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英文名字范例(3篇)
女子英文名字范文
关键词:《三国演义》女子留名原因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确是本“男人书”,小说中提到的女子只有76人,大部分都是有姓无名,有57人,有名有姓者,寥寥无几,只有4人,乃是蔡琰、辛宪英、貂蝉、李春香。
不论是有姓无名还是无名无姓,女性都是以男性附属品的身份出场,男性都是女性身份的标识。然而,仅有的四位有名有姓的女子,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好奇,为何单单只有这四位在76位、且不乏杰出优秀者的女性中凸显出来,“名留青史”呢?以下笔者分别对四位女性在《三国》中留名原因进行探讨。
一.蔡琰——乱世佳人悲世情
蔡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书中直接用蔡琰,而没有用“蔡邕之女”,或是“谁之妻”,或是“谁之母”这样的称呼来代替,恐怕有以下几个原因:
1、文才出众,得到历代文人尤其是作者的认可。
蔡琰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确实非常有才气。文姬归汉后,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由于几经战乱,藏书已全部遗失,于是蔡琰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蔡琰文才如此出众,甚至已超过许多男子。曹操也可以说是才高八斗,文学造诣很深,连曹操都深深佩服蔡琰的文才,后世文人对蔡琰的文才也是佩服有加。陈绎曾《诗谱》中评价蔡琰“真情极切,自然成文”。陆时雍《诗境总论》:“东京气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
因此,在《三国》中,作者没有将她当做一般的女子来描写,给她与男子相当的地位。蔡琰凭借自己的才华为自己在历史上,也在《三国演义》这部男人书得了一席之地。
2、身世坎坷复杂,出于同情及简便作者直用其名。
蔡琰起先嫁给同样才华横溢的卫仲道,结婚不到一年丈夫就咯血而亡,因而夫家人认为她克夫,而她又无子无女,自然是为夫家人所不容,于是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娘家。董卓专权时,她随父到京城,董卓死后父亲又因叹息董卓之死被王允下狱,死在狱中。公元195年,她被南匈奴军所虏,为左贤王之妻,度过12年,生有二子。207年,身为大将军、挟持汉献帝的曹操,由于爱其文才加上曾与其父友善,所以派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把她赎回,并许配屯田都尉董祀为妻(见《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传》)。虽然董祀迫于曹操之命接受了已经有过两个丈夫的蔡琰,但可想而知,在那个时代,起码蔡琰嫁给董祀最初的一段时间过得肯定不会很幸福。
在《悲愤诗》中,蔡琰对汉末大乱、被掳入胡、胡中生活、与子别离、归汉情形等逐一描写,其横溢的文才、在塞外对中原的思念、归汉后对胡子的思念,都使历来文人墨客为之动容。这样坎坷复杂的身世使得作者不免对蔡琰产生了怜悯之心。
二.辛宪英——智藏忠怀岂堪比
辛宪英(190~269年),据《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及注,乃魏国大臣辛毗之女,“聪明有才鉴”。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董卓焚烧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到她去世前六年(263年)蜀灭,再两年后(265年)魏覆,而吴则在她身后苟然残喘至280年也终于亡了,可以说,辛宪英的一生见证了整个动荡的三国时代。
《三国》中给辛宪英的篇幅也不多,只有第一百零七回中总共不过168个字,包括后人赞诗:为臣食禄当思报,事主临危合尽忠。辛氏宪英曾劝弟,故令千载颂高风。笔者认为著作者直接用辛宪英原名,而没有用“辛敞之姊”代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以智称于史,得到作者的敬佩。
辛宪英之于史,素以智著称,旧时曾有歌将辛宪英的智、曹娥的孝、木兰的贞、曹令女的节、苏若兰的才和孟姜女的烈并称,皆谓之出类拔萃。
《晋书·列女传》中所叙宪英“聪明有才鉴”,主要有三件事。“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①另一事则是《三国》中所述,辛宪英正确地指出司马懿趁曹爽随魏主曹芳祭扫高平陵之机,发动并非“谋逆”,意在杀曹爽,又认为辛敞应终于职守,去见魏主及曹爽。辛敞从之,既保全了忠义之名,又免于杀身之祸。还有一事,辛宪英看出钟会暗藏谋反之心,使身为钟会参军的儿子琇得以全身而归,琇还因曾劝阻钟会谋反,嘉封关内侯。
在对辛宪英的刻画上,《三国演义》基本是遵从史实的,选择了宪英劝弟的事件,与小说的忠义的主题相符合,又突出了辛宪英“智”这个典型特征。
辛宪英以智称于史,她的远见卓识是许多男子也不如的。仅在第一百零七回中,不仅与郭太后、曹爽妻刘氏形成鲜明对比,也远胜于辛敞、司马鲁芝、曹爽弟兄这样的阳刚男儿。因此辛宪英赢得了作者的敬佩,毛宗岗也评价她说“善于辽事”、“明于料人”②。
2、突出辛宪英的主角地位,借宪英之口说“忠义”之事。
辛宪英的父亲辛毗、丈夫羊耽、儿子羊琇在《三国》中都无多少表演;弟弟辛敞,在第一百零七回中出场,引出了姊姊辛宪英。直接用了辛宪英的名字,表明作者着力刻画的是辛宪英。
在一百零七回中,作者其实是借辛宪英之口,再次传达了小说的主题“忠义”。辛敞征求辛宪英的意见“可去否”,辛宪英回答:“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后来,司马懿因辛敞“各为其主,乃义人也”而复其职。可见,在这一情节中,辛宪英是主角。
毛宗岗评价辛宪英说“忠于劝义”③,辛宪英跟弟弟说的“义”,也是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在这里作者为了要突出这个义,必然要突出辛宪英的主角地位,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当然不会用这些没怎么出场的人来指称辛宪英,一来也可未免使读者迷糊。
三.貂蝉——情深义重照汗青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墨最多的女性,在她主演的第八回、第九回中,著作者洋洋洒洒前后用了将近一万字来写她在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巧妙周旋。诛董卓这样一件连十八路诸侯都无法办到的事,貂蝉凭借她的美貌与机智办到了,称其为“女将军”一点也不为过。
1、广泛的群众基础,作者尊民意而为。
貂蝉虽不见于《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然而宋元以来屡见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作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闭月”即指的是她,她的名字已广为百姓所知,其美人形象深入人心。
元《三国志平话》称貂蝉“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④元无名氏《锦云堂美女连环计》杂剧亦云貂蝉姓任,小字红昌,曾被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故以“貂蝉”为名;后配与吕布为妻,在阵上失散。二者均写貂蝉与吕布本为夫妻,因遭世乱,流落入王允府中,王允假意将貂蝉献与董卓,激起吕布愤怒,乃刺杀董卓。可见貂蝉应是《三国》在《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的基础上塑造的文学形象。
话本、杂剧都是当时最为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宣传效果也最佳。历代以来的“三国戏”给貂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作者当然会将她放在小说中,只需将情节稍加改编,便既能拉近与读者距离,又具有新鲜感吸引读者。
2、集大义小义与一身,是小说的典型人物。
《三国》中作者一改前人所传貂蝉与吕布本为夫妻,因遭世乱,流落入王允府中,而是将貂蝉刻画成为报王允养育之恩,主动为王允解忧,担负起国家民族大任,挑拨吕布与董卓,使吕布刺董卓。“妾之贱躯,自幼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未尝以婢妾相待,作亲女视之。妾虽粉身碎骨,莫报大人之万一。”“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世世不复人身。”
“义”是作者在貂蝉身上发现的最大亮点,上报国家,下报恩人。貂蝉作为一名歌姬,乃红尘女子,尚且知晓大义,何况是寻常良家子弟乎?作者将貂蝉置于小说中,具有典型的教育与批判意义,这样典型鲜明的人物当然要赋予名字。
四.李春香——祸水红颜情弄人
《三国》中所述李春香乃黄奎之妾。黄奎,东汉末大臣,黄琬之子。献帝时,任门下侍郎。曹操召征西将军马腾到许都,命他为行军参谋。他与马腾约定,待曹操出城点军时杀之。不料其妾李春香与其妻弟苗泽私通,泽使春香从他口中掏出实情,密报曹操,欲以此求得与春香结为夫妻。操命人将黄奎全家拿下,待马腾被擒后,一同斩首。而李春香、苗泽又因“不义”,与黄奎全家被曹操同时斩首。《三国志》及《后汉书·黄琬传》都没有提到黄琬有子黄奎;并根据《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及《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欲攻汉中,马超、韩遂等疑为袭己,遂反,为曹操所败,次年,马腾全家被杀。而《三国》中写马腾死于马超起兵反曹操之前,亦与史实不合。所以,黄奎恐怕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李春香也应当是了。
《三国》中的女性,无史可考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这个李春香就有名有姓呢?细想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
1、典型的反面教材,作者要树之为戒。
《三国》是一部忠义之书,而李春香则是全书中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她与黄奎妻弟苗泽为一己之私,出卖丈夫,助曹为虐,大义、小义皆失。当苗泽对曹操说“不愿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连“奸贼”都笑曰“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于是苗泽、春香与黄奎一家老小全被杀。
李春香、苗泽因为自己的私情,背叛了丈夫、姐姐、姐夫,失了小义;向曹操这个大奸贼告密,失了大义。然而他们即使这么做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丧了性命,这就是在警示后人了。
相比之下,第23回中也有类似的事件。董承家奴秦庆童与侍妾云英私通,董承将秦庆童囚禁,后庆童逃往曹操府中,密告董承与王子服等欲诛操之谋。曹操也是将秦庆童与董承一家一齐处斩。一个小小的侍妾,作者也将她的名字写出,叫云英,可见作者树立反面教材的意图十分明显。
2、爱情的悲剧,作者写之为之叹息。
在李春香的故事中,作者传递的主流声音固然是忠义,但是春香与苗泽的爱情也发人思考。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弃义行为,是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导致的。面对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妾与妻弟间的爱情已经是对丈夫的背叛,那么对他们而言告密也许还能使这段爱情开花结果。苗泽的一句“不为加赏只求李春香为妻”直叫人既为他们的行为恼怒,又无法像对秦庆童那样恨之入骨,只能一声叹息。
《三国》是一本阳刚之书,全书涉及儿女情长之处极少。作者在此处也只是一笔带过李春香与苗泽的爱情,但这一笔之中已足见情深。作者对李春香寄予了同情,他们的行为违反了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作者在对他们背义行为批判的基础上,或许只是无意识,但的确对他们的爱情流露出了同情的感情倾向。
女子英文名字范文篇2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和标志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每个人从孩提时就把父母为自己所取的名字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姓名还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几乎没有一天不和姓名打交道。其次,对姓名的称呼还带有许多感彩,有尊称、昵称、爱称,这些都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凝聚。因此,不同的文化对姓氏习俗都有不同的传承。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英姓氏习俗的差异。
中英姓名语言文化特色之对比:
一、中国
1.名字担负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父母的情趣爱好。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就给孩子取名“鹏飞”,父母喜欢冬天的红梅,便为女儿起名“丹梅”。
2.名字中包含着消灾免病、逢凶化吉、弥补命运缺憾的意义。如给孩子取名“去病”、“长生”等。
3.生活的地域和时代以及出生时的重量也会反映在名字当中。据调查,北京人喜欢用“荣”,上海人喜欢用“宝”、“妹”等。“九斤”、“六斤”等是其出生时的重量,也是一些地方命名的习俗。解放初有人叫“建国”,改革开放年代有人叫“开放”。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又有人起了洋名叫“珍妮”、“莉莎”等,这些名字都带有时代的痕迹。
4.伦理、道德以及宗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名字中也有所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一特点在姓名中有充分体现。“德”、“仁”、“忠”、“孝”等字眼在名中的出现,对高尚人格的景慕而与其同名、同字,根据族谱中按辈序规定好的辈分取名等等都是传统文化思想在名字上的体现。
二、英语国家英语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结构为:教名+中间名+姓。首名或教名一般是父母或牧师取的,中名多是以父母亲朋的某个名为己名,这样可以表明孩子与父母亲朋的关系,所以孩子是可以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的,如英国着名科学家达尔文的全名是CharlesRobertDarwin(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名叫罗伯特,叔叔名叫查理斯,所以取名为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目的就是希望达尔文能够继承父亲和叔叔的事业和中国敬慕英雄人物而与圣贤或名人同名一样,英语国家的人们也有用圣贤的名字取名的习惯,这反映了人们崇拜英雄的社会心理。不少人直接以名人的姓为名,如Washington(美国第一任总统)这本来是姓,但后来为了表示对他的热爱和尊敬,也就广泛用作名字了。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还会用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或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这样做是为了向政治人物或他们的祖父母表达敬意。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允许的,中国的传统社会等级分明,上辈亲属的名字、官员的名字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讳”。
三、共同点
取名应该男女有别,并且要悦耳动听,能够引起听者美好的联想,这是取名的原则。因此,英汉人名都具性别特征,男性名字通常体现阳刚威武之气,气宇轩昂之态。如中国人喜欢用志坚、治国等词为名。英语中则多用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意为勇敢直率;Peter(彼得)源于希腊语,意为岩石,是坚忍不拔的象征。女性名字则蕴含秀美靓丽之貌,文雅高尚之德。如中国人喜欢用静娴、丽娟等词为名;英语中则是用Hellene(海伦)源于希腊语,意为迷人的,Susan(苏珊)源于希伯莱语,表示优雅、亲切的意思。当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男取女名或女取男名的现象都不少,但是无论如何,取名时都应兼顾到音美、义美。
女子英文名字范文
公历一年有12个月,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原来只有10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January――1月
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演变而来。
February――2月
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一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求得神明的饶恕。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
April――4月
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5月
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此演变而来。
June――6月
罗马神话中的裘诺,是众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拉丁文名字Junius来命名。英语6月June便由这位女神名字演变而来
July――7月
罗马统治者朱里斯・凯撒大帝被刺死后,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英语7月July由此演变而来。
August――8月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选定8月。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September――9月
老历法的7月,正是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的9月,拉丁文Septem是“7”月的意思。虽然历法改革了,但人们仍袭用旧名称来称呼9月。英语9月Sept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October――10月
英语10月,来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讲的9月一样,历法改了,称呼仍然沿用未变。
November――11月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凯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罗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当时的罗马皇帝梯比里乌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乌斯没有同意,他明智地对大家说,如果罗马每个皇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月份,那么出现了第13个皇帝怎么办?于是,11月仍然保留着旧称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英语11月Nov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December――12月
罗马皇帝琉西乌斯要把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用他情妇的的名字Amagonius来命名,但遭到元老院的反对。于是,12月仍然沿用旧名Decem,即拉丁文“10”的意思。英语12月Dec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