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艺术特色(6篇)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1
【关键词】东阳竹根雕;艺术特色;探讨
一、序言
竹根雕源于传统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盛兴于明代,这一时期竹根雕艺术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带。在雕刻艺术风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两大派系。东阳竹根雕没有历史记载,也无从考证。浙江省东阳市是世界木雕之都,自古即以木雕闻名于世。因此,在世人印象中,东阳与竹根雕并无交集。东阳竹根雕由于材料选择方便,在东阳本地就可以挑选竹根的材料,而且毛竹根材料比较便宜,雕刻制作也不复杂,原来从事东阳木雕的企业开始逐渐转向竹根雕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可以依托东阳中国木雕城这个市场进行竹根雕工艺品的销售,而且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进入新世纪后,东阳出现了数十家竹根雕企业,而且发展迅猛,竹根雕的工艺品在源源不断地增长。
东阳有“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两个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东阳竹根雕还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也还没有形成很大的氛围,但在东阳竹根雕创作艺人们的努力下,东阳竹根雕已基本形成了有创作的高级人才、市级大师4名和有一、二百人从事竹根雕工艺品设计制作的雏形。近半个世纪以来,东阳竹根雕吸取了传统“东阳木雕”的精华,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其作品扎根于传统工艺,并融入现代美学理念,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了东阳竹根雕工艺的不断提升。现今的东阳竹根雕已经有市场、有产品、有精品、有创作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定规模的东阳竹根雕工艺品产业。本文从竹根雕的选材、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类型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东阳竹根雕的艺术特色。
二、东阳竹根雕的选材
东阳竹根雕是以圆雕、根艺巧雕为主要特色的根雕艺术品,是三维立体的圆雕,作品精雕细刻,突出表现竹根的原汁原味,一般很少漆色,只抹油起保护作用。东阳有毛竹、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慈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凤尾竹、山竹、花节竹、月月竹等十八种竹类,资源丰富。东阳竹根雕选用的材料,一般是以东阳的毛竹竹根为主,东阳毛竹的特点是体粗肉厚、质地细密、密度高、油脂多;有利于使刀雕刻,不会马上就雕到竹子的空心部位,又便于保护、保管和收藏;其糖分、淀粉、蛋白质等含量也较低,更有利于防霉防虫的处理。
竹根雕艺人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对竹根材料的选择,好的竹根可以雕刻出好的竹根雕作品。竹根的选择也就颇为讲究,在选择时,要选择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的、色泽更加深沉的竹根。在竹根的大小方面,一般选择在3厘米至30厘米之间。在竹根的形状方面,要根据竹根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等方面进行选择;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更受竹根雕艺人的喜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选择天然、自然的竹根,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天然和自然美中,施加雕琢,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有机的结合。
三、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
东阳竹根雕,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等人物像和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花卉蔬果等。东阳竹根雕各式各样的人物头像,各式各样的动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人物、动物形像惟妙惟肖。比如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十八罗汉、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荷花、螃蟹、绥带鸟、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是东阳竹根雕常见工艺品。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还有选用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可以说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既广泛又丰富。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对于竹根雕刻,首先需要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竹根生长自然的材料,然后根据构思,巧妙设计,精心雕琢,制成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的雕刻技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较大,一是东阳木雕技艺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二是原本在学习技艺时,留下的影响力。不管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都有东阳木雕的痕迹。东阳竹根雕在传统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雕刻创作奠定了必要的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竹根雕工艺品的艺术效果,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四、东阳竹根雕的类型和艺术表现
东阳竹根雕的艺人们大部分是从学习东阳木雕开始,然后再转到从事东阳竹根雕设计创作中的。或多或少地受东阳木雕的传统影响,也是借鉴东阳木雕的某些表现手法,设计创作东阳竹根雕工艺品。其类型主要是陈设欣赏的竹根雕工艺品和把玩式的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工艺品由于是把玩式的,所以很少保留竹根的根须,只保留竹根的自然节、疤。
东阳竹根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象山竹根雕的圆雕、根艺巧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特点。东阳竹根雕艺术表现的特点主要有:圆雕艺术表现法、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等形式。
1.圆雕艺术表现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刻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竹根雕的圆雕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制作的竹根雕作品,是可以多方位、多视角欣赏的立体艺术品。
2.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就是利用竹根的自然形状,作局部的雕刻,保留自然的竹节、竹疤,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的统一。如在竹根部位雕刻人的头像或动物的头像,其他只作一般的修整,保留竹根形状、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疤痕等,把竹根的自然美与工艺的雕刻美两者完美的结合,产生竹根雕形、神、韵的工艺美。
3.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单独雕刻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再把雕刻的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经艺术组合在一起的一组竹根雕艺术品。如竹根雕《尊者》,用十八个竹根雕罗汉组合而成的一组艺术品。再如竹根雕作品《钟馗嫁妹》它由38位人物组成的送亲队伍,就是采用38个竹根雕人物进行雕刻创作后组成的作品。组合后的竹根雕作品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散发出竹之神韵。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2
[关键词]集安玉特征雕刻技艺价值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05-01一、集安玉种概论
(一)集安玉石分布概述。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长白山南麓,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幅员3217平方公里。全市山峦起伏,沟壑溪流纵横,山地、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93%,是有名的“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的山区县份。集安矿产资源分布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集安玉为蛇纹玉类,以质地温润、细腻、坚韧、颜色上乘而成为理想的玉雕材料。集安玉色彩丰富,有深绿、绿、浅绿、黄绿、墨绿、黄、白、橙、灰黑、黑等色,使集安玉有极其美丽的“俏色”。集安玉石有强烈的玻璃、油脂光泽,断口呈蜡状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
(二)集安玉工艺品种及特征。集安玉石雕刻产品主要为工艺品,有八骏图、人参如意、金玉满堂、玉白菜、麒麟、玉笔等,主要具有颜色艳丽、刀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各异的产品特征。玉石材料因本身物理属性、构成了特殊的天然美感,具有材质美的特征。玉石雕刻大多是造型艺术,设计时要整体经营,构图布局根据一定的构思和立意,作品中所出现的雕刻对象协调统一,具有造型美的特征。玉石雕刻的工艺特点就是结构严谨。结构不仅要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也要符合雕刻工艺的制作要求,具有结构美的特征。比例是造型艺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任何一种完美的造型艺术都要具有较好的比例关系,具有比例美的特征。曲线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用线风格、特色。柔中有刚、方中有圆,具有曲线美的特征。把自然形象变成艺术形象,通过夸张、变形、概括提炼,达到抽象形式美的要求,具有抽象美的特征。
二、集安玉雕刻技艺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都要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集安玉雕刻技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料。首先要选取集安境内特有的蛇纹玉石为雕刻原料,选料要选取没有杂质、俏色明显、颜色鲜艳的原料备用,这样才能雕刻出满意的玉石产品。
(二)开料。将选好的玉石原料根据雕刻的雕刻作品的需要进行开料。开料下刀时要求角度准确,下刀利落。分割的玉石原料要经济适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画活。将每一块选好的待雕玉石,按照玉石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以艺术家的眼光进行审料,形成臆想中的雕刻形象后,将需要雕刻的对象以简练的线条画到待雕刻的玉石上,然后根据所画的形象准备雕刻。
(四)雕刻。在雕刻时要先进行毛雕出坯,毛雕出坯时要将雕刻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理想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根据所雕的器形形态,用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平面雕、阴刻等手法进行细雕,雕刻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重点,后一般。要先雕刻作品的细微处、要害处、特殊部位。在雕刻过程中石料颜色、瑕绺分布如果突然发生变化,应随机应变,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玉。
(五)抛光。将雕刻成型的玉石工艺品用粗细不同的砂布进行14遍打磨,然后用油石打磨工艺品的细微处,打磨后用高温熔化的腊为工艺品上蜡抛光,最终形成工艺品并根据不同工艺品种类分别安装基座。
三、集安玉工艺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集安玉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是继松花石砚雕刻后的长白山又一重要的雕刻技艺,素以原料精美、雕工奇特而闻名,丰富了东北地区玉石雕刻记忆内容和玉石产品的品种。
(二)文化价值。集安玉雕刻是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后又一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的雕刻技艺,是长白山文化和鸭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工匠的不懈努力,成为蕴含长白山历史文化和满族文化底蕴,成为融会贯通中国玉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经济价值。用集安玉石雕刻作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元素显著,在造型上深厚古朴而又不失典雅,严谨统一而又极富变化,可谓形神兼备,极富生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倍受来集游客的青睐,成为带动集安经济增长的有力产业链条。
四、集安玉雕刻技艺濒危现状和保护措施
(一)濒危现状。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各种玉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种玉石雕刻技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雕刻手艺传承人也很难寻找,技艺传承链条易于断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各种玉雕作品粗制滥造,技艺混乱,以次充好,见利忘义,造成技艺杂乱和作品的低劣庸俗。要成为集安玉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必须有一定的雕刻基础和艺术修养,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还需要耐住寂寞,坚守艺术,因此传承人培养存在极大困难。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3
关键词:卓尼洮砚、艺术、审美、价值
表现美是艺术的本质,但人们的审美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在改变,在发展的历史和变换的审美过程中,洮砚渐渐被赋予了共有的审美体验。它沉稳含蓄的石质,优雅端庄的石色,古色古香的造型和经久耐用的诸多优点,在千年的历变中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洮砚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制砚师可根据石料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题材。由于洮砚产地地处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的长期共存和文化交流,让洮砚的雕刻内容形成了多样化和民族化的独特面貌。常见的洮砚雕刻题材包括图腾类、宗教类、传说故事类及吉祥寓意等几大类,其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内容等。
1.图腾类。洮砚雕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龙”和”凤”为主题的图腾类。在洮砚雕刻中“龙”和“凤”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象形态,以寓意的手法,寄情于物,把图案作为载体,赋予其托物呈祥的意趣。龙凤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丹凤朝阳、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凤朝阳、五龙闹海、九龙戏曰、风穿牡丹等等,形象非常生动,在经过雕刻师的雕琢之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洮砚雕刻中对“龙”的表现最为典型,雕刻技法繁复且要求严格,要采用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的融合才能完成。
般龙头及龙身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透雕技法,用透雕技法雕刻的龙活灵活现,更具立体感。通常细微的龙须也会采用镂空的圆雕技法,让盘旋于云雾之上的龙若隐若现,灵气十足。
2.宗教类。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洮砚的创作中宗教题材被广泛应用。由于被称为“藏王故里”的卓尼,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全民信奉藏传佛教,长期实行政教合的制度让卓尼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及浓郁的民族气息,佛教意识的渗透更是体现在了洮砚的雕刻当中。常见的内容有:“佛八宝”“仙八宝”“弥勒佛”“观音送子”等象征吉祥的宗教题材。近年来,敦煌石窟中的佛教题材也成为了洮砚制作中被广泛采用的元素,如飞天、佛像、菩萨等形象。
3民间传说故事类。洮州人将民间传说叫做“古今儿”,是古今以来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习俗,以民间流传的方式形成的极具趣味性的故事,它既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风貌和社会习俗的反映,又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和愿望,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中也被广泛运用,常见的有民间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嫦娥奔月”“女郎织女”“天女散花”“鹊桥相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白蛇传”“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此外,还包括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红楼对弈”“康熙访贤”等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广泛流传的故事。
4,吉祥寓意类。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是制砚艺人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外物的艺术表达,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此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制作中运用广泛。吉祥寓意包括长寿、多子、喜庆、富贵等方面的内容,吉祥物有人物、花鸟、走兽、器物,吉祥图案等。此外还有类是托物言志的题材,比如“四君子”“岁寒三友”等,是象征文人雅士超脱的生活姿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的,制砚艺人以此来抒发个人情感。
洮砚的雕刻题材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只要是有美好寓意的事或物,都会成为制砚艺人刻刀下的表现素材。洮砚作为特殊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发展中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影响,砚台的题材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图案以外,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有的洮砚开始使用对称图案、连续纹样以及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取法自然,依石赋形
块石材,无论它的形、色,纹有多美,都不能称为艺术品。清代康熙年问制砚名家顾二娘常对人说:“砚系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顽,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只有经过制砚师的艺术加工,融入审美意识之后方能称其为艺术品。洮砚雕刻艺术中崇尚自然之美,因材施艺,通过石材具有的天然特征来寻求种简单、质朴而又随性的艺术境界。
洮砚雕刻艺术是以其特有的形、质、色、纹展开艺术构思,进行艺术创作。很多优秀的洮砚作品都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观以及贯通天地、融会万物的自然观,把原本属于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通过艺术手段赋予无生命的洮河石,让块天然的石头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拥有了生命和灵性,从而体现出审美价值。洮砚的雕刻造型虽有规矩形和自然形之分,但总的来说还是崇尚保持原材料的自然形状,依石赋形。依石赋形并不是单方面地依附于石材本身的形状,而是根据石材的形、色、纹、膘等特征赋予其艺术品质,使其成为件优秀的洮砚作品。
洮砚制作中对天然石形的巧妙利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造型面貌。如李茂棣的洮砚作品《弥勒佛》,该作品采用了瓜皮黄石料,石色为黄绿相见,石理间附有浅咖色石线,作者按照原石材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依石赋形,用浅浮雕和圆雕相结合,以佛像面部作为雕刻主体,其它地方几乎无任何雕琢的手法,巧妙地制作出了尊生动逼真的弥勒佛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洮砚石色丰富多彩,制作时可根据石色特征”巧夺天工”。由洮砚乡民间制砚大师张克红所雕《赏梅图》,该作品所用为瓜皮黄石料,作者根据石料形成的天然石色,进行了巧妙构思,将石料中间的绿色部分设计为托腮赏梅的仕女形象,并且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皮,再配几支梅花,整个画面采用了浅浮雕的技法,无过多雕饰,动静相宜,别有一番“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的景象。
石纹的可利用性非常大,可根据石纹的形状施以不同的题材。如王玉明的洮砚作品《女娲补天》,该作品使用的是水泉湾水坑石,作者利用石料所具有的天然特征,巧妙地将天然石纹和女娲形象相结合,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膘,只作了少许雕刻,却勾勒出了幅女娲补天的画面:“混沌苍穹初开现,共工撞倒不周山,天洪地浊漆黑暗,女娲炼石补残天。”意境深远,浑然天成。
洮砚制作中很多制砚艺人为了最大化体现石膘的价值,将石材原有的石膘进行巧妙的设计构思,再施以精湛的雕刻,让块石料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天然石膘多被用来表现云雾,蜂蝶、花草、积雪等等。如洮砚乡张红平所雕《悠然自得》,该作品采用为柳叶青石料,作者在制作中以浅浮雕、圆雕的技法为主,巧妙利用了石材原有的油脂膘,将砚面上方的石膘设计为天空飘逸的云朵,左下方的石膘为地上的积雪,中间坐着面带笑容的布袋和尚,营造出了幅悠然自得的画面,意境深远。
三、独标一格,随域逐风
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洮砚发展中的大特点。洮河石因卓尼而生,卓尼又因洮河石声名远扬,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正如《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确,具备天时、地利、才美、工巧才是洮砚传承至今的保证。洮砚制作技艺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制砚艺人在与长期大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地域上讲,卓尼属于西北落后地区,洮砚的产地确实不及端砚及歙砚产地发达。地域的落后使得卓尼相对封闭,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让洮砚免遭外来文化的侵入和改变,在传承千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民族性,保持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卓尼既没有江南烟雨蒙蒙的柔情,也没有小桥流水的细腻,但是这里有青山绿水的豪迈,有广袤草原的旷达,它们从侧面反映出了卓尼人情感和性格中自然淳朴的面。
从民族性来讲,卓尼又是个以藏、汉、回等多个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形成了汉儒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及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这三种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却又相互融合。多民族的融合共存体现出卓尼巨大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在经过长期持续的接触融合,彼此相互接受适应,形成了稳定的多元化状态。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传入,更是在影响着洮砚的发展,洮砚制作中有诸多淳朴的藏族艺人,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从中领恬到了少数民族造型题材表现形式。
随着雕刻题材的不断丰富,敦煌佛教中的诸多形象也被呈现在了洮砚之上。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敦煌佛教艺术,与部级非物质文化中的瑰宝洮砚艺术相结合,这不仅是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更是佛教艺术的相互交融,对洮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意在象外,情含境中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物象来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绘画创作追求意境,砚雕作品亦是如此。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黑格尔也曾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这些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追求意境的体现,一件作品的意境深浅,直接体现的是作者本身具有艺术修养的高低和审美情趣的雅俗。优秀的洮砚作品总能体现出所雕物象的意蕴,让欣赏者联想到景外之境,从而引起审美共鸣。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4
关键词:梁平涂氏木雕;非洲木雕;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4-02
重庆梁平县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梁平木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涂国发(1918—2010)梁平县屏锦镇人,他曾是巴渝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雕版传承人,他的木雕艺术作品自成一派,被誉为梁平涂氏木雕。而非洲大陆有着浓郁的土著文明和神秘色彩的原始文化。非洲木雕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艺术载体在非洲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梁平涂氏木雕与非洲木雕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两者带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却有着令人琢磨不透的相似之美。
一、色彩和形象的寓意
不同的地域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中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梁平涂氏木雕上色单纯,色彩大致以金色,黑色,红色,白色,黄色,五色为主色。由于受宗教思想的感染,梁平涂氏木雕的色彩常含有吉祥的寓意,如:红色代表红红火火,红又通“洪”,有洪福齐天之意;黄色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白色象征纯洁没有瑕疵;黑色则有沉稳、节俭的说法;而金色代表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一种深厚、艳丽、繁缛的风格特点。梁平涂氏木雕塑造的形象有观世音,财神爷,药王爷,文状元等。其中观世音代表平安多福、财神代表红红火火、药王爷代表去除百病、文状元代表家中小孩学业有成、吞口则表示趋吉避凶等。
非洲木雕上色的作品很少,木材的本色就能表达其寓意,白木表示天堂;红木表示地狱。在上彩的木雕中,五颜六色代表人们的喜悦之情。非洲木雕中的动物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大象表示吉祥,狮子代表王权,鳄鱼是执法者的化身,鱼象征着安定和平和土地富饶等等。但和梁平涂氏木雕不同的是一部分非洲木雕需缀以头发、羽毛、兽毛、牙齿、贝壳、串珠、植物纤维、碎布等饰物,有的还用钉子、金属丝、陶土或动物血,安装或涂绘在木雕上。色彩和形象的象征性使得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相得益彰,其各自的个性特点不言而喻。
二、材质和形态的特征
木雕在雕刻时大多是因材而异,根据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和结构的天然变化,而造成极具味道的作品。
梁平涂氏木雕原材料为柏木,其木光泽强,香气浓,生长轮明显,坚韧耐腐。梁平涂氏木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将柏木剥皮泡水处理后,平均分割成20—30公分长的圆柱体,然后将竖立的圆柱体进行整体创作。梁平涂氏木雕基本上只有固定的两种姿势:一种是以观音、状元为代表的“端庄对称式”(双手对称自然摆放于腹部,双手捧着道具),另一种是财神、药王为代表的“活跃变化式”(右手折放在腹部左侧,左手高举紧贴头部)。
非洲木雕在材质的选择上更为讲究,木材比柏木更饱满、光滑,硬度也更强。非洲木雕的木材品种繁多,有软木和硬木之分,常用的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大多数雕像用硬木雕刻,因为硬木的硬度大,雕刻出来的雕像表面平滑光亮。非洲木雕大多数呈直立状态,不讲究正确的比例,也没有复杂的动作,一般是单个的形体,多个人物的群像较少。非洲木雕多数尺寸较小,但头较大。也有的木雕头部稍小,而身体粗大,头部和身体的造型以木头本身的结构予以加工。一些木雕甚至还夸大人的肚脐,女性的双乳等。
三、形式上的美学共鸣
(一)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
涂国发生活在闭塞的乡间小镇,据他所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非洲木雕,更从来没有看过非洲雕刻是个什么样子,但他所创立的梁平涂氏木雕却和非洲木雕那一泄千里的雕刻气势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大刀阔斧不注重形式的大写意雕刻手法,穿越国界,却同样在世人面前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形式美。梁平涂氏木雕大多夸张、幽默,追求情感上的真,不注重形象上的真,形成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主观真实。而非洲木雕也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都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如脸上的鼻子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状,身上的造型只选人物的大体动态而不去追求它本身的形。它们共同诠释了不刻意追求形象逼真的艺术审美风格。
(二)动静结合的审美统一
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比例上非常的相似。梁平涂氏木雕并非真人的比例,头部的长短恰恰位于整个高度的黄金分割线上。这种审美标准是涂国发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五官的摆放和学院派人像“三庭五眼”的比例尤为相似,使木雕的形象无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神圣、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感觉,而散发着亲切的民间艺术之美。非洲木雕也不讲正确的结构和比例,形体具有多样性,但其基本以简单形体如球形、立方体、圆椎体为基本形状,强调形体部位的转折,每一局部都是一个完整实体,有棱有角,坚实饱满,以单纯、简练、稚拙、粗犷。梁平涂氏木雕也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节奏感,硬朗的线条和柔和的五官使木雕动静结合。在非洲木雕中,出现的男人和女人往往是家族首领的形象或神的代表。因此,非洲木雕大多具有神的意义。黑人艺术家对雕像的各个部分很是讲究,通过艺人多年的经验使雕像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安排,各种感情能够在每个雕像中各就其位。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木雕的灵魂,不同的节奏能使作品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和视觉体验。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在非洲几何木雕影响下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非洲木雕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梁平涂氏木雕与非洲木雕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使它在形式感上与西方立体主义有某种契合,这两种表面相似的艺术形式是在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支配下的艺术表达。
四、结束语
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色彩、形象、材质、形态等方面让同为木雕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在形式美上的共鸣,激发了无数人们对木雕艺术的喜爱之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对其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思考和研究。梁平涂氏木雕既给人一种神秘感,又在那滑稽的形态中散发出亲切的人文关怀和民俗品味。这种艺术形式恰好与非洲的世俗化的木雕特点相契合。在世界的两端,以梁平涂氏木雕之流的民间艺术和庞大的非洲木雕还需向前发展。中国民间艺人和非洲土著艺人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每个木雕艺人都在雕刻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把经验、题材、表现手法与木头材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造就了木雕艺术向前发展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梁平县政府.梁平县志[M].重庆梁平,1995:612.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5
一、悠久的巴林石雕刻历史及文化
巴林石雕历史悠久,有考证记载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有许多巴林石制品。“红山文化”时期,巴林石制成品大都是装饰品,如璜、珠、管等雕刻工艺主要是磨制。辽及明清时期,出现的加工方法不断进步,制成品也逐渐精细起来。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意思是“天赐之石”。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作为殉葬品的黄色巴林石碗。
据传,清代在旗北沙巴尔台的地方,有个名叫德力格尔的老艺人曾挖掘过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献给旗札萨克乌尔衮。乌尔衮又将此碗贡奉给康熙皇帝,康熙帝赞不绝口。自此以后,历代巴林王公每逢进京,都要携带巴林石雕作为贡礼。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巴林石矿的开采,赤峰市区及巴林右旗相继开办石雕工艺美术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涌现出了大批雕刻人才。巴林石雕刻艺术有的以动物、人物见长,有的以花卉翎毛见长,有的以微雕、图章制作见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风格。并涌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包英志,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屈伟广、李矛矛、李健等为代表的一代巴林石雕刻艺术家。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先后面世,并进入优秀作品行列。《驯马》等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骏马奔腾向未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礼物赠送香港特区政府,《月夜群豹》等作品获部级工艺美术奖,《松梅映血》《熊猫》等被日本、中国香港等收藏家收藏。
二、巴林石雕的分类
巴林石按质地、结构、颜色等可分为五大类。
1.鸡血石:其矿化元素是硫化汞渗入巴林石岩浆里而形成的红色奇石,因颜色酷似鸡血而得名,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
2.福黄石:矿物成分以水铝石质为主,含有地开石,并渗入少量褐铁元素。因最初由矿坑领班刘福首次采得而得名。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
3.冻石:因其石料给人的观感酷似熬成的“皮冻”而得名。其矿化特征是“一多一少一高”,即:含地开石成分较多,着色元素及杂质较少,石体光泽呈透明或微透明状态。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
4.彩石:含高岭石成分较多,着色元素和杂质较多,石料质地无血无冻,石体光泽不透明。由单纯洁净色彩到复杂混合色彩构成丰富多彩。
5.象形图案石:系指巴林石剖面磨光后,色彩艳丽多姿,呈现出绮丽美妙的自然图案;图案的造型惟妙惟肖,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令人感叹。
三、巧夺天工的巴林石雕刻艺术
巴林石色彩丰富而高雅,色泽沉着而光泽足;且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巴林石温润的质地、迷人的色彩、抽象的纹理,也是激发创作者巧夺天工的魅力源泉。需要创作人员凭创作灵感,据色雕刀、随形取意雕琢而成,从而达到“石人合一”,编织石人佳话。巴林石的每一件雕刻作品都要经过严谨的艺术构思,设计者在创作前需要对一块料石进行揣摩。揣摩就是根据料石的大小、肌理纹路、色彩布局等综合考虑而进行创作设计前的构思;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这块料石,这个过程称为“相石”。相石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确定料石的优缺点,砂、钉、绺、裂的有无及准确位置,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在得到创作的灵感和启迪后,做到胸中有数,也就是意在笔先,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如果没有经过认真仔细地研究盲目下刀开工,创作设计出的作品一定会让人失望,甚至在作品没有完成时,料石就已经报废了。不论何种料石大都会存在不利于雕刻的缺陷,要因石而异地进行设计,扬长避短,选择恰当的造型形式,再使用特殊的刀法来掩盖料石中的各种缺陷,巧妙地加以刻画,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构思与创作中,要在不损坏料石主体美的前提下进行取舍。一块晶莹剔透的冻石,也不宜过多删料制作,因为这样的料石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本身就是很美的,雕刻有时会造成对上品冻石的破坏。如果必须雕刻,至多在表面上加工一些薄意,装饰一下就可以了,其主要欣赏的是石质也不一定是雕刻。
在创作设计中,应当把质地好、颜色好、透明度高的部分置于正面;而把质地颜色透明度相对较差的部分,当做基座或后衬。一些大部分石料很好而局部石质较差的石材,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处理,利用较差的石质部分,进行雕刻,用以反衬主体石质的美妙。最重要的是要把质、形、色三个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设计,大胆创新,出奇制胜。如果这几个方面发挥运用得当,那么制作的作品,就会令人拍案叫绝。
对印章的制作和印钮的雕刻应力图在布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凡属观赏用的方印章,高度一般不要低于9厘米,过小过矮,都不易于体现印材的那种美感。印钮的雕刻,一般不要超过印章高度的三分之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制作印章和印钮雕刻时,尽量打破方章呆板的传统布局,使其章形和印钮都活泼起来。如在古兽钮的雕刻设计上,把古兽设计成上山回头状,与印章形成一个小斜角,破除印纽下石章的呆板平台,整个印钮就活泼起来了。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6
关键词:煤;煤精;雕刻艺术
一、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
(一)煤精雕刻的介绍
抚顺的煤精雕刻是东北传统文化手工之一,煤精被人们叫做煤玉,黑玉,但是抚顺当地的人们叫它为“嘎巴力”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趣,可能是当地人民的习惯,但是从名字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煤精的重视。抚顺的煤精大多产出于抚顺露天煤矿,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再生能源,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部门定位“生物类宝石类”。
煤精是纯黑色的,韧性很大,有细密的块状,而煤精大的可以有上百斤重,小的则只有几斤而已。煤精随着采集煤炭而开采,数量极少,煤精燃烧后有烟状的火焰,燃烧后有很难闻的气味,煤精很坚硬,所以成为了雕刻工艺品的好材料,在中国古代煤精工艺品的用途有很多,可以首饰,装饰品,印章,吉祥物等等。
(二)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
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除了有传承关系外,还有以下俩点:地方风格性的特点:煤精雕刻早在上古社会的古朴稚拙的无雕饰感的风格。然后,在文化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木雕文化因素,结合着地方风格性的文化发展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布局和图案的修饰等等为主导,最后形成的作品也都是造型独特,思想新颖等。
我们在煤精雕刻文化中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的是,我们所在的艺术文化通常是按照历史地理学角度来划分的,分为“东北文化和内蒙文化的关东文化亚区”,最早的是以东北相关区域的记载,一直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东北虽然天气寒冷,各种资源和土地的开发业比较晚,但是历史文化依旧源远流长。中国地方性文化的结构中,东北的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在社会的统一性上,思想的一致上,民族的融洽上,都使中国传统文化相连,与其它文化不同的是,辽吉黑统称为东北,三个省的人们都称为东北人。
东北三省的主色调是白色,黑色,绿色,蓝色,白色象征着雪山,黑色象征着黑土地,绿色象征着森林,蓝色则象征着大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黑色也代表者东北三省的原煤和汽油等资源,他们激励着大型工业城市的兴起,也可以说黑色的煤精是东北三省文化的代表。
在自然环境下有很多方面是给予东北人民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另一方面也是带给东北人冷酷的一方面,在与社会压力的搏斗中,东北人豪放,热情的性格,对待生活也是带着一种热烈的勇敢和期望的追求的。在煤精雕刻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充分代表东北文化的,比如有程斌的《关东魂》和龚振涛的《小矿工》。陈斌的《关东魂》是抚顺煤业界最常见的一个生活场景拾煤核,它是以一个让人尊重的老人家的形象,也象征着东北地区人气的特征,通过作品可以让人们看到那个火热交织的年代。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老人的形象是自然闲适的状态,也可以从老人的装扮可以看出,老人戴着毛毡帽,尖头的鞋子都是非常巨人东北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看出东北寒冷的环境,但是即使在寒冷,从老人的面部可以看出老人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微笑,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作者取名为《关东魂》是非常恰当的,是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业长子是最生动的体现了。作者经历了东北工业的转变,在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毫无疑问的就是怀旧风,东北人是多愁善感的,和作品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的。
二、煤精雕刻技艺的艺术特点和创新思路
(一)煤精雕刻技艺的艺术特点
煤精的特点是比较坚硬的,结构也是非常细腻的,比煤炭黑也比煤炭亮,也比煤炭轻,是一种超级特殊的材料,由于他的文理特别明显,所以慢慢的就成为了煤精雕刻的最佳材料了。
大师们的创新想法是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完成时,在脑海中想象的图片,它是作品的开始时的想法,创新想法有一部分是受到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所制约的,这种影响是不明显的,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中,有一些艺术家和手工艺术家开始不那么重视它的存在,在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古老的地域文化被时代分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在新的中国成立的两个十年之后,在种中国国家的意志的作用下再加上地域性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条件,使东北的工业处于非常好的生产前景,铁和火的那个年代始终不是永恒的。在改革开放中,东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处于在边上的,由于经济的不景气,渐渐地使艺术家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不在那么高了,最后从生活转向了心里象征等等,但是煤精它继承着艺术家们的心血,它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的姿态,是人们对没的向往,不管是非物质文化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它都是中国历史的智慧与结晶等等。
(二)煤精雕刻艺术的创新思路
正如古人所说一个地方一种文化,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其它的文化,然后统计它们的文化作出正确的评价,多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多去参加它们的展出,去实地考察它们的技艺和工艺,最后总结自己的不足,来取长补短,将它们的长处和工艺带回来,来改进我国煤精雕刻技艺的不足,来增强我国的雕刻发展前景。还有就是去专业的学校来进行学习,比如辽宁美术协会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来学习一些专业的美术知识和一些雕刻知识和工艺技能。煤精现在已经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大家保护煤精非物质文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利用社会上的能源的基础上来坚持煤精雕刻,不要因为现实也丢了传统文化,然后拯救非物质文化的任务也是特别紧迫的,要珍惜保护非物质文化。
三、煤精雕刻技艺的文化艺术价值的发展
多年来传统的雕刻技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逐渐的把煤精雕刻作为艺术品纪念品,根据原料越来越缺少,社会上的收藏者越来越多,煤精雕刻可以作为纪念品,工艺品,首饰,器皿。过度的开发工艺的发展,也是商场供不应求的问题难题,也表现了我国市场上的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完善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更好的传承我们的下一代,让煤精雕刻工艺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