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概念范例(3篇)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相关性
一、引言
自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研究,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概念框架,FASB在第二号概念结构的前言中给出界定: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指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可见,FASB构建CF的出发点是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那么,两者的相关程度决定了概念框架的理论地位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本文将从美国概念框架的产生背景来分析其CF的作用及与会计准则的相关程度,再从我国的特殊环境来看两者的相关性,以期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所启示。
二、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偏离——基于CF的首要作用
(一)美国CF的产生背景。
美国会计职业界长期面临着政府管制的压力。1907年的信贷危机,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1923-1933年的经济危机,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为例,SEC具有法律授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有权管理上市公司所必须提交的各项财务报表资料,这对于会计职业界而言是一个面临着“失业”或失去“垄断租金”的威胁。为说服SEC不要过多干涉会计职业界的活动,最有效的“借口”仍然是理论,一种会计不应由政府管制的理论,或者说,政府过紧的约束与管制会损害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在SEC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力转授给会计职业界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38年起正式着手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同年第一个制定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但它所发表的代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准则文献〈会计研究公报〉并不是在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不过是对不同会计惯例的比较和筛选。〈会计研究公报〉的制定缺乏理论,这一缺陷终于成为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的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协会特别成立了会计研究部,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会计研究部在其发表的第1、3号研究公报中,分别探讨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力图强调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以“假设—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由于会计假设的研究受形成多少条假设以及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严密等弊端的限制,加之会计研究部所提倡的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一系列模式,都与现行会计原则相去甚远,以假设为起点的概念框架,非但未能为现行会计原则制定的有效性起到辩解的“借口”,反而可用来批评现行会计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1962年美国政府干预“投资贷项”会计准则制定事件发生后,会计准则制定受政府干预的频率越来越多,不少国会议员等政治家被游说参与到准则制定的讨论中。当时学术界也普遍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显然,如果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威机构就不应该是民间的,政府权利机构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而只有会计准则是技术性的,由民间机构制定才是恰当的。此时,会计职业界深感会计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宣传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理论性,才可以为民间继续保留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提供有效的“借口”。7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了会计准则研究的新一轮高潮。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强调会计准则民间化、职业化,以会计选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证会计学派也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著名的实证会计学者瓦兹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1979年)一书中应用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供给与需求,将会计理论视为一项特殊商品,从供给与需求双方加以分析。按他们的分析,之所以有人需要会计理论,就在于它能充当辩解的“借口”,特别是在像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民主政治和管制社会里,任何行动都要有“正当”的理由或借口。因此,会计理论应当具有其“辩解”功能,可用于各种政府对会计的管制与会计职业界反管制活动中的借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研究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出现,有效填补了这一辩解借口的“空缺”。
(二)美国CF的作用。
FASB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信息质量、要素、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核心,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一框架,可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表明,会计准则有着其内在的科学性,制定会计准则需要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既然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政府部门显然不胜任这项工作,只有会计专家们组成的专门队伍,才能较科学地制定会计准则。有了这种辩解的“借口”,直到今天,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仍然由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民间机构保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充当辩解“借口”的作用,其次才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认为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三)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
FASB顺应潮流,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指望它能用来充当反会计管制的“借口”并且直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评判现有准则是否合理,解决准则制定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了CF,会计职业界的首要目的已经达到了。不过,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却往往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应用具有“经济后果”,即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准则并不都按照概念结构的要求来制定。例如,养老金准则、递延所得税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补偿性认股权准则都是在概念结构公告正式之后制定的。尽管FASB期望以概念框架来指导这些准则的制定,但无一例外的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遇到来自多方的“游说”和干预,最后所成文的准则与概念结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偏离。特别是补偿性认股权准则的制定,历时十余年,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认股权,遭到了企业的抵制,参议员、众议员、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纷纷向FASB施压,甚至连克林顿总统都为此写信干预。最后,在1996年公布的准则中,FASB不得不将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披露,要求在表外揭示认股权信息。这些会计准则都保留了多种会计选择,有些还向实务和强势集团妥协,因此,它们与概念结构是不一致的。可以说,美国CF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弱相关性,概念框架理论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但会计准则由于其“经济后果”性必然会与概念框架发生一定的偏离。对待这个问题,准则制定者们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只要遵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定能形成一套内在一致、完整且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即便在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他们也倾向于回避这一问题,更强调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目标——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我国会计环境下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及其启示
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问题,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吗?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主体,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这是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考虑的中国国情。在我国,会计准则属于行政规章,为了使会计准则能较好地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兼顾国家宏观调控和搞好微观经济的需要,由财政部领导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包括建立CF),具体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可以解决CF与会计准则偏离的问题。美国的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即使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制定者有可能抵制不了各方的游说,最终导致CF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弱相关性。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不必获得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强相关性,这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不是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性的内在原因。“经济后果”是会计所固有的特征,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如果准则的制定权不具备权威性,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可见,会计准则制定权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影响两者相关性的内在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没有照搬国外的民间组织模式,在保证制定权的权威性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制定过程,既提高了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做到监督实施。这种准则制定模式在我国必将长期实施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葛家澍、刘峰.1999.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玉廷.2004.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研究,3
刘小年,吴联生.2004.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会计研究,6
杜莉.200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会计研究,11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篇2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意义主要由下面几点组成:①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准则的应用,根据信息给予明确的决策;②为了避免准则不一在处理问题时造成的不一致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方式来解决;③对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和能给予会计准则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大利益集团的压力;④对会计理论进行更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保留传统理论的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又反映出随大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一些理论和和基本概念,这样,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必然使得会计理论长远的发展下去;⑤利于我国会计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大多数国家早已把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单独列示,仅是在具体的名称上存在差异。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原则
(一)系统完整性原则构建适合于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时,不仅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全局角度去把握,还要吸取国外在制定该结构的精髓,全方位打造适合于我国的基本概念结构。
(二)一贯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逻辑上的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并且尽可能的全面。
(三)客观性原则这点应贯穿于整个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和构建的过程中,具体的要做到客观的分析,中立的态度,客观的反应经济现象。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层次
(一)第一层次: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会计对象、会计假设1.企业财务目标及环境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做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普遍认可的两种观点[3],前者主要在于强调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者则注重于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备信息使用者提取对其有用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盛行,部分学者认为:将企业的契约成本降低就是财务报告目标。葛家澍教授称这种实证研究所得到的会计目标称为“契约成本论”[4]。2.会计对象在会计对象的研究上,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对此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描述,而我国在这方面也是重说纷纭。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第一层次便是会计对象。3.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支撑结果所做出的一些合理推论。目前对会计假设的分类适用面比较广的主要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一分类。
(二)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为确认与计量,特别是为确认提供依据。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就是受社会各界拥护的一种公共产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基本特征。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尤其要重视可靠性。3.第三层次:会计程序及方法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基于会计确认与计量基础下的两种观点。目前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计量基础。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就有一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般看来,基本准则就是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但是,作为概念结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惯例相拢。首先,《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只对其问题采取一般的属性处理,未对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5],缺乏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概念结构的任务只是间接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而其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指导相关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但实际工作中,前述的两种观点都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中得以体现,单纯的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它惟一的目的。由此可见,我国现行制度下的观点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单一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最后,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财政部是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负责准则的起草,征求意见的工作则由会计事务管理司负责,最终公布实施由财政部决定[6]。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具备了权威性、强制性和公众的服从性,非理论性质的概念结构。
五、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建议
(一)关于会计对象会计对象不应包括在构成概念结构的要素中。理由如下。(1)理论界对会计对象的界定说法颇多。传统观点与新观点对会计对象内涵的界定内容不一,今后还需要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文章认为,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稳定性原则的判断,将会计对象纳入概念结构要素中不太合理。(2)多数学者认为,会计对象只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最基本理论,而非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思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是一套把目标与目标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首尾一贯的体系,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会计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演变与创新,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新的会计问题。
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颁布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而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财务会计专门理论研究体系。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
(2)对财务报表要素给出定义;
(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评估已有会计准则的质量。
2、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并为其制定指明方向。
3、在缺乏公认会计原则的领域,起到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规范作用。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我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五、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要基于国际趋同。
2、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的借鉴和发展。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
5、与现有准则协调平稳过渡。
(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以下的层次:
1、宏观理论层次
我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既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要体现了与国际趋势的一致。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以对中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为真正起点。
(2)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3)要充分兼顾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会计规范的需要,兼顾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需要。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
(1)微观理论的第一层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
a、会计目标。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应定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比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而“受托责任观”比较适合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能保证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不应完全脱离“受托责任观”而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应该是两者的融合。
b、会计基本假设。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主要是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是作为财务会计存在和运作前提的基本概念,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c、会计对象。由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应设置那些要素,设置多少要素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若会计对象不明确,会计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2)微观理论的第二层次:财务会计要素及会计信息质量
a、会计要素。指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对象,也是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财务报表的各种信息是以会计要素为基础的。因此怎样定义会计要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体的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可比性等。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我则认为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也就是说,当一种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能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同时兼顾时,我们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相关性的信息。这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为危险――所有的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它误导,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重视可靠性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由客观真实反映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
(3)微观理论的第三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中对会计要素进行定性说明和定量描述的过程,称为“确认与计量”。
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按照财务报告的目标把账户记录转化为报表与项目,成为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这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总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人造的概念系统,它存在并运行于特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在会计本质的指导下,以会计目标(质量特征属于目标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为逻辑起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演绎、实证、定量、事项和伦理等方法)逐级开展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概念框架的未来发展,最终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现出内涵完整的概念体系、深刻的哲学思维和科学的实证系统三方面特征。不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会计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