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范例(3篇)
资源环境科学范文
1.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2.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
2.1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理、水文等专业知识,还包括、生态、空间、大气、海洋和环境科新工程等新兴学科。就我国目前的院校设置情况来看,在这些从事资源和和环境研究的单位中,已经有二十八所院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中有资格和能力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校也突破了十五所,这无不显示着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状况正朝着更规范和系统的方向前进。
2.2我国具有许多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喻为资源大国,并且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面积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的跨度较大,也造就了我国的独特资源结构,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和能源在世界整体自然环境中起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最常见的如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干旱荒漠;活跃的大陆内部地震;绵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及其典型的边缘海盆;濒太平洋成矿带;时代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干旱区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等等。
2.3研究工作有着雄厚的区域观测能力与调查工作基础的依托
我国从事资源和环境方面专门管理部门众多,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环保总局、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这些部门和单位有着长期、雄厚的观测与调查能力和工作基础,这对作为应用基础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不仅提供了获取数据的保证,也成为发展这一科学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较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不够,年轻、高层次的综合型学术带头人亟待增加;资料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缺乏保证等。
3.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其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表现:
3.1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跨越以往各类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其自然属性,而且加强对其社会属性的研究;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重视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深入连续地观测,揭示人类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化等过程对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并在高精度观测数据基础上,引入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建立动力学模型,为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3.2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专项计划的组织方式成为主流
以往对单一资源或环境问题的单一机构、单一学科研究方式被针对单一或综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联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跨学科、多部门研究方式所替代;并且无论在国际科学界还是在各国国家研究组织中,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往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
3.3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分析
重大研究计划往往有大型观测计划相配合。全球和国家尺度有关地球环境资源变化的长期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包括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00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等一系列全球性巨型观测系统;还有众多地区性和国家性大型观测系统;并且集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地球”即将出现。
资源环境科学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学帝国主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5-0022-0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学不断向其他社会科学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分析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兴学科,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Imperialism)。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兴起,既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现象,也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樊纲(2005)所言,经济学侵犯其他社会科学的传统领地,而且这种侵略并不是一些人异想天开的瞎胡闹,而是一旦侵入,还真能分析出来一些原来人们没有分析出来的东西,给人们以新的启示,使学科有新的发展。本文通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兴起和发展的简单回顾和相关研究的成功案例,试图分析经济学帝国主义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启示。
1从人口经济学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我国理论经济学学科中最年轻、发展势头最猛的专业之一。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将原来的人口经济学扩展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它不仅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整合,也是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时俱进,是经济学发展里程中的重大革命。该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也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多个学科,不断交融、深化的过程,学科发展存在多源头特征。这种特点可表示如下:
PREE=SD・(PE+RE+EE)
PREE表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SD表示可持续发展,PE表示人口经济学,RE表示资源经济学,EE表示环境经济学。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人口经济学是较早起步、其理论和方法比较完备的分支之一。作为早期政治经济学的组成部分,马尔萨斯开启了人口经济研究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经历了若干重要变化,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球人口快速增长;而发达国家在经历人口增长率短暂回升之后,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日益加强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趋势,也为人口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促成了这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消费”、“大量生产”,特别是掠夺式的生产模式使地球生态环境付出巨大代价,人类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人地关系、资源稀缺性和有效利用以及环境问题等。从马尔萨斯人口增殖力较土地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再到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莫不是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关注的产物。这些理论大多对人类前途作了悲观预期,但他们极具睿智的分析,推动了人类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迈进。1977年,美国学者朱利安・西蒙出版了《人口增长经济学》,在综合考察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条件对人口影响的基础上,对人口增长的前景作了乐观估计,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81年,西蒙推出了新著《最后的资源》,使乐观论的基础由人口经济分析拓展到更广泛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领域。在我国,张纯元等(1983)出版的第一部《人口经济学》,在提出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新概念、新框架,系统阐述人口经济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曾纳入资源环境问题;朱国宏(1995)把人口经济关系扩展到人地关系,田雪原(1996)论述了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后,李通屏(1998)出版的《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经济学探索》、刘家强(2004)出版的《人口经济学新论》,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人口经济学的内容,成为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种特点和创新。
出于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从不同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广泛开展了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资源经济学力图分析这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优化配置,研究各种选择方案、政策和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成本,以及这些效益和成本的影响范围,包括地理方面、经济部门之间、社会经济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动态趋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通屏等: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环境经济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兴起,而且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学科划分难以统一:人们既可以认为具体的环境是一种自然资源,也可以认为自然资源又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一般认为,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环境保护和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它至少包括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有争议的是,环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应充分拓展,以将全部生态问题都纳入自身研究范围之内。在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之间,也存在两者之间从属问题的不同主张。较多的学者将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平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样源于现代经济学,它为环境分析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并可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现实的、有效的工具。环境经济学通过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等途径来评价环境变化的经济价值,探讨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最后设计经济机制来减缓乃至消除环境恶化。
2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之魂
在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反思和突出环境保护发展观形成的过程中,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问题。1981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枯萎、粮食短缺四大问题。第二部分提出了“走向持续发展的途径”,即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开发再生能源等。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就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包括:人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利益相协调的发展;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能够持续维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革新了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战略。首先它是一个综合的发展战略:既是一个人口发展战略,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既是一个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战略,又是一个环境保护战略。其次,它又是一个开创性的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之间均能在质上提高,在时间上得到延伸,四者均能有一个真正可以无限延续的连续过程。这一战略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友好,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作为统一整体为特点。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效地整合了原来独立、分散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促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首先诞生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3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的成功案例与经济学帝国主义
3.1马尔萨斯的研究
马尔萨斯(1766-1834)是建立人口增长模型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注意到收入和人口增长在截面和时间序列中都是正的关系,马尔萨斯着手构建了人口动态的经济理论。尤其重要的是他的人口观依赖于均衡的观念,均衡取决于生存消费水平。而且允许选择在生育决策中发挥作用。马尔萨斯讨论了晚婚、禁欲和其他可以用来阻碍人口增长的方法,人口增长源于个体在生育方面的选择。马尔萨斯模型对解释他所处时代盛行的事实相当成功。不仅如此,马尔萨斯的影响远远超出他所处的时代,毫无争议地成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灵魂人物和成功典范。其不朽贡献超出了他孜孜以求甚至终生为之奋斗的历史学和经济学。
3.2来宾斯坦(H.Leibenstein)的贡献
来宾斯坦教授早年攻读经济学,先后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代表作是《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1957)。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把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加以探讨。他最早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考察家庭的生育决策,提出了生产孩子的成本―效用分析,建立了生育率研究的微观人口经济模型,开辟了现代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3.3新领域的开辟者――贝克尔
由于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贝克尔于199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首要推广人。50年代,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分析的是传统市场以外的话题。其后,他进军家庭、生育、犯罪、离婚、甚至生物学领域,皆遵守经济学的公理与逻辑”(张五常,2005)。而且,这种努力战果辉煌,几乎所向披靡,令其他学科大跌眼镜。贝克尔(1976)认为,经济学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已囊括人类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决定。他建立的选择模型把生孩子看作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认为:孩子产生的服务流将持续很长的时期,很像是一辆汽车或电视机,因此,人们可以按照消费和需求曲线谈论人口增长问题。
3.4D.梅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认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是由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五个基本因素制约的,并且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最终制约地球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维持现有人口的增长率和资源耗费率不变,那么,由于世界的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可能发生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该书敲响了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警钟,促成了人类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迈进。因此成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最经典的成果之一。
3.5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新人口论》发表以前,马寅初(1882-1982)因经济学而著名。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从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生产力发展、原料与粮食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事业等的内在联系出发,论述了新中国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尽管他发表《新人口论》时已逾古稀,尽管当时的社会贤达如邵力子、孙本文、吴景超等与他有类似主张,但马寅初的光芒使其他社会学家、人口学家黯然失色,同时也使他一生对经济学的贡献显得无足轻重。
这些成功的案例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最好诠释,同时也验证了经济学已经帝国主义,而且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功。事实说明,人口、资源与环境不是经济活动的外生因素,因此不可避免地纳入经济学家的视界,经济学家对它的敏锐和洞察力不应该逊色于其他领域的学者。同时也说明了经济学地位的提升。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拉齐尔(EdwardLazear,2000)指出,这不是经济学家的运气,也不是经济学家的内在魅力。而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学有固定的语言,它允许复杂的概念被写成相对简单的、抽象的术语。经济学家在其他社会科学不能播种的地方播种,因为经济学家喜欢抽象。正是抽象力使我们能够回答复杂世界的问题。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其严格的条件。党国英(2001)认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科学帝国主义”的表现。经济学以数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又倡导实证分析方法,使自己较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更具有“可证伪”的性质。当今时代是“科学帝国主义”的时代,经济学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快速融合,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该学科的设立,不仅使经济学生机焕发,也使相关学科摆脱了“有气无力”和“朝阳夕阳之争”的窘境。
4.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学科增长点
1998年,国家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设立为理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受到学术界广泛响应,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点从无到有,博士点已发展到20多家,硕士点已由星星点灯发展为燎原之势。高校和学术界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蓬勃开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同名的教材或专著(杨云彦1999;杨昌明2002;张象枢2004;钟水映2005;邓宏兵2005;王珍2006)不断涌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2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线。杨云彦(1999)认为,从广义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也包含了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形成四个分支学科,即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其中,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构成这个学科的核心,是狭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杨昌明(2002)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穿章节及其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主线。张象枢(2004)认为,从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视其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钟水映(2005)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贯穿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主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还存在着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争。主张用经济学为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5建立与时俱进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5.1充分认识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必要性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受多种因素限制,该学科对象不确定、体系不严谨、框架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致使人们仍然感到无所适从、难于捉摸。在研究对象上,有学者认为“是一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及其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保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学者界定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稀缺性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有的认为是“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认为,人口、资源、环境分别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进行研究,因而它的对象只能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还有的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总体与全过程的经济学”,是经济学视野的扩展,因而可视为广义经济学。在学科体系和分析框架上,虽然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统一到了经济学的麾下,但是在具体进行分析的时候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割裂了三者的相互联系,只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并没有把三者统一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体系之内,由此成为学科发展的硬伤。
综合来看,既有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涵限定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倾向,也有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过分泛化,无限扩大或引申到其他领域,大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解决地球上一切问题之势。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强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特殊性的一面,而对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共同性方面,则注意不够,凝练不到位,在应有的经济学规范和体系结构方面存在不足,对经济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反应迟钝,甚至淡化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因此,在理论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实践上,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一个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会,需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嫁衣裳。
5.2准确定位学科性质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社会后果,揭示人类行为规律的行为科学或行动科学,因而与揭示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不同。很多社会现象无法重复和试验,得出的结论只能在有限条件和有限范围内成立。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较“硬”,社会科学揭示的规律较“软”。而经济学位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中间地带,是社会科学中“最硬的的软科学”。经济学理论很可能采用数学形式,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趋势得到了相当重视,并在当代经济研究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种对硬科学的模仿,既不能保证她获得与硬科学同等程度的科学性质,又没有在专业群体中达成共识。马兰沃(EMalinvaud)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经济学与硬科学越来越近了,由于根本的原因,两者的差别将不会消失。甚至,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将来也几乎不可能缩小。由此,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不难定位,作为经济学中的年轻成员,它依然是软科学。当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开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应予鼓励和提倡。但是,不切实际的扩大它的边界,认为它可以包打天下、并吞八荒,动辄与硬科学攀亲,将有损学科的持续发展。
5.3用主流经济学武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必须与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逐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主流经济学发生了迅速的范式革命。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与日俱增,由此对政治经济学为主导范式的主流经济学形成猛烈冲击,经济研究正由政治经济学为主导向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并重的范式转变,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对教学、科研、乃至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国光2005)。中国进入了经济学知识更新最快的时期,这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与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能否体现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不仅是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本能,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以人口经济学为例,1983年,张纯元等主编的《人口经济学》,体现了当时我国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涵盖了人口与经济及相关领域的主要问题,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1987年彭松建教授出版的《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反映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动向,开辟了人口经济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至今仍深受欢迎。从国外来看,莱宾斯坦的《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既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经济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他奠定的微观人口经济理论,显示了超强的生命力,同时又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力作。贝克尔的“时间配置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家庭论”等在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有口皆碑,这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深有启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需要与时俱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需要一些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气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樊纲.经济学的谦虚.载高小勇主编经济学帝国主义(序二)[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FanGang..TheHumilityofEconomics.InGaoXiaoyongedited,EconomicImperialism[M].Beijing:ZhaohuaPress,2005.]
[2]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YangYunyan.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M].Beijing:ChinaEconomicPress,1999.]
[3]张纯元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ZhangChunyuanetal.PopulationEconomics[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1983.]
[4]朱国宏.人地关系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ZhuGuohong.OntheRelationshipofPopulationandLand[M].Shanghai:FudanUniversityPress,1995.]
[5]田雪原.论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6(2).[TianXueyuan.Discussions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opulation,EconomyandEnvironment[J].ChinaSocialScience,1996(2).]
[6]李通屏.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经济学探索[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LiTongping.Population,Economy,Development:TheExplorationofPopulationEconomics[M].Beijing:ChinaPopulationPress,1998.]
[7]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LiuJiaqiang.NewEconomicsofPopulation[M].Chengdu.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Press,2004.]
[8]李润田.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LiRuntia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andEconomyinHenanProvince[M].Zhengzhou:HenanEducationPress,1994.
[9]张五常.经济学帝国主义.见:高小勇主编.经济学帝国主义(序一)[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StevenN.S.Cheung.EconomicImperialism.InGaoXiaoyongedited,EconomicImperialism[M].Beijing:ZhaohuaPress,2005.]
[10]BeckerG.S.TheEconomicApproachtoHumanBehavior[M].ChicagoUniversityPress,1976.
[11]党国英.从“哲学帝国主义”到“经济学帝国主义”[J].书屋,2001(12).[DangGuoying.From“PhilosophicalImperialism"To“EconomicImperialism"[J].BookRoom,2001(12).]
[12]杨昌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YangChangming.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M].Wuha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Press,2002.]
[13]张象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ZhangXiangshu.The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M].Beijing:ChemistryIndustryPress,2004.]
[14]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ZhongShuiying,JianXinhu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M].Beijing:SciencePress,2005.]
[15]邓宏兵.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DengHongbing.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M].Beijing:SciencePress,2005.]
[16]安托万・多迪默,让・卡尔特里耶.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Antoined`Autume,GeanCartelier.IsEconomicsBecomingAHardScience?[M].Beijing:EconomicSciencePress,2002.]
[17]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LiuGuoguang.SomeProblemsinEconomicsEducationandResearch[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5(10).]
[18]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engSongjian.TheConspectusofWesternPopulationEconomics[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1987.]
资源环境科学范文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环境系统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自成系统,同时又是军事医学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两大系统环境是军事医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此外,军事医学和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军事任务的需求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和系统自身的演化运动是军事医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军事医学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环境、医学环境、其他科学技术环境等;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等,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其中,军事医学环境为需求环境,信息科技环境为驱动环境,经济环境为支撑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为本体环境。
1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满足军事医学信息需求,支撑军事医学发展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目标,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外在牵引力和发展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随着军事医学任务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军事医学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需求环境。
军事医学的发展需求主要来源于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满足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的信息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根据军事斗争卫勤保障的需求,军事医学应加强战场急救医学、三防医学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海上后送平台和装备研究、加强信息化诊疗装备研制。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当今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反恐怖战争卫勤保障成为军事医学的新任务,反核化生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重点,防生物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难点。军事医学应提供相应的医学保障,扩展军事医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单纯的战伤救治研究向多领域扩展,提高应对多种环境危害和恶劣环境条件的救治能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就是要突出保障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源。
2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同时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包括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以及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两类。信息科技环境主要是通过输入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提供操作平台和设施等,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支撑和促进力。
(1)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
科技发展是军事医学的发展推动力,决定了军事医学的科学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信息科技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军队战时卫勤中,卫勤组织指挥自动化系统、野战远程医疗系统、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伤病员后送系统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战时卫勤的保障能力;信息化战争中,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武器等信息对抗武器所导致的人体生物效应是军事医学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为军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2000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指出,未来新一轮军事革命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支撑,以达到掌握战斗空间态势的目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要密切关注现实战时卫勤和未来军事革命相关的信息技术,搜集、组织、加工这部分信息资源,以支撑军事医学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为打赢未来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
(2)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存储及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演化进程。影响图书馆的信息科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
信息存储和传播等信息技术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改变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促使馆藏资源由纸本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也经历了从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到纸本与电子资源并存、并逐步向电子资源为主的过渡,馆藏资源由实体资源向以商业数据库为代表的虚拟馆藏发展。资源检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从最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索引》到联机信息检索系统MEDLINE,再到网上免费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军事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经历了文摘、索引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阶段、网络信息检索三个发展阶段。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促使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阶梯式进化发展,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除了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优化,也包括对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资源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配合信息服务的提升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种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3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必须以资金作为基础,采购资金是维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赖以生存的条件。采购经费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所需的资金,是保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不断得到优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除了依赖于馆员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资源采购经费等物质支撑条件,采购经费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
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数量可反映出特定时代或国家信息资源优化的水平。横向比较国内外的专业图书馆强馆,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其馆藏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与其采购经费投入成正比。2013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采购经费达3.7亿美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采购经费1.3亿元。201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资源采购经费为4600万元,且每年还有_5%的固定涨幅,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只有约1500万元。与国内外医学强馆采购经费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最大掣肘,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形式下,有限的资源采购经费使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需求更加强烈。
4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化和发展必然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信息资源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建设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实践、文献共建共享实践、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的发展影响。
(1)信息资源基础理论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藏书建设”被首次提出,指的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与读者需求,建立、发展、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70年代,藏书的选择、剔旧等开始受到关注,书目控制论、藏书稳定状态理论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书结构理论在70年代后期得到初步应用,指的是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收藏水平的馆藏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及其在馆藏的比例,包括藏书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复本结构等、藏书结构设计等。80年代,“藏书建设”发展成为“文献资源建设”,指的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任务与服务对象、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搜集、加工、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藏书体系的全过程,文献资源建设有了学科化趋势,并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90年代至今,信息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网络迅速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深化为“信息资源建设”,指的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有机搜集、加工、组织的活动,数字资源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等)。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基本也分为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
(2)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主要资源的搜集、检索、组织和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馆藏建设从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编目、图书馆管理等向知识服务、信息管理领域拓展,数字环境下知识组织与揭示的方法、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检索、数字资源的采集、保管与利用等得到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元数据等研究的深入,网络信息检索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研制成功,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进入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深层次信息信息处理与检索的高级发展阶段。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优化的重要内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基本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步发展。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既承担国家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的任务,也是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主导机构。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开始编制《全国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收录高等医药院校、医院、科研单位、中华医学会、军队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生物医学信息资源。1998年,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成立,建立了高等院校医学文献联合保障体系;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立,负责收藏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信息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信息服务。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是代表军队医学图书馆系统参与全国或地区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与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进行联合采购与资源共享。军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成立,通过召开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制定了全军医学情报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规则,开始实施军内医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1993年,《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出版发行;1998年,“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正式成立,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各军医大学图书馆负责全军外文期刊的协调订购以及联合目录的编制。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始于21世纪初,200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达成协议,《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数据库》并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2004年参与CALIS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4)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子系统,因此信息资源建设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用户信息需求模式。数字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与便利性不断提高,以网格、云计算、语义网、本体与关联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启了E-Science时代,用户不再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首要来源,更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希望图书馆能够整合各类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关联、语义、逻辑推理与可视化手段辅助知识发现与科学研究,满足其问题结构及知识边界模糊、无法使用明确的检索式的信息需求。用户需求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服务模式又决定资源建设模式。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同样面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这种变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体系要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平台化向工具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