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6篇)

时间: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

据统计,我国森林蓄积量年均递增2.25亿m3,但同时每年因病虫害减少的林木材积平均达0.17亿m3。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火灾”,实际上因其而造成的损失远超过了森林火灾,我国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的214倍,而且还以年均25%的速率递增。可见,林业病虫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大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当前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树木品种也有很大差别,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广东地区一些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为例进行说明。

1.1虫害

1.1.1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广东每年繁殖3~4代。幼虫以松针叶为食,常蚕食大片松林,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导致林木大量枯死,并且还招引其他害虫入侵,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害虫。

1.1.2桉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行动时身体屈伸如拱桥,休息时身体伸出若树枝,较容易辨识。主要取食桉树叶,大量繁殖时桉树叶被吃光,对桉树危害很大。

1.1.3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蛀害树干和主根,成虫咬食树枝和树叶。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危害苦楝树、柑桔等。

1.1.4松突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由国外传入,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等,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可造成松树枯死。

此外,竹蝗、木蠹蛾、地老虎、云南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萧氏松茎象等害虫危害也很大。

1.2病害

1.2.1桉树青枯病,病原为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中,主要危害巨尾桉、尾叶桉等桉树树种。

1.2.2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松树寄生虫,它以天牛作为传播媒介。受到感染的松树会迅速死亡,而且治理难度较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

此外,叶斑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林业病害。

1.3有害植物

1.3.1薇甘菊为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很快,虽初期生长缓慢,但随苗龄增长生长极为迅速,由于攀附林木并导致林木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死亡,所以对林木生长危害很大。

1.3.2桑寄生害为寄生小灌丛,主要危害阔叶乔木、灌木的生长。

2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与主要技术手段应用

2.1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兼顾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树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态理念。

2.2生态防治技术

以生态学观点,森林、病虫害与天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时,这个生态系统就能维持平衡,不会造成病虫孽生发展。为了达到生态防治效果,就应在营林方式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并应推广混交造林技术,以母树自然繁衍方式实现天然更新。培养优良抗病树种,选择健康、抗病虫害强的树苗造林。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减少人、蓄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预防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最佳时机治理病虫害。

2.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调节有害病虫种群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种生物活体,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适宜营林方式,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环境;通过生物技术选育抗虫品种;病虫害自毁技术,如雄性不育、遗传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3]。下面介绍几种生物防治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桉树尺蠖、地老虎等。在害虫产卵期放蜂,通过在害虫卵块内产卵寄生,使害虫卵无法孵化而死亡。每亩放蜂5~10万头可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繁殖。

管氏肿腿蜂可防治天牛类害虫,如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星天牛等。肿腿蜂为体外寄生蜂,通过取食、产卵于害虫体内而起到防治作用。要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应控制放蜂期和放蜂量,时间以10时~15时较好,放蜂量为20头/株或虫蜂比1:3~6为宜。

白僵菌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一般以4龄前为宜。如菌粉用30℃水浸泡2~3h,再稀释至1~5亿孢子/mL,喷至树冠上即可。防治马尾松毛虫每亩可用菌粉0.5kg。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2.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通过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病虫害。农药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化学防治由于防效高、见效快,是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并遵循对症下药、适时施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农药使用应朝着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方向发展。施药形式主要有树干注射、喷雾、热烟雾等。其中树干注射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延长药效期,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喷雾技术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喷雾机具和动力分,喷雾技术分手动、机动、飞机和果园等方法。常规喷雾技术药剂浪费很大,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所以静电喷雾技术、精确施药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2.5物理防治技术

人工捕杀,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隔离法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由于物理防治技术无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短期突击方式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病虫害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森林、天敌相生相克,只有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通过检疫、监测、预防和治理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才能使林业生产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2

1.大豆病虫害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的防治意识淡薄

在大豆种植业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豆病虫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豆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覆盖了大豆种植业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且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只有加强大豆病害的防治,才能抑制大豆病虫害的蔓延,保证大豆的产量。但从近年来的实践工作上来看,各地的农民并没有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并不知道大豆防治的重要性,]有严格的进行实施。所以,近年来的大豆病害防治工作并没有取得其应有的效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农民的配合,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怎样去防治大豆病虫害,只会在固定的时期向大豆喷洒几种常规的农药,或者在病虫害发生之后再用药,但这时候大豆病虫害已经发生,已经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并没有阻止其传播,这种处理方法是极为不科学的,不仅增加了治理的成本,而且还延误了时间。现在市场上,治理害虫的药物有很多,但很多农民往往口耳相传,很多人都只会长期的使用一种药物,对新药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错过最佳的治理时间。

1.2农民用药方法存在问题

因为没有治理病虫害的知识,在用药防治时,在农民用药时会发生很多用药不科学的情况,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仅会增加大豆病虫害治理的成本,而且会延误时机,使大豆病虫害更加广泛的传播,并使受到的经济损失加重。这种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用药时间的把握中,在大豆病害防治过程中,用药时间极为关键,而在农民进行防治的时候,由于经验不够,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会错过使用农药的最佳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对病虫害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在很多农民喷洒农药的时候,方法方式的不同,也会使防治效果不一样,很多农民在喷洒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豆叶的背面,或者只求速度,为了节约成本,为了图方便,不能把药喷的仔细,留下了隐患。现在我国的农药市场比较混乱,这也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对农药剂量的标注不明确,也可能会导致农民用药缺乏科学性,比较随意,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2.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积极的进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工作

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首先要让农民意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大豆病害的治理是不能只靠事后的处理的,要向农民普及“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总体范围内大面积的控制大豆病害的蔓延,使大豆种植业稳定的发展。在大豆种植之前的选种工作中,若想使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更加明显,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为提高种子质量,在种植前要进行选种。在种植的时候应该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保证大豆的健康成长。在种植之后的大豆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严格精细、科学化,化肥的选用和使用时机一定要准确,对于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在管理的时候采用加强除草、排除积水、降低湿度等方法,可以使大豆健康的成长,增加了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性。

2.2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综合的防治,

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在预防大豆病虫害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想要防治大豆病害,主要还要依靠化学、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方法。在保证大豆能够正常发育的前提下,在大豆病害或虫害发生的高峰时期,在大豆发生病虫害几率较大的时候,可以对大豆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防止大豆受伤害的同时,保证大豆正常的发育。在病害发生几率较高的时候,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止大豆的器官不受侵害。在虫害的高发期,为了保护大豆,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消灭虫源,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田间释放害虫的天敌,来降低病虫害产生的损失。总之,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提升防治效果。

3.结语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原则;策略

森林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拍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抬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船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1.1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种防治方案庀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1.2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2.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枢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电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孽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1.2.2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厩针对不同对氛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1.2.3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营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1.2.4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肘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土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2.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刘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2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士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2.3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2.3.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庄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3.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刘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刺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2.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裉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5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计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52-01

众所周知,农作物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利益的大事,其生长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问题。所以,在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农作物的生长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农作的病虫害势头一直在不断攀升,已成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仅仅是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污染自然环境,甚至防治的不当还会反增加病虫害的繁殖。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已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的问题。

个人认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采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并且适时地加以化学农药,发挥其辅助作用,这样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

1.病虫害的种类多,繁殖快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农作物自身的生长性质、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但是,在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下,病虫害的种类开始增多,而且其繁殖周期也很快,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化学农药防治来说,甚至可以饭促进病虫害的繁殖。所以在此基础上,也增加了人们防治工作的成本与难度。

2.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很低

目前在对农作的生长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是依靠传统的化学农药方式来防治,认为病虫害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厉害,所以导致他们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同时,一些农民对现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先进科学技术还一无所知,更别谈合理地的运用了。另外,在传统的化学农药措施中,还存在着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如药剂的分量、使用的周期、使用的方法等等。对化学农药的不科学运用,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3.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

我们知道,对一种事物的有效防治,最好是掌握病虫防治适期,但是目前,很多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时机,通常都是在病虫害已经大量产生之后再去防治,这样不仅会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其效果也是很低下的。所以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时候,应该把握好时机,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防止其大面积的蔓延。

4.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欠缺

现在大多数农民在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时,都是在一种比较盲目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他们并没有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作出一定的研究,也没具体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在就是,本身的知识水平不高,也对防治的科学技术不了解,所以往往也不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仅仅是通过传统的化学农药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能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作出研究,并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进行对症下药是很难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是因为他们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他们不能充分理解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当然我们所说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要求杀掉所有的病虫害,使他们灭绝,这样是有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做到的是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它们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太大的影响,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并不能仅仅是依靠化学农药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各种潜在的危害都考虑进去,再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做好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工作

要突破旧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全局来思考问题,把狭隘的思想逐步扩展开来,从而全面、综合地来对待农作去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从认识农作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做起,只有了解了农作物本身,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防治工作。其次要认识到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者是初期就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再次要认识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种先进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化学农药上,必须全面去了解防治病虫害的先进科学技术。

2.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认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之后,还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比如,在病虫害的生长繁殖方面,不能等到它们大面积的繁衍再去防治,所以要做好对它们的监测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或者设备,来对病虫害的生长情况作出分析,不断提升监测水平,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3.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

我们所说的不能仅仅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是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还是必要发挥化学农药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不合理,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起到副作用。所以,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必须要保证农药产品市场的正规,做好农药产品的监管工作,让农民们能够放心使用农药产品。当然,还应该做好新农药产品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够了解更多有效的农药产品,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

鉴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可能他们不会及时地了解哪些综合防治的技术,所以,这就要做好其技术的推广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必要的引进与示范工作,把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示给农民看,让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在使用这些综合防治技术上,必须教会农民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四、结语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是简单的采用多种技术来防治,必须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把各种潜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促进农作物的增收,提高农民们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点思考[J].大科技,2012(18).

[2]单霞.八月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J].农家之友,2012(7).

[3]赵建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直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4]左志平唐少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库构建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2(5).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5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2.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2.1.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1.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2.2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2.2.1提前检测预报。在实施这项化学防治技术以前,有关人员一定要细致地检查农田,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果更为显著。此外,除了要对农作物发生的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报外,还要加强对预报网络建设的健全,使预报的条件和手段得以改善。

2.2.2科学选择农药。科学选用农药也是一项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水平的重要也是关键措施。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农民的选择也起到了一定迷惑作用,因此,农民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如果选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选用农药得当,则会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当前,并没有哪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所有的害虫,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慎重,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盲目选择。

2.2.3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不能将不同的化学药物混合使用,同时注意使用最新的农药品种,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2.3使用物理机械防治

所谓的物理机械防止技术就是指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如力学、光学等都可以帮助农作物防治。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利用物理器械捕杀各种害虫,如可以在田间使用粘虫板或者粘虫网。(2)利用害虫喜欢聚集的特点,把病害虫积聚到一起诱杀。(3)使用障碍隔离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病虫害习惯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生物蔓延危害瓜果,可以在瓜果上套塑料袋或者在蔬菜基地设置防虫网,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田地管理,经常对土地进行除草、施肥或翻耕,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篇6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