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范例(3篇)
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范文
一、从一个野生的蛮猴成长为美猴王
孙悟空一开始只是一只野性十足的猴子,他只所以成为美猴王,受到众猴的拥戴,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有冒险精神,敢做别的猴子不敢做的事情,能大胆地冲入水流之中,进入水帘洞,为群猴寻得一安适处所。由此使我想到,作为教育者,应该让孩子从小有自信心,张扬个性,不能怕这怕那,畏首畏尾,要敢想敢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约束。否则会压制和阻碍孩子的发展。当然这也必须是建立在理智分析和清醒思考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蛮想蛮干。
二、由美猴王成为齐天大圣
当孙悟空成为美猴王这后,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本领不够大,于是他为了能漂洋过海学本领,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历尽艰险,不辞劳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寻师学艺。一开始,师傅不愿收他为徒,是他的诚心感动了师傅,最后学得了超凡的本领,他才能大闹天宫,赢得了自已的名份,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应该想到孩子从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制定一个发展目标。这样才会有上进心,然后他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才会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他是靠自己的本领打拼出来的,在经过各种打击和考验之后,他不但没有屈服,而且变得更加坚强。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他学到了更多的独到本领。如果孙悟空不在炼丹炉里受煎熬,他就不会有火眼金睛。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吃点苦,受点累,会磨练他的意志,会增强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学到更多的本领。在温室里的花草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自己不能生长,只能靠别人的照顾。
三、被压五行山下
孙悟空能大闹天宫,被封为齐天大圣,在我们心目中,他已经是个大英雄的形象,但是当他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时,我们内心会很自然的有一种伤感,甚至是悲切。但细细想来,这是他做事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我行我素的必然结果。不管怎么说,孙悟空为了自己能有齐天大圣的封号,做了很多不顾他人,不计后果的顽劣的事情。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如果这样做事的话,他一定会受到众人的反对,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把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更直接的原因是孙悟空在如来佛祖面前不思回改,狂妄自大,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很自负地与如来打赌。由此,让我想到,对孩子要从小教育他们做事要有他人意识,不能只想个人利益,要顾全大局。而且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否则必然要败得很惨。
四、唐僧解救,感恩拜师,被戴金箍
孙悟空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当唐僧把他从五行山下救出后,他充满了感激,很高兴地拜唐僧为师,并全心全意的照顾师傅的一切。但是由于他的桀骜不驯,当他任性的时候,唐僧拿他没有办法。而孙悟空除了对唐僧有感恩之心以外,丝毫没有把唐僧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当孙悟空做了错事后,唐僧对他的教诲,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后来矛盾尖锐,发展到师徒不合。在这个过程中,唐僧的教育是对的,但对孙悟空来说,这种慈悲为怀的教育,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作用,而是激化了他和唐僧的矛盾。造成僵化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唐僧没有办法左右孙悟空,孙悟空不惧怕他,所以他敢肆意妄为。
但是当观音菩萨设计给孙悟空带上金箍之后,就不一样了,当孙悟空再不听他的话时,他这位慈悲大师就会狠下心来不停地念紧箍咒。当我们看到孙悟空疼痛难忍时,我们也会感到心痛和不忍心,可对孙悟空来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就范,不给他点厉害尝尝,他就不知道谁是他师傅。所以,在他知道了紧箍咒的厉害后,他才能有纪律观念和约束性,才能服从师傅的命令,以后才能走上安心取经的正途。
由孙悟空尝受了金箍给他带来疼痛后,才能做事有所顾忌,才能走入正道,在取经路上披荆斩棘,吃苦受难,任劳任怨,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个重大转变,使我想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数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对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是能听照做的。但有个别的孩子会把像孙悟空那样,我行我素,如果只用唐僧的慈悲为怀的说教教育显然是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思想任性,行为放荡不羁造成的。对这样的孩子从小一定要给他带上金箍,必要的时候念一念紧箍咒。不能让他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这样有利于个别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五、师徒四人,团结一心,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孙悟空在跟唐僧取经的途中,跋山涉水,降妖除魔,历尽千难万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这个历程中,孙悟空的功劳最大,可以说没有孙悟空取经就无望。多数人认为孙悟空能在取经过程中立这么大的功劳,是凭他的火眼金睛,七十二变等超凡本领。其实这是不对的。
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范文
幼儿教师觉察要素觉察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城区幼儿园数量激增,新教师的大量涌入虽有效弥补了师资数量的不足,但也呈现了一些不利因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不够准确,难以觉察幼儿的需求,时常会错失最佳教育时机,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抑制幼儿的主体发展。从2011年9月开始,笔者开展了“基于幼儿主体地位的教师觉察能力提升实践研究”,在近两年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教师觉察能力现状调查、教师教育行为过程的案例追踪与分析、自我教学视频的自我反思和群体剖析等,发现影响教师觉察能力出现迟缓、缺失或偏失更多的是受自身素养的制约。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升教师的觉察力,必须夯实觉察力必备的六要素,即:看、读、听、积、思、悟。
一、看――察言观色,有的放矢,亦能表象觉察
看,教师觉察能力的第一步。如何看?看什么?为什么看?要想有所发现,就得用心看。用心看,做到“六要”即:要有目的、要寻找、要发现、要扑捉、要筛选、要判断。这种“用心”不仅表现为看时的目标指向要明确,尽可能让自己的眼睛“亮”起来,还要在看的过程中要学会捕捉,要边看边想边琢磨,根据眼前看到的景象及时扑捉和发现,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
当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映入老师们眼帘的信息极其丰富,老师要学会用心看,在看中发现、扑捉、筛选、判断等。一位老师在观察孩子的记录中叙述:“今天,小轩在一堆玩具中犹犹豫豫,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我本来并不想干预,但是他影响到其他的孩子,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玩具送给小轩,没想到,小轩不仅没有感谢我,反而嘟囔着这个玩具并不好玩。”这位老师用眼睛发现了这名幼儿“犹犹豫豫”,观察了孩子的行动,努力做到静心等待,不打搅孩子,当看到“影响到其他孩子”后,这位老师瞬间做出判断,实施了教育机智,这就是教师通过看,自我觉察以及觉察孩子的过程。
当然老师必须蹲下来看孩子,才会看到天使的真实天空!会看也只能是老师及时觉察事情发生的表象。
二、读――读懂幼儿,关注细节,亦能准确觉察
读,教师觉察能力的第二步。孩子在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发出一些信号。它可能是一举手、一投足,或是一个深情的眼神、一声心灵的呼唤,或是“怪异行为、破坏行为”等孩子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孩子人小心不小,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说,要读懂她们,不容易,要引领他们,更不容易。因为孩子有着自己的世界,他们在这个小天地里以独特的方式学习和生活着,“享受”着自己那份“独有”的喜怒哀乐。
能否进入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王国”?踏进孩子们那纯洁无暇的“领地”?这是教师专业性最直接的体现。反观上述案例:当老师看到“小轩影响到其他孩子”后,介入并采取了措施“选择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玩具送给小轩,没想到,小轩不仅没有感谢我,反而嘟囔着这个玩具并不好玩。”这位老师所实施的教育机智打了折扣。通过这个案例折射:老师不知小轩想什么,在寻找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了沟通,这位老师虽及时觉察事情发生的表象但觉察不够准确。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当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老师的回答让幼儿感到很满意,孩子安心地留在了幼儿园。
由此可见,这位老师读懂了孩子!亦能准确觉察。
三、听――一蹲四听,激励孩子,亦能细致觉察
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忠实听众。从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失望、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只有学会了倾听和听懂,教师才有可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有正确的角色定位,要确定自己和孩子的平等地位,知晓听众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只有蹲下身子,耐心地听清、听懂孩子的语言,才能真正接纳和理解孩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听孩子说”的道理。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话,孩子得到了尊重;蹲下来听孩子说,与孩子形成“目光平视”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用欣赏的眼光听孩子把话说完,一定不打断孩子说话,孩子会得到阳光和雨露;听懂孩子的“密码语言”孩子会得到心灵的安定。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仅要会听,而且要听的懂,要不断修炼自己听方法,即“一蹲四听”,专注听――集中精力,在聆听中理出讲话者的逻辑;移情听――把自己置于说话者的位置,从讲话者的出发点理解;接受听――客观地聆听,不要先入为主做出判断;完整听――从沟通中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和意思。让蹲下来听孩子说话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在“听”中能理解幼儿的生活,在“听”中能推动幼儿的向前发展。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一定会听到孩子心灵的旋律,婉转,悠扬,动人!
四、积――逐渐积累,聚集能量,亦能善于觉察
觉察力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觉察,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通过前三步看、读、听的修炼,老师的见识增长了,但学识跟不上也无济于事,由此可见,见识是觉察力的基础。学识与见识同步前行,才能善于觉察。因此,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位学中文的非专业的转岗教师从事学前专业,对学前专业可以说是非常茫然,然而她具备了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有责任、有爱心、刻苦耐劳、勤奋好学。她相信勤能补拙,相信通过工作实践的积累她可以成为一名家长认可的幼儿教师,于是她――钢琴从一个键盘一个键盘敲起,绘画从线条一笔一笔画起,与家长沟通从真诚做起,和孩子在一起从爱的付出做起,就这样一年两年五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基本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孩子的一个眼神她知道,一个表情能读懂,小秘密她能发现,这位老师基本能达到善于觉察水平。
通过这一实例,足以说明,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积累有助于老师善于觉察。足够“量”的积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才能薄发!
五、思――换位思考,转换思路,亦能觉察别人所不能觉察
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老师看清了、读懂了、听明了,还要善于融会贯通起来整体的思。思,能让老师找到问题的本源,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则活,思则通,从而真正意义上达成“读懂”孩子的境界。当老师们“看、读、听、积”觉察力四要素得到夯实之时,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思,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思,可以使人成熟;思,可以不断完善。
思,要基于一个主题。笔者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名女孩,从小班开始到中班,一直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班级老师就由着家长中午接孩子回家,作为管理者,笔者想应该将此问题解决。本学期开学,就及时与家长沟通,原来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吃饭饿着,因为孩子从能吃饭开始就一直是家人喂的,孩子自我吃饭的能力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幼儿园笔者又对该幼儿进行了三天的跟踪观察,终于找到了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的原因有四条:(1)班级年龄最小;(2)饭量不仅小而且咀嚼很慢;(3)每一口吃很慢;(4)聪明好强,吃不完饭觉得在小朋友面前没面子。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和班级老师商量采取了几点措施:多鼓励、少盛饭,改变小朋友对她吃饭慢的看法,老师在孩子面前杜绝提某某小朋友一到吃饭就哭一类的话语,经过一周的改变,该名小朋友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至此,笔者意识到:思,要深思深究,思要有广度、深度和厚度,要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注意思的方法要正确,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发展变化的眼光,反思已经发生的事件、失误、挫折和失败,避免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要从现象上梳理来龙去脉,更要从本质上剖析是非因由。思,是提升觉察力的重要元素,只有灵活把握“思”这个有力的工具,才能使觉察力运用的灵活自如,才能觉察别人所不易觉察的本质。
六、悟――醒悟和觉悟,大彻大悟,亦能深度觉察
俗话说: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悟性”往往可以在许多不经意间明白许多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精髓。
笔者幼儿园的一次教研活动“教师觉察力提升漫谈”,主讲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老师们想一想,按自认为的孩子聪明程度排序,再请老师根据平常对孩子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排序后,当你们看到名单时,是不是会有触动,如果有,请老师们对排在后面的孩子更多关爱吧。”主讲者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教师们感触很大。有这样一名青年教师对记者说,平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听了这次讲座才知道“觉察”背后的意义竟会对自己、对孩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觉得茅塞顿开。悟性需要经验和阅历,“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成长是从挫折中得来的,同样,“悟性”也是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一句名言:对一个有觉察力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
因此,夯实觉察要素是提升幼儿教师觉察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钟芸.自我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1,(6).
\[2\]于泽元,田慧生.觉察力对教师教育智慧生成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3).
孩子的心理教育感悟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关爱一、明确教育对象
谈论教育行为首先需要了解教育对象,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重点(目标)和教育策略。比如: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处于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再加上遗传、社会环境及其接受能力,分析问题水平所决定。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其重点(目标)和策略也不同。中职学生年龄处于一个年龄发展阶段,现实中因其个人能力水平(学习成绩)和发展目标不同(人生规划)产生了(前期)选择,从而构成了不同的群体。因此就要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
二、中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变革。(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也推动了人们思想方面的不断变化。对于九零后的人群来说,思想活跃、讲民主、讲独立、讲公平、接受新事物快等等良好的心理表现尤为突出。同时也存在不足的方面,比如:个性心理表现过于强烈、积极的情感体验欠缺、自信心不足、自卑、自闭、自我约束水平低、集体观念不强等等心理现象。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存在这些消极心理特征的人数比例较高。产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原因很多。它受时代影响,受社会风气影响,受家庭环境影响,受个人信仰影响,受知识水平影响。对于学生而言还受学校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思想引导的几点想法
(一)威信与威严的区别
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使人敬而远之。班级管理对班主任而言是直接贴近学生的,如何提高威信、降低威严是班主任首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真诚的关爱是教育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最重要的法宝。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是以关爱的角度去关心引导还是针对错误的性质、程度给予呵斥批评,两者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变化的差距是甚大的。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就会增强,威信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解孩子的烦恼、理解孩子的苦衷、抓住孩子内心的纠结,避免一味以校纪校规,道德伦理等等制度来对孩子的等等做法加以评判,处理不当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老师并不理解我,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导致孩子对老师的失望而失去了信心!很多情况孩子是在发泄内心的愤懑,表达内心的不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认同和尊重,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班级里要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这一点需要老师从了解孩子到理解孩子、进而抓住孩子的内心,师生之间的想法和见解争取求大同、允许存小异,孩子的意见获得了尊重,才能认同这个老师,同时老师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思想的教育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进班级
人人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确!那么,这博大精深能不能为老师,特别是为班主任老师所用!通过自己的感悟,并联系时代、社会,渗透于学生心中!令孩子也感触我们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论语・述而》中一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讲的是心法,是做人,而艺―讲的是技能,是做事。职业教育经常提“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很精准地阐述了要义所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此典经之论道理明显。最后的疑问句“何则”?是老师可以联系现实续讲的。《资治通鉴・周纪二》中“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揭示诚信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尚书》中一句“持德者昌,持力者亡。”讲的是―道德与暴力引发的结果;《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的是人要日日新、月月新,新的终点是明德、是至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与《论语・雍也》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浅讲人认识上的差别,深讲对‘道’(主旨讲人道―既崇高的品德、慈善的心灵、有序的人伦、和谐的社会等等)的含义的理解和感悟,各个方面做以例证…。学习技能与感悟人生道理虽有联系,但差别甚大。人生的真谛、智慧的源泉、精神的家园、人生的哲学思考要经过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所以至少每天一则,授予义理,验于实例,学生通过体会、感悟,渐渐就会吸收内化!人不会不犯错误,所以学生犯错误之时就是老师施展才华之时!其最终的目的在于“经(义理)与我”的积极结合。
(三)教师应具备关爱之心
关爱之心是能否教好学生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此泉枯竭,教育便会失去应有的光芒,操作起来也会变得单调枯燥。西方哲学家苦苦地探究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至今也看不到谁能说的圆满。我认为就是教育好后代,继续繁衍下去!古今中外的圣贤奋笔疾书阐发各种观点,揭示各种规律,不就是留给后人以参考和借鉴的吗?教师就是承前启后的引路人!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此!让这种神圣更加耀眼只能从奉献关爱之心开始,因为只有朴实真切的关爱才能走进学生,才能发现他缺少的是什么!如何激发关爱之心,唯有联想加体味。曹溪路险,联想体味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是幸福、是疾苦、是磨难!唯其疾苦之忧,要有耶和华的一丝感叹,世人皆是离家之人的悯世之情!要知道我雕琢的是他的心灵,锤炼的是他的技能,我的言行执教关乎学生的未来。所以,教师活动的意义,甚至说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关乎孩子未来的生活!
(四)关爱的表达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举赞同的抚摸等等学习生活中的关心与帮助,都是关爱之心传达的过程,更是个内修外行的过程。学生不犯错误不是约束出来的,而是感化出来的。这种感化是心灵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其一亲子之情;其二朋友之情;其三师生之情。亲子关系不可异位,注定师生之间在层级关系上是有上下的。爱生如子的情义能否唤醒并激发出来就是一个内修外行的过程。对于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在能力上、学识上、感悟上是可变的,正如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韩愈所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师生之间最和谐的关系应该是“义兼师友”。
(五)“顽劣”学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