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物的本质(6篇)

时间:

生物的本质篇1

关键词:广义资本结构人力资本分配制度

投资结构决定着资本结构,同时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新创造利益的分配方式。资本是投资结果的静态表现,具有追逐利润的本性,企业正是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要认识企业性质就必须从企业资本结构出发,围绕利益这一核心进行研究。本文所指的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而且包括人力资本,资本结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结构,而是广义资本结构。

一、广义资本结构――研究企业性质与利益分配的新视角

(一)广义资本结构的概念一般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问题称为广义资本结构,以区别于物质资本结构。广义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例关系,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各自的内在结构。其中物质资本的内在结构主要指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例关系;企业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经营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内在结构主要考虑企业内部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配置关系。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是企业存在的前提,物质资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而人力资本是具有“生产性”的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自身增值,而且可以使物质资本保值增值。如果企业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物质资本的数量远超过了人力资本数量,此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能力有限,不能高效地经营物质资本,其结果会降低物质资本的营运效率,甚至会使物质资本受损;二是物质资本的数量远低于人力资本数量,此时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日益重要的今天,不仅应该研究物质资本结构,更应关注广义资本结构。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对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借助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以说明。用Q表示企业产出;A是常数,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外的其他因素决定;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量;L表示人力资本投入量。则柯布

从(1)式可以看出,当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一定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量存在一个固定比例,这说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匹配时,可使企业产出最大化;从(2)式可以看出,当物质资本及其产出弹性一定时,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越大,则对人力资本数量的需求越少。

(三)企业类型对广义负本结构的影响企业是一种稳定的特殊的合作生产形式,从实物形式看是由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合,如生产资料、资本、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联合,也可以说主要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的联合,而且这种联合是一种比例性联合,两种资本之间的比例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行业特征和技术特征(黄乾、李建民,2001)。如果将企业的行业特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三种类型,则这三种类型企业中的广义资本结构不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广义资本结构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需求变化可以用图形描述如,如(图1)。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高于物质资本的比重,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占比重也会逐渐增大;资本密集型企业物质资本所占的比重高于人力资本的比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相当,其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物质资本的同质性不同,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所以人力资本内在结构比物质资本内在结构更加值得研究。其中经营型人力资本是异质性最强

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前途影响最大,因此必须重视经营型人力资本的选择管理型人力资本则必须要与经营型人力资本相匹配,因此管理型人力资本应该由经营型人力资本选择。技术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特殊的人力资本,在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其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高新科技企业中。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所以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技术型人力资本的比重。

二、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利益结合体

(一)企业结构和性质研究的回顾1937年,科斯发表了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此后理论界开始了对企业内在结构和性质的探讨。承袭科斯的理论,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的研究产生了两个不同方向:一是研究如何降低企业内部的组织生产成本,核心是减少内部组织活动的“交易费用”;另一是研究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结合,其核心是企业如何制定一种机制,对团队成员生产效率进行计量和计酬,因此Alchian和Demsetz(1972)认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组织团队生产。周其仁(1996)从科斯的“企业契约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和约。而RajanandZingales(1996)不赞同科斯所创立的“企业契约论”观点,认为企业并不是一个“契约的结合体”,而是一个“专用化投资的结合体”。其专用化投资既包括物质资本专用化投资,也包括人力资本专用化投资。王开国、宗兆昌(1999)认为,科斯的“契约论”只重视交易费用的问题,用交易成本变化引起企业规模变化的现象分析弱化了企业内的产权、利益关系,把企业当成了一种交易装置,这是不恰当的。

对企业的解释还有许多其他的观点。张伯伦从产出的角度,认为企业是一个逐利机构;迈克尔・迪屈奇从投入的角度,认为企业是一个投入组织;切斯特・巴纳德从协作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协作系统,应由物理系统、“人”的系统、社会系统和组织系统这四个分系统构成。马萨伊科(1980)将企业定义成一个企业专用性资源的稳定结合体,其中专用性资源指的是专用性劳动和专用性物质资本,并且指出企业应该在产出水平决策、投资决策和企业租金分配等方面兼顾两者的利益,并用合作博弈论的方法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证。霍姆斯托姆和米尔格罗(1994)则认为企业是一个激励系统,并且构造了一个多任务模型来证明其观点。

(二)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利益结构体从广义资本结构观点看,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利益结合体。首先,企业的存在必须同时具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构成了企业的基本框架;其次,之所以称为“结合体”,是因为企业不仅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还包括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再次,结合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由于企业内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企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企业内部屏蔽了市场风险,使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保持稳定,从而减少了波动导致的损失;各种资本的

结合增强了企业的实力,扩展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从而增加了企业获利的领域和空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了依附的载体,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企业中物质资本是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专用性的实物及货币投入形成的;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对自身的专用性投资形成,如学习、培训和实践等投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的是时间、金钱和精力。物质资本形成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人力资本提供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些要素都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需的。在企业刚出现时,资本家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于一身,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一种天然的结合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逐渐分离,从而出现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为的结合。

由于在企业产生的最初阶段,物质资本在企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人力资本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出现了所谓“资本雇佣劳动”的客观现实。随着现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但使企业家(管理)人力资本从企业资本的影子里走了出来,而且径直走向大企业的舞台中心(周其仁,1996)。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的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地位不平等到平等的过程。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置于同等地位,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只是“劳动力”的观念,提高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所有权,这符合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们重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配置问题,避免人力资本不足和人力资本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利于人们重视人力资本的内在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内在结构调整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培养和招聘,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法解决;为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三、企业利益分配制度的变革――沿袭资本的逻辑

(一)企业利益分配遵循的原则既然企业是一个利益结合体,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的动机是获取收益,所以利益分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资本所有者进行专用化投资的积极性。那么,企业的利益分配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毫无疑问,只能按照资本的逻辑,根据专用化投资的多少和承担风险的大小进行利益分配。

在早期资本家时代,由于资本家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于一身,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即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全部被其占有。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分离,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物质资本的专业化投资,人力资本所有者则进行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投资,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就有必要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在上市公司中,一方面由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其风险,而经营者承担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因此,经营者在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符合资本逻辑的。

生物的本质篇2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烤烟;烘烤;应用

中图分类号TK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7-0153-03

AbstractTotakeadvantageoftheabundantbiomassresourcesinourcountryadequately,relievingthestatusofrisingcostsandcuringpollution,thispaper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fthebiomassenergyintobaccocuring.Thisstudyshowedthatapplyingbiomassenergyintobaccocuringbenefitsthepromotingoftobaccoquality,debasingthecostofflue-curedtobaccocuringandreducingthepollutionofcuring.Currentlytheappliedformsofbiomassenergyintobaccocuringincludedbio-coalbriquette,biomassgasification,biomassbriquetteandsoon,differentappliedformsshowedpositiveeffect,whichcouldbepromotedinareaswithsuitableconditions.

Keywordsbiomassenergy;flue-curedtobacco;curing;application

烤烟烘烤是一个大量耗热的过程,目前烤烟生产上推广的密集烤房烘烤设备普遍采用燃煤供热,热利用率低,煤耗量高,通常1kg干烟叶煤耗量1.5~2.5kg标煤,而理论上的耗煤量为0.8kg,也有研究分析指出,在密集烘烤中,火炉的热效率为64.95%,烤房热效率仅为36.08%,总的热损失达63.92%,能量浪费惊人[1-3]。

愈演愈烈的世界范围能源危机以及不断上升的能源价格,使得生产烤烟的成本不断增加,使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烤烟烘烤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寻找烤烟烘烤能源替代途径,降低烤烟生产成本成为烤烟烘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烘烤设备、烘烤工艺以及新型能源烘烤燃料开发等方面,其中新型能源烘烤燃料中的生物质能源因其本身可再生性、低CO2排放、几乎不排放SO2、广泛分布性、使用形式多样、生物质燃料总量丰富等特点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有望成为烤烟烘烤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4-5]。

1生物质能源概述

生物质能源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在有机物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每年全球积累的生物质总量达1730亿t,蕴含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球总能耗的10~20倍[6]。据报道,生物质能已上升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4位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7]。与传统直接燃烧方式相比,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借助热化学、生物化学等手段,通过一系列先进的转换技术,生产出固、液、气等高品位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电力、燃气、热能等终端能源产品[8]。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发现,提供相同能量,煤的S和NOx排放量分别是秸秆的7.00倍和1.15倍,用1万t秸秆替代煤炭能量,烟尘排放将减少100t[9]。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的开发利用对于建立可持续能源系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上的应用研究

我国拥有居世界首位的生物质能源产量,年产农作物秸秆、谷壳等总量约14亿t,如开发用于燃烧,可折合7亿t标准煤[10]。以安徽省为例,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5000万t左右,如果能开发利用其中的1/3转化为燃料,即可消耗秸秆1700万t,约相当于建立2座年产500万t的大型煤矿[11]。目前,烤烟烘烤上研究应用的生物质多为农作物秸秆,应用方式主要有生物质型煤、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压块等,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2.1应用方式

2.1.1生物质型煤。生物质型煤是指在破碎成一定粒度的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秸秆等可燃生物质和添加剂后由高压成型机压制成型的洁净能源产品。其充分利用煤和生物质各自的优势,具有节煤和生物质代煤的双重作用,与原煤燃烧相比,生物质型煤是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12]。

孙剑锋等[13]利用煤和废弃的植物茎杆生产出与烘烤设备外形、尺寸大小相配套的生物质型煤。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实现配风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与密集烤房控制系统的配套,且生物质型煤在燃烧过程中着火大小容易控制,生火及升降温速率均较快,能更好地满足烤烟烘烤工艺的需求。向金友等[14]研究秸秆与煤不同配方压块燃料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结果发现80%秸秆+20%煤混合压块代煤烤烟完全可行。

2.1.2秸秆煤。秸秆煤是一种新型蜂窝煤燃料,没有煤的加入,以青蒿、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废弃的树木枯枝、杂草、锯末、稻壳等生物秸秆为原料,不需粉碎,在厌氧条件下碳化6~8h,利用秸秆自然进行分解形成生物质碳,再加入黏土和其他粘合剂混合后形成。

郭保银[15]研究发现各种秸秆碳化率平均约为50%,而通过加配方后,常规秸秆等材料2t可生产2t秸秆煤,其秸秆煤代替煤炭烤烟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煤易点火、燃烧效果好、升温快而且无黑烟和异味,满足烤烟工艺要求,其代替煤炭及其制品在密集烤房中应用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大范围示范。

2.1.3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气化是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生装置将生物质原料在厌氧状态下燃烧转化为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组成的可燃气体。生物质气化方式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相对较多,生物质气化烤烟系统开发设计相对成熟。杨世关等[16]研究设计了一套新型烤烟设备,主要是以生物质燃气为能源,将间接换热与直接换热紧密结合,该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及烟叶品质都较传统间接换热式烤房有显著提高。飞鸿等[17]以废弃烟杆、烟梗以及各类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生装置通过燃气发生炉进行厌氧燃烧使其热解出可燃气体,经管网送往各烤房实现自动控制烘烤烟叶。

2.1.4生物质压块。在压强为50~200Mpa、温度为150~300℃、或不加热或不加黏结剂的条件下,先将木材加工剩余物及各种农作物秸秆等粉碎成一定粒度,再压缩成块状、棒状、粒状等具有一定密实度的成型物[18],故又称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目前,此燃料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

张聪辉等[19]研究不同清洁能源对烤后烟的化学成分、质量感官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生物质燃料为2012年烟杆压块能有效降低烘烤成本,提高烘烤效益,替代煤炭为主要烘烤燃料有较大的潜力。王汉文等[20]用稻壳和玉米秸秆压块成燃料进行试验,将其放在AH密集烤房进行燃烧,能降低烤烟生产成本、满足烘烤的工艺要求、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王文杰等[10]以花生壳为原料加工的生物质压块为供试燃料,研发了配套的生物质压块燃烧炉,研究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效果,生物质压块及燃烧炉不仅能替代以煤炭为燃料的普通立式炉用于烟叶烘烤,而且能够显著降低烟叶烘烤成本、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倪克平等[21]研究生物质压块燃料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效果,其中生物质压块燃料是以木材加工的锯末为主原料,添加辅助化工原料后,用搅拌机搅拌成均匀的混合原料,将混合原料通过压块成型机压制成直径为2cm的圆饼,配备自动添加燃料的整套专用燃烧炉,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压块用于烟叶烘烤可以充分调控烤烟烘烤工艺,降低烘烤成本,节能减耗,提高烤后烟叶品质。谭方利等[22]关于生物质压块燃料以及煤炭燃料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表明生物质压块用于烤烟烘烤是可行的,但对于燃料添加技术要求较高。

2.2应用效果

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不同应用形式对烘烤效果的影响均较好,节能减排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质量。与原煤相比使用生物质型煤烘烤烟叶,生产1kg干烟可节约用煤约0.15kg,每炉烟叶可节约用煤50kg以上,节能效果显著,而且生物质型煤中煤矸石含量为零[13]。使用秸秆煤烤烟对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无不良影响,而且能够降低上部叶烟碱含量,提高上部烟叶还原糖含量,氮碱比更加协调,香气量充足,香气质好,余味明显改善,杂气减轻,刺激性减少,评吸结果较好,有利于提高烟叶内在品质[15]。飞鸿等[17]的研究中生物质气化烘烤与传统的燃煤烘烤相比,烟叶的内在品质得到一定的改善。感官评吸结果表现为生物质气化烘烤的烟叶其杂气、香气质、干净度均优于煤炭燃料烘烤的烟叶,而且回味、劲头、湿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采用秸秆压块燃料烘烤,能降低烟叶中含氮化合物含量,提高烟叶中总糖、还原糖,有利于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20]。谭方利等[22]的研究中生物质压块燃料与煤炭相比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提高了2.3个百分点,青黄烟、微带青烟、杂色烟比例分别下降了0.99、0.81、1.53个百分点。

2.3应用成本

由于烤烟烘烤中应用的生物质原料主要是废弃的秸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此利用生物质能源燃料降低烤烟烘烤成本效果显著。生物质型煤的应用加上固硫剂、粘合剂以及加工成本,比同等发热量的原煤成本低100元/t左右[13]。秸秆煤在酉阳县烤烟烘烤上的应用,按当地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煤炭价格计算,烘烤烟叶1875kg/hm2,使用秸秆煤烤烟可降低成本约750元/hm2,以此测算,若在该县进行推广应用,每年可节约煤炭1.8万t,全县烟农增收480万元[15]。飞鸿等[17]利用生物质烘烤烟叶的研究中采用的生物质气化发生装置上料系统、流量控制系统、除渣系统均为自动化系统,烤房数量增加到100炕也只需要2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在大规模烘烤中将大大降低劳动成本。生物秸秆压块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成本以安徽省为例,生产干烟叶2062.5kg/hm2(1875~2250kg/hm2),需煤炭275kg(以500元/t计),计2062.5元/hm2;需秸秆压块206.25kg(以400元/t计),计1237.5元/hm2,降低成本825元/hm2[20]。谭方利等[22]的研究中应用生物质压块燃料与煤炭燃料相比1kg干烟成本降低0.1元。

3结语

烤烟烘烤大量耗热且热能利用率低,传统燃料煤炭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带来环境污染的同时,由于燃料资源的紧缺烘烤成本不断增加。把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应用在烤烟烘烤中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同时也有望解决烤烟烘烤面临的问题。

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可以代替煤炭燃料,而且具有清洁、能提高烤烟品质、降低烘烤成本的优点。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不同应用形式中生物质型煤的原料中只是减少了煤的用量加入部分生物质,秸秆煤加工过程中的厌氧条件碳化工艺相对复杂,而生物质气化装置包括气化炉、储气罐等,与烤房配合烘烤专用设备复杂,建成后更适合大规模烘烤。其中生物质压块研究相对较多,工艺较成熟简便。生物质压块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备的开发研究中早在2010年姚宗路等[23]针对生物质压块过程中存在的系统配合协调能力差以及生产率低等问题研发设计了有强制喂料系统的成型机以及配套设备,可实现自动化大规模的生物质压块生产。生物质压块方式制成的生物质原料可以直接应用于烤烟烘烤,基本上不需要对烤房、烤炉等进行改造,应用方便。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形式中生物质发电是我国目前对生物质能源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通的方式,但其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是以后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研究的一个方向[24-25]。当下的研究表明,烤烟烘烤中的传统燃料煤炭可以用生物质压块代替,应用效果较好且成本低,可以在烤烟生产上进行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宋朝鹏,孙福山,许自成,等.我国专业化烘烤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6):73-77.

[2]王建安,刘国顺.生物质燃烧锅炉热水集中供热烤烟设备的研制及效果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6):32-37.

[3]汪廷录,杨清友,张正选.介绍一种一炉双机双炕式密集烤房[J].中国烟草,1982(1):37-39.

[4]SAXENARC,ADHIKARIDK,GOYALHB.Biomass-basedenergyfuelthroughbiochemicalroutes:Areview[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2009(3):13.

[5]胡理乐,李亮,李俊生.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及其环境效应[J].能源与环境,2012(1):47-49.

[6]蔡正达,王文红,甄恩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发展司.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1999白皮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8]吴创之,周肇秋,阴秀丽,等.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思考[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91-99.

[9]宋朝鹏,李常军,杨超,等.生物质能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前景[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58-60.

[10]王文杰,李峰,岳秀江,等.生物质压块及燃烧炉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1.

[11]李泉临,秦大东.秸杆固化成型燃料开发利用初探[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8(4):27-30.

[12]赵嘉博,刘小军.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露天采矿技术,2011(1):66-69.

[13]孙建锋,杨荣生,吴中华,等.生物质型煤及其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3):63-66.

[14]向金友,杨懿德,谢良文,等.秸秆与煤不同配方压块燃料在烤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40-344.

[15]郭保银.重庆市酉阳县秸秆煤替代煤炭烤烟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22-323.

[16]杨世关,张百良,杨群发,等.生物质气化烤烟系统设计及节能与品质改善效果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07-209.

[17]飞鸿,蔡正达,胡坚,等.利用生物质烘烤烟叶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1,40(6):565-567.

[18]刘石彩,蒋剑春.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Ⅱ)[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41(4):59-63.

[19]张聪辉,赵宇,苏家恩,等.清洁能源部分替代煤炭在密集烤房中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4):304-305.

[20]王汉文,郭文生,王家俊,等.“秸秆压块”燃料在烟叶烘烤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6,12(2):43-46.

[21]倪克平,甄焕菊.生物质压块燃料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效果[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63.

[22]谭方利,樊士军,董艳辉,等.生物质压块燃料及煤炭燃料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201.

[23]姚宗路,田宜水,孟海波,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备[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280-285.

生物的本质篇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使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客观上要求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需要有全面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理解,积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相近似的一些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鉴别,最终得出结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把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比较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有不同的论述。1890年恩格斯在给拉法格的信中写道“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2]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有特定含义的,他坚决反对各种冒牌的马克思主义。而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提供问题的现成答案,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问题的差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4]在这里,列宁实际上比较直接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只是我们理解时不能太绝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体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斯大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5]这实际上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6]2

(二)在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中,把握实践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德国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在自然观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但在解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上,在历史观方面并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引入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这一观点贯彻到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中,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实践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中,实现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变革。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可见,马克思认为哲学除了具有解释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功能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通过指导社会实践,达到改造和变革社会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上述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的理解。

(三)在具体科学与哲学的比较中,把握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具体科学与哲学有区别,也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具体领域中的特殊规律;主要联系在于:哲学以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具体科学的问题上升到本质的解释,都需要回到哲学中加以解决,而哲学的论证需要以具体科学的事实材料为基础来展开。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充分认识哲学学习对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四)在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多元论世界观的比较中,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唯物主义主张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哲学中,进而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就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它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并通过社会实践去作用于物质,实现对物质的反作用。这就与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即精神的唯心主义哲学,两个本原(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多个本原的多元论世界观彻底划清界限,正确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世界观,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奠定了哲学基础。通过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充分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正确性,把“‘上帝’、‘神’等可以左右世界”的观念从一些人心目中去除掉,真正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在同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比较中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哲学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它坚持用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看待世界,强调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需要从自身去找到根源,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认识事物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不承认矛盾,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非此即彼的缺陷,也克服了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承认事物存在相对静止,存在相对界限,“混淆和抹煞事物之间的根本界限,亦此亦彼的错误。”[8]通过这些比较,可让学生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正确性。

(六)在对“心理”、“意识”和“认知”的比较中,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意识”和“认知”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三者的含义不同。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认知”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使用更多,它主要说明人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其次,承载的主体不同。“意识”和“认知”有共同的承载主体———人,仅对人而言的;而“心理”不仅人有,动物也有心理活动,这里的“大脑”既包括人脑,也包括动物的大脑。而“意识”和“认知”这样的术语不在动物身上使用。同时,三者也是有联系的:意识是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发展的,可以看成是心理活动的高级水平和形式;意识就其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主观映像,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人脑的分泌物,是人作为反映者对反映对象———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仅有外部世界或仅有人脑都不足于生产正确的意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产生正确的意识;认知着重强调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识记等过程的展开。在认识论范围内,意识本身无需辨别真假,而认识存在需要辨别真假,从而发现客观的真理性认识的问题。因此心理学范围内成立的结论,在哲学认识论中则不一定正确,应在不同范围内区别对待和正确运用。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

(七)在对“规定性”、“属性”、“质”、“性质”和“本质”;“现象”、“假象”和“错觉”的比较中,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了解到,以上这些概念具有区别:“规定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分为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事物在性质上的特性,量的规定性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特性。一切事物都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具体的统一”;“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特点。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征指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可见特点和特征的含义不同”;“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6]5;“性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注:不是特征)”;“本质”“本质基本释义为本身的形体,本质基本释义为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6]54;“假象”“是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假象本身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因此是客观的,错觉则是主体在视觉上的偏差,因此是主观的。同时,这几个概念间有一些内在关联性:就“质”、“规定性”、“属性”、“性质”和“本质”而言,“质”的定义中包含了“规定性”,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属性”,其中事物“根本的属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性质”,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事物本身的特殊本质;就“现象”、“假象”和“错觉”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不管真象、假象都反映事物的本质,真像正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的本质。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八)在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比较中,正确认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不同的含义,“主要矛盾是指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6]49“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它们涉及的是矛盾发展的平衡性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在主要矛盾当中同样存在如何把握在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相关问题。通过这些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九)在同唯心史观的比较中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的正确性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则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英雄人物的意志或“天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否认社会历史发展存在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没有把唯物主义的思想从自然界,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否定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实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其作用的发挥是融入“历史的合力”中去实现。这样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解决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半截子”唯物主义的问题。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坚信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的正确性。

(十)在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比较中,正确把握经济基础的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一定社会中,无论是前一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残余,或者是本社会形态中新生产关系的萌芽,都不是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只有在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才构成该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6]106生产关系有两个身份,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上层建筑而言称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6]106通过这些比较分析,能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经济基础的实质。

三、比较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注意教学内容可比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只有把内容相近或相似,具有可比性,但实际上又有差异的知识放在一起,通过相互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区别和联系,把握其内在的关联,才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否则无法进行比较。因此,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比性。

(二)注重对学生的导向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教学,需要在学生对相关哲学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相关比较内容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比较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导向性。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生物的本质篇4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71-02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探讨生物大分子性质、功能和活动规律,知识点繁多并且抽象,特别是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与调控,过程错综繁杂,难以掌握规律,学生畏学厌学情绪普遍,多数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畏学厌学这个症结。学生的畏学厌学固然有课程较难的客观原因,但是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技巧对于症结的化解是非常重要的。“不一样的将军会有不一样的士兵”,同样,不一样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学生。大学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员,不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者,而应该是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的激发者,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汲取知识过程中的愉悦感、成就感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是快乐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困难的课程面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做到“主次分明、化繁为简、形式多样、平等交流”,善于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学习疑惑,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体会,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备课、熟记课标与教材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课堂上的精彩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做到对授课内容烂熟于心。一堂精彩的授课,必须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在课堂上做到这样的驾驭自如,必须要精心备课。然而在这个多媒体授课时代,在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眼中,备课被纯粹地理解成课件制作,将要讲的内容全部放在ppt课件中,于是课堂上的感觉就是“老师跟着课件走”,而不是老师驾驭课件讲课。因此,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把握好备课的要点要素,是上好每一次课的前提。备课过程中,应该力求做到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认真撰写教案,要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教学构思合理;深钻教材,既要求做到熟记教学内容,还需要掌握教材编写体系,理解各章节教学要求,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教师要理解教材思想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点和学科新进展;浅出,则是要求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备课中,老师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构思教学情境、编排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备课中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授课专业和学生特点进行备课,做到“眼中有学生”。《生物化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不同专业所用的教材和教纲都不相同。因此这类通识课的备课和授课,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专业和课堂反应能力,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使“教法适应学法”,这样才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教与学的统一。

二、活跃教学,创设和谐课堂

大学的教学,与中学阶段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中学教学注重结果,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是一种同化知识的学习机制。而大学的教学,注重过程,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是一种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和繁多的课程面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是吃力的,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在医科院校更加明显,学困生比例最高。因此,创设和谐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授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合于刚开始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在教学中,介绍具体知识点之前,可以先以专业相关的临床问题导出,提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寻找答案。学习糖代谢的生理意义时可以提出人长期不进食为什么会死亡?体内发生了哪些生物化学变化、生理病理变化?在学习脂肪代谢时,可以让学生先想想,为什么减肥时不仅要控制脂肪的摄入还要控制糖类的摄入?使学生带着问题在书中找寻答案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同时体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想象教学法。生物化学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大多数同学几乎都是死记硬背,如果在讲课过程中采用想象法可以使同学们简单、清晰、快速地掌握生涩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蛋白质分子结构时,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与一根绳子形象地联系起来。一整条绳子可看作一个亚基,即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几条绳子相互缠绕、相互作用则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通过这种形象地讲述,学生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抽象构型就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了。[1]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经过进位、转肽、移位3步后,肽酰-tRNA就从A位点移动到了P位点,在讲解时,可以把教师的身体比作核糖体,两只脚比作两个位点,左脚为A位点,右脚为P位点,左脚下(A位点)踩着一枚硬币(肽酰-tRNA),教师往左移动一步,此时硬币(肽酰-tRNA)就从左脚(A位点)移动到了右脚(P位点),这样不仅快速地解决了这一抽象的过程,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3]

3.互动式教学法。轻松、和谐课堂氛围是开展互动式教学必备的前提条件。互动式教学方式有:(1)问题式教学方式。可以是教师自问自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一层一层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并让其他同学运用理论知识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2)主题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内容上课之前,老师精选一些和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同学分好组,每组不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制成幻灯片,当本章内容结束后,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解所选主题,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3)学生授课方式。选择某些不是很难的章节,让主讲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阅读教材,寻找相关辅助材料,认真准备,当他们上台讲课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讲完后及时作正面的积极评价。这种角色转换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网络辅助,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

随着电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经历了“粉笔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级跳发展。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下载教学材料、参与论坛讨论、进行学习自测;教师则可以教学通知与问卷调查、撰写教学博客、开展网络答疑、布置网络作业、分享学生课堂活动内容。显然,网络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教师成为了网络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帮助和服务学生学习为出发点,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此外,网络平台特殊的教学情境,让一些平时羞于开口的学生或学困生有了从容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所以,网络教学不但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情意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需要,情意因素的满足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学、好学”的内驱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因素。我教研室《医学生物化学》网络平台教学实践表明:进行网络教学后,学生学习情意明显上升,知识面更为广阔,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特别是临床案例的分析能力明显提高。网络平台教学,已经成为《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第二课堂。该网络课程因教学成效明显,已经成为我校示范性网络课程之一,同时网络教学也成为了我校素质化教育的常规手段之一。

作为传统的“难课”,《医学生物化学》一直是医学生基础学科学习中薄弱的一环。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困”因素,一方面要教师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及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并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和谐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处理“粉笔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关系,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网络第二课堂的关系,要多方面入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意因素,促进认知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葆.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9,26(1):89-90.

生物的本质篇5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Loke)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Hegel)将“反思”称作“后思”,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Dewey)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Berlak)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Carr)和凯密斯(Kemmis)还有麦伦(VanManen)等学者,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Schon)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Brubacher)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30℃下,水解5mi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成功率很低,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H,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烘干后直接染色,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2)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3)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5)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学生回答得很好,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但并无基因交流,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再举两个例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已充分备课,也了解学情,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活动参与度低,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结合以上思考,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发挥其积极性。

(2)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细胞死活的判定,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找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包括以下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今后如何改进等,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如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时间的把握,提问时机的选择等,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其本质是探究。

2.教学反思的特征

(1)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理论支撑的,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结合行动理解理论,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结合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能集众人智慧,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成果更易推广。

3.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生物的本质篇6

【关键词】万物;客观实在性;运动;自动力

一、万物起源说

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带着这个疑问,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他们各自的看法不一,观点各异。不论哪一种看法和观点,对不断探究和认识这个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同一世界中的万物,都具有极其宝贵的学术参考价值。有些观点认为:万物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产生;有些观点:万物是由上帝创造后产生;还有些观点,万物是由五行排列后产生的等诸类说法。

二、万物起源说之于辨证唯物主义

1.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存在。我们所说的世界是一个总称,指的是包罗万象的存在的整体。本原系希腊文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它是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本原的看法是迥异。唯物主义主张万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存在,唯心主义则都主张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而存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还存在各种动摇,采取调和折衷主义方法的中间派别。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也使用了“本原”这个概念。恩格斯就指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在这里,恩格斯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地位”来说,指的是在精神和自然界二者的关系中,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即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不是讲构成万物的始初元素。在辨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统一于物质,即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2.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告诉我们,物质作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而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它通过感觉可以为我们所认识。列宁同时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除客观实在这个“特性”以外,不能再赋予它任何其他“特性”。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欧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考察物质,这并不是说物质再没有其他属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他又说:“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万物的共性,万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那这种变化就是物质的共性。运动作为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绝对、无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某种特殊运动形式是唯一、绝对的,而是包含着各种具体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过渡和转化的无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还肯定了相对的静止及其意义,相对于没有发生的变化而言,事物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正是由于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状态,才会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万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脱离不了运动而存在。

三、万物是在自身运动中产生

我们赖以生活的这个共同的世界,它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是统一于物质而存在,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万物的共性;万物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就是物质的共性,即为运动,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方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科技实力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就,才能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