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农业发展范例(3篇)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篇1
加大扶贫力度,更加关注公平
■萧灼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在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的同时,还有部分城乡居民仍然十分贫困。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更加关注公平的提出,非常重要,十分及时。
为了更加注重公平,既要通过税收形式调节收入分配,抑制过高收入,使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又要通过财政支出和其他政策措施、政府行为以及市场机制加大扶贫力度。这是更加关注公平的重点和关键。
要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从全国来看,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5。而且还有扩大趋势。因此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必须增加。建议“十一五”期间把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提高到10%,然后再提高到改革初期的12%。
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不能限制合法的高收入,只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资源。例如,在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要增加扶贫支出,提高扶贫标准;在劳力价格上,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按时发放;在信贷政策上,要给低收入者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由政府给银行贴息;在税收政策上,要对贫困户和下岗失业职工经营的小商贩,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费等。
要实行教育平等。许多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受教育年限少,知识贫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要求,因而就业困难,或者只能从事工资低微的工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予贫困家庭少年就学机会,是帮助他们脱贫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种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班,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要鼓励和帮助家庭贫困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建议国家参照解放后长期实行的助学金制度,对农村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应该看到,我国助学金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成绩巨大。现在我国许多中年以上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是解放后依靠助学金培养出来的,这个制度应该恢复起来。
要加大医疗救助的力度。我国目前经济水平较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但必须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普遍存在重病无力医治的情况,要积极加快解决,使广大群众病有所医。
要发挥社会救助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应该鼓励发展各种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在税收上给予捐款者以优惠,发挥慈善公益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亮点
■辜胜阻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主、协调、改革、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升自主创新最为重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由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民工构成的“四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关键。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太多”,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来有效地减少农民;二是农民“太散”,这就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同统一的大市场形成对接;三是农民“太弱”,这就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措施来逐渐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针对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传统的农业产业、农村地区和农民弱势群体,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则有利于我国城市地区发展和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这两大关键问题的解决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期间推进千村扶贫工程
■赵立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关键。在未来的十年里,云南大理州千村扶贫开发工作要在抓工业富民强州工作的同时,用十年时间在全州范围内实施1000个行政村扶贫开发工程,每年集中实施100个行政村,彻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是对贫困的行政村和自然村进行整体扶贫,是“十一五”时期大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进村公路、人畜饮水、卫生室、兽医室等基础设施的修建,确保实现每户有一幢人居瓦房、一个沼气池或节能灶,有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达到人均一亩特色经济林果等目标。与传统的扶贫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专项扶贫资金、农业、水利和林业等部门的扶贫资金进行“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改变过去各类扶贫资金各自为阵、分散使用的状况。
2006年,是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规划的第一年,将从全州最贫困的100个行政村开始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务输出为重点,以100个行政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个文明村”建设为配套,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整体联动,切实提高扶贫效果。
扎扎实实落实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推进工作要坚持四大原则,推进四大类项目。四大原则是:项目到村,扶持到户;连片开发,分类指导;依靠群众,形成合力;遵循规律,科学决策。四大类项目是:一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主要有粮油、经济作物等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改善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基本农田地、安居房、通路通电等建设;三是美化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等;四是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学校、卫生室、文化室等建设。
通过努力,要实现100个行政村95%以上的农户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元以上,60%以上的农户达到1000元以上,30%的农户达到1500元以上。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风光无限的大理,未来一定风光无限!
“十一五”规划等待我们去描绘
■段跃庆
当时间的脚步踏进2006年,我们国家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新的“十一五”规划等待我们去描绘。
保山市生物、水电、矿藏、旅游等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基础好,耕作在全省得天独厚。经过近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保山经济逐步走出了低迷徘徊的局面,2003年实现8.2%的恢复性增长,2004年进一步巩固了恢复性增长成果,增速达9.4%,2005年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达到13%,创历史新高。
保山经济发展虽然有一定的起色,但基础设施不足、产业优势不突出等问题,仍困扰着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的。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十一五”,我们将贯穿一根“红线”,落实三个“坚持”,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六大发展“目标”,推进保山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贯穿一根“红线”,即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三个“坚持”,即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夯实基础、培育支柱产业不动摇;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实施六大“战略”,即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科教兴市、旅游活市、文化名市和城镇强市六大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六大发展“目标”,即把保山建成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冶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际生态型健康旅游区、中国连接南亚的跨国枢纽和滇西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围绕上述思路,我们确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激发动力,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的情况下,我们就只抓一个字:干!就是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励精图治谋发展。
首先是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保山经济,坚持农业稳市战略;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其次是抓好重点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第三是加快城镇建设,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增进对缅甸及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了解和交流合作,营造大开放的氛围,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第四是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增强信贷支持能力。第五是努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进步。
我相信,通过保山市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的奋斗,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裕开放、优美和谐的保山一定会如期展现出来!
化解乡村债务刻不容缓
■纪尽善
在我当人大代表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为民生民意问题建言献策,既是人大代表履职行权应尽的职责,也是人大代表提高议案建议质量,搞好人大代表工作的题中之义。人大代表一定要努力加强学习、加强调研、努力征民意、达民声、尽职尽责地搞好为解决广大的民生民意问题建言献策的各项工作。
我国农村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改革,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储金会因管理不善倒闭、乡镇企业向合作基金会贷款无偿还能力,乡村公路建设欠款、乡镇财务混乱、管理漏洞等原因造成我国乡镇村特别是西部乡镇村债务沉重,“空壳”村比比皆是,化解债务风险难度大,从而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投资环境受影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
一九六0年国民经济
发展的巨大成就
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在一九六O年,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三面红旗,在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伟的基础上,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
根据初步的统计,一九六0年以钢为纲的工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钢产量达到了一千八百四十五万吨,比一九五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八以上,铁、煤、发电量、石油、机床、拖拉机等主要重工业品产量,都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年度计划。这就表明,一九六0年我国工业的发展保持了继续跃进的局面。
工业的三年连续,我国工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了。一九六O年,我国钢的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二点四倍,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将近十三倍,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一百一十多倍。这就是说,一九六0年平均三个半月的钢产量就等于一九五七年全年的钢产量,平均二十七天的钢产量就等于一九五二年全年的钢产量,平均三天的钢产量就等于一九四九年全年的钢产量。一九六0年,我国煤的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二点三倍,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五点四倍,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十二倍多。这也就是说,一九六O年平均三个月零二十天的煤产量就等于一九五七年全年的煤产量,平均一个月零二十七天的煤产量就等于一九五二年全年的煤产量,平均二十八天的煤产量就等于一九四九年全年的煤产量。一九六0年我国钢产量和煤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大大提前了。一九五七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第九位,煤产量占世界第五位,一九六O年我国钢产量已经超过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列入世界第六位,煤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和美国列入世界第二位。在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我国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大大加强了。一九六0年比一九五七年,我国机床的拥有量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都增长了一倍以上。三年来,特别是一九六0年以来,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有了很大的开展。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首先是农业的技术改造,已经发生而且将继续发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九六0年在农业方面,虽然在一九五九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后,一九六0年又遭到了百年来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但是,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状况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首先,过去三年中的组织已经日益完善和日益巩固;其次,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效的灌溉面积三年中增加了三亿多亩,即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再次,农业的技术装备有了一定的提高,三年中排灌设备增加了八倍左右,拖拉机增加了两倍左右;再次,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的“八字宪法”,已经在广泛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所有这些,不但减轻了过去两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且为今后的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一九六0年以及的头两年,我国人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是史无前例的。这三年中,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不仅远远地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而且也超过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速度。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正如八届九中全会所指出的,说明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是完全正确的。事实愈来愈显示我国的总路线、和具有强大无比的生命力。
一九六一年发展国民
经济的新任务
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指出,一九六一年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加强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援,尽最大努力争取农业丰收。
争取农业丰收,这是全国人民在一九六一年的首要的任务。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农业是高速度、按比例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和同志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过去三年实践中,清楚地说明了有了农业的跃进,才会有工业更好的跃进,也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
应当指出,由于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以及技术装备日益增加,由于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各行各业对农业的大力支援,我国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进一步巩固,贯彻执行关于和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切实安排好农业的劳动力,是争取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为了争取农作物的增产,一九六一年将动员所有公社、所有生产队,认真采取增产措施,继续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认真注意扩大播种面积,尽可能增加耕地面积,把一切田边地角和一切零星的闲散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
**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和建设好**镇、**镇各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个,**镇**专业合作社项目1个,**乳业畜牧养殖项目1个。总投资:164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185.8万元,自筹资金457.8万元。主要建设任务是:滴灌15130亩;开挖疏浚渠道7.5公里;改良土壤18500亩;修筑机耕路22.3公里;新建防护林100亩;科技推广18000亩;新建高标准化牛舍10栋;配套建青贮池10个;饲料员室10栋;2x16自动化挤奶厅1栋等。扎实认真做好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投标,按项目管理程序及早开工建设实施。使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类项目、突出三大重点、增强四个意识、创新五大机制、落实六大举措”,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主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农业综合开发应有的力量。
(二)抓好两类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项目的实施。
(三)突出三大重点。一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为手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在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畜牧养殖、玉米、番茄、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业综合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的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改革意识、全局意识、竞争意识、作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