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收集5篇)
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1
一、农村小学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传递不畅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
2、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质量低。由于农村人口分布稀疏,农户居住分散,为了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导致农村小学布局不集中,办学规模小,学生数少。有的学校还在一些村庄设立教学分点,每个教学分点由一至两位老师负责,在没有任何现代教学设备的条件下实施复式教学。这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研教改工作、管理工作和素质教育效果。
3、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一个教师要担任好几门的课程,并且各种检查、抽考、统考接踵而来,使教师无法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努力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创造较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科学发展。教师应是课改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他们是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执行者。学校盘活用好现有的设备设施,积极搭建“人在家中座,尽知天下事”的网络教育平台。⑴建立学校信息中心,选配好信息技术人员,加大了校园网络的建设、研究、开发、管理和利用;⑵选好骨干,搭好架子,让他们成为支撑校园网的中坚力量;⑶用好班级、学科教学资源文件夹;⑷开辟“教学管理大家谈”、“学科百花园”、“心情驿站”等校园网络专栏。让新的教学理念入脑进心,走进农村小学课堂。
2、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制度管理是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制度可以使教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改革过去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状况,从而形成争先创优、后进赶先进的竞争环境。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对教师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和办法、教职工的职责、权利、考核、奖惩等等,都要作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才能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工作和教改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应该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要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要求教师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3-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教育不均衡的情况仍很突出,农村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教育。也就是说,现今农村教育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极为现实、重要的一个问题。当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备受关注。
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数目前约占全国教师总人数的一半,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得这庞大基数的中小学农村教师成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角色[1]。教师的个人素质、课业水平、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技能都会对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农村教师的知识更新、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整体素质都距离城市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一个针对农村教师的完整的、合理的培训或者进修内容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1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教师培训的意义在于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增强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转变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化水平。下面从培训内容、培训管理、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来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加以分析。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2]。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教师自身原因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3]。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4]。
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5]。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相关部门,所在进修学校,教师所在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切实将培训要求落到实处,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106-108.
[2]赵印奖,李泽普.提高县域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思考:兼谈新形势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定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7):14-17.
[3]倪婷婷.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江苏:苏州大学,2007.
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3
1着力课改培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是课改发生的基:本单位,是课改积极可能性生成的土壤。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在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校本课程评价、调整方面,形成较强的课程能力。
1.1提高农村小学校长“导航”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学校办学的灵魂,校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看待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努力增强课改导航意识。
校长不仅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而且要身体力行地推行这些政策。为了提高校长的课改导航意识和导航能力,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校长们共同讨论学习,引导校长努力形成先进的教育哲学和理念。要定期组织专家对各校的课程改革行为进行分析,为校长们开发校本课程出谋划策。要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交流、学习活动,使各位校长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1.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国外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参与通常要经历不愿合作、不愿参与到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再到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一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深入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培训,积极地引导,使教师由课改的“阻力”向“助力”转变,并最终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对课程实施产生阻碍。学校除了要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外,还要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在会议上反复宣传,调整教师的观念;通过召开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等,寻求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校本课程开发要教师做些什么,怎么做?要在学校搞好一两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通过培训,让教师感知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使教师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典型案例,让教师通过感性的认识获得理性的认知,从而思考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行为。
同步培训,提高实效。学校要加强典型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的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召开相应开发过程的经验交流会,对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培训,引导教师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将目光仅仅落在最后的校本教材上。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为了便于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要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可以收集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录像等各种资料,以某一项校本课程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活动及其设计方案都必须及时上交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2重视农村资源,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小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就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局面。农村小学和城市相比,有着其独特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这些特有的课程资源,建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库,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生动的素材。
2.1依托社区文化,开发具有农村人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广阔的农村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可以挖掘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如农村的地域范围及地理特征、农村的风俗人情与其成因、农村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等,这些都是城市小学所无法比拟的课程资源。
2.2依托农村地理,开发富有农村自然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农村,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是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农村小学可以考虑以本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特点、特产资源、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状况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2.3依托农村背景,开发具有农村社会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而且有些素材是城市所没有的。例如,北京奥运会有许多中国运动员冠军来自农村,他们中的一些人出身虽贫寒,但从小发奋图强,为国家赢得荣誉的优秀事迹,引人深思。某校围绕这样的素材,开发了《从农村里走出的奥运冠军》校本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3改进管理制度,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的,所以其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范畴,教育工作者对这一开发活动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条件与城市小学有一定差距的农村小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前面的迫切任务。
3.1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为了推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各县市普遍建立了以教育局为主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应该依托市教研室或教科室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这样的业务管理机构。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规模、规范化,农村小学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课程开发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不仅为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而且自身也应成为一个进行宣传和动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
3.2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行,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校的课程委员会应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讨、观点争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新辟论坛,让教师在论坛上品评开发案例、百家争鸣;鼓励教师建立研究博客,记录校本课程开发的故事;开展主题沙龙研讨,进行多领域的校本研究;组织校内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交流会……凭借合作,让教师的个体价值得到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效果得以最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教学理念团队合作职业素养
1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1.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较为保守
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便是教师缺乏一定的开放精神,造成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学思想的保守。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环境和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的年龄偏大而且对新知识和新理念等先进的精神文化较少涉及,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欠缺,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课程改革的逐渐实施和推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开放精神的缺乏,导致其对新知识和新教学理念不能及时领会和掌握,造成农村的课程改革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缺乏学习的动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带来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这样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偏差,反映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便是骄傲自大,缺乏科学的自我认识。不少教师不重视自我的学习与培训,造成教学管理模式落后。可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态度和行为。当前教师的角色定位不科学,缺乏学习的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1.3教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比较独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比较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这就造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影响了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农村教师更为重视的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受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多是较为封闭的,遇到教学与管理问题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经验去探索和解决,农村学校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教学交流和沟通,团队意识不足。这些都增加了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构的难度,不利于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
首先,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农村中小学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文化建设一直都比较落后。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发放学习期刊、报纸来帮助农村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其次,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观念。通过强化教师的知识观念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后,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最主要的是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让农村教师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完成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提出具体的培养和管理方式,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的统一,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2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和培养,这是做好农村中小学精神文化建构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当为教师搭建相关的合作平台。农村学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公开课,充分发掘学校内部的教研资源。比如可以通过选取农村中的骨干教师来讲专题课,充分发挥那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为农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其次,精神文化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便是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知识竞赛或者是户外活动来增加农村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此加深农村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但能够促进农村教师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2.3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深深影响着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此,通过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来实现农村教师精神文化的建构显得十分重要。要转变教师的价值观念,让农村教师充分意识到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只有教师自己从精神上真正转变了旧有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训、组织学习、开展交流、定期考核等多种途径实现。唯有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了职业素养,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贯彻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构对于实现农村中小学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应当从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的精神文化、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石兰荣.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
[2]丁宏,孟毓梅.人文校园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建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9).
农村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5
广州大学田秋华老师(2009年)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4]。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员胡铁生老师(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5]他认为,“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讲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6]。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微课,虽然内涵上存有差异,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被分解为更为具体、仅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内容呈碎片化状态。
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无论从政策指引还是学术讨论,国内均有着较为丰硕的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项目启动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中,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表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经由了前期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已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为农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绩。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培训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丰富了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如何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撮冗其要,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义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从新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和精神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强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建设现状方面。主要从硬件技术、资源应用、管理等层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在硬件技术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志东(2005年)在“如何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张世波(2007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在资源应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从“资源应用的载体、资源应用的服务队伍、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等几个视角总结了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资源应用的经验[7]。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技术、资源、管理、应用等综合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谭双翼(2005年)重点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范运作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应开发适用农民学习的资源,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远程教学模式,加大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适应教育需求。第三,区域个案研究方面。主要从地域的角度,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工作进行个案总结。贵阳市远程教育调研组(2004年)总结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践,并对乡土课件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周真刚(2006年)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为个例,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的问题。第四,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晓宏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探讨了基于不同技术的已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和相关的数字资源共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指出在本土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实现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从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据农村电子党务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信息孤岛、信息需求与匹配、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素养这五类问题,运用Web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架构技术、分类算法设计、安全技术设计建立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平台[9]。第五,学习方式方面。相关研究有:张敬辉、谢宜学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晓宏等(2012年)从学习者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并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0]。第六,组织管理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谭双翼(2005年)以山东、湖南、贵州三个试点省为例,提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保障措施。甘乐平(2009年)指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区,在“与其他正规教育联合及实现学分课时互换问题”、“网络课程与共享课件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人才评价及质量认证标准问题”等多方面都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11]。陈文韬(2011年)依据约束理论,分析了诸如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制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创新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应对措施[12]。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本身,对工程的功能、意义、实施经验及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终端建设、质量监控和应用价值关注不够;概念探讨多,实施方案少;理论模式多,应用评价少;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关移动学习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极少。
三、微课程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而有些年轻党员学识能力俱佳,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待加强。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新知识、新思维,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学习内容单调、呈现方式单一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当前,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与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利于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14]。微课程能够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一个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具有图文并茂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10分钟以内的微型学习视频的时长十分符合成人学习者的注意规律,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微课程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还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还可以提供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便于成人学习者反复观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微课程占用空间小,耗费流量较少,利用已经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载,既能实现在线的移动学习,也能实现线下的反复播放学习,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综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新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将微课程资源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农村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点或者卫星接收点,而是能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收看或下载微课程资源,利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能迎合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