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6篇)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1
[关键词]超声造影;胆囊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4(b)-0181-02
胆囊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的特征呈现,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发现时常已进入晚期阶段,因临床治疗比较棘手,而导致很多患者失去进行手术的机会,并直接面临生命风险。超声造影是当前超声领域最先进的一种监测技术,无放射性、无创,安全可靠,价格相对较低,且整体监测效果比较理想,在监测胆囊癌中具有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为胆囊癌的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和较好的临床应用空间[1]。为了探讨分析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照,该文即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超声造影诊断为胆囊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42例超声造影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男15例,女27例;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65.4岁;病灶大小在1.4~6.2cm之间,平均2.76cm。因上腹镇痛以及不适就医者20例,胆囊结石患有多年并经检查发现者11例,表现为消瘦和黄疸症状的患者分别为4例和7例。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理学分析,最终确诊。
1.2药剂与仪器造影剂
选用由意大利生产的SonoVue造影剂,并与生理盐水按照5:1的比率进行混合,制作成混悬液。仪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器选用Sequoin512型号,探头频率在2~5MHz之间。造影成像技术的机械指数为0.06。
1.3诊断方法
患者于监测前均禁食,并先行二维常规超声监测,诊断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界、形态、胆囊壁的厚度以及内部回声情况。然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进一步诊断。使仪器处于造影状态,选择比较清晰的,能同时显示胆囊病灶、胆囊壁以及肝组织正常部分的切面进行观察,并经静脉注射2.5mL造影剂与生理盐水的混悬液,同步对病灶部位的造影增强情况持续观察5min,包括出现增强的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等。造影完成后,由3名超声专业医师通过回放录像予以分析和诊断[1]。
1.4观察与评定指标
分别对患者的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超声造影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结合临床依据病理学等作出的最终诊断结果,对超声造影的诊断效果进行评定。
1.5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超声整体诊断结果
①常规超声监测后,根据患者病灶的声像图特征等诊断18例为胆囊癌患者,相对于超声造影后的最终诊断结果符合率为42.9%;另外,临床结合病理学分析实际确诊的胆囊癌患者为39例,符合率为46.2%。②超声造影最终诊断结果:根据造影出现增强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消退时间等具体情况,确定患有胆囊癌的患者为42例,相对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实际符合率为92.9%。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超声造影的具体呈现结果
39例最终确定的胆囊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具体呈现结果:①胆囊壁增厚型。8例患者胆囊壁呈局限性或者弥漫性增强现象,肝动脉相为低增强。②肿块型。7例患者病灶造影整体呈现比较快速的不均匀强化,或者胆囊内出现结节样的肿块。③浸润型。21例患者胆囊腔整体或者部分呈现不清晰状,胆囊壁显示为不规则且为高增强。④混合型。6例患者胆囊壁增厚且呈突起状,胆囊腔显示不清,或局部出现突起[2]。
3讨论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优势超声造影技术是当前超声领域最前沿的技术,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将造影剂迅速注入患者体内,借助超声监测中产生的谐波,促使回声强度增加,可以更准确地对病灶情况作出判断。超声造影安全性良好,操作简便,检查费用较低,且整体监测准确度较高,较之常规超声监测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组资料统计结果即明显显示出超声造影的诊断优势。另外,在使用第二代由意大利Braccoon生产的SonoVue造影剂后,由于较之第一代造影剂,稳定性更佳,临床整体适应性更强,使超声造影的整体诊断准确率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提高,产生更为重要的临床应用和价值,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空间。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具体应用:①肝外胆囊癌。超声造影可对病灶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比较清晰地显示,胆囊腔的轮廓显示较好;超声造影中肿块造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强,强化开始时间较之胆囊壁稍晚,且消退时间较之胆囊壁要早,整个过程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②肝内胆囊癌。肝内胆囊癌采用超声常规方式进行诊断,往往特征不明显。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可借助造影增强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一般动脉期会出现以低增强为主的不均匀性增强特征,与CT诊断显示结果比较相似;门脉期则呈现比较均匀的持续性低增强特征,与CT诊断显示的延迟性高增强特点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并往往在延迟期呈现出完全消退的特征,这与超声造影剂通过静脉方式注射有关,由于采用此种注射方式可使造影剂的微气泡进入到全身的血液循环中,因而使增强情况与CT诊断显示出一定差异。借助超声造影在延迟期的表现特征,可以对患者的肝脏进行更加全面的扫描,降低转移灶的扫描遗漏率。③肝门胆囊癌。肝门胆囊癌的恶性一般比较严重,是临床比较棘手的治疗难点,常规超声诊断可为超声造影提供比较好的辅助作用。常规超声主要显示为肿块形状不规整,边界轮廓不清,回声不均匀,且胆囊壁出现增厚现象。在此基础上,超声造影如果在动脉期造影加强开始较早,呈现高增强;门脉期呈现低回声或等回声;延迟期呈现为低回声,则可初步诊断为肝门胆囊癌病症[3]。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发生误漏诊的原因:①患者的原因。部分患者由于体型过于肥胖,对探头准确探测产生了不利作用。另有部分患者情绪不稳,不能很好地配合监测,也会使诊断结果存在一定误差[4]。②由于结石造影在超声造影技术下仍存在,容易对正确诊断造成干扰。结石后方因难以显示,如果不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容易出现误诊。③肿瘤与胆泥鉴别有误。如果胆泥比较粘稠,且稳固性较好时,灰阶图像的显示结果与肿瘤极为相似,且胆泥容易发生反射,呈现比较明显的闪烁状态,与肿瘤的血流信号比较相似,因此容易出现误漏诊现象[5]。④评估方法不当。采用目测法进行评估时,受视觉分辨能力以及主观作用的影响,较容易出现恶性与良性肿瘤相混淆的现象。
该文统计资料显示,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方式所检测结果,相对于最终确诊结果符合率为92.9%,诊断准确率较高;本组资料共诊断出胆囊壁增厚型、肿块型、浸润型以及混合型几种类型的胆囊癌,整体诊断结果比较理想,且安全方便,表明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对胆囊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胆囊癌的最终确诊提供重要的参照。
[参考文献]
[1]谢峰,沈俐,吴平,等.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2):819-821.
[2]王凹弟.超声诊断胆囊癌4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928-929.
[3]杨伟,司芩.超声造影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J].人民军医,2011(4):340-341.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2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因材施教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3
关键词:高频超声;常规超声;早期妊娠;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是临床宫内早期妊娠诊断采用的主要检查方式,但是常规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有限,对孕妇早期妊娠囊及卵黄囊的检查不够明确,特别难以发现假孕囊及宫腔积液等异常现象,容易造成早期妊娠检查中的误诊、漏诊等[1]。近年来,高频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早期妊娠诊断方式,其图像分辨率高,并且检查方便,被广大孕妇和医疗患者所青睐[2]。本文选取我院120例待检孕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经腹高频超声诊断和常规超声诊断宫内异常早期妊娠等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孕妇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院进行超声检查的孕妇,将其中经高频诊断为宫内异常妊娠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另外,考虑到高频超声检查的穿透力较差,为了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有效,本研究特选取妊娠囊距皮下距离
1.2方法所采用的诊断仪器为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EnVisor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C5-2的诊断频率为1.9~3.3MHz。高频探头L12-3,探头频率设置为3.5~12.0MHz。
事先嘱咐孕妇在超声检查之前先应用适量水,使膀胱充盈,采用EnVisor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进行经腹高频超声检查,发现孕妇妊娠囊以后测量其长径,并观察是否有卵黄囊及胚胎组织回声,然后嘱咐患者排空膀胱。接下来采用常规探头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妊娠囊,并在原来的位置观察卵黄囊及其胚胎组织。所有检查完毕后将检查图像进行保存并存档。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经腹高频超声诊断结果的中发现妊娠囊108例,卵黄囊85例,胚胎组织46例,其诊断结果的平均诊断率为66.4%,而采用经腹常规诊断方式的结果中其妊娠囊94例,卵黄囊24例,无1例胚胎组织发现,平均诊断率仅为32.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期妊娠是指孕妇妊娠12w以前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临床超声检查中发现了妊娠囊和卵黄囊即可确认为早孕[3]。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早期妊娠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为了更加全面的诊断患者妊娠症状,为其提供较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就需要采用更加快捷准确的诊断方式进行确诊。目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早期妊娠是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检查手段,但是由于该检查方式存在较多障碍因素,并且多数孕妇及其家属并不能从心理上接受此项检查。因此,经阴道检查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广泛。常规超声检查虽然操作方便,但是其分辨率远远不如高频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的图像检测较为模糊,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早期宫内妊娠的理想方式。经腹高频超声该诊断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高频超声的穿透力有限,对于腹壁较厚的孕妇其图像显示结果较差,并且高频超声探头观察的范围较小,需要检查医师具有较为灵活熟练的检查经验。
超声检查中最早确诊宫内妊娠的诊断依据是发现妊娠囊,而妊娠囊的最早出现时间是在妊娠的第四周左右,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可以较为清晰的观察到患者妊娠囊的位置及其大小,并且还能够提高卵黄囊及其胚胎组织的显示率。常规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部分胚胎组织,但是检查图像显示并不明确,不利于对胚胎组织进行精确测量。另外,超声检查的安全性问题在临床上逐渐受到重视,由于超声诊断的安全性与其照射时间有关,而高频超声检查的图像显示清晰,检查时间较短,因此,相对于常规超声诊断而言,高频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经腹高频超声检查中对胚胎组织边缘的显示较为清晰,可以较为准确的测量出胚胎的组织长度。刘桂霞[3]的研究结果显示,腹部高频超声在早期妊娠异常临床诊断中的特异性为8.89%,敏感性为96.97%,准确性为95.24%,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可以提高早期妊娠诊断的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腹高频超声诊断早期异常妊娠的诊断结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超声诊断的对照组,两组诊断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经腹高频超声诊断宫内异常早期妊娠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检查结果准确性高,易于孕妇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沈醒杭.经腹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异位妊娠中的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4,(12):27-29.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4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微观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新设备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日新月异[1]。而超声诊断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求超声诊断学的教师能够以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教学方法、内容更合理、更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临床思维能力与超声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对超声声像图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而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超声诊断学的特征
1.1超声诊断学发展日趋强劲自上个世纪4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师Dussik用A型超声探测颅脑以来的60余年间,超声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影像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影像诊断不仅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还可根据功能与代谢的变化进行诊断。而其中尤其以超声医学发展更为迅速,超声诊断以其检查仪器体积小、价格相对便宜以及对人体无创伤并且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不同电子探头的问世,以及数字化后处理的实现,使图像的质量、图像的储存以及图像的编辑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而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也已由体外进入到腔内。目前,胎儿三维超声、头颅超声、血管超声、介入超声以及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也呈日趋广泛的趋势,且在临床医生中的也地位日趋重要,专业从事超声诊断的医生和技术人员也日益壮大。
1.2超声诊断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超声诊断学涉及病理、生理学,解剖学以及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领域,这就要求不论是超声医学的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范的医学知识面。①解剖:解剖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各脏器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连续关系等,因此,只有了解及熟知人体的大体解剖,才能了解正常断面解剖,空间结构、连续关系,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异常声像图,并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病理是超声诊断的关键,各种疾病的不同病理生理表现决定了超声波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反射,从而反应出不同特征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因此,将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与超声声像图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结论。③临床:超声诊断的目的是为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因此一个好的超声医师必须熟知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更加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诊断的漏诊误诊。
2超声诊断医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尽管超声诊断医学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是超声诊断学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影像学的特点。超声诊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超声诊断要求是实时、连续、动态以及多个切面的观察病变的声像图改变。因此,超声检查者的操作手法非常的重要,由于手法及切面的不同,有时会造成同一患者同一病变的诊断结果悬殊很大,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由超声诊断医师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而能做出诊断。
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知还是相对的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医学的整体教学课时数还是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知识大量的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不仅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3]。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能力。
3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超声诊断人才的目标。增加教学课时数同时,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4]。
3.1更新教学手段,实现超声诊断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件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5]。
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3.2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6]。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效果评价
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主导者,而学生则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平日成绩及理论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病例分析能力方面进步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总之,超声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超声诊断学的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超声诊断医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超声医学诊断医师。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重庆医学,2005,34(5):775.
[2]徐珞,吴梅,孙向荣,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61-362.
[3]邱文生,张彦,岳麓,等.医学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63.
[4]田军章,江桂华,郑丽吟,等.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交互式CT影像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实践.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76-278.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5
[关键词]二维超声;四维超声;产前胎儿畸形;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4(b)-0188-02
胎儿的先天畸形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的质量水平,对孕产妇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较大负担,如何能够在孕妇产前及早对畸形胎儿进行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以减少畸形儿的娩出对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超声作为产前胎儿畸形临床筛查的常规首选方法,其操作方便简单,对母婴伤害极小,且可重复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二维超声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对于胎儿体表畸形的检测仍有缺陷,该研究2010年4月―2013年2月通过对受检胎儿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对比观察其临床诊断效果,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前来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中晚期孕妇2417例,年龄在19~34岁之间,平均为(25.89±5.17)岁,怀孕15~40周。所有孕产妇仅产前检查均为单胎,机体情况与怀孕情况均正常,但既往具有服药史、感冒史、宫内感染史等一定程度的胎儿致畸形高危因素。该次实验中所有孕产妇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该次实验、能接受我院对其进行的随访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孕产妇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由同一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而后对所有疑似胎儿畸形的孕产妇再次实施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并由相同医师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再次诊断,对诊断情况予以统计记录;在孕产妇分娩后对其进行随访调查,统计其临床或手术胎儿情况,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单纯二维超声检查:患者呈平卧位,进行横、纵、斜交错标准切面扫查,按照顺序对9个切面实施连续追踪法,使用二维超声对胎儿进行检查,包括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脊柱、四肢以及胎盘与羊水等情况,并对相应的胎儿临床参数进行测定,记录出现异常的部位及其所表现出的超声特征[2]。
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检查:患者呈平卧位,先实施二维超声常规检查,观察项目如上述检查项目,而后将探头放置到需要探查的异常区域,采样框切换为四维容积采样,通过表明光滑模式配合三、四维模式,对胎儿的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探头来回缓慢移动,从屏幕上观察胎儿的立体动态图像,可疑病变予以记录、拍片,并储存后进行详细分析。
1.3观察指标
通过与临床上以及手术后胎儿畸形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单纯二维超声诊断与二维联合四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对胎儿体表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水平,并对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可信区间95%。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417例孕妇所产下胎儿经临床观察与随访,共出现143处畸形,其中二维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包括24处体表畸形,对体表畸形的检出准确率,联合诊断也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超声检查作为产前检查的主要辅措施已经广泛的普及到临床应用中,通常产前检查应用的均为二维超声,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极小,可重复检查等优势,但只能对扫查区域的断面图像进行显示,无法形成三维立体图像直观的显示出来,这使得诊断受到了一定局限性,对胎儿畸形尤其体表畸形的显示不足也导致其诊断准确率受到影响[3]。
四维超声是新型影像学检验技术,能够在妇产科、腹腔、小器官及血管等多个方面开展临床应用,在产前检查尤其胎儿畸形检查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相比只能显示平面图像的二维彩超,四维超声可以提供胎儿的实时三维动态信息,能够直观的观察胎儿动作、体表情况乃至于脸部表情等方面的微小变化[4]。二维彩超只能静态的对某时间点上情况进行观察,而四维彩超则可以动态的对各部分情况予以整体性观察。因此四维超声具有更为理想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二维超声的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补充作用,将这两种超声检查方式联合应用可以彼此补充,有效的特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5]。
该实验结果可知,对所选的2417例孕妇所产下胎儿进行临床观察与随访,共出现143处畸形,二维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其中包括24处体表畸形,对体表畸形的检出准确率,联合诊断也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菊红,杨文辰,屈莉红,等.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1,40(24):2442-2444.
[2]张永祥.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41-444.
[3]张学英.产前检测中的四维超声检查术的应用及缺陷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下旬刊):4131-4132.
[4]段晔.彩色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胎儿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18):3638.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篇6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浅表软组织肿瘤;诊断
浅表软组织肿瘤是临床上相对不常见的肿瘤种类之一,主要包括皮脂腺囊肿、脂肪瘤、腱鞘囊肿、窝囊肿、神经鞘膜肿瘤等。临床上,该类型肿瘤有恶性和良性之分,其中恶性浅表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约1%,儿童恶性肿瘤的约15%[1]。早期,受临床医学诊断技术的限制,其临床诊断缺乏较理想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在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优势及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应用价值
1.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优势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脉冲多谱勒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无创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采用加压探测法借助二维图像显示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从而为临床组织疾病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主要技术优势在于:①操作简单。临床上,受检者行该项检查的整个过程中无需特殊准备,且整个检查操作流程简单。②无创性、可重复性。该项检查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且具有可反复进行、重复性高等优点。③高分辨率。20世纪70年代后期,B型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从3.5MHz升至5MHz;80年代中期,升级到7.5MHz;90年代,高频探头突破7.5MHz,目前已经达到12MHz,甚至更高[2]。④非创伤性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经多普勒信号处理后,可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因此,该检查技术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3]。
1.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应用价值①对浅表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能清晰显示各层次结构。临床应用中,高频超声凭借其高分辨率能对受检者皮肤、皮下脂肪层、各层肌肉筋膜进行清晰的显示,因此,无论哪一层的浅表组织有病变,均可以从超声显像上加以定位。②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反映能够清晰、真实的进行反映。因机体浅表软组织的肿物在运动因素上几乎不受影响,因此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所获得的多普勒信号比较稳定,从而能够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进行清晰、真实的反映,以利于发现肿物内部及周边血流的特点,在肿瘤血液供应检出方面的应用价值良好。③准确定位病变范围。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对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对软组织肿瘤病变及病变范围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④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对肿瘤内部血供情况及周围血管供应情况的显示,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4]。
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
2.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应用刘利民[5]在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肌肉软组织病变的价值中指出高频彩色多普超声检查诊断技术的声像图清晰,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在浅表组织肿块定性诊断中深受临床好评。
李桥福等[4]回顾性分析了30例皮下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患者的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以高回声、混合回声和低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且CDFI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强调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价值。
温俊飞[2]总结了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12例腹壁纤维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表现,结果发现患的者声像图及血流特征表现为腹肌内长条形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欠清无包膜,内部及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并强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纤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
刘利民等[5]在分析10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超声表现的基础上,发现6例患者呈"洋葱皮型"肿瘤,3例患者回声呈均匀型,1例患者回声呈杂乱型1例。因此,强调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予以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
2.2高频多普勒超声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浅表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对比性研究刘立鑫[6]以22例软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CT、MRI的检查结果。结果强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简便经济、无创及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对浅表软组织肿瘤中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可作为浅表软组织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王丽丽[7]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数字X线摄影(DR)和CT诊断结果相比较,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浅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强调超声因其价廉、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检查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有效方法。
3例证报道
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138例疑为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70例。年龄50~75岁,平均(62.2±6.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超声检查显示122例患者为浅表软组织肿瘤。122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7例:脂肪瘤85例,皮脂腺囊肿19例,腱鞘囊肿10例,纤维瘤3例;恶性肿瘤5例:纤维肉瘤3例、滑膜肉瘤2例。后经手术病理证实,本组138例患者中,共128例患者为浅表软组织肿瘤。超声与病理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为95.31%(122/128),但对恶良性肿瘤检测的准确率均为100%。
4结论
超声具有对浅表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对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供情况反映能够清晰、真实的进行反映、准确定位病变范围及利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主要优势,且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及可重复性好优点,可作为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瘤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杜艳,闫平.多普勒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2):100.
[2]温俊飞,温静宜,周英.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肿物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110-111.
[3]林碧珠,金占强.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2):431-432.
[4]李桥福,张贵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瘤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110-111.
[5]刘利民,张韵华,袁海霞,等.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超声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02):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