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成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例(3篇)

时间:

成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篇1

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的发病部位是人体中轴骨及四肢长骨骨干,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大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无固定的疼痛部位,休息后减轻。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正常。骨质疏松骨痛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在于骨折,当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时,患者表现为急性疼痛,并且可能有局部肿痛等症状出现,但在此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临床前期。期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患者往往因此来就诊,医生也往往因此诊察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已被关注,但值得指出的是疼痛并不是骨质疏松特有的临床表现。它是因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的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以骨骼内部质和量的病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引起疼痛的原因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调控(主要为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钙、磷、蛋白质和脂肪等)、物理因素(运动、日光)、免疫功能和遗传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疼痛不一定在骨质疏松的早期出现,绝大多数患者疼痛出现于疾病的中后期,其骨痛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①在骨转换过程中,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破骨细胞溶骨所致,以夜间痛为主要表现;②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以劳累后疼痛为主要表现;③骨骼畸形所致的肌肉、韧带受力异常,骨质疏松病人活动时,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腰背板肌肉疲劳、痉挛而疼痛;④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卧床、制动所致;⑤脆性骨折所致,通常出现在轻微外伤后⋯。在骨痛病人中男性低于女性,可能原因为:(1)男性痛阈较高,男性所受教育性格培养使之不愿意表达疼痛,以及对自身的关心程度比女性低,导致因疼痛而就诊的比例较低。(2)男性本来患骨质疏松的比例较女性低[1]。

成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鲑鱼降钙素;骨质疏松症;老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纤维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和骨密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61~82岁,平均72.4岁。病程1~15年。并设立对照组100例患者,男42例,女58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经骨密度仪检查存在骨质疏松,骨密度低于健康年轻同性均值2.5个标准差;②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前屈后仰痛,翻身痛和负重痛,夜间和晨起时明显,有的已出现身长缩短或驼背;③全部对象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影响钙磷代谢疾病;④所有患者均能合作评价疼痛程度。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鲑鱼降钙素(商品名为密钙息,北京诺华制药生产,50IUP支)50IU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后改为隔日1次,连续使用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钙剂(钙尔奇D),600mg1次/d;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钙尔奇D600mg,1次/d,连续使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骨密度(BMD)的测量;②临床症状观察:骨痛程度;③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治疗前后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观察组接受治疗第6天即有疼痛缓解,14d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活动能力有所恢复;对照组治疗14d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时有复发,有些患者需联合服用非甾类抗炎镇痛药。骨密度均值在治疗后3个月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的无显著差异。生活能力疗效评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成年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医证型,并研究其针对性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甲组(脾胃虚弱型)与乙组(瘀血阻滞型),每组31例患者。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别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疼痛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疼痛评分均值为(2.27±1.11)分,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疼痛评分均值为(2.47±1.31)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结论基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开展临床治疗活动,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建议广泛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3(a)-0047-02

近些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逐渐成为了多发性疾病,而糖尿病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状,患者发病初期症状并不够显著,多在患者疼痛难忍时就诊。明确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整形,有助于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提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文章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在45~76岁之间,年龄均数为(54.65±0.65)岁。按照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甲组(脾胃虚弱型)与乙组(瘀血阻滞型),每组31例患者。

1.2方法

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别用药治疗,甲组采用芪归地黄汤治疗,组方为黄芪、当归、熟地黄、茯神各15g,白芍30g,人参、白g、酸枣仁、制半夏、陈皮、北五味子、肉桂、乌药、炙甘草、麦冬各3g,木香、沉香各3g[1]。

乙组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淮山药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萸肉15g,葛根10g,木香10g,丹参10g,天冬10g,麦冬10g,红花10g,甘草3g[2]。水煎服,1剂/d,分2次服[3]。2周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显效则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好转则代表临床症状改善,无效即为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数量+好转患者数量)/总患者数量×100%。采用“VAS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感进行评分,其中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4]。

2结果

2.1甲组与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详见表1。

2.2甲组与乙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甲组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2.27±1.11)分,乙组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2.47±1.31)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感受均显著降低。详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所引发的骨病,主要可以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患者机体中的内分泌疾病密切相关。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Osteoporosis,DO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代谢性骨病之一,主要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为特点[5]。当前临床治疗中,缺乏有效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多采用控制血糖、限制饮食、运动指导以及药物综合干预的方式治疗。随着近些年来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提升,加强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糖尿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消渴”的范畴,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骨萎”“骨痹”以及“腰腿痛”等范畴。《素问・逆调论篇》中指出:“肾部生,则髓不能满;肾气热则腰脊不举。”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与患者的机体素质、机体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患者生活节奏不佳,饮食不规律亦或者是情绪常处于低迷的状态下,则易于造成脾失运化,胃不受纳,体内生痰、成淤,伤津耗气,长此以往会造成患者肾精匮乏,骨髓筋脉失养。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中医症型,主要包含肾精亏虚型、脾胃虚弱型、阴阳两虚型以及淤血阻滞型等。肾精亏虚是造成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根本性原因,会造成患者肾脏的损伤。脾胃虚弱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影响患者的血液流通,患者痰湿内生,气血流通受阻。阴阳两虚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肝肾阴虚,病程时间相对较长。瘀血阻滞型疾病,血液粘稠度较高,气机不畅,常具有眩晕、痛满以及痰饮等临床症状。

芪归地黄汤以地黄汤为底方,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杜仲阴阳双补,牡丹皮清热活血,茯苓淡渗脾湿,辅助应用黄芪、当归等中药材有助于益气活血,增强患者机体素质,改善患者的机体内环境。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糖,纠正脂代谢紊乱以及保护患者肾脏功能的效果,能够转变患者的肾血流动力学不良问题,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提出。丹参、红花等药物活血化瘀效果显著,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发挥积极影响,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形成机制尚不够明确,多认为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患者估计值合成减少。益气养阴活血法具有降糖、降脂、增加骨量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本草从新》记载川芎“乃血中气药,升清阳而开诸郁。”益气养阴活血方中,川穹能够活血行气、抗血小板聚集,扩张患者外周血管,改善患者的外周血液循环能力。

该次实验研究中,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比较理想,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实验研究表明糖尿病骨质疏松治疗,基于患者的中医证型实施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开展临床治疗活动,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建议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易,冯兴中.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探讨与治疗现状[J].中医药导报,2015,16(13):96-99.

[2]武海涛.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自由基代谢与糖骨康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18):25-26.

[3]徐桢莹,王丽娜,王琳,等.上海市延吉社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人群中医证候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1(22):100-103.

[4]周迪,胡春平,杨伟,等.滋健骨方治疗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1(19):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