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6篇)

时间: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老年病房;防范对策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以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对护患双方的危害与损失【1】。社区护理由于人员、医疗设施配备等都与医院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医院护理更容易发生的医疗护理纠纷风险【2】。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改变,引起机体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减退、行为迟缓,感觉迟钝等,易发生跌倒、误吸、坠床、烫伤,皮肤受损等意外【3】。加强对社区老年病房的风险管理,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意外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社区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1患者方面因素:

1.1.1患者身份识别的风险:由于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对答不切题,如不按照护理规章制度给患者佩戴腕带,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尤其是在进行各项操作和治疗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1.2压疮的风险: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伴随各种疾病缠身,大多都是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感觉迟钝、营养吸收障碍、低蛋白血症等都是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

1.1.3跌倒、坠床的风险:由于老年人行动缓慢、步态不稳以及为防止压疮使用的气垫床,若疏于护理措施的落实则可发生跌倒、坠床意外。

1.1.4导管滑脱的风险在社区老年病房有许多老年人的营养来自鼻饲和静脉的注入,尿液从导尿管排除,在病人烦躁或给患者翻身时,若未妥善固定导管,或衔接不紧密都易使导管滑脱。

1.2护理工作中的因素

1.2.1护士风险识别能力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社区老年病房的年轻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工作的经验,对一些风险不能及时识别。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在不轻易当中侵犯了患者的权益。

1.2.2护理操作不熟练特别是年轻护士,对各种抢救过程、仪器使用等操作流程不熟练。在治疗抢救中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危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2.3缺乏沟通及沟通技巧老年病房大多都是患有老年疾病的患者,如耳背、反应慢、行动不利索、理解迟钝等。护士在工作中缺少解释,往往导致病人的误解而引起纠纷。

1.2.4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他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产生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4】。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除本职工作外,还有参加体检、义诊、志愿者等等,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身心疲惫,导致对本职工作的倦怠,易引起情绪低潮、注意力不集中、服务态度差,甚至发生医疗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1.2.5护理文件书写的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证明效力。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记录不全、涂改、漏记、忘记比比皆是,在处理医疗事故中处于被动状态。

1.2.6药品管理的风险护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质量[5]。对药物的清点马马虎虎,导致药品的数量、质量、有效期排列混乱,导致用药时少药、过期等现象的发生,增加风险因素危险值。

2社区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2.1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身份仔细识别、确认。应准确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老年患者应使用“腕带”识别。为患者佩戴“腕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填写“腕带”标识内容清晰、项目齐全。应标明患者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联系电话、过敏史。在执行标本采集、给药、输液等医嘱时,应至少同时采用“反向询问”、“床头卡”、“腕带”等2种身份识别方法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2加强预防压疮的学习提高护士对褥疮主动预防意识。避免皮肤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合理使用气垫床、橡胶气圈、或海绵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避免潮湿等不良刺激。对有褥疮危险的患者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情况班班交接。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洗1-2次;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增进营养摄入,加强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取得配合。

2.3制定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培养护士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评估能力,对高危人群、环节加强管理,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根据《跌倒、坠床危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危险分值评估。对高危患者需做好警示标识,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牌。创造安全病室环境,降低跌倒坠床发生。地面干燥、防滑;走廊、浴室、厕所安装扶手;拖地时设防滑警示牌;保持足够的照明灯;选用合适高度的床和座椅,并保持良好功能。为跌倒危险患者设置护栏,加强陪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对高危患者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做好交接。做好高危患者及家属宣教,共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跌倒、坠床。

2.4妥善固定导管患者取合适的卧位,护士用正确方法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通畅,为患者翻身、拍背、更换床单位时,放松固定导管,避免过度牵拉,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外出检查及离床活动时,需将导管固定于病衣上,以防导管滑脱。防止导管扭曲、受压,各接口斜街良好,如发现堵塞,立即查找原因处理。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在操作中注意防止逆行感染,按时更换引流管或瓶。

2.5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风险预防的评估能力强化法制观念教育,规范护理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部成立由骨干护士组成的护理风险小组,对科内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6】。让每个护士时时刻刻警惕风险发生,保证严谨的工作作风。

2.6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我院护理部对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对全体护理人员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及护理操作考核。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外培训进修,做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科室由护士长组织每月一次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考核、三基培训等,从不同方面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

2.7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巡视,多与患者沟通。护士巡视会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使他们感到踏实,有安全感【7】。根据患者个人不同的心理,采取合适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及意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8合理安排工作实行弹性化排班,每天根据不同时间的工作量,动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消除护士心身耗竭综合症。不同角度激发护士对工作的价值感,让护士有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及工作上的压力,防止风险的发生。

2.9加强护理文件书写制度的学习每位护士要深刻认识到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要求楣栏齐全,语言通顺,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内容简明扼要,应用医学术语。各类护理文件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随病史归档。

2.10加强药品管理选派经过培训、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负责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做到药品分类存放、及时补充、每日检查、有重点清点、每月配合质量控制小组大检查,主要核对药品基数、效期、是否按规定存储药品等。统一张贴明显的标识,口服与注射药用蓝框白底标签、外用药品用红框白底标签。护士领回药后需按药品存储要求规范保管。

3小结

患者安全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本目标【8】。护理人员只有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9】。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护理行为中现存和潜在风险因素的分

析,充分认识护理风险的的严重危害性,强化提高风险管理意识[10],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少护理风险的危险值,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罗琼花.对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6):118-119.

[2]于国鸿,顾德芬.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B):1145-1146.

[3]邱林丽.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19:116.

[4]刘理燕.从2例纠纷案例谈精神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68.

[5]朱丽青,沈丽平.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3A):35-37.

[6]李晓惠,牛耿.国内外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1):65~66.

[7]杨秀珍.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A):2589―2590.

[8]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血液透析;跌伤;原因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R6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39-01

跌倒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国外许多学者进行大量的研究,认为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2]。跌伤的危害性大,不但造成患者心理、生理的障碍,而且增加了家属经济上的负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透析过程中还是在家中,因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如骨骼的变化、高龄、贫血、直立性低血压等,其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可能较正常人高[3]。透析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肌肉痉挛、皮肤瘙痒等;透析结束起床穿鞋时可能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等,以上种种因素均增加了发生跌倒的危险性。据文献报道[3],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非透析时间分别有83.7%和72.9%处于跌倒低度危险,而分别有15.32%和12.6%存在跌倒高度危险,说明无论是否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是跌倒的危险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以便做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本血透中心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跌伤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型分析,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血透中心共发生9起患者跌倒意外事件,男6例,女性3例,年龄54~85岁;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2~3次/周,每次4h。其中2例无任何损伤,4例发生局部擦伤或软组织挫伤,3例发生骨折。

2跌伤的原因分析

2.1年龄因素:据报道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1/2的80岁以上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4]。本组跌倒患者都为老年患者,原因为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视敏感减退、反映迟钝、行走速度、易致体力不支而跌倒。

2.2患者自身疾病因素:①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是因为骨量下降、骨微结构发生破坏,导致了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会产生疼痛、易骨折、驼背等临床表现。②脑血管疾病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而高血压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血压药物容易造成患者性低血压,心排出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头晕,造成跌伤。③贫血: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大部分都有轻中度贫血,可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受到危害,贫血容易引起头晕、目眩甚至晕厥,从而造成跌伤。

2.3环境因素:环境是导致跌倒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地面湿滑、室内光线不足、房间摆设不合理、地面不平整等。

2.4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对预防患者跌倒不够重视,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以致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护理干预措施

3.1健康宣教

3.1.1护理人员应向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同时医院也应为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教育使他们具有预防跌倒的意识,能辨别高危人群,熟悉掌握护理干预技能。采用口头宣教、墙报、宣传小画册、录象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预防跌倒的安全知识,增强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了解。举办预防跌倒知识讲座,讲解透析患者的跌倒原因包括内在危险因素(疾病、年龄、认知缺损、心理因素、平衡能力下降、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视听能力障碍以及使用镇静催眠药、精神兴奋或抑制药、抗惊厥、抗高血压药物等)及外在危险因素(光线不足、房间小、房间摆设不合理、地面不防滑、不平整、及楼梯厕所浴室设施不合理,衣服或鞋袜不合适等)。宣教要持续性进行,不是一过性的说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连贯的、循环的过程。还要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保证患者步行、活动等生活起居的安全性。

3.1.2体育锻炼:是一种预防跌倒的最简便安全、迅速有效、并能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太极拳对于预防跌倒的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用授课指导的方式将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譬如危险因素、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功能锻炼、预后等教于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及其家属对骨质疏松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只有长期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炼,运用正确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抵御骨质疏松[5,6],预防跌伤的发生。

3.1.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跌倒有预防的作用,尤其对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一般对具有跌倒危险的透析患者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记数、血尿素氮、肌酐、血糖测定等,以排除贫血、低血糖症、高血糖等可能引起跌倒的潜在疾病。跌倒与晕厥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做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包括神经影象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脏监测。

3.1.4害怕跌倒的心理护理:害怕跌倒的心理,在有跌倒史和没有跌倒史的患者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于患者的躯体、心理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是比跌倒更常见、更严重的健康问题[7]。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在自身能力和控制跌倒方面充满信心,鼓励他们由自我恐惧转变为积极减轻害怕,主动提高自身身体水平来控制跌倒。

3.1.5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医患沟通,对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危险药物,要经常检查是否仍有使用的必要,尽可能限制多种药物合用,避免低血压、低血糖的发生。

4小结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因跌倒而导致意外损伤(如皮外伤出血、局部血肿、骨折等),不仅让患者增加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心理创伤,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针对跌倒因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正确评估透析患者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创造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环境,可有效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7,4(6):1014-1015

[2]李林涛,王声勇,荆春霞.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27-229

[3]孙慧娟.血液透析患者跌倒危险的评估与干预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56-59

[4]徐建鸣.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最新护理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

[5]徐永能.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86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3

心绞痛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狭窄、痉挛,心肌出现急剧而短暂的缺血和缺氧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在临床中的主要特征为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在临床中,心肌痛多发于中老年人[1]。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老年心绞痛患者个性化护理,给予对照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护理效果,从而研究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绞痛患者80例,80老年心绞痛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8.42±6.32)岁。将80例老年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老年心绞痛患者40例。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老年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给予观察组老年心绞痛患者个性化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与患者进行交流,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用适量镇静药物,从而帮助患者对紧张情绪进行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症状。并且,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2.2并且评估与观察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从而了解患者出现心绞痛的诱因、部位、发作频率、缓解方式等,并对其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且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或体力劳动过量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给予抢救。

1.2.3心电监护

如果患者出现心肌剧烈疼痛、缺血严重及心功能衰竭等现象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窦房结、心率加快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室颤、室性早搏、频发性室速等症状,从而表明患者心肌方面出现严重缺血。患者出现心律不稳是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等现象,应及时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从而减少患者出现心绞痛,并对静脉输液速度进行调整。

1.2.4健康教育

在对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重患者的卫生宣教工作,对于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等症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护理,并指导患者日常的饮食,从而避免患者在饮食过程中摄入高糖食物。如果患者较为肥胖,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运动指导。

1.3疗效标准[3]

对两组老年心绞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进行结论,将其作为临床疗效对患者进行评价。①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发作频率减少超过80%;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频率减少至50%~80%;①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未消失,发作频率减少未超过50%,甚至增加。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检验。当p

2结果

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护理,护理总有效率为77.50%,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在临床中,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供养不足,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近年来,我国老年心绞痛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有学者研究发现[3],老年心绞痛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斑块,从而造成腔管内狭窄,最终引发患者出现心绞痛。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1):4-6.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5

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将其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果: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因素等。

结论: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预防措施不能单一化,应采取科学方法给予综合性的干预与防范,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5-01

目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其住院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由于老年患者因其疾病因素的影响,加之行动迟缓,感觉迟钝,环境的改变,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跌倒的情况。有资料报道显示[1],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达到30%,已经成为护理安全的重要隐患。本文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将其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年龄为71.4±3.5岁。疾病类型分为:糖尿病9例;高血压8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冠心病4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质疏松症3例。排除标准:患者有语言障碍或智能障碍。

2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因素

①生理因素:第一,老年患者由于听觉、视觉功能的减退,不易听到或看到跌倒的有关警告信号。第二,机体在老化过程中,肌肉的强度与张力明显的减弱,运动范围在缩小,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致使老年患者肢体的协调能力不断下降,行动不灵活,从而使平衡的控制能力降低[2]。第三,老年患者因其神经传导功能减慢,使中枢反应的时间增长,不能够及时规避危险,从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3]。从本组病例中看出,女性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同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的水平下降,致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与代偿性的骨质增生有较大的关系。②疾病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会出现体力下降、头晕等症状,易发生意外跌倒情况;脑血管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肌张力;反应的时间;协同运动的能力等,易造成跌倒。③药物的因素:麻醉镇痛药、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等在临床上已经被公认为致跌倒的危险药品[4],此类药物患者服用后,可出现头晕眼花现象,造成跌倒。另外利尿药物,患者服用后,夜尿增多,若患者长期服用,会导致低血钾或高血钾症,造成患者跌倒;抗高血压药物会引发降压不良的综合征;降糖药物会引发低血糖症,均会造成患者跌倒。④环境因素:老年患者或使用助行器的患者,会因对医院环境与地面的设施不熟悉,比如:地面不平、有障碍物、潮湿、破损、地毯松动、楼梯不规则、光线不足等,均会造成患者跌倒。⑤管理因素:第一,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发现跌倒的危险因素。第二,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跌倒风险安全防范的意识较淡薄。

3防范对策

①加强健康指导:首先护理人员应对有跌倒风险老年患者给予评估,向其讲解如何预防跌倒及跌倒后如何处理等。指导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将病床两侧的栏杆拉起,在清醒半分钟以后再起床,起床半分钟后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后再行走等。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患者行走时要穿防滑、合脚的鞋子;穿脱衣裤时要坐着进行;衣裤不可过长;对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的患者留人陪护。②心理干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生病,易产生悲观、绝望的不良心理,尤其在跌倒以后,更会增加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老年患者分析发生跌倒的原因,另外也要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难关。③用药与生活指导:入院前部分老年患者会服用较多种类药物,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了解其病情与用药史,给予用药和安全评估与指导,并协助医生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计划,尽量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服用降糖药与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其上床服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补充钙剂的同时,要指导其多晒太阳、食用排骨汤以及适量的运动等[5]。④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定期检查轮椅及照明设施,使其能够良好运行。确保地面清洁干燥,应用防滑地板,卫生间与走廊安装扶手,门槛位置注明红色的标识。过道内不可堆放杂物。⑤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管理:对护理人员采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方式,提高其防范的意识,使其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对跌倒因素给予准确性的判断,并且将跌倒知识宣教落实到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跌倒有关注意事项整理成册,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4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在护理中应从多渠道、多方面给予预防。老年患者因其器官功能的衰退,及疾病影响,加之环境的改变,易发生意外的跌倒情况。跌倒护理重在早期预防,在护理中要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给予干预,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措施不能单一化,应采取科学方法给予综合性的干预与防范,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机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张艳平.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5):55

[2]翟秀玲.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36):13―14

[3]毛沫波.血液科患者跌倒原因及防范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2(12):1147―1148

老年护理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9-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老龄人口大幅度增长后对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护理观念上的转变。

1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

1.1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

1.2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

1.3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做好老年护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2.3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2.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