去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如果疏于排水会使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枯竭、酸性矿坑水以及金属组分和放射性元素对水、土、生物会带来污染等。这一系列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矿山建设和生产。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情况,不但可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对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变水害为水利。
(3)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矿产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勘查、开采过程贯穿着经济观念,力求投入取得最快、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地质勘查和报告审批过程中,常常强调勘查工作的全面、完整与系统性,而忽视水文地质投资获取的经济效益。
二、矿产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现状
1.思想上重视不够。商业性地质勘查的工作对象多是金属矿产,而水文地质只作为开采技术条件中的一项工作,不是专门的水文地质报告。勘查工作的重点一般都只放在矿床的控制和研究程度上,往往会忽视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一旦矿床、矿石特征等达到应有的查明程度,估算了资源储量,就会急于提交报告。有的水文地质工作的程度较低,未达到相应金属矿产勘查工作级别的要求;有的报告提交后由于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未查清,给开采带来了困难。这些不足给未来矿山开发留下了不安全隐患。
2.水文地质工作简单化。商业性地质勘查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都想以最小投入换回最大产出,致使野外地质工作普遍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表现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上尤为突出。如有的矿区只利用区域资料(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忽视矿区内工作,勘查工作量不够,没有查清其水文地质条件;有的矿区内有水库,仅将其范围标示于平面图上,不查清影响矿床的充水因素。甚至部分勘查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中出现观察不够仔细、记录粗糙等等,不能为矿山开采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规避水害提供基础依据,直接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三、提高矿产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质量的方法
1.严格执行规范。为加强矿产和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勘查技术要求,国家和国土资源部先后了一系列的相应的国家和国家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规范,这些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物探、钻探、化探、试验等手段,综合分析、预测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坑充水或抽排水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矿床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勘查阶段相适应,其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划分是与矿产勘查阶段相互吻合的。在矿产勘查中水文地质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要达到各勘查阶段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索查明程度,预测矿坑涌水量;二是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提出供水水源方向。此外,矿区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勘查,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如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因素等。有的地下水较大的矿区应考虑地下水作为矿山供水利用,化害为利。
2.明确勘查标准和要求,客观实际地运用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勘查者的专业、工作经历的不同,有的不甚了解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应遵循什么统一标准,有的则不明白如何按规范去工作,为此需注意以下:
(1)以规范为依据,明确标准要求。矿产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必须以规范为依据,按照统一的国家和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对于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目前可依据的规范和要求有三种:一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中相应勘查阶段的规定和规范要求;二是《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相应勘查阶段,勘查类型划分,开采技术条件及工作规定和规范要求;三是《各矿种勘查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前二者是国家标准,是各矿种勘查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后者是国家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规范,其是依据各矿种特点,配套使用的规范要求。
(2)客观实际的运用规范。矿产勘查中的各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在工作中要结合矿区的情况客观实际地运用规范,因为规范是一个时期的勘查工作的总结,是反映矿产勘查中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勘查工作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规范也需要根据勘查工作的新经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引进和推广水文地质勘查新技术,以提高整体勘查工作质量。
做好矿产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不仅能为日后矿山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可靠和准确的基础依据,还为矿山未来顺利、安全开采提供保证,绝不能加以忽视。
参考文献:
[1]黄德忠.某金属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矿坑涌水量分析与预测[J].广东建材,2010(7).
地质勘查论文篇4
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起步的比较晚。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和技术的发展历史也不过150年。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就针对我国煤炭资源有过考察和开发。在这之后,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断积累经验,增进对煤田地质的认识。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二、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下面的问题。第一,怎么样解决东部地区深层采煤问题;第二,解决中部地区由于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破坏问题;第三,如何对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提高勘查的准确度和对聚煤盆地的认识;第四,如何对煤炭资源的开发管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管理效率。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
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
3.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地质勘查论文篇5
关键词:岩石;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勘查设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近代的工程地质勘查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O年代,工程地质勘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总结了诸多学术资料和工程经验,该学科逐渐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在各大院校也专门开设相关学科、在实践上也有一些专门成立的地质勘查公司,为我国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出谋划策。而地质勘查工作是保证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工作。特别是对岩石地区建筑工程的地质进行勘查,就易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将要建设项目的质量问题,对此,应该加以重视。
1岩石概况
岩石是一种固体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体(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不同的矿物质拥有不同的属性,也就致使不同岩石拥有着不同的性质。并且,各种各样的岩石又会在地壳的不断运动中,变换属性。这样也使得辨析岩石的性质和对其进行分类成为地质勘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岩石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而根据岩石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岩石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是由以前的岩石风化成碎屑,或动植物的尸体沉淀积压而成。年代越久远,沉积地底就越深,相对的,越靠近地面的岩石,沉积的时间则越短。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是由于岩浆活动致使岩浆侵入地壳内部,或流出地表形成熔岩,再经过冷却而凝固造成的,如花岗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外力(高温、高压或化学成分的加入)的作用下,使原来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三种岩石中,沉积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但是在做地质勘查工作时,对各种岩石的性质和构造都应该了如指掌。
2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应具备的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工程也越来越大,对工程地质的勘查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2.1高端精密的勘查设备
地质勘查有钻探、井探、触探等多种手段,而每一种勘查手段都是建立在高端勘查设备上的。例如,在进行钻探作业时,就应该选择稳定性能好的钻机。如果所选钻机性能差,那么在选样过程中,对岩芯的破坏性就会加大,所取样芯的效果也会不好,也就直接影响到整个勘查结果。地质勘查是建筑工程实施的基础,而勘查设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勘查设备,那么勘查则无从下手,而设备精密与否,则关系着勘查结果的准确性。
2.2专业的勘查人员及勘查技术
作为专业的勘探工作人员,应做到对各类岩石性状、属性和各项勘探技术都了如指掌,能够在使用时做到得心应手。根据所取得的岩芯来识别岩石,通过岩石碎屑分辨岩石所属种类,根据岩石的实地情况确定岩石的钻井深度,通过对勘查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推算岩石的承压能力等等,都是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知道,一个工程的建造区域,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岩石,而对于这些岩石就需要技术人员应用自己专业的勘查技术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识别和确认。
勘查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勘查技术,还要具备负责任的心态。因为在整个勘探过程中,技术人员不仅要对每个阶段所得的勘探结果进行或详细,或简略的记录,而且还要将所得的样品进行不同方式的保存。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工作过程,如果勘查人员心态不好,在勘查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只是敷衍了事的话,那么勘查结果会一些出现误差,会导致整个勘探工作的瘫痪。那么也会影响建筑项目的实施和建筑成功后的稳定性。如此说来,勘查人员的责任心在勘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岩石地区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3.1岩石取样不准确
岩石地区建筑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不仅要做到准,还要做到细。准,是对这一岩石区域内的岩石种类和构造进行勘查和分析,然后得出明确的答案。细,则是对同一区域内,从岩石的断面和平面进行多层次的细查和分析,从而让这一范围内的岩石状况得到全方位的确定。但是在岩石地区的勘查仍然很容易因为岩石种类多且分布无规律,所用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和人员无法达到勘查要求等,导致取样难,取样不准确的后果。
3.2岩石识别不准确
钻井取样,不同层次会潜藏不同性质的岩石,即同一岩石,在不同的层面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在岩石地区建筑工程进行地质勘探时,工作人员很容易被岩石体所表现出来的假象迷惑。现以沉积岩为例,作个简要的分析。沉积岩是全球分布最广的岩石,而它并不是从浅到深,从左到右都是同一种性质,同一个构造。从纵向来看,越深入地下,沉积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深,而距地表越近,则表明沉积的时间越短。沉积岩从浅到深,呈现的是一个时间越来越长的趋势,而这样的时间变化,也就使得岩石性质和类属各不相同。所以在岩石的辩别过程中,就必须分辨出不同层面的岩石所具有的特性。然而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某种岩石会因为内因或外因的作用,呈现他种岩石的性状,这也就很容易导致勘探人员被岩石所表现出来的假象迷惑,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3.3范围大,容易取样不足,导致检测不到位
整个建筑场地的面积大,在进行勘查作业时,不可能孔挨着孔,洞挨着洞的进行探查。但是岩石在面的分布上,又会因为各种因素作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性质和构造。而不同性质和结构又决定了该片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所以,在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的勘查工作中,由于范围广,造成取样的不足,就导致了岩石检测的不到位,这也就直接影响建筑工程中桩基工程的实施。
4总论
地质勘探是进行建筑建设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地质勘查,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地质的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案。现阶段,岩石地区建筑工程的地质勘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整个勘查工作运行起来频频受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过往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添加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促进整个地质勘查理论的完善和勘查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卫红.地质勘查工作环境亟待改善[J].地质勘查导报.2010.007
[2]沈珊珊.加强地质勘查质量管理刍议[J].中国矿业报.2010.B02
[3]刘涛,刘红军.青岛岩石地区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探讨[N].岩土学报.2010.32
[4]常士彪,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