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生物技术分析(收集5篇)

时间:

生物技术分析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大学适应性;班主任工作

进入大学,学生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新生在入学后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空虚、失落、困惑和迷茫中度过大一,由此形成的消极心理又进一步影响随后三年的学习成长,最终导致毕业时无法达到就业要求[1]。本文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班主任工作实际探讨相关对策。

一、调查活动的开展及结果

(一)调查活动概况

笔者于2016年12月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期末),对南华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23名学生从环境适应、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适应三方面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数23份。23名学生人缘构成为:男生11人(47.83%),女生12人(52.17%),省内9人(39.13%),省外14人(60.87%)。

(二)新生适应环境的情况

关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的满意程度,73.92%的学生表示与想象中的有些差距,13.04%的学生则表示十分不满意,13.04%的学生表示比想象中好。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印象认可基本高于理想值,结合学生对学校环境适应程度来看,这可能与高中时期教师的教导及学生处在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有关。而对于入学后对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30.43%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完全适应,65.22%的学生表示靠自身调整后适应,仅有4.35%的学生表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应。尤其对于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的具体方位及其内部结构的熟悉程度,95.6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或者有一两个记不得,但到地方就知道,仅仅有4.3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经常要同学提醒。可见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心态也比较乐观。78.25%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点兴趣,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也有8.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校园文化有了解的愿望。而且43.48%的学生表示比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而剩下的学生则对校园生活化表示充满希望。而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91.3%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有了大概的想法,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清晰思路并在一步步实践,或者完全没想过。

(三)新生对学习的适应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73.91%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而21.74%的学生则表示已经非常了解这个专业了,包括它的优缺点,也有个别学生还没有什么了解。而对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95.65%的学生表示在努力跟上大部队,个别学生仍然无所适从。65.22%的学生表示针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还在摸索中,13.04%的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21.74%的学生则表示没什么感觉,跟高中差不多。52.17%的学生表示上课一般坐在不受关注的位置,比如,后排或者边缘,43.48%的学生表示是随便坐的,仅有个别学生积极坐到前排容易看到教师的地方,可见新生还是比较内敛的。关于上课状态,56.52%的学生表示偶尔走神但会很快跟上,26.09%的学生表示多数时候精力不集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17.39%就想睡觉,要不玩手机也行,没有学生表示是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82.60%的学生表示是教师点名被迫参与,8.70%的学生则积极参与,热烈讨论,4.35%的学生表示不希望被提问,4.35%的学生表示不参与,不回答,点中了不说话。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可能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再像高中时期时刻有教师耳提面命,相对而言自由了很多。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47.82%的学生表示比较明确,43.48%的学生表示还在寻找,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69.57%的学生表示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不足,30.43%的学生则表示还不知道。

(四)新生对人际交往适应的情况

60.87%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发展了兴趣爱好,加入了学生社团,39.13%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43.48%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找已经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人,30.43%的学生则还没有找到,26.09%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希望有。

二、班主任工作对策

(一)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将导致学生对大学硬件环境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好的校园环境也无法让学生百分之百满意。因此,班主任要淡化学生对学校硬件环境的不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学学习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活中去。同时,要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笔者所带班级,配备了一名大三的学生作为班导,2017年9月(上接第97页)两名大二的学生作为班助,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日常。班主任作为教师,已经与学生生活脱节,远不如高年级学生熟悉具体的学习生活细节,这种配备对于新生快速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新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不会有人相信你能有多优秀。这是笔者在第一次班会上就跟学生强调的内容,要求学生正视大学学习,不要听信高中阶段某些教师或者亲友告知的“大学就是玩的”“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诡辩。学生应该做好学习这件本职工作,再去追求娱乐生活。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与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个别新生的学习观念没有从旧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因而在学习上显得被动,往往出现对大学学习的恐惧[2]。这要求班主任讲明白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别,中学的学习是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点拨,告诫学生更注重整体,要搭建好专业知识的框架,要学会自学。此外,多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要么是志愿填报发生了偏差,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因此,入校后打听怎么转专业,心思不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选择跟学生坦诚交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形势和认识上的误区,强调个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实在不喜欢本专业又有合适的机会一般建议学生转专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

“和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笔者经常跟学生灌输的一个理念。大一新生心性未定,做事情少有能坚忍不拔的,所以要发挥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和优秀的人交往,而自己不够优秀,也不会和优秀者有共同话题。这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走上一个良性循环。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推荐书籍阅读和邀请专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指学生能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按照具体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3]。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缺少多角度考虑的融通性,容易造成交往障碍。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怯懦、鲁莽和孤僻也会阻碍学生的顺利交往[4]。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告知学生以诚待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结语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掌握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新生班主任应该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多种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这无疑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肖伟.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心理调查及班主任工作对策[J].蚕学通讯,2012,12(4):59-62.

[2]曾雅丽,周志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J].高教探索,2011(6):146-148.

[3]杜刚.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15):55-57.

生物技术分析篇2

1作用温和缓慢

中药作用强度总体上是温和缓慢的,中药多矢量作用合力的微量累计是中药治病的优势,也是其副作用较轻较少的原因。由于一首复方中各有效物质的浓度相对于单一的化学药物来说较低,进入人体后就更低了。而中药这种多种微量单体对众多环节的微调,使机体归复于平衡是中药治病的重要基础。但新药药效标准评价对此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由于中药的这些特点,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得出令人信服的科研结果,进而有权重新制定或完善新药评价体系。

2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作用机制的发现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在各学科的渗入,中医药实验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基因、蛋白质组水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作用原理与其生物活性成分调控基因表达有关[5]。研究发现:对即刻早期基因(IEGs)的表达产物是细胞核内的第三信使,在细胞间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共有c-fos、c-jun、c-myc、c-egr4个家族。c-jun基因表达基因转录生成mRNA,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翻译成c-jun蛋白,c-jun蛋白与同时表达的c-fos蛋白通过亮氨酸拉链区结合构成异构二聚体AP-1。AP-1通过与靶基因promoter区TGAC/GTCA序列结合,刺激靶基因表达[6]。任永欣等在国内首次复制了硝酸甘油型试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EGs,c-fos,c-jun的表达,结果显示:硝酸甘油型试验性偏头痛大鼠脑干、下丘脑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复方中药头风饮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脑干、下丘脑c-fos、c-jun基因的增强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还有对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等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某一疾病多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带来了机会,通过HGP筛选和分离出每种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再以其作为药物作用靶标研究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这可能是未来中药药理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另外,基因芯片技术以其检测迅速、分辨率高、检出基因多而成为研究的先进方法之一。生物芯片主要包括基因芯片和多肽芯片。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每平方厘米点阵密度高于400)探针分子(DNA、RNA、多肽等)固定于支持物(膜、玻片、硅片等)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对样品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其原理是利用生物大分子具有特异性互相识别能力,具快速、准确、自动化的优点。利用基因芯片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对疾病多基因治疗作用机理,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3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新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所谓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作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的特点。一方面,强调蛋白质组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全部蛋白质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蛋白质组还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动态变化的整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流程大体上分为分离、鉴定、分析3个步骤[8]。即先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含多种蛋白质的样品展开成为有近千个蛋白质点的繁星图;然后进行蛋白质样品的显色,对不同疾病、不同证候的蛋白质与对照样品进行比较,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丰度差异的蛋白点;切下待分析的蛋白点,使用胰蛋白酶消化;接着对消化后得到的多肽片断进行生物质谱分析测定,得到肽指纹图谱;最后,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及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着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不仅研究蛋白质的构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阐明不同蛋白质、不同构象功能的表现。它不是单纯对蛋白质的个体进行研究,而是对人体的整个蛋白质,即在蛋白质组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蛋白质是机体生物功能最终的执行分子,单个蛋白质的研究方式亦无法满足后基因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必然涉及多个蛋白质;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执行生理功能时的蛋白质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

4蛋白质组学技术与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研究一直在谋求现代化发展,谋求为现代医学有所阐释而走向世界。但在此之前对单个分子的研究,很难反映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中药作用“整体调节”的最基本特征。蛋白质组学研究时代的到来,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蛋白质组学的“整体、动态、网络”的特点,与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中药作用“整体调节”,“多层次、多靶点”调节等思想不谋而合。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策略,分析中医证候及经中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处理前后蛋白质表达差异、蛋白质功能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变化,系统地对证候本质及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最终揭示证候的物质基础及中药作用和配伍规律。目前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药理研究,单味中药或复方的药效和药理研究是中药作用研究的核心。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治疗前后的蛋白质谱变化,在整体水平上评价中药药效,揭示中药作用的靶点、作用环节和作用过程,力求阐明中药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分子机理。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少量中药复方和少量中药单体的研究。如苗兰等研究血府逐瘀汤对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经双向电泳分离血清总蛋白,并行图像分析比较,发现血府逐瘀汤可影响7个蛋白点差异表达,分析可能与其作用机理相关[9]。申定珠等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健胃愈疡颗粒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大鼠胃组织的总蛋白,结合图像分析、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搜查,发现处理组有12个蛋白质表达变化,且大多数蛋白质与溃疡复发的形成、生长、凋亡及免疫相关[10]。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实验研究方面来看,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1)相当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蛋白质成分分离和差异蛋白点显示,未进一步采用质谱等鉴定分析,未对差异靶点之间进行生物学分析,或未对差异靶点的确切意义进行研究,使实验结果的应用价值受到影响。(2)研究结果大多为平行发生或晚期事件,几乎所有试验报道均未证实蛋白质差异表达是必要的早期事件。(3)大多数研究缺乏必要的对照组。(4)对表达丰度较低的重要蛋白质组的研究不足,对亚细胞蛋白质组的研究未见报道。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药学工作者应关注生物医学研究进展,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利用各种生物学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质进行信息学分析,初步预测差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网络;在研究中加设对照组,尽可能排除药物或方法造成的干扰;对重要的差异蛋白质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适时引入基因过表达或RNA干扰,或反义核酸技术,以明确差异蛋白质在中药调节中的必要作用;以蛋白质组学筛选研究为基础,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技术,对具有确切作用的重要靶蛋白进行更深入的中药相关研究;对于蛋白质检测,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不同分辨率的染色技术;由于中药作用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在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极可能筛选出某些未能确知生物学功能的差异蛋白质,再根据研究结果提示,进行生物学作用鉴定,有可能成为中医药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所以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在于发现种种现象,更应努力揭示现象的本质,重视持续的深入研究,由点到面,由面及点,交叉整合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

5结论与展望

生物技术分析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现状;特点;环境保护;应用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工业“三废”、城市汽车尾气,饮用水的的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是当前摆在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许多传统的环保工艺处理技术已不能适应现在环保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环保治理方式。而现代生物技术以其众多的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环境保护处理过程当中。

一、我国现代环境面临的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工业化学污染严重、农用化肥及农药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饮用水源遭到污染情况严重、土地沙漠化趋势比较明显、耕地面积大量流失、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稀物种动植物灭绝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及人民生产生活状况,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

二、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中应用的很广泛,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优点:1、以生物为对象,不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针对再生资源的利用;2、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过程简单化,可持续操作,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3、开辟了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4、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5、可定向地按人们的需要创造新物种、新品种和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类型。

三、现代生物类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因为现代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成本,不受天气气候、场地等的影响,可以随时发挥作用,可以创造可再生资源,能够彻底去除有害物质等,它凭借着这些优点,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范围迅速扩展,可以对农村中的牲畜粪进行加工,产生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彻底去除污染物,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工作。

1、对污水的生物净化。要用生物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应用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传感器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检测与评估。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对环境中的农药及其一些代谢物一一项新技术。国内外根据这项技术开发出了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和抗菌素等对污染物的酶联免疫的分析方法。而我国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新发展,例如开展了生物监测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各种生物的综合指标,利用生物监测技术评价环境质量,利用冷冻干燥且发光的细菌,根据它的发光强度变化的特点来断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从而研究提出了上海苏州河水水质发光细菌测试和评价方法。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是环境污染中最难治理并且必须治理的一种污染形势。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遗传工程的技术构建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和可以讲解很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从而提高对污染物的讲解能力,加快讲解的速度,增强净化污水的能力。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

2、对于那些固体废物,我们可以产用生物讲解的方法,例如焚烧、热处理等,这种办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管理、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这也可以成为“生物反应堆”,与传统的挖坑填埋相反,可以允许适量的水分进入,增加湿度,微生物可以很好地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了废物的降解和稳定。又分为好氧生物处理,这是指利用好氧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新陈代谢,利用好氧生物技术将废物处理;坏氧生物处理,是指坏氧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生长代谢作用处理废物;准好氧生物处理,这是使填埋场里具有某种好氧条件,靠垃圾分解产生的发酵热造成内外温差,空气可以自然的通过填埋体,促进垃圾的分解和稳定,它不需要通风,节省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可以使危险气体例如CH4、H2S等产量降低等;混合生物技术,是把好氧和坏氧生物技术综合起来,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挥发有机酸对空气具有危险性的污染物的讲解,并且降解的速度很快。

3、生物修复技术出现在80年代以来的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了生物本身的独特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去消除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它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人们可以利用植物对某些污染物进行吸收,作为这些污染物的生存介质,达到净化的功能,而微生物被运用在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石油污染等多种污染物,具有典型的处理速度快、无二级污染、经济实惠等特点。

4、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在预防污染上也十分广泛。利用分子遗传技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直接转化为新能源或副产品,例如微生物化肥,利用DNA重组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快速生成的酶,把它应用在生产环节中,减少使用化学无极品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利用分子生物种群、基因技术、DNA修复可以改变一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可以加大降解性或加速自然讲解的速度,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例如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生物可降解塑料膜等大量使用在实际生活中,取代了化学制成品农药、化肥的使用。它是无污染的,所以在农作物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

四、结论

我们现在的地球已经被我们伤害的遍体鳞伤,我们必须采取最有效又不伤害它的方法来帮地球治疗。更新环保理念,利用生物技术,我们要把治理变为提前预防的方针。利用新的成果技术,加强对没有受到污染的环境预防,对那些已经受到危害的环境,要做尽早的处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随着我们的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现代生物技术是以集约化、商品化、国际化、集科学化和环保化为一体的基本特征,在高新技术革命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必将会在将来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伟峰.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2011(9)

[2]赵淑兰.浅议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生物技术分析篇4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实例;问题

中图分类号S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47-02

设施作物(蔬菜)生产是葫芦岛市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至2014年末葫芦岛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万hm2,蔬菜生产中由于施肥不科学,长期连作,施肥用药量持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剧,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1应用情况

绥中县于2006年从山东省引进该技术,经过3年应用,使用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开始,辽宁省把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列为科技推广项目,经过5年推广,全省累计推广7.33万hm2,其中2012年推广3.53万hm2。葫芦岛市累计推广4666.67hm2,2012年推广2000hm2。主要应用作物包括黄瓜、番茄、芸豆、辣椒、西葫芦、茄子、刺五加、山野菜、草莓、西甜瓜、苹果、大樱桃、油桃、葡萄等,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2应用效果

2.1三提高

一是提高温度。秸秆分解时产生的热量加热了栽培层10cm的土温,地温提高0.9~4.0℃,在阴天、雨天、雪天等灾害性天气可增加5~6℃;气温提高了1~2℃,中午差异小,早晚差异大。二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在设施外是CO2浓度350μL/L,增加1.0~3.7倍。揭苫前50min,CO2浓度由1000mg/L很快降到300mg/L,1.5h后为70mg/L,放风后2h由200mg/L增加至1200~1500mg/L。三是提高作物抗病性。防治某些病虫效果达18%以上。秸秆菌种中含有有益菌,因此在秸秆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控制土传病害的有益菌,从而抑制、杀灭多种致病菌,有效减少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的发生,达到减少化学杀菌剂使用量的目的。

2.2三节约

一是节约水。秸秆吸收水力强,渗水量减少,节水量13%。二是节约肥。肥料流失少,秸秆释放养分以及土壤缓释作用节肥15%左右。三是节约药。温度条件好,植株生长健壮,病害较轻,特别是土壤传播病害、生理障碍等,节约用药15%。

2.3三改善

一是改善环境。通过秸秆的有效利用,1hm2棚室可以消耗4hm2的秸秆,有效解决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是改良土壤。减轻土壤盐渍化,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通透性和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三是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口味品质得到改善、味道浓郁,提高果菜含糖量3%左右;同时,提升果品商品品质,如光泽度高、果型正等;还可以降低受污染的风险[1-2]。

2.4三增加

一是增加产量。提前上市5~7d,延晚采收7~10d,蔬菜平均增产15%以上。二是增加产值。平均增加产值7.9万元/hm2,增收幅度29%。三是增加收入。按茄果类原产量90t/hm2计算,平均可增产13.5t/hm2,同时改善品质并且提早上市,提高售价0.2~0.4元/kg,价格按3元/kg计算,可以增加产值4.05万元/hm2。加上节水、节肥、节药,可节支3150元/hm2,去除生产资料成本和人工的费用,可节支增收3.15万元/hm2。

3应用实例

3.1增产

塔山镇张白村一农民从事温室蔬菜生产,其2个温室均为半地下竹木结构的土墙温室,规格均为长80m、跨度6m、畦长度5.6m,一年生产2茬蔬菜。黄瓜秋茬于2007年8月20日播种,9月5日移栽,12月10日拉秧,平均每畦收入80元以上,2个温室共收入12000元;冬春茬生产尖椒和茄子,品种是765茄子和37-74尖椒(荷兰瑞克斯旺公司)。2007年12月初采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2栋温室用0.53hm2玉米秸秆,用人工12个,购菌种600元。具体做法是:按行距1.1m挖内置沟,每栋温室挖74个内置沟。挖内置沟长度与畦长一致,每个畦挖1个沟,挖宽50~60cm,沟深25cm左右,沟内均匀填上秫秸,两头的秸秆应露出茬头5~10cm,然后踩实,使秫秸高度与地面齐平。然后用喷壶喷洒对好水的菌种溶液,盖土厚度15~20cm,然后浇透水,铺滴灌管,扣地膜,打孔,定植青椒或茄子。茄子9月6日育苗,定植期12月20日,每畦茄子定植15株;青椒9月1日育苗,定植期12月20日,每畦定植尖椒18株。然后用钢筋打孔,深至内置沟底,每株周围打3个孔,以提高菌种的氧气供应和CO2放出。2月初开始采收。据张建国介绍,用了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后,尖椒和茄子的坐果能力大大增强,比不用反应堆的往年地温增加4~6℃,气温增加2~3℃,产量和商品性大大提高。平均每畦茄子收入可达240元,每畦尖椒收入可达340元[3-4]。

3.2抗土传病害

塔山屯镇西王村一菜农利用温室(80延长米)生产芸豆,其中1/2施用秸秆,结果产量比对照高1倍。温室芸豆生长末期调查时,施用秸秆的芸豆叶片葱绿,植株死亡率仅为10%,而未施用秸秆的芸豆有90%的植株枯死[5]。

3.3提早上市

葛家乡小盘岭村一农民种植温室(130延长米)黄瓜,施用秸秆后植株生长健壮,提早上市10d。特别是12月至次年2月的寒冷季节,产量明显高于未施用秸秆的。其中单次采收黄瓜逾1.5t。最终平均每延长米收入230元,而未施用秸秆的平均收入140元,每延长米增收90元。6月20日拉秧时调查,黄瓜平均根长比未施用的长,根的数量高出近1倍。

3.4寒冷季节增产

宽邦镇西台村一菜农利用温室种植富康甜椒,施用秸秆冬春季平均收入34.5万元/hm2以上。在最寒冷的1月还能5d采收1次,而未施用秸秆的要10d才能采收1次。同时,由于施用秸秆后植株生长健壮,通过越夏在7月20日进行剪枝,于10月上旬开始采收再生椒。到11月上旬拉秧时,平均收入9万元/hm2以上,种植1茬甜椒2季共计收入逾45万元/hm2。到2008年5月31日调查施用秸秆的比对照黄瓜平均增收15万元/hm2,辣椒平均增收18万元/hm2。

3.5化解盐渍化

兴城华山街道2栋温室,长110m,宽7.5m,于2009―2012年连续3年施肥过量。基肥平均施用复合肥3t/hm2、鸡粪112.5t/hm2,每季节追施化肥1.5t/hm2。2008年春季嫁接的黄瓜产值为600元,用了秸秆反应堆后收入2.2万元。

3.6抗根结线虫

碱厂乡2栋温室,一栋应用了秸秆反应堆,另一栋未应用秸秆反应堆(对照)。2013年12月18日同期播种,未施秸秆的2月3日定植,苗龄45d。施秸秆的2月11日定植,苗龄53d;3月26日至6月2日计产,秸秆反应堆的温室平均产量53.87t/hm2,产值12.4万元/hm2,比对照增产21.78t/hm2,新增产值4.52万元/hm2,产量、产值分别提高61.2%、57.4%。对照温室有50%以上的瓜秧因受线虫危害,植株矮小,已不能生产;应用秸秆反应堆的温室瓜秧长势良好,平均株高2~3m,瓜条顺直,节节有瓜。

4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用粉剂的菌种需要麦麸,而麦麸的市场供应不充裕。二是菌剂应用后期畦面不平,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必须配套滴灌,从而增加了滴灌费用。三是不及时打孔,畦面两头没有露出秸秆而影响反应效果。四是仅施入玉米秸秆而不使用菌剂,这样秸秆腐烂慢,影响播种。五是冬季生产秸秆反应堆应用过程中,腐烂慢,增温效果不明显,天气转暖才开始腐烂,这样需要的时候起作用小,不需要的时候起作用大。秋季用的先期气温、地温增高明显,到早晨降不到需要的温度。六是适当稀植,减少应定植株数的10%左右效果最好。如果还按原来的株数定植,由于植株长势旺,容易产生光照不足的情况。七是有用户秸秆踩得不实,后期畦面太低;沟深不够30cm,秸秆放得太少。八是土层薄的温室不适合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因为好土层挖出后剩下的沙土地渗水太快。

5参考文献

[1]何建华,瞿鸿w,王忠宇,等.秸秆生物反应技术在烤烟漂浮育苗上的应用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9(12):66-68.

[2]李洁,季美娣,蒋洪国,等.梨园开放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11):35.

[3]徐全辉,赵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对温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79-80.

生物技术分析篇5

关键词: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分析

近几年,我国科研方向的重点逐渐往生物方向偏移,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研究所具备的优势,及生物研究成果的应用对于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对于资源的要求不高,对于环境的污染几乎没有,以及取得的成果较好,达得到预期成果。而合成生物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其逐渐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方向的作用,因此,在各国会由于发展环境以及伦理观念的不同等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相应研究的限制。其在我国的发展就制定了相应的与国家发展状况相一致、对于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方向相符合以及对于我国现有的技术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政策。

1.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医药、农业、生物能源等,其对于我国的影响较为巨大且深远广泛,我国对于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影响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限制措施[1]。我国在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适用的发展战略,下面对其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1.1.我国发展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原因

我国发展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现阶段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主要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及自身寿命的长短和身体的健康状况等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严重污染的环境需引进和采用相应的新技术进行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中,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不断的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加之人们对于人类本身以及动植物等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该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中,使得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各种生物的重大作用以及生理记住,发育生长原理等,从而使得其在我国各方面的实际发展中有改变方向以及优化的作用。

1.2.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我国制定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自然进化的绝对性,进行了人为的直接干扰,从而使得物种的进化方向化、物种出现的异常化现象来源于生物实验以及人工生命体的出现等,这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以及生命进化法则,对于环境的进一步自然进化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由于人们对自然改造的过度,会产生自然平衡被破坏的严峻后果[2]。因此,需要对其研究的程度以及研究的方向进行相应的限制以及方案制定,即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1.3.我国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制定的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基于我国环境的现状、自然规律的稳定性以及自然繁衍规律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主要原因是发展该产业,使得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并且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我国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发展规律、资源有限利用原则以及实际计划原则,在这些原则的限制下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现阶段我国所制定的主要该方向的发展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工业以及能源等方面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制定方向就是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害物质的增加、能源消耗的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3]。

2.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

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发展该产业的正面发展,以及在各产业的实际发展中起到辅助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是对其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出现的问题以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以及主要改进方向和发展方向,使得产业政策的制定符合现阶段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以及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的影响因素是技术限制较之国外较为落后,在该方面的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较为分散、规模大小差距大以及该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风险等[4]。在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我国主要采取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就是风险预估化、产业规模集中化、借鉴先进的技术、相关资源配置合理化进行相应的计划等,在这些改进政策的不断运用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大改进,从而使得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自然演变规律不产生相违背现象。结束语: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人们对该时期的特定需求,如解决人们出现的各种危及生命的疾病、环境中出现的化学物质使用出现的污染以及动植物生长受到严重限制等问题,其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也有相对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人们常识相违背以及与伦理等不相符合的现象,其直接导致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等规律受到挑战以及冲击,对于自然生态的危害就会十分的严重。因此,我国为了在与逻辑规律相符合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发展以及相关需求满足,制定了相关的合理发展战略与政策。

参考文献:

[1]宋凯.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何武国.安全视域下的合成生物技术伦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杨旸.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伦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