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的知识点范例(3篇)
护理的知识点范文篇1
1关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核思想的思考
1.1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内容更加广泛,由专科到全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的考查内容除保留了原有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外,还增加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6门课程。新的考核内容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考试成绩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还能反映学生的法律意识、伦理观念、沟通技巧等人文素养。
1.2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各题型的比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由原来的60%减少至20%,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增加至60%,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A4型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约占20%。A1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A2、A3/A4型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病历分析题(A2、A3/A4型题)比例增加,对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的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而应着眼于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
1.3考核内容从重视医学知识转变为重视护理知识,注重联系临床实际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涉及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人文知识三大知识模块,但各个知识模块所占比重大不相同。2011年以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医学知识的题量大大减少,而涉及护理知识试题的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的考核内容大大增加,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等。同时考试内容是以临床常见疾病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分别是执行患者日常护理活动以及护理特有的操作,进行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执行对患者的评估/评价,向患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向患者和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执行与护理工作中伦理法律方面有关的活动。上述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4考试内容编排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改变了以往按学科进行分类的做法,采取了以系统为依据的知识编排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包含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等21个章节。以系统为依据编排知识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2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加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比重,而目前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制短、对护理专业特色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现有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比例普遍不足。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课程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高职护理院校应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精简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增设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护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2.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A2、A3/A4型题占到约80%,全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原因,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变革,护理院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以常见疾病为背景,以护理任务和护理工作为核心,设置多种与临床情境相关的问题如疾病的首要护理问题、相应的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可结合典型的病历分析题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病历分析题所占比重达80%,中高职的学生普遍感到试题难度大,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病历分析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讲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后可运用下列病例分析题目帮助学生学会应用。题目:患者男,62岁。心绞痛2年。4小时前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查体: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电图ST段抬高。该患者的检查结果最可能出现:A.血糖减低B.白细胞减少C.血清心肌酶升高D.C反应蛋白降低E.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分析:题干中讲到患者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初步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题干中又提到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进一步证实了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出现心电图的典型改变(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以外,还可能出现心梗三项的异常,即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因此本题应选C。
2.3构建知识结构图,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教师应注重将知识内容结构化。知识结构应反映基本概念、原则和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疾病的基本知识提炼出来,同时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指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结构图清晰地列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腹痛的原因及特点、抽搐的原因,首选的检查方法,腹痛和腹胀的处理措施。同时上述结构图还指出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4提升临床带教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联系临床实际,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学生实习期间,学院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和实习目标。教学计划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通过小讲课、病案分析、护理查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常见疾病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有效沟通、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能力。
2.5强化毕业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5.1分阶段辅导,先基础后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毕业前的强化教育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第一节阶段为基础知识串讲阶段,教师可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按照系统分类的方法对考试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经典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教师讲授后,学生应及时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阶段为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可在学生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病例分析题的形式把主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癫痫患者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时,可帮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首要的急救措施,从而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的效果。
题目:患者女,34岁。因癫痫发作突然跌倒。护士赶到时患者仰卧,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首要的急救措施是:A.人工呼吸B.保持呼吸道通畅C.胸外心脏按压D.氧气吸入E.应用简易呼吸机分析:癫痫患者发作时出现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容易出现窒息,因此护士应首先让患者平卧,松解衣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此本题应选B。分析上述题目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癫痫患者急性发作出现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还要同时帮助学生系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的首要急救措施。
2.5.2以临床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毕业前返校复习时,已经接受了至少8个月以上的临床实习,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采用临床情景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体位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神经外科实习情景:1例脑外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回到病房,接诊护士协助患者取什么卧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为什么(防止麻醉反应引起呕吐、误吸)?第2天早上,患者病情稳定,护士摇高床头15,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教学内容,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师有效运用上述情景导入卧位的相应内容,通过下面的试题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题目:(1~3题共用题干)患者男,38岁。因头部外伤急诊入院。浅昏迷。CT提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正确的体位是:A.侧卧位B.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C.头高足低位D.头低足高位E.中凹卧位2.术后第2天,患者应采取的体位是:A.头高足低位B.半卧位C.头低足高位D.中凹卧位E.俯卧位3.术后第2天采取此卧位的目的是:A.促进排痰B.利于呼吸C.便于观察瞳孔D.促进引流E.预防脑水肿
2.5.3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10门课程、21个章节,考核内容众多,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1)总结口诀,使枯燥知识趣味化。部分的中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低下,教师可将枯燥的知识总结成琅琅上口的口诀,方便学生复习。如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及其表现可总结为下述口诀:溃疡病,经常见;四大恶魔常出现,出血与穿孔,梗阻与癌变;出血表现为黑便,穿孔出现腹膜炎,梗阻患者吐宿食,少数患者会癌变。胆道蛔虫症的主要表现、辅助检查和服药时间可总结为下列口诀:胆道蛔虫症,发作很吓人,钻顶样绞痛,好转如常人,B超检查是首选,治疗不用手术刀,驱虫、消炎和利胆,驱虫药,清晨服、睡前服用效果好。
(2)总结归纳,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将出现在不同章节中的零散知识点总结归纳到一起,促进相关知识的正迁移,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乙醇用于急性肺水肿湿化给氧;30%乙醇用于湿润、松解头发缠结;25%~35%乙醇用于高热时的乙醇擦浴;50%乙醇用于预防压疮时的皮肤按摩;75%乙醇用于皮内注射和预防接种消毒;95%乙醇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的湿热敷等。又如不同疾病的给氧流量:0.5~1L/min用于小儿肺炎鼻导管给氧,1~2L/min用于COPD、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给氧;2~4L/min用于右心衰竭给氧;4~5L/min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给氧;6~8L/min用于急性肺水肿给氧,8~10L/min用于CO中毒给氧。
(3)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生活化。很多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如病室内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的表现,考生如能联系生活实际不难理解。温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艳阳高照,人走在大街上感觉非常热,食欲下降(不想吃饭),全身无力;温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人穿着单薄行走在大街上,这时候人会寒战、肌肉紧张。湿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暴雨过后天气放晴,这个时候,人走在街上就会感觉非常闷热;湿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晚上开了一夜的空调,第2天早上起来人会感觉口干舌燥、咽痛。
(4)仔细分析,使表象知识规律化。很多知识表面看去不容易记住,实际上仔细总结就会找出其中的规律,如血压的分级,仔细总结就会发现高血压的分级遵循一定的规律,即血压每升高一级,收缩压增加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增加10mmHg,考生只要记住I级高血压值,Ⅱ级、Ⅲ级血压值很容易推导出来。除此之外,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理解式记忆、直观式记忆、谐音记忆、对比式记忆等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提高辅导效果。
护理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生带教;问题探讨;对策
护生进入社区是时代之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认识也不断增强。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卫生服务”的重大决策以来,不少城市积极试点,提出并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集预防,治疗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的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方便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1]。
1社区护理工作特点
1.1.1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广泛,操作繁琐零杂,因此与病房护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既包括临床护理工作的疾病的护理,又包括健康人的社区健康教育,护理保健,家庭护理,急救护理乃至临终护理等。
1.1.2新的健康观念导致的护理特点: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种疾病的出现,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人们迫切需要健康教育知识,如饮食,心理因素的影响,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等等。使得社区护理工作出现以下特点;①社会疾病种类繁多,要求护理知识更新快。②要求护士全科知识,但培训时间长。③面对多种疾病,多层次病人及健康人。
1.1.3社区护理职业赋予的护理特点:社区护理的特殊性,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儿童,由于社区护士缺陷,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等等,社区带教老师工作缺陷影响着社区护生。
1.2社区护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2.1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护生从学校进入社区实习,从学校到一个陌生的社区大环境,由于阅历少,无工作经验,对社区人文环境,各种疾病认识还不够,护理知识,交流技巧等缺乏,心理特征表现为胆怯和脆弱。
1.2.2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问题:护生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需要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由于基护中社区护理缺陷或无,护生在社区各项实际护理操作时,对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联想分析能力较低,在进行社区护理工作时常无从开始,对社区护理感到陌生,机械生硬。
1.2.3社区专业知识有限:护生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未受过社区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对社区护理了解不够深入,自我独立学习意识淡薄,面对各种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等感到茫然。
1.2.4社区护士师资薄弱:有文献报道,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以我院为例,社区工作的医生,护士还不到10人。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认识还不够,认为对以后的工作意义不大,未引起高度重视。
2常见问题探讨与对策
2.1带教老师选拔:我院选择在社区工作5年以丰富上,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通晓本专业护理理论和常见操作方法,知识全面,阅历丰富,观察敏捷,技术娴熟,沟通能力强,专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作为带教老师。
2.2入社区前科内教育
2.2.1护理理论人文知识教育:护生社区实习以突出护理注重实践,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指导思想,通过护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将护生培养成能够初步运用专业知识,对不同健康需求的个人,家庭,社会提供整体的卫生健康服务。
2.2.2规章制度教育:包括社区工作一般规则,社区防视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及保健知识宣教等等,使其了解社区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使护生在社区实习期间仪表,行为,态度,沟通技巧方面符合社区管理规定和社区人群要求。
2.2.3社区护生素质教育:在入社区前对护生进行指导,帮助其制定实习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定期考核,了解护生熟悉,掌握社区护理知识及技能。
2.2.4法制意识教育:举例讲解社区常见的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方法。组织护生学习社区护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生的法制地位和责任,使其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切实从护生方面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实现社区护理教学
2.3.1强调社区护理实习方式。首先让护生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让她们收集社区护理资料,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人群作出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且付诸实施。另外让其参加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向社区居民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宣教,制定社区教育专栏及发放健康小册子等等,使护她们生走进社区,锻炼了她们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同时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2.3.2社区护士正确的职业影响:在职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势必会对出入社区的护生产生影响,如崇高的敬业精神,积极,灵活敏捷的工作作风,正确,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与各科医师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帮助护生树立职业荣誉感,处理好师生关系及与各医师关系,能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3.3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缺陷: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除了要指导护生完成实习任务外,社区护理实习也要注重培养护生在社区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为了提高护生社区护理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制定考核计划,对他们进行量化考核,统计,让他们对自己的社区护理对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启发式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讨论
针对社区工作的特点和护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采取的社区护生实习中的入社区前的教育和进入社区实地的沟通技巧培训,团结合作能力培养。通过调查分析,98﹪的护生认为,沟通障碍是造成工作被动的最主要原因,我们所采取的入社区前的教育可帮助护生尽快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消除其紧张胆怯的心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护生不但圆满的完成了实习任务,而且树立了正确的护理理念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护理的知识点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将“互联网+”作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深化改革措施,创新执法指导和管理机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中的作用,缩小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人力调查范围,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提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效率、力度及精准度,净化互联网交易环境,遏制线下侵权假冒生产销售,科学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增强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确保公正高效保护中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投资和营商环境,有力促进扩大开放和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做好运用“互联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促进技术手段、运行机制、工作运行体系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统筹和调动系统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分类指导。遵循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与网络治理的规则和规律,在方案设计实施中,充分考虑专利、商标等各类知识产权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突出工作实效。
——点面结合。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或单位先行先试,形成经验。鼓励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地方结合实际,大胆推进。同时,加快推进各项全局性任务的安排落实,实现点面协调、相互促进。
——协同推进。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推进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强化线上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同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监管,协同提升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的效率与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2022年,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线索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的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库、产品和服务数据库构建完成,全流程的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指导管理系统运行通畅。
“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在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线上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线下源头追溯精准快捷,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效率显著提升,各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受到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1.建设基础数据库。提取知识产权授权文件的核心信息,构建知识产权概要数据库。建立侵权判定信息数据库,为侵权判定提供人工智能学习基础。利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数据库,为不侵权行为的筛查提供数据。建立动态的重点产品和服务数据库及相关市场主体数据库,提供用于侵权假冒比对的基本数据。
2.建设侵权假冒线索智能检测系统。建设功能全面的智能检测系统,实现对侵权假冒线索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功能。
分类建立假冒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商标侵权、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线索的在线识别模型,与基础数据库对接,实现对侵权假冒线索的在线识别。
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侵权假冒高风险产品和企业名录,建立易受侵权假冒的知识产权名录,对名录实施关联性主动监控,同时推进建立新上线商品侵权假冒风险监测平台,协同实现对侵权假冒线索的实时监测。
建立线上线下快速协查通道,对在线识别和实时监测模块输出的线上侵权假冒线索,结合线上注册和交易信息,确定线下生产销售场所及仓储物流等信息,实现线下源头追溯。
开发对侵权假冒线索的网上取证、存证功能,及时固定网络证据,实现智能检测中的网络电子证据固化。
3.实现智能检测系统与相关系统的对接。将智能检测系统与执法维权指导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侵权假冒线索检测的启动与推送、在线办案指导、在线维权援助等功能。
(二)建立运行机制。
1.建立侵权假冒线索检测启动与推送机制。建立侵权假冒线索检测启动机制。来自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通过当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或地方局等执法维权机构启动侵权假冒线索检测。执法维权机构可主动启动检测,针对本地优势产业的单个或批量侵权假冒线索进行检测。国家知识产权局结合实际需求,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知识产权的侵权假冒线索进行全国性检测。
建立信息推送与共享机制。全国性系统发现的专利侵权线索,推送给维权援助中心和权利人;假冒专利和商标侵权线索,根据管辖要求推送给有关执法机构。区域性系统发现的线索,参照以上方式推送,并上传至全国性系统备案。将全国性和区域性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库对接融合,在全国性系统中实现信息汇总。
2.建立智能检测与人工判断衔接机制。建立智能检测与人工判断的信息交互机制。在信息化系统中,设置智能检测与人工判断交互接口,对输出的疑似侵权线索进行人工判断,结果回传至信息化系统,根据要求推送。建立健全智能检测与人工判断信息交互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把握人工判断基本要求,提升人工判断专业能力,确保交互机制有效运行。
3.建立涉外侵权假冒相关信息分析处理机制。充分运用国外知识产权数据,建立健全外文网络产品和服务信息采集、加工机制,完善网络产品和服务数据。推进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执法交流合作,开展涉外侵权假冒线索检索工作,引导我国企业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对重点出口产品的海外侵权风险进行预警检测,防止侵权,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鼓励我国权利人主动检测重点知识产权在海外遭受侵权的线索,引导企业依法有效维权。
4.推进建立标识电子化管理机制。与有关机构和网络交易平台、大型展会组织方等建立协作机制,在知识产权注册授权、产品销售、维权救济等各环节推行统一的电子化标识,实现全流程信息追踪。
(三)推进试点工作。
结合各地实际条件与需求,选择试点地方和单位,选择电子商务、进出口、大型展会等重点领域及地方优势领域,协同推进全国性和区域性智能检测系统的建设运行。
1.试点地方和单位。选择有条件的省份、城市及单位进行试点,支持、引导其开发适用于区域内或单一执法主体的区域性“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和信息化系统,根据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机制进行运行探索。优先选择“互联网+”治理基础较好、执法维权工作领先或设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地方及单位进入试点。
充分发挥地方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维权援助中心及研发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根据本方案提出的技术路径和运行机制,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率先突破,探索建立适应本地条件与需求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将管理创新与技术手段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提升推进效率。
2.试点领域与环节。选择信息易追溯、社会关注度高的电子商务、大型展会、进出口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作为试点工作的突破口,探索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及时总结技术手段与治理机制相融合的经验,尽快向各领域推广。试点地方和单位还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其他优势领域,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领域,突出试点实效。
电子商务领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深化相关协作调度机制。健全对互联网自营、他营、移动客户端交易等不同模式网络交易平台的信息化治理机制,引导平台运用“互联网+”高效处理侵权假冒举报投诉。根据智能检测系统确定的线下源头信息,提升源头追溯精准度,高效打击生产源头,切断侵权假冒产品流通链条。
进出口环节。推进线上信息共享、办案咨询、案件协查,在权利稳定性分析、侵权判定、网络培训等方面加强协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协同强化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能力。
大型展会。推进各地加强同类别展会上侵权假冒案件的信息共享,建立跨区域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线上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建立知识产权标识展品报备机制,对重点展品实施协同监测。对展会现场发现的侵权假冒产品,通过智能检测平台反溯线上侵权假冒线索,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三、工作运行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研究提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组织实施推进,强化指导监督;指导推进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组织建设全国性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与有关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的协调;在相关执法指导工作中推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地方局等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超前探索、先行一步,组织推进区域性数据库和智能检测系统建设,推进深化本地“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运行机制。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履行职责,加强与其他地方局和本地有关机构沟通协作,积极指导、支持“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应用与推广。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推广维权援助客户端和网站的使用,运用“互联网+”提升侵权假冒线索受理、移交和反馈效率。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向请求人提供维权援助方案,提升维权援助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协助支持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实现对疑难执法案件信息的在线移送、专家在线咨询、结果在线反馈。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人力支持。引导消费者通过客户端或网站积极提供侵权假冒线索,带动权利人通过“互联网+”机制积极维权,促进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快速维权中心。积极运用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保护中心全业务流程的在线管理。针对快速协同保护备案单位,建立全周期的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检测其遭受侵权风险,提示采取保护举措。梳理当地优势产业高质量知识产权列表,主动检测网络侵权假冒线索,切实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保护。通过信息化系统与有关机构探索建立信息共享、远程审理、执法协作等机制,运用“互联网+”进一步提升快速协同保护效率。
重点联系机制成员单位。鼓励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单位深化定向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本单位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对“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支持。结合对各领域“互联网+”应用实例的研究分析,为智能检测系统开发、在线识别模型构建等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意见。配合所在地知识产权局开展区域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通过本单位各种渠道,引导权利人积极通过“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开展维权工作。
知识产权保护咨询专家。鼓励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咨询专家,特别是侵权判定咨询专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侵权假冒线索在线识别模型的构建等工作,协助人工判断侵权行为的规则制定和智能检测系统的开发工作。根据安排,开展线上侵权判定咨询工作。
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根据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安排,有序参与智能检测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根据引导,做好与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结合线下调查方式,汇集各类侵权假冒线索,充实涉嫌侵权假冒的产品和服务数据库;根据要求,使用检测系统发现侵权假冒线索,引导权利人及时维权。
四、工作进度
(一)研究与准备阶段(2018年1月—6月)。
有效运用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提炼实践经验,调研借鉴相关方面“互联网+”治理做法,协同发挥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法律专家作用,全面深入听取有关地方局、互联网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意见,研究制定“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
(二)开发与试点阶段(2018年7月—2019年6月)。
根据工作方案,部署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法依规确定开发单位,高质高效完成全国性数据库和智能检测系统建设,实现对各领域侵权假冒线索进行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的功能。建立并理顺各项工作机制、工作运行体系。
选择并推进试点地方和单位,建设区域性数据库和信息化智能检测系统,与全国性数据库和智能检测系统对接,在重点领域和地方优势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手段创新深度融合。
(三)总结与推广阶段(2019年7月—2022年6月)。
充分运用开发成果,全面提炼推广试点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各技术支撑系统功能,充实、调整数据库,改进、完善智能检测系统,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检测水平,完善适应各地区、各领域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持续深化,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本阶段任务完成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与需求,持续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有序推进相应制度建设。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方案制定、推进实施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参与专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任务安排保障人员投入,确保责任到人、履职到位。
(二)确保投入实效。在科学论证和规范程序的基础上,给予必要投入。各研发单位应根据要求,按期高质完成研发任务。各试点地方或单位应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与自身优势资源充分结合,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共同完成好既定任务。严格监督,确保投入实效。
(三)加强监督考核。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专项工作月报制度,扎实推进阶段性工作落实,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对推诿拖延、履职不力者采取约谈、整改等措施,对工作成效显著者加大支持和激励力度。
(四)强化信息安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提高对“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数据库和智能检测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协同建立信息安全机制,确保关键信息和基础设施安全。研发单位要将保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研发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