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范例(3篇)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性教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称为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其自觉性、独立性有了显著的增长。由于他们正步入成熟期,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地发展。
(1)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研究表明,高一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性已达到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成人。
在教学中,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实验设计时,要做到实验目的性强、操控尽可能精确、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实验过程中,应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观察什么现象;做完实验后还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何改进实验。
(2)高中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支配记忆活动,乐意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材料。尽管如此,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居于优势地位。
高中物理知识多而繁杂,前后知识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绝大部分内容是有实际意义的,所以高中物理知识的积累更多地采用意义识记。在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归纳和分类。让学生通过回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学会根据具体实例通过抽象形成理论知识,并用实践检验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适当组织和指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复习方式多样化,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经验证明过度学习50%效果最佳。
(3)高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能够有意地调控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学习的事物中。注意的稳定性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并趋于成熟。广度已达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个客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能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型教学或问题型教学来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任务或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即使没有这种关系,我们也要采用适当的内容穿插在两个任务或问题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后,注意力会有所下降,在此期间教师可用较风趣的语言或故事让学生轻松片刻,调整紧张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回味已经解决的任务或问题,同时为下一个任务或问题作铺垫。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性联系可以让学生在处理任务的同时复习上一任务。根据本人的经验,一节课中安排三至四个学习任务或问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量。每个任务用时8~10分钟,既考虑到学生的休息和注意转移时间,又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3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高强度集中注意力。
(4)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他们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材料,不断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趋向理论型。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比较迅速,趋于优势地位。他们一般不盲从,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会有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倾向。
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何简化成物理模型,如何找出所遵循的规律等等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巨大障碍。在解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忽略运动的次要性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简化运动过程,根据分析物体运动的一般性思路思考得出运动规律。让学生大胆猜测、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质疑教师和同学的结论,在挫折和成功的不断交错之中进行反思,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强化,以期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评价教学效果时,教师应避免凭自己的臆想推断一个学生的成败,也不能仅凭考试成绩来评判。我们要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尽可能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适时地进行表扬或批评,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j].天津教育2004年z1期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台阶措施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高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物理的较高要求,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
所以说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
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对初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对高中物理的渗透
1.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课本上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如果学习时只是机械地去重复、记忆,考试也只是一种默写,学生到高中后一般不会适应,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重视和帮助学生,使其知识结构化。在每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概念、规律和一些图像和情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到了高中以后就容易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抽象而又毫无意义。
2.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作图的习惯。在初中,许多学生把物理题当成算术题完成,解题过程极其简单化,没有物理公式,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了公式,又不代数据,计算结果没有单位,等等。初中题目相对而言简单明了,某些学生的成绩还挺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因为解题过程的复杂化,这些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是越做越乱,越学越糊涂,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在批改作业、试卷时要毫不留情。解题过程规范化将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物理解题方法。
3.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许多选学内容,在每章后还配有阅读材料,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要求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中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或物理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高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
1.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高中教师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应先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复习,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本章节的学习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
2.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许多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一些知识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通过教师的重复讲解,是不能适应高中课堂上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的。从高一开始,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层次。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同时教师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渗透物理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物理情景和过程之中建构物理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不断强化。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重点要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切忌认为问题简单,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公式。教师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为了将抽象的情景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使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要画力的图示,运动学要画过程图,动力学要求画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分析归纳。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一部分高一学生跟不上,学习物理吃力,跟他们没有适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因此,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减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教师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物理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邢洪明.贯彻新课程理念,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教师,2006.6.
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思维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物理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是对枯燥理论知识点的过分追求。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板书教育的方式,在初升高的压力下,众多学校仍然对学生采取灌输知识的方法,而不是采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几乎普及,其中的办公软件也被众人所熟悉并使用,特别是其中的Powerpoin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学教育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然而在中学教育中,特别是初中教育中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般仅在教学竞赛和公开课的场合,才可以看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身影。
多媒体技术为何没有在初中教学,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应用,究其原因有多方面。(1)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比较缺乏,多媒体教室较少;(2)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愿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手段;(3)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些老教师。
一、学科特点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点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一门严密的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它和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中学物理知识都可以通过活生生的实例得到说明。通过板书的教学方法展示实际活生生的实例在有些时候显得无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多媒体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的多元化。当多媒体手段应用在教学上,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达到很好的结合,同时利用声音、文字和图画的完美结合达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点
综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可见它们之间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再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际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它可以达到好的效果。
1.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和实验室实验所不能展示的内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第13.1节中采用马拉车的实例来说明做功,然而实际实验不可能实现,板书当然更难说明,但是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把整个过程完全的呈现给学生,并可以暂停在该过程中任何状态,从而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加强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如下图1中所示:
图1马拉车实例分析
2.多媒体技术可以放大物理现象
课堂实验可以很好直观的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点,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知识,但初中物理中总存在一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才可以理解,特别是一些细化到原子和电子层次的知识,实际实验无法展现,也没有生活实例可以达到展现该现象的可能,但多媒体动画可以放大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该层面上的知识,如九年级物理关于电流一节中电流方向的学习。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而实际中大多数电流的形成都由于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两者方向相反。
图2电子移动与电流方向
3.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知识面并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多媒体在很多场合得到应用,均是由于其可以展示大容量知识的优点,即在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的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大量文字性内容的特点,介绍课本外的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异同
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网站和期刊均有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各学科教学的论文,但仔细看看几乎都是关于高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问题,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论文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中应用和在初中物理中应用情况不一样,相信进行过两个阶段物理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中学物理教学和高中物理教学应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情况不同,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1.注意力特点不同
初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长,但相对于高中生其有意注意时间短很多,初中生注意力一般最长能坚持20~35分钟,故在40分钟的课堂中,初中生基本上都不会在整节课中集中注意力,教师应根据该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图片等缓解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知识储备不同
众所周知,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八年级的时候将会第一次开设物理课程,初中生从开始上学至今第一次接触物理知识,很多概念现象都是第一次接触,理解学习较为困难,然而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已经经历了两年的初中物理的学习,很多基本概念现象均有所掌握,学习起来较初中学生容易。故在初中多媒体教学中应避免繁多的文字和公式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多以生动的图片,动画对物理现象进行阐述。
3.思维特点不同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均在不断成熟,一般的初中生集中在13~16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均较差,初中物理中的很多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际实例和教师的引导才容易理解,高中生一般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已经较为成熟,通过文字的物理现象描述理解较容易。故大量的声音,动画结合的实例有利于初中学生获得直观物理现象的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特点给予相同内容不同角度和方法的展示。
4.接受能力不同
当高中物理教师来听初中物理教师课的时候,总会感觉一节课内容讲的很少,实际对于所有有初中物理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初中生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内容多学生反而记不住,最后导致得不偿失,高中生会好很多,不管是从大脑的发育还是其他方面考虑,在40分钟的课堂中均可接受很多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图片效果可以对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描述,从而可以既让初中生掌握物理现象,也不必掌握太多文字知识,满足其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虽然多媒体教学有众多好处,但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于初中生理解物理现象不能完全依赖该方法,对于课堂实验和板书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解决,做到把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课堂实验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
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含山
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