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的训练范例(3篇)
产后康复的训练范文篇1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12月选择经脑CT或MRI明确诊断的初次发病患者8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患侧肌力0~2级,生命体征平稳,无精神障碍及感觉性失语。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急性期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瘫痪的进展停止、意识状态恢复后1~3天开始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①床边治疗:保持良肢位;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肩外展、外旋、屈曲,膝伸展等;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床上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起立训练。②训练室训练:翻身、骨盆上举等训练,持杖步行训练,上下阶梯,驱动轮椅,实用性步行训练。
作业治疗:患者坐位维持30分钟时开始实施训练室作业治疗,如编织、书法、套圈等作业方法;进一步可实施生活关联动作与就职前训练,如扫除、洗刷等家务活训练。
康复治疗时间安排:每日1次,每周5次,由康复医生执行。对照组未应用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指数评分法,满分为100分,包括就餐、洗澡、更衣等十个项目评定。对每位入选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瘫痪的进展停止后进行第1次ADL评定,在30天后进行第2次评定。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两组患者ADL评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未应用康复治疗之前,第1次ADL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在对康复组应用康复治疗30天后,进行第2次ADL评定,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脑卒中急性期,随着血肿的吸收、脑水肿的改善,偏瘫症状可相对自然恢复。但为了减少患者愈后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瘫痪的进展停止后就尽早开始,包括良肢位保持、变换、被动运动等。在急性期后期、慢性恢复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增强,通过康复训练,让患者不断重新学习,可促进损伤部位或下位的脑组织功能重组,而产生新的神经功能。而且,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细胞均通过突触与其他众多的神经细胞联接起来,形成了许多复杂的通路,次要通路一般不使用;而当主要通路损伤时,反复使用次要通路,其兴奋传递的时间可缩短,通路的传递效率也会提高,这有赖于给予患者适量的康复训练,反复学习。已有研究证明:运动再学习是产生脑可塑性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神经突触受体的传递功效是其基础。本组结果表明,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自然恢复的能力很强,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其自然恢复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康复组经过适量的康复治疗,反复学习训练后,进行第2次ADL评定,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蔺勇,殷淑萍,等.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70-71.
产后康复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肌力训练;护理
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趋向年轻化,许多患者虽然挽救了生命,但残障率却明显升高[1]。据统计,约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因此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治疗是防止、减少致残的有效手段,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治疗的重点,而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卒中后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能有效的恢复肌肉功能,保护关节,防止继发性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脑卒中后肌力下降的原因
脑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的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肌肉的神经调节、肌肉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的力学特点。任何影响这个三个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肌力的受损。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早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主要是由神经因素引起。脑卒中后中枢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与正常人相比大大减少,从而使肌力大小及产生的速度显著下降。同时协同肌与原动肌之间的失同步化导致肌肉的疲劳度降低及过度用力。而脑卒中后恢复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制动及退行性变引起的肌肉横截面积减小有关。
2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
在脑卒中患者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中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基本的原理:超量恢复和神经适应的原理。而在具体的训练原则中则要依据抗阻训练、超负荷训练和适度疲劳的原则进行实施。其中抗阻训练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之一,阻力是肌肉产生应力的基础,是保证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必要条件。抗阻训练时要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和掌握合理的训练频率和运动间期,并以产生肌肉疲劳但不过度为原则。训练前需向患者说明肌力训练的目的,并对训练方法给予正确的讲解和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努力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脑卒中康复护理与时间
目前,脑卒中康复护理重视在发病24h内进行[2]。也有提倡在脑梗死后3d,脑出血后3~5d进行。多数意见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或72h后再进行康复介入[3],但在早期康复护理时必须对重病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也可以针对患者情况做预防性和对症性早期康复护理训练。
4脑卒中患者在护士指导下的肌力训练方案
研究表名,当患者的病情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后就可以开始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就越好。因为脑卒中后除了神经方面的因素外,制动和肌肉适应性的改变都会引起患者肌肉横截面积的变化,导致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从而加速肌力的下降。
目前的肌力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轻度脑卒中患者,主要是因为该类患者的肌力一般都≥3级,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对该类患者肌力训练的方法是进行抗阻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如下:
4.1训练强度训练时的强度要达到1RM的60~80%,每1~2w评定一次。对于使用自身体重训练的患者,可以提高台阶及障碍物的高度、降低椅子高度等来增加难度;如以重物为阻力,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增加。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
4.2训练时间肌肉力量训练持续时间在1~6月不等,主要以1~2月较多。训练时间为60~90min/d,这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抗阻训练、耐力训练、整理活动等。
4.3训练频率训练的频率一般为6~10次/组,2~3组/d,2~5d/w。但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训练的强度和每天的训练时间做调整。比如,如果训练的强度较大、每天的训练时间较长,可适当的降低频率。
4.4训练形式训练的形式应结合生物力学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可以选用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训练,开链与闭链训练,等速或等长肌力训练的方法。肌力为1~2级的训练可以采用辅助主动训练,又称助力运动方法训练。也就是在患者的肌肉进行主动收缩的同时,依靠部分的外力来帮助患者完成关节的运动和肌肉收缩,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辅助的力量可以由治疗师、患者的健侧肢体来提供,也可以借助运动器械等。在辅助主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强调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外力为辅的原则,防止为被动运动所代替。常采用的辅助主动训练方法有:徒手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辅助主动训练、滑面辅助主动训练等。
肌力0~1级的训练常采用被动运动训练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被动运动训练诱发肌肉的收缩,传递神经冲动,延缓肌肉的萎缩,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被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推、柔、拿、捏等。
5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①正确评定肌肉功能,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在肌力训练前,要对肌肉功能水平和肌肉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并应依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功能需要和训练的价值,选择训练方法和制定训练计划。②对于脑卒中患者应在训练前测血压,对血压超正常30mmHg患者应停止训练。应慎用强度较大的训练方法,以防止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要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遵循人体生理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理,避免肌肉过度疲劳的产生。③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脑卒中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性差,在进行肌力训练时,患者往往会出现代偿性的运动。护士应采用固定或施加外力的方法,抑制患者的代偿性运动,提高肌力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万霞,赵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Suppl2):1516.
产后康复的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失语;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相互之间联系径路或皮质管辖语言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即可致使失语,失语常出现在脑梗死或出血病发后,目前认为引起运动性失语的主要病损部位是为分支、前中央供血的优势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额顶升支,一旦发生出血、梗塞等即可发生失语[1]。失语患者失去其语言表达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我们判断动态观察失语患者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所表现的面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综台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共收住脑梗死患者70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5岁,其中语言障碍者有30例,20例男,10例女,均经CT或MRI确诊。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和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失语症。脑梗死患者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自然会产生消沉、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改变。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其负性心理反应。因此护士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高度责任心出发,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康复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解释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发病3周内,此阶段患者症状不稳定,往往在家人不能理解其某种意图时,患者动怒或者拒绝理睬任何人,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厌世情绪[2]。本期的护理目标是恢复患者与他人初步的直接言语交际能力,通过对患者语言障碍的调整和简单的言语交流技巧训练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因此以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之交谈,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急性期护理的任务首先。护理人员还要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言语障碍的性质,教给他们简单有效的言语交流的方法,并且经常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咨询及心理指导,调动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肌群运动护士要让患者多做清嗓子、咳嗽、叹气、吹气、鼓腮、举舌、卷舌、叩齿、缩唇等活动。多进行喉、咽、软腭、齿、舌、唇与领部肌群运动。
1.2.4发音训练由无意义的词到有意义的词短语句子,先练习能够发或易发的音,如:我我的我吃饭我配合医生治疗。教患者先做吹的动作然后发P音,发单音后训练发复音。
1.2.5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护理人员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只能用语言表达,运动性失语患者特点为理解较好、口语表达困难、说话少、发音不清。要经常与患者讲话,先从如数字1,2,常用字“好”、“要”、“行”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保留下的语言、自动化言词开始训练,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进行如停顿、重音、语调等语言节奏和清晰度的训练。为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当患者能数数字,能用单词就给予鼓励。感觉性失语: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语言。护理人员要反复进行对此类患者语言理解和听觉理解训练,在患者经常看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阅读并抄写纸上的文字,进行语句训练,进行数字从大到小的排列,使患者通过耳或眼接受训练,达到快速恢复语言功能的目的;
1.2.6定时检查我科查房制度制定良好,这对患者起着监督和督促训练的作用。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鼓励说简单句子,护理人员每天定时查房,向患者问好,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
1.2.7慢性期在言语障碍的症状改善程度稳定之后即属于慢性期[3]。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是本期的护理目标。此期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多仍需要以家庭训练的形式继续。在出院前要求患者每天看电视可以学舌练习,读书读报,刺激患者说话需利用所有的互动方式,增加患者的兴趣可用购买彩色图片书报等。使家属充分了解言语训练的步骤,并能解释关于每一个练习的目的和性能,对其进行训练的指导。出院后1~2个月门诊复查,护士需了解患者的言语康复情况并指导家属训练。
2结果
康复护理进行通过对30例失语患者,有29例语言功能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周后只能说简单词甚至失语患者1例。5~8周语言基本恢复,言语呈断续的电报式言语患者4例,于3~4周能准确清楚流利表达言语,语言恢复患者25例。
3讨论
最近研究证明,感觉刺激的性质和类型与神经元的生长和机能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所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语言的听说练习的确能够加速代偿活动,而有助于脑损害后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到目前为止,失语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在积极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进行康复的训练是唯一的办法。失语患者难以和医护人员配合,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和治疗的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语言训练的发音肌肉的运动也防止了舌及回、喉部肌肉的萎缩,对已有肌肉萎缩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康复治疗作用,通过对脑梗死致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让我们体会到而康复的训练则能增加脑梗死后语言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若要护理好失语患者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细心观察才能敏锐地洞察,各个方面藏得信息,这样,有利于与患者的沟通[4]。
同时,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保障和基础是良好的心理准备。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常因此而情绪抑郁,容易动怒,烦躁。因此,训练时帮助患者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如及时找出患者能够发的语音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渐扩大患者的发音词汇量等,训练开始时先安排患者练习一些便于发音、口形表现明显的普通语言使患者易于模仿练习。有趣的训练内容、适宜的训练难度、舒适的训练环境也是防止患者产生厌恶情绪、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5]。
总之,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训练对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持并激发患者强烈的训练动机在语言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5.
[2]于红梅.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天津护理,2011,15(6):357358.
[3]李丹.内科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